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劉緒源追悼會昨舉行 任溶溶趙麗宏方衛平致悼詞

圖說:劉緒源 網路圖

2018年1月14日下午, 著名學者、文學評論家、兒童文學理論家、編輯家劉緒源先生的追悼會在龍華殯儀館銀河廳舉行,

數百位朋友從國內外趕來, 為他送上最後一程。

送別大廳裡, 萬千百合白菊吐芬芳, 高懸于大廳正中的挽聯“獻身文學嘔心瀝血睿博宛在 情系兒童求真追美摯愛永傳”, 概括出劉緒源嚴謹治學的一生。

劉緒源先生的理論研究視野宏闊, 橫跨中國現代文學、兒童文學理論及中國思想史等領域。 他那些打通學術壁壘的理論著述和一清如水的“談話風”論述風格, 在當代文學界稱得上別具風采, 獨成一家。 在三十多年的學術生涯裡, 留下了《解讀周作人》《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今文淵源》《文心雕虎》《兒童文學思辨錄》《中國兒童文學史略》《美與幼童》《中國哲學如何登場?》《周作人論兒童文學》等近二十種學術著作。 這些理論和學術研究在各個領域均引起較大的共鳴和反響,

也給學界帶來思想的震盪和觀念的啟迪。 在中國當代兒童文學批評方面, 劉緒源先生更是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他不僅是一位讓人敬佩的文學理論家, 更是一位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

2018年1月10日12:25分, 劉緒源先生因病在上海胸科醫院逝世, 享年67歲。 他的離去, 讓中國文學界和批評界, 尤其是兒童文學界痛失一個真摯、清醒、獨立的聲音。

悼念劉緒源同志

驚悉劉緒源同志去世, 這真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讓我不勝悲傷。

劉緒源同志是傑出的兒童文學理論家。 當然, 他的文學著作不限於兒童文學, 但兒童文學理論家很少很少, 他是傑出的, 為兒童文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他不但寫理論文章, 而且很及時地推薦年輕的兒童文學作家。

我雖然比他老二十幾歲, 可是他也推薦過我, 鼓勵過我。 這就是他給上海譯文出版社編了我的一本散文集《浮生五記》, 把我寫的小文章分門別類編成書, 在序言中說是筆記文學, 大大鼓勵我, 讓我寫下去。 也正因為受到鼓勵, 我到現在還一直在寫小文章。 我要不辜負劉緒源同志的鼓勵, 將繼續寫下去。

劉緒源同志, 我相信受過您鼓勵的作者, 包括我在內, 不會辜負您的期望, 會努力寫作的。

請安息吧, 尊敬的劉緒源同志。 (任溶溶)

圖說:任溶溶 網路圖

趙麗巨集致悼詞

各位先生, 各位女士, 各位親朋好友:

今天, 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 深切悼念著名學者、文學評論家、兒童文學理論家、編輯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匯報》副刊“筆會”原主編劉緒源先生, 為他送上最後一程, 表達我們深摯的敬意和無盡的哀思。

2018年1月10日12:25分, 劉緒源先生因病在上海胸科醫院逝世, 享年67歲。 在這個突然降溫的寒冬之日, 他駕鶴西行, 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離開了他的書桌和書房, 離開了他親愛的家人, 離開了他的朋友們, 離開了他一生追求摯愛的人文研究事業。 這是一個無情的事實, 令所有認識他、瞭解他、熱愛他、喜歡他文字的人都感到悲痛和惋惜。 劉緒源先生英年早逝, 對上海的文學界, 對中國的文學評論界, 尤其是中國的兒童文學界, 都是一個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

劉緒源先生學識淵博, 識見深厚, 襟懷坦蕩, 正直謙和, 誠摯友善。 他有“五四”以來現代文人的真性情, 真品格。 生活中, 他與人為善, 和藹熱忱、公正無私、克勤克儉, 可謂真君子;做學問, 他嚴謹求實, 追根溯源, 不敷衍塞責, 不人云亦云, 無愧真學者。 面對世間諸美, 他不吝無私獎掖;面對文壇污濁, 他敢於仗義執言。 他對家人,對朋友,對同行,對同事,甚至對從未謀面的讀者,都懷著真誠的關切與摯愛。他的一生,寫就了一個大寫的“人”字。

