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傳統”若無觀眾,何談其他?丨行思錄

近日, 《中國文化報》刊登了日龍的一篇文章——《文化活動不能“內熱外冷”》。 大意是說, 作者有位朋友在文化部門工作, 經常在朋友圈中“曬”一些公益文化活動的照片。

當作者懷著欽佩之情與朋友提及此事時, 該“朋友”卻一臉苦衷和無奈的表示:“有的活動是臺上熱鬧、台下冷清, 甚至有的場次, 台下只有寥寥幾個觀眾。 ”確實!宏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舉辦公益文化活動時, 若無觀眾, 何談其他?

回顧歷史, 只所以傳統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嚴重流失, 原因有三。

一是:近現代以來, 受西風東漸之影響, 傳統文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已從原來的“高高在上”和“生活必須”變成了今天的“封建遺留”和“歷史記憶”。 建國以後出生長大的人, 受新文化教育影響, 其生活環境也幾乎與傳統文化絕緣。 改革開放以來, 歌曲、小品、電影、選秀等流行文化完全入侵到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這種流行趨勢的重力疏離之下, 人們自然不會再有心力去關注“傳統”。

二是:後工業文化時代, 隨著傳播方式和文化風氣的多樣化, 特別是在“西式藝術範式”的強烈衝擊之下;因為舞臺表現技術和傳統平臺的相對落後, “中式藝術範式”漸漸為年青人所拋棄。 與此同時, 一些傳統文化活動中存在的宗派思想、官僚思想、自私自利等行業陋習, 也制約了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新時期改革與創新;錯失了培養“新時期中式藝術觀眾”的大好時期, 使的正處於“浮燥期”的人們完全“拋棄”了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情。

三是:由於前幾十年的“荒廢”, 不論是從業者的藝術水準, 還是經營者的運作思維, 都嚴重“斷層”。 比如在文化活動時間的安排上,

明知道休息時間對於“上班族”這一觀眾“主力軍”來說最不想被佔用的, 其確偏偏把演出或活動安排在休息時間;反觀國外的一些文化活動, 基本都安排在工作日。 這在無形當中, 就降低了“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的價值地位。 試想, 若能在每週的工作時間內, 抽出半日, 都讓大家“心安神閑”的觀看一場傳統文化演出或參加一場傳統文化活動;同時在“內容”上下足功夫, “傳統文化”是沒有理由不振作的!

君子使物, 不為物使。 傳統文化活動“聲高”與“和寡”的情況, 值得深思!但我們還不能簡單地歸結為“觀眾”審美或價值取向出了問題, 也不要指責傳播平臺和從業者崇洋媚外、盲目迎合觀眾。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 不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

一味以“固有”的思維模式去創新是行不通的。 要想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 在這個每人都“忙”的只剩睡覺時間的當下, 讓人們靜下心來去參與文化活動, 解決“時間不夠”的問題仍是關鍵。 只有將傳統文化活動與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相結合, 用“時間”去培養“熱度”, 讓其“有時間”參與、去傳播, 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傳播開去。 也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 (圖源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