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宋清輝:造城運動往往會造出無人居住的“鬼城”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宋清輝認為, 造城運動有片面追求擴大建成區面積的傾向。 一旦生活配套不足, 往往會造出無人居住的“鬼城”。 從短期來看, 對當地產業、經濟等或會有帶動作用, 但從長遠來看, 過度“造城運動”恐怕會給當地產業帶來“災難”。 城鎮化不是大搞造城運動, 必須要有相應的產業支撐, 否則就可能會留下“黑洞”。

太原、大同如何突破“造城之困”?

華夏時報記者 劉詩萌 實習記者 梁丹 北京報導

大同與太原兩座代表城市的近況, 反映了處在轉型升級當中的資源型大省山西面臨的困境。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我國煤炭工業在經歷了黃金十年後, 由於產能嚴重過剩和資源的不可持續, 尋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化解過剩產能、促進脫困發展的出路。 而作為煤炭大省的山西和省內的各個城市, 也都在探索轉型之路。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打造一張鮮明的旅遊名片, 成為一個新的突破點。 因此2006年, 在“造城市長”耿彥波的主導下, 一場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率先在大同展開。 2013年, 耿調任太原後, 太原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拆遷。

不過, 在他剛剛離任後, 大同便傳出了基建暫緩, 政府負債百億的消息。 而太原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出現大幅下滑, 大同2016年GDP絕對值即呈現萎縮,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造城運動“後勁不足”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 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路徑在於開放。 只有開放才能利用全球的資源和市場, 從而打破依賴自身資源的封閉迴圈, 在原來資源型產業之外上生長出新的產業。

投資下滑過半

據山西省統計局公佈的資料,

2017年前11個月, 太原市固定資產投資874.45億元, 與2016年同期1791.38億元的資料相比, 下降了51.2%。

城市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由民間製造業和服務業投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三部分組成。 針對產業投資,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記者表示, 一般而言, 如此大的下滑, 很可能是營商環境發生了變化。

2017年11月,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佈2017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 其中太原在城市營商環境指數排名和營商軟環境指數排名中都位列最後十名。 2017年以來, 山西省和太原市也多次發佈優化營商環境的措施, 其中包括禁止違反規定隨意約談納稅人, 禁止違反法定時限拖延辦稅、禁止強制或指定納稅人接受仲介機構服務等十條禁令。

另外, 有專家指出, 較嚴的房地產調控和國家對地方融資和負債從嚴管理, 也可能是造成房地產投資和地方政府基礎設施投資下滑明顯的重要原因。

而處在“後造城時代”的大同, 城建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並未有太多體現。 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1025.3億元, 比2015年的1052.9億元有所下降, 按照可比價格計算, 漲幅也只有1%, 在全省GDP排名當中位置也不靠前。 2017年前11個月, 大同固定投資主要靠5000萬元以上大項目和高技術產業項目, 分別完成投資180.6億元和21.4億元, 拉動增長18.8和2.3個百分點。 9月, 原晉城市長武宏元調任大同, 他被認為更擅長經濟建設, 或可帶領大同更好地實現產業轉型。 據媒體報導, 他表示將會在大同的古城保護修復、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非煤產業發展、煤炭資源的高效清潔利用等諸多方面下大功夫,

打造能源革命和對外開放“尖兵”。

造城運動可否持續?

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一直是個難題。 一方面, 許多城市在資源和經濟形勢困難的時候想到轉型升級並開始進行一些嘗試, 而一旦資源和經濟形勢好轉立刻就走了回頭路。 另一方面, 一些城市想通過基建手段促進發展, 但從以前的大同到現在的太原, 長久以來, 對於大拆大建為主要方式的“造城運動”, 一直是鮮花和搬磚齊飛, 讚揚和爭議並存的。

從市民角度來看, 路寬了, 城市面貌“高大上”了, 居民從破舊的老房搬到新建的樓房中, 實實在在地有了獲得感和成就感;而另一方面, 不得不看到, 開發建設新區的投資動輒幾十億元乃至幾百億元,遠超過需要造城的中小城市的地方財政能力,導致城市負債規模急劇攀升,地方債務風險不斷加大,從長遠角度上也影響了產業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

在耿彥波對大同最初的設計中,造城目的是發展旅遊產業。但要等到城建完成之後,500億元的城建資金,一半來源於“經營城市”,即國土收益。而這一方式,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土地財政思路。

宋清輝認為,造城運動有片面追求擴大建成區面積的傾向。一旦生活配套不足,往往會造出無人居住的“鬼城”。從短期來看,對當地產業、經濟等或會有帶動作用,但從長遠來看,過度“造城運動”恐怕會給當地產業帶來“災難”。城鎮化不是大搞造城運動,必須要有相應的產業支撐,否則就可能會留下“黑洞”。

倪鵬飛表示,所謂城市化有四項內容即化人、化地、化城、化市(即產業),其中化人是核心,化地是保障,化市是前提,化城是支撐,總體上缺一不可要協同推進,單兵突進任何一個方面都會產生問題而不可持續。

上述專家指出,解決城市升級的辦法是加快制度改革,重建促進經濟和城市化注重品質、平衡發展和轉型升級利益機制。對於山西來說,最關鍵的是提升城市自身環境的品質。城市基建是城市物質環境品質,更重要的是城市軟環境,即城市營商環境的改善,如果有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外資自然進來,多元發展和轉型升級可以順利實現。但是,由於營商環境的主要是政府的稅費、監管和服務,相比大拆大建,這就更需要政府實現自我革命。原標題:太原、大同如何突破“造城之困”?

開發建設新區的投資動輒幾十億元乃至幾百億元,遠超過需要造城的中小城市的地方財政能力,導致城市負債規模急劇攀升,地方債務風險不斷加大,從長遠角度上也影響了產業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

在耿彥波對大同最初的設計中,造城目的是發展旅遊產業。但要等到城建完成之後,500億元的城建資金,一半來源於“經營城市”,即國土收益。而這一方式,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土地財政思路。

宋清輝認為,造城運動有片面追求擴大建成區面積的傾向。一旦生活配套不足,往往會造出無人居住的“鬼城”。從短期來看,對當地產業、經濟等或會有帶動作用,但從長遠來看,過度“造城運動”恐怕會給當地產業帶來“災難”。城鎮化不是大搞造城運動,必須要有相應的產業支撐,否則就可能會留下“黑洞”。

倪鵬飛表示,所謂城市化有四項內容即化人、化地、化城、化市(即產業),其中化人是核心,化地是保障,化市是前提,化城是支撐,總體上缺一不可要協同推進,單兵突進任何一個方面都會產生問題而不可持續。

上述專家指出,解決城市升級的辦法是加快制度改革,重建促進經濟和城市化注重品質、平衡發展和轉型升級利益機制。對於山西來說,最關鍵的是提升城市自身環境的品質。城市基建是城市物質環境品質,更重要的是城市軟環境,即城市營商環境的改善,如果有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外資自然進來,多元發展和轉型升級可以順利實現。但是,由於營商環境的主要是政府的稅費、監管和服務,相比大拆大建,這就更需要政府實現自我革命。原標題:太原、大同如何突破“造城之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