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苗圩:服務業比重上升不代表製造業重要性下降,警惕脫實向虛

在1月13日的第九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上, 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 “再工業化”戰略已經成為全球多國的趨勢, 中國製造業的發展面臨著“雙向擠壓”的競爭態勢, 在此過程中, 國內一些觀點把工業化等同於耗能污染、產能過剩, 設想用服務業的發展來代替製造業的發展來拉動整個經濟的增長, 或者把製造業與產業結構升級、培育新動能對立起來是不成立的, 他強調要注意虛擬經濟過熱帶來的要素紛紛從製造業領域抽離, 向金融、房地產等行業過度集聚。

苗圩表示,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 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當前, 世界正處在快速變化的歷史進程之中, 全球製造業正在發生更深層次的變化, 給中國製造業發展環境及應對策略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他認為, 目前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趨勢。

首先是, “再工業化”戰略陸續實施, 製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焦點。 國際金融危機以後, 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主要發達國家反思並審視“脫實向虛”的發展模式, 重新聚焦實體經濟, 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 力圖重振製造業, 並不斷擴大競爭優勢。

比如, 美國發佈“先進製造業夥伴計畫”、德國提出“工業4.0”, 日本啟動“再興戰略”、法國頒佈“工業新法國”、英國實施“高價值製造戰略”等。 與此同時, 其他新興經濟體也在加快推進工業化的進程,

試圖利用低成本的競爭優勢, 加緊搶佔國際製造業市場份額, 打造新的“世界工廠”。

苗圩指出, 這給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帶來了“雙向擠壓”的競爭態勢, 優化發展環境、加速轉型升級, 成為中國製造業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

然而, 在這個過程中, 國內出現了一些不同聲音, 比較突出的是把工業化等同於耗能污染、產能過剩, 設想用服務業的發展來代替製造業的發展來拉動整個經濟的增長。

“在這裡我聲明, 我絲毫不反對服務業的發展。 其實, 服務業當中發展最快、占比最大的也是生產性的服務業。 在中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 製造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出現下降, 但這種下降並不意味著製造業的重要性也會隨之改變,

相反, 製造業作為技術創新和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依託的地位和作用將更加突出, 始終是實現經濟良性迴圈和把控經濟命脈的關鍵所在。 ”苗圩強調。

他指出, 還有一種觀點是把製造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培育新動能對立起來。 “虛擬經濟過熱帶來的一個客觀後果, 就是產品要素紛紛從製造業領域抽離, 向金融、房地產等行業過度集聚。 對此, 我們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 要強大必須依靠實體經濟, 依靠工業和服務業的共同帶動, 依靠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決不能泡沫化。 ”

第二個趨勢是, 新工業革命蓬勃興起, 智慧製造成為新一輪全球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縱觀世界工業發展的歷史, 在機械化、電氣化和資訊化引領的三次工業革命後,

以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核心特徵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蓬勃興起。 主要發達工業國家基於各自的比較優勢, 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最佳路徑。

其中, 美國以一批全球領先的大型互聯網企業為先鋒, 加快資訊技術向傳統製造業的滲透和應用, 發展工業互聯網, 走出了一條“互聯網+製造業”的發展路徑。 德國憑藉其先進的製造業基礎, 實施了“工業4.0”戰略, 構建了資訊物理系統, 推動了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

“我們認為, 新一輪工業革命為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無論採取怎麼樣的實現路徑, 根本上都是在促進資訊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

最終實現智慧製造, 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苗圩說。

不過, 苗圩指出, 應當要清醒地看到, 當前中國製造業尚處在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資訊化並存,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發展不平衡的階段。 相對於工業發達國家, 我們的發展環境更為複雜, 任務更為艱巨。

“無論是製造業向高端發展也好, 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與製造業的融合發展也好, 都要循著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的方向, 一步一步地發展, 不可跨越一個階段, 直接進入後一個階段, 更不能一窩蜂、一陣熱、炒概念。 ”他說。

第三是, 全球化正在尋找新方向, 製造業創新合作成為國際合作新亮點。 苗圩指出, 近年來, 經濟全球化出現了波折, 保護主義、內顧傾向在抬頭, 國際經貿規則面臨挑戰,新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日益形成,全球生產網路和分工體系加速重構。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下,“全球化”正在尋找新的方向,從過去由發達經濟體主導,強調規則先行,轉變到現在新興經濟體開始深度參與,更多強調互利共贏和發展導向。

他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工業化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躍居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產業技術水準越來越接近全球前沿,整體上處於技術追趕的後半程。

像高鐵、特高壓輸變電、通訊設備等部分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這意味著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進入了戰略攻堅期,將從量的積累、點的突破逐步轉為質的飛躍和系統能力的提升。

此時,中國產品、中國企業、中國製造將在更高水準、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產業創新方式將走向更加開放,產業協同、跨界協同、跨境流動將成為普遍的現象;創造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的政策環境越來越成為全球化進程中各國所關注的優選項和追求的目標。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國際經貿規則面臨挑戰,新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日益形成,全球生產網路和分工體系加速重構。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下,“全球化”正在尋找新的方向,從過去由發達經濟體主導,強調規則先行,轉變到現在新興經濟體開始深度參與,更多強調互利共贏和發展導向。

他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工業化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躍居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產業技術水準越來越接近全球前沿,整體上處於技術追趕的後半程。

像高鐵、特高壓輸變電、通訊設備等部分領域已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這意味著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進入了戰略攻堅期,將從量的積累、點的突破逐步轉為質的飛躍和系統能力的提升。

此時,中國產品、中國企業、中國製造將在更高水準、更深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產業創新方式將走向更加開放,產業協同、跨界協同、跨境流動將成為普遍的現象;創造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的政策環境越來越成為全球化進程中各國所關注的優選項和追求的目標。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