劉緒源先生祖籍浙江鎮海,中共黨員。1974年復旦大學哲學短訓班結業。1981年經社會招聘考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任文學編輯,1987年調入《文匯報》社任《文匯月刊》編輯,1990年起任《文匯報》“生活”副刊編輯,1995年調《文匯讀書週報》任副主編,2000年任《文匯報》特刊部副主任,2006年任《文匯報》副刊“筆會”主編,2005年評定為高級編輯。

劉緒源先生從1970年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有中長篇小說《“阿憨”出海》《過去的好時光》,長篇隨筆《逃出“怪圈”》《人生的滋味》《體面的人生》《苦茶與紅燭》,散文隨筆集《隱秘的快樂》《冬夜小劄》《橋畔雜記》《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等。

劉緒源先生的理論研究視野宏闊,橫跨中國現代文學、兒童文學理論及中國思想史等領域。他的文章持論精准,探析幽邃。他那些打通學術壁壘的理論著述和一清如水的“談話風”論述風格,在當代文學界稱得上別具風采,獨成一家。在三十多年的學術生涯裡,劉緒源留下了《解讀周作人》《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今文淵源》《文心雕虎》《兒童文學思辨錄》《中國兒童文學史略》《美與幼童》《中國哲學如何登場?》《周作人論兒童文學》等近二十種學術著作。這些理論和學術研究在各個領域均引起較大的共鳴和反響,也給學界帶來思想的震盪和觀念的啟迪。

劉緒源先生對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研究和評論,為中國文壇作出令人矚目的貢獻。他的《兒童文學三大母題》,觀點新穎、思路幽邃,為當代兒童文學理論研究樹立了一座豐碑。他的《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略》,為兒童文學史撰寫提供了新的典範。特別是最新出版的《美與幼童》一書,更是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這是一部在當代兒童研究與美學研究領域均具有重大開拓意義的學術專著,是一部觀點新穎的“發現兒童”之書。在完成了這部傾盡了他最後心血重要著作時,他曾說:我真正體會到,古人說的“朝聞道,昔死可矣”,肯定不是虛言。

在中國當代兒童文學批評方面,劉緒源先生更是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不僅是一位讓人敬佩的文學理論家,更是一位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他以獨立的精神,睿智的見識,正直的良知,感受時代的變化,秉承學術的擔當,時刻關注著中外語境下兒童的特點與兒童文學的特質,並善於在中國文學史的宏觀歷史背景下,以跨界研究的方法,從美學、哲學和新史學多種視角,研究當代兒童文學創作與出版問題,拓展了兒童文學研究的學術疆域,為中國兒童文學提供了新的研究範例,提升了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的高度。

劉緒源先生以他廣博的學識和高遠的見地,不遺餘力地向社會公眾推薦優秀童書,為無數成人和孩子點亮兒童文學殿堂裡最明亮的燈盞,向他們揭開兒童文學世界真正的瑰麗和輝煌。他是中國兒童文學批評界的一盞明燈。他的逝去,讓中國兒童文學界痛失一個真摯、清醒、獨立的聲音。

劉緒源先生對中國兒童文學的貢獻,還在於潤物無聲地對青年作家與編輯的無私提攜,他盡力去發現他們身上的潛力和“特質”,去呵護、栽培、鼓勵、激賞。到目前,在劉緒源先生多年的關懷、扶掖下,一批曾經的兒童文學界新苗已經成長為“文學之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芳香四溢。

劉緒源先生所做的這一切,無論現在,還是將來,中國兒童文學都將永遠銘記和感謝。

斯人已乘白鶴去,長留風範在人間。他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他的思想灼見,依舊熠熠生輝。劉緒源先生走了,他將化作了一顆星星,在浩淼的文學天空中繼續閃耀,他的高尚人品、人格和文品、文德,將永遠為後人所景仰。

劉緒源先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永遠活在盛大而美麗的文學的花園裡。

願天堂四季如春,緒源先生,請一路走好!

緒源老友,請一路走好!

