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如何看待曹操至死不稱帝 究其因?

用史料來說話:

西元212年:

春, 正月, 曹操還鄴。 詔操贊拜不名, 入朝不趨, 劍履上殿, 如蕭何故事。

冬, 十月, 曹操東擊孫權。 董昭言於曹操曰:「自古以來,

人臣匡世, 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 未有久處人臣之勢者也。 今明公恥有凓德, 樂保名節;然處大臣之勢, 使人以大事疑己, 誠不可不重慮也。 」

乃與列侯諸將議, 以丞相宜進爵國公, 九錫備物, 以殊勳。

西元213年:

春正月初三, 恢復禹貢九州。

十四州, 司、豫、冀、兗、徐、青、荊、揚、益、梁、雍、並、幽、交也。 複為九州者, 割司州之河東、河內、馮翊、扶風及幽、並二州皆入冀州。

此曹操自領冀州牧, 欲廣其所統以制天下耳。

五月, 丙申, 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 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

又加九錫:大輅、戎輅各一, 玄牡二駟;袞冕之服, 赤舄副焉;軒縣之樂, 六佾之舞;朱戶以居;納陛以登;虎賁之士三百人;鉞各一;彤弓一, 彤矢百, 弓十, 矢千;一卣, 瓚副焉。

冬季, 十一月, 魏國開始設置尚書、侍中和六卿。 以荀攸為尚書令, 涼茂為僕射, 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為尚書, 王粲、杜襲、衛覬、和洽為侍中, 鍾繇為大理, 王修為大司農, 袁渙為郎中令, 行御史大夫事, 陳群為禦史中丞。 (只是一小部分名單而已, 所謂典章制度, 一擬天朝。

西元214年:

三月, 詔魏公操位在諸侯王上, 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漢制:諸侯王金印、赤紱、遠遊冠。 〕

然後十一月, 曹操把幾年前董貴人死, 伏皇后寫信給其父親的事情翻出來:

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收皇后璽綬。 以尚書令華歆為副, 勒兵入宮, 收後。 後閉戶, 藏壁中。 歆壞戶發壁, 就牽後出。 時帝在外殿, 引慮於坐, 後被發、徒跣、行泣, 過訣曰:「不能複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時!」顧謂慮曰:「郗公, 天下寧有是邪!」遂將後下暴室, 以幽死;所生二皇子, 皆酖殺之, 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

西元216年:

夏五月, 天子進公爵為魏王。

十二月, 公至孟津。 天子命公置旄頭, 宮殿設鍾虡。

西元217年:

夏四月, 天子命王設天子旌旗, 出入稱警蹕。 五月, 作泮宮。

冬十月, 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 乘金根車, 駕六馬, 設五時副車, 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

曹操為什麼自己不稱帝呢?

神人哲君認為曹孟德主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 孫權勸他稱帝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 首先, 孫權認為這樣做可以獲得曹操的信任, 從而實現吳、魏之間的和解, 自己就可以專心對付蜀漢。 襄樊之役中, 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 從背後襲擊關羽, 幫了曹操的大忙, 但卻得罪了劉備。 吳、蜀之間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 這時他比什麼時候都更需要緩和同曹魏的矛盾, 否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 其實,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

其二,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西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曹操已65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對自己的自我評定。再說曹操本質上是一個非主流,不稱帝不足為奇,天下已是囊中之物,何必要那個虛名呢。

其實,孫權認為曹操如果真的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

其二,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西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曹操已65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對自己的自我評定。再說曹操本質上是一個非主流,不稱帝不足為奇,天下已是囊中之物,何必要那個虛名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