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家庭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是結合家庭日常生活滲透的!

家庭對嬰幼兒的早期教育, 不像幼稚園教育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時間, 而是結合家庭日常生活滲透的。 這種滲透是家庭對嬰幼兒早期教育的一個特點。

滲透不是機械灌輸, 不能牽強附會, 應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接受教育, 這就得講究滲透的藝術。

一、自然結合。 媽媽買了一條魚, 正在煎魚, 孩子在一旁有趣地觀望。 這時媽媽可以邊煎魚邊和孩子談話:魚為什麼長尾巴?魚鱗有什麼作用?魚肚子裡的泡泡是幹什麼的?孩子會很高興聽媽媽的講解或回答。 這就是一種自然結合, 邊煎魚邊進行關於魚的知識教育。

二、啟發誘導。 媽媽爸爸和孩子一起看小人書。 書上的小熊很勇敢, 摔了一跤, 既不哭也不鬧。 於是父母啟發孩子說:“我們的佳佳摔了跤, 也會像小熊那樣勇敢, 不哭不鬧。 ”孩子記在心裡。 果然一次摔跤後, 雖然眼淚在眼眶裡轉, 卻硬是沒哭出聲來, 這就是啟發誘導的結果。

三、由此及彼。 媽媽在洗臉, 孩子趕忙送來毛巾, 媽媽及時表揚並說:“維維真聰明, 真能幹!要是爸爸下班了, 維維能給爸爸送去拖鞋就更聰明, 更能幹!”這就是由此及彼的教育藝術。

四、尋求機會。 有的孩子性格內向、膽小、不喜歡說話,

特別是見了生人更不敢說話, 父母就要有意地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契機, 以鍛煉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如當有客人來時, 可讓孩子亮亮相, 問聲好, 說上幾句話;去商店買玩具時, 讓孩子直接與售貨員叔叔、阿姨對話;外出做客時將孩子帶著, 教他與人交往的本領。 天長日久, 孩子就會克服膽小不敢說話的毛病。

五、抓“興奮點”。 家庭中一些趣事、新鮮事, 孩子最感興趣, 最為關心, 是孩子的興奮點, 也是教育滲透的最好時機。 父母要抓住機會做文章。 比如, 爸爸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拿回來一張大獎狀, 捧回一個漂亮的獎盃。 孩子特別自豪興奮, 看看獎狀, 摸摸獎盃。 這時媽媽可在孩子面前誇爸爸工作積極、學習刻苦、助人為樂等具體事蹟, 還可與孩子一道商量做頓豐盛的晚餐以示應賀。 晚餐時, 可勉勵孩子長大了也要像爸爸那樣當先進工作者、捧獎盃、拿獎狀。

六、看准火候。 滲透並非可以隨心所欲, 並不是想什麼時候滲透就一定會有效果的。 有時早了, 不到時候, 白費力氣;有時遲了,

錯過時機, 也不會有用。 比如孩子玩積木興致正濃, 你偏讓他聽小白兔愛清潔的故事, 孩子的注意力沒有轉移過來, 這就是不到時候。 同時, 當孩子擺出某種“良好的創舉”, 決心要做件什麼事, 你卻漠然置之, 這就是失去火候, 孩子的創造精神就會受挫。

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

“只要上帝賜給我一個孩子,而且你們認為他不是白癡,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養成為非凡的人。”

這是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問題學會會員卡爾·威特在一次學會上的辨詞。在這次大會上,有人發表言論說:“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而不是教育。”卡爾·威特不同意這個見解,他反駁說:“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無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人,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從生下來到5、6歲時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備一般稟賦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非凡的人。

不久,卡爾·威特果然有了一個兒子,也取名為卡爾·威特。小威特生下時,不僅不聰明,而且先天不足,體重不過2公斤,兩隻手和兩隻腳還在不停地抖動,哇哇的哭叫聲像中毒的小老鼠似的。鄰居家背後議論紛紛,說小威特肯定是個白癡。連小威特的家人們也說:“這樣的孩子,就是再好的教育也是白費力的。”然而,老威特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並沒有失望。他就認真地承擔起教育兒子的重任。

他教小威特讀書時,先買來許多的小人書和圖冊,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講給他聽,然後對他說:“如果你能識字,這些書自己都能看明白。”有時他乾脆就不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小威特,而對他說:“這個畫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沒有工夫給你講,你先自己看吧。”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小威特一定要識字以便自己看書的願望和興趣。這時老威特才開始教小威特識字。

小威特有了讀書的興趣,就十分刻苦了。不久,這個孩子就轟動了附近地區。他七、八歲時,已經能夠自由地運用德語、法語、拉丁語等六國語言了,並通曉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就考入了萊比錫大學,這個大學的校長說:“小威特已經具備了十八、九歲青年們所不及的智力和學力。”很顯然,這是老威特對他實行早期教育的結果。1814年4月,未滿14歲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後,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後來,老威特回憶對小威特14歲以前的教育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卡爾·威特的教育》。

希望廣大的讀者,能從這個真實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示,給孩子正確的適當的教育。

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

“只要上帝賜給我一個孩子,而且你們認為他不是白癡,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養成為非凡的人。”

這是十九世紀德國教育問題學會會員卡爾·威特在一次學會上的辨詞。在這次大會上,有人發表言論說:“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而不是教育。”卡爾·威特不同意這個見解,他反駁說:“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無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人,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從生下來到5、6歲時的教育。就是那些只具備一般稟賦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非凡的人。

不久,卡爾·威特果然有了一個兒子,也取名為卡爾·威特。小威特生下時,不僅不聰明,而且先天不足,體重不過2公斤,兩隻手和兩隻腳還在不停地抖動,哇哇的哭叫聲像中毒的小老鼠似的。鄰居家背後議論紛紛,說小威特肯定是個白癡。連小威特的家人們也說:“這樣的孩子,就是再好的教育也是白費力的。”然而,老威特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並沒有失望。他就認真地承擔起教育兒子的重任。

他教小威特讀書時,先買來許多的小人書和圖冊,把其中有趣的故事講給他聽,然後對他說:“如果你能識字,這些書自己都能看明白。”有時他乾脆就不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小威特,而對他說:“這個畫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沒有工夫給你講,你先自己看吧。”這樣就大大激發了小威特一定要識字以便自己看書的願望和興趣。這時老威特才開始教小威特識字。

小威特有了讀書的興趣,就十分刻苦了。不久,這個孩子就轟動了附近地區。他七、八歲時,已經能夠自由地運用德語、法語、拉丁語等六國語言了,並通曉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時就考入了萊比錫大學,這個大學的校長說:“小威特已經具備了十八、九歲青年們所不及的智力和學力。”很顯然,這是老威特對他實行早期教育的結果。1814年4月,未滿14歲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兩年後,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

後來,老威特回憶對小威特14歲以前的教育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卡爾·威特的教育》。

希望廣大的讀者,能從這個真實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示,給孩子正確的適當的教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