圖說:趙麗巨集 網路圖

在劉緒源先生告別會上的發言

劉緒源先生走了。對我,對我們熟識的許多朋友,對許許多多曾經聆聽他啟蒙的人們,哀痛無以言表。

緒源先生是我非常欽佩、敬重的朋友,也是許多青年人非常熱愛、景仰的師長。我和他相識三十餘載,友情彌篤。緒源先生不曾經歷學院體制的規束,全以一腔熱切的興趣和勤奮的自修,成為當代學界令人敬重、信任的前輩。他之選擇人文事業,乃是選擇自我理想和精神的歸屬。他之從事人文行當,也是懷著對它發自靈魂的熱愛和認同。從他的文章和著作裡,我們清楚地讀到這份傾心的熱愛,也清楚地讀到熱情之下,一位人文學者的文化洞見、膽識與擔當。

當劉緒源先生帶著他在現當代文學和思想史研究領域的深厚積累,走進兒童文學的研究和批評領地,對這個文類和這門學科來說,真是何其之幸!他的學識,他的視野,他的智慧,他的情懷,給這個文類和學科帶來了重要的推動,也為它留下了一批重要的成果。現在和將來,劉緒源先生的名字,不斷提醒著我們兒童文學藝術應有的開闊和廣大,也提醒著我們兒童文學批評應有的精神和見識。

在許多人眼裡,緒源是一位可敬的先生,更是一個可愛的人。他的身上有一種混合了深刻的睿智和清澈的單純的迷人氣質:對文學,對文化,永遠持著最通透的洞見;對世界,對人生,卻也永遠懷著最新鮮的情致。去年1月10日,緒源病徵確認的那天,我打電話給他。他的聲音很平靜,說:“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沒有什麼遺憾了。”他的達觀、淡定令我欽佩。而病重中的他對治學、對生活,依然滿懷鍾情和熱愛。今年十月,我們在金華開了他的《中國兒童文學史略》的研討會。會議結束次日,緒源雖感疲憊,卻提出仍想“四處走走”。我們便一起去看八詠樓。由八詠樓慢慢地上去下來,不過一會兒時間,行至樓下,只聽他輕歎一聲:“心滿意足。”生活中的美是那樣敏感著他,打動著他,也是那樣催動著他,激勵著他。從緒源的身上,你能看見真正的學問所為何事,也會看見真正的生活該怎麼過。

今年1月10日,與病魔樂觀相持整整一年後,緒源先生離我們而去。此刻環繞著我們,是無盡的、深切的悲傷。但我願意相信,站在天堂的階梯上,留給我們那麼多思想和精神財富的緒源先生,也會微笑著說:“心滿意足。” (方衛平)

圖說:方衛平 網路圖

他對家人,對朋友,對同行,對同事,甚至對從未謀面的讀者,都懷著真誠的關切與摯愛。他的一生,寫就了一個大寫的“人”字。

劉緒源先生祖籍浙江鎮海,中共黨員。1974年復旦大學哲學短訓班結業。1981年經社會招聘考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任文學編輯,1987年調入《文匯報》社任《文匯月刊》編輯,1990年起任《文匯報》“生活”副刊編輯,1995年調《文匯讀書週報》任副主編,2000年任《文匯報》特刊部副主任,2006年任《文匯報》副刊“筆會”主編,2005年評定為高級編輯。

劉緒源先生從1970年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有中長篇小說《“阿憨”出海》《過去的好時光》,長篇隨筆《逃出“怪圈”》《人生的滋味》《體面的人生》《苦茶與紅燭》,散文隨筆集《隱秘的快樂》《冬夜小劄》《橋畔雜記》《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等。

劉緒源先生的理論研究視野宏闊,橫跨中國現代文學、兒童文學理論及中國思想史等領域。他的文章持論精准,探析幽邃。他那些打通學術壁壘的理論著述和一清如水的“談話風”論述風格,在當代文學界稱得上別具風采,獨成一家。在三十多年的學術生涯裡,劉緒源留下了《解讀周作人》《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今文淵源》《文心雕虎》《兒童文學思辨錄》《中國兒童文學史略》《美與幼童》《中國哲學如何登場?》《周作人論兒童文學》等近二十種學術著作。這些理論和學術研究在各個領域均引起較大的共鳴和反響,也給學界帶來思想的震盪和觀念的啟迪。

劉緒源先生對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研究和評論,為中國文壇作出令人矚目的貢獻。他的《兒童文學三大母題》,觀點新穎、思路幽邃,為當代兒童文學理論研究樹立了一座豐碑。他的《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略》,為兒童文學史撰寫提供了新的典範。特別是最新出版的《美與幼童》一書,更是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這是一部在當代兒童研究與美學研究領域均具有重大開拓意義的學術專著,是一部觀點新穎的“發現兒童”之書。在完成了這部傾盡了他最後心血重要著作時,他曾說:我真正體會到,古人說的“朝聞道,昔死可矣”,肯定不是虛言。

