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紀委之外的另一“欽差大臣”交卷 你給打多少分

核心提示:一段時間以來, 輿論場中有一種奇怪的論調, 那就是環保督察被“一刀切”, 治理措施過頭, 以至影響到人們正常的生活。

歷時兩年的中央首輪環保督察收官。

2015年7月, 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環保督察方案(試行)》, 提出建立環保督察工作機制, 力圖以高壓手段徹底扭轉多年來地方對於生態建設的消極態度。

這一方案通過不足半年, 中央環保督察試點就在大氣污染的重災區河北拉開大幕。

接下來的兩年, 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四批在31個省份實施進駐督察, 覆蓋了內地所有地區。

和之前的“環保風暴”不同, 此次手持尚方寶劍的中央環保督察力度和範圍都乃空前, 被問責的政府官員超過18000名, 平均每個省將近600名, 被拘留者也高達1500餘人。

與高度緊張的地方官員不同, 面對中央環保督察組, 老百姓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漲熱情,

第一輪環保督察共受理群眾信訪舉報達到13.5萬餘件。

從回饋的問題觀察, 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大氣和水環境污染、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自然保護區違規審批、違規建設;水資源過度開發;工業污染和農村環境問題突出。

當然, 數字只是表面, 更深刻的意義則是對於地方環保理念的衝擊。

長期以來, 在傳統GDP論英雄的思維慣性下, 很多地方政府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落實並不到位, 為了經濟增長, 有些黨政領導幹部不當干預環保的事件亦不鮮見。

沉屙舊習當需猛藥根治。 中央環保督察雷厲風行之勢令不少地區始料不及, 很多媒體在梳理督察回饋時都在講“措辭嚴厲”、“不留情面”。

語言和文本的變化折射了治理思路和目標的轉變,

說白了, 既然如此興師動眾, 那就來真的, 不能再是走過場, 依舊一團和氣, 你好我好大家好。

這在中央對祁連山生態問題的處理上表現得非常明顯, 2017年7月, 中央責成甘肅省委和省政府向黨中央作出深刻檢查, 時任省委和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認真反思、汲取教訓。

同時, 三名副省級領導被問責, 八名廳級官員被處分。

這是前所未有的力度!

也正是如此, 面對環保督察的組意見, 各地再不敢怠慢, 都第一時間給予了積極回應。

當然, 也不乏爭議和擔憂。

一段時間以來, 輿論場中有一種奇怪的論調, 那就是環保督察被“一刀切”, 治理措施過頭, 以至影響到人們正常的生活。

這似乎難以理解, 我們喊了環保那麼多年, 怎麼動起真格來反而引來了一些質疑?

但細思琢磨, 還是屁股決定腦袋, 因為環保風暴對有些人確實造成了影響。

譬如, 有些小微企業的關停整頓引發的失業、餐飲油煙整治造成很多達不到要求的餐館停業等不一而足。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

當環保成為一項政治任務時, 從上而下傳導的壓力必然是層層加碼的, 加之基層法治意識的單薄與執法中簡單化習慣, 很多時候矯枉過正也就不奇怪了。

但戰術執行中的問題和瑕疵不能否定戰略決策。

另外的一個擔憂則是環保督察的“一陣風”, 關於此, 之前我們有太多的教訓。

環保部在回應這一問題時說中央環保督察已建立了清單式調度, 重點問題整改情況等都要上報。 此外, 點穴式專項督察、通報、函報、問責、約談等措施, 也有效推動地方強化整改的長效性。

但和反腐工作類似, 環保治理終究不能完全寄望于“欽差大臣”。 短期上看, 中央環保督察就是要以中央權威將環保的規矩立起來, 該罰款的罰款, 該整改的整改, 該關停的關停,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長遠上,還是要依靠制度的設計(政府和幹部績效考核方面的調整)和法治的規範,最終依靠有效的機制和制度運行,令地方自覺自願老老實實地將生態建設擺在重要位置。

該關停的關停,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長遠上,還是要依靠制度的設計(政府和幹部績效考核方面的調整)和法治的規範,最終依靠有效的機制和制度運行,令地方自覺自願老老實實地將生態建設擺在重要位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