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他是宋丹丹、濮存昕、徐帆寵大的“星二代”,卻不想當“小鮮肉”

▵演員楊玏

“人的欲望是無窮大的, 如果你允許自己騎在欲望這匹馬上, 你會跑得越來越快, 越來越遠。 ”

文 ✎ 崔一凡

編輯 ✎ 張慧

2018年元旦播出的《演員的誕生》導師團隊賽上,

楊玏演了一段原創話劇。 章子怡誇他“丟掉了包袱”, 助戰導師史可連連稱讚他“你太好了, 已經是個很成熟的舞臺劇演員”。

兩人飾演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弟, 在離別的場景中, 情緒不斷迸發, 又轉而柳暗花明。 場下觀眾忙不迭地擦眼淚。 戲演完了, 王亮還沒緩過來, 垂著頭站在楊玏身邊, 眼淚止不住地流。 楊玏一把攬住他, “這個節目剪出來也許就幾分鐘, 但是我相信我跟亮子, 還有大半輩子。 ”

▵楊玏和王亮在《演員的誕生》中的表演

他似乎沒太把比賽勝負掛在心上。 這是楊玏第一次登上真人秀舞臺, 有點“肝兒顫”, 擔心電視平臺不確定性太多。 後來, 導演組告訴他, 這個節目突出演員屬性。 “一切都在專業範圍內, 那就沒問題。 ”楊玏告訴火星試驗室。

楊玏在北京東五環的工作室, 夾在商鋪之間, 附近有施工隊正在修路, 不時發出轟隆隆的雜訊。 他穿著咖啡色夾克, 牛仔褲, 下頜泛起青青的胡茬, 一路小跑來到會議室。 跟身邊的工作人員貧一句嘴, 換來一個嫌棄的眼神。

“星二代”

第一輪挑戰賽時, 楊玏的演員父親楊立新坐在台下, 像普通觀眾一樣, 被臺上發生的一切感染。

二十年前, 坐在台下的還是兒子楊玏。 那時楊立新是《我愛我家》裡聞名大江南北的賈志國, 母親帶楊玏去現場看, 一個包袱炸開, 觀眾一陣哄笑, 小楊玏一臉茫然, 問母親, “你們樂什麼呢?”

選導師環節, 楊玏毫無意外地選了“丹丹阿姨”。 類似的稱呼還有濮存昕“濮叔叔”, “徐帆姑姑”。 楊玏是被人藝老戲骨的目光澆灌長大的。 他小時候白白淨淨, 圓臉肉乎乎的, 人見人愛。 楊立新在酒桌上話不多, 能打開他話匣子的除了演戲, 就是兒子楊玏, 何冰說他一提到兒子, “嘴巴能咧到耳朵根兒”。

▵楊玏和“丹丹阿姨”在《演員的誕生》後臺排練

楊玏從未將父親和舞臺上的叔叔阿姨同“明星”聯繫起來, 他看到更多的, 是他們作為普通人的一面, “也吃喝拉撒睡, 該幹嗎幹嗎”。 他少年時代的認知中, 明星應該是香港“四大天王”。 不過他從小對追星沒有“特別大的感覺”, 覺得所謂明星“就是一份職業”。

即便現在成為演員, 他並不覺得自己和普通白領有什麼不同。 包括演戲、琢磨劇本、接受採訪在內的所有工作, 都像打卡上下班一樣, “下班”之後的時間用來浪費, 擺弄電視遙控器, 看到好看的看兩眼, 跟朋友出去吃飯喝酒瞎聊天兒, 或者只是單純地待著。 “既然都是自己的時間了, 就別計劃性太強, 浪費時間才是最有意義的事兒。 ”楊玏說。

楊玏身上有北京孩子與生俱來的散淡, 從小到大沒什麼“非如此不可”的欲望。 “他就特別隨意一小孩兒。 ”編劇李瀟說, 有時一起出去吃飯, 就看楊玏一個人甩著膀子就過來了。

有些明星出門謹小慎微, 在意在飯桌上的位置, 要背對門坐, 以免被人認出來。 楊玏不同, 對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普通人。 平時沒事,就晃悠著去長安大戲院看戲,琢磨角兒們的手眼身法步,回家了,最喜歡喝老楊做的豆汁兒,就著豆汁兒的精髓——焦圈兒和鹹菜。

有個“星二代”的名頭,但他極少因此沾光。每當有人問及楊玏作為“星二代”的成長過程,楊玏會突然詫異,進而流露出些許無奈。“真沒什麼不一樣,”他說。

觀眾習慣了流量明星動輒上億的片酬之後,似乎忘了改革開放之初,演員也只是普普通通的職業。特別是在老派的北京人藝,演員按月拿工資,吃食堂,單位分房子,兩室一廳,稱不上富裕,但也不缺吃穿。小楊玏每天坐938路公車去上學,放學了跟朋友一起踢球,6點鐘準時回家吃飯,看體育新聞。

據瞭解楊玏的朋友講,他2012年從杜克大學戲劇系畢業後,沒能立馬接上角色,只能跟經紀人不斷跑組試戲。老楊拉不下臉面求人,他也不想讓老楊難堪。唯一一次“麻煩老楊”還是楊玏讀書時,楊立新拜託老朋友馮小剛,讓楊玏去《唐山大地震》劇組實習。電影拍完,馮小剛當眾誇讚楊玏“有眼力見兒”。

▵楊玏在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客串張靜初的同學

人藝大院

楊玏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有理有節,溫文爾雅。楊立新家教嚴,不管在家還是出門在外,該守的老禮兒得一板一眼守著。比如老人家不上桌吃飯,小孩兒不能往桌上坐,老人不動筷子,小孩兒也不能動。吃飯不能吧唧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嚴禁抖腿。

李瀟記得,楊玏跟韓國的影視團隊合作後,回來對韓國藝人的禮節讚不絕口,殺青了要給導演行大禮,每天拍攝結束要對所有工作人員鞠躬表示感謝。“很多孩子跟韓國團隊合作之後,就會感覺他們服化道好美啊,燈光多透啊,這孩子能看到這些東西還是挺不容易的。”

作為編劇,李瀟要把大量時間花在寫作上,她極不愛社交,對採訪能推則推。與明星的過多交際更會讓她疲倦,“沒特別多的共同語言”,但“楊玏的事都沒問題”。

拍攝《大丈夫》時,李瀟去探班,楊玏在片場很安靜,坐在一邊琢磨戲,列印出來的劇本顯然翻過很多遍,上面是勾勾畫畫的筆記。拍戲轉場時,他會提前過去走位,感受一下氛圍。後來《大丈夫》播出,李瀟遺憾楊玏出場太晚了。

▵電視劇《大丈夫》中俞飛鴻和楊玏上演“姐弟戀”

▵電視劇《小丈夫》中俞飛鴻與楊玏的“姐弟CP”再續前緣

因為楊玏顯得太乖馴,李瀟時常半開玩笑讓他學壞點,多談戀愛,多受幾次傷害,對演戲有好處。楊玏竟也虛心接受。

“北京孩子分兩種,”李瀟說,“大張偉像是老城的,胡同裡長大的孩子,楊玏像是大院兒裡的孩子。”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身上帶一點兒貴氣”。

與王朔筆下血氣漫溢的部隊大院不同,楊玏成長于北京人藝大院,這裡的氣質明顯要溫婉許多。唯一不容置疑的是排練室裡那四個鬥大的紅字,“戲比天大”。

▵兒童時代的楊玏與父親楊立新

楊玏三四歲時,楊立新在舞臺上排練,他就在後臺和叔叔阿姨們玩。四歲時他第一次登臺演話劇,《小井胡同》,臺詞只有“哇”的一聲哭。他乖乖站在後臺等戲,叔叔阿姨們就獎勵他一塊兒酒心巧克力。

多年後楊玏學成歸來,正趕上《小