在中國當代兒童文學批評方面,劉緒源先生更是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不僅是一位讓人敬佩的文學理論家,更是一位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他以獨立的精神,睿智的見識,正直的良知,感受時代的變化,秉承學術的擔當,時刻關注著中外語境下兒童的特點與兒童文學的特質,並善於在中國文學史的宏觀歷史背景下,以跨界研究的方法,從美學、哲學和新史學多種視角,研究當代兒童文學創作與出版問題,拓展了兒童文學研究的學術疆域,為中國兒童文學提供了新的研究範例,提升了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的高度。

劉緒源先生以他廣博的學識和高遠的見地,不遺餘力地向社會公眾推薦優秀童書,為無數成人和孩子點亮兒童文學殿堂裡最明亮的燈盞,向他們揭開兒童文學世界真正的瑰麗和輝煌。他是中國兒童文學批評界的一盞明燈。他的逝去,讓中國兒童文學界痛失一個真摯、清醒、獨立的聲音。

劉緒源先生對中國兒童文學的貢獻,還在於潤物無聲地對青年作家與編輯的無私提攜,他盡力去發現他們身上的潛力和“特質”,去呵護、栽培、鼓勵、激賞。到目前,在劉緒源先生多年的關懷、扶掖下,一批曾經的兒童文學界新苗已經成長為“文學之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芳香四溢。

劉緒源先生所做的這一切,無論現在,還是將來,中國兒童文學都將永遠銘記和感謝。

斯人已乘白鶴去,長留風範在人間。他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他的思想灼見,依舊熠熠生輝。劉緒源先生走了,他將化作了一顆星星,在浩淼的文學天空中繼續閃耀,他的高尚人品、人格和文品、文德,將永遠為後人所景仰。

劉緒源先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永遠活在盛大而美麗的文學的花園裡。

願天堂四季如春,緒源先生,請一路走好!

緒源老友,請一路走好!

圖說:趙麗巨集 網路圖

在劉緒源先生告別會上的發言

劉緒源先生走了。對我,對我們熟識的許多朋友,對許許多多曾經聆聽他啟蒙的人們,哀痛無以言表。

緒源先生是我非常欽佩、敬重的朋友,也是許多青年人非常熱愛、景仰的師長。我和他相識三十餘載,友情彌篤。緒源先生不曾經歷學院體制的規束,全以一腔熱切的興趣和勤奮的自修,成為當代學界令人敬重、信任的前輩。他之選擇人文事業,乃是選擇自我理想和精神的歸屬。他之從事人文行當,也是懷著對它發自靈魂的熱愛和認同。從他的文章和著作裡,我們清楚地讀到這份傾心的熱愛,也清楚地讀到熱情之下,一位人文學者的文化洞見、膽識與擔當。

當劉緒源先生帶著他在現當代文學和思想史研究領域的深厚積累,走進兒童文學的研究和批評領地,對這個文類和這門學科來說,真是何其之幸!他的學識,他的視野,他的智慧,他的情懷,給這個文類和學科帶來了重要的推動,也為它留下了一批重要的成果。現在和將來,劉緒源先生的名字,不斷提醒著我們兒童文學藝術應有的開闊和廣大,也提醒著我們兒童文學批評應有的精神和見識。

在許多人眼裡,緒源是一位可敬的先生,更是一個可愛的人。他的身上有一種混合了深刻的睿智和清澈的單純的迷人氣質:對文學,對文化,永遠持著最通透的洞見;對世界,對人生,卻也永遠懷著最新鮮的情致。去年1月10日,緒源病徵確認的那天,我打電話給他。他的聲音很平靜,說:“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沒有什麼遺憾了。”他的達觀、淡定令我欽佩。而病重中的他對治學、對生活,依然滿懷鍾情和熱愛。今年十月,我們在金華開了他的《中國兒童文學史略》的研討會。會議結束次日,緒源雖感疲憊,卻提出仍想“四處走走”。我們便一起去看八詠樓。由八詠樓慢慢地上去下來,不過一會兒時間,行至樓下,只聽他輕歎一聲:“心滿意足。”生活中的美是那樣敏感著他,打動著他,也是那樣催動著他,激勵著他。從緒源的身上,你能看見真正的學問所為何事,也會看見真正的生活該怎麼過。

今年1月10日,與病魔樂觀相持整整一年後,緒源先生離我們而去。此刻環繞著我們,是無盡的、深切的悲傷。但我願意相信,站在天堂的階梯上,留給我們那麼多思想和精神財富的緒源先生,也會微笑著說:“心滿意足。” (方衛平)

圖說:方衛平 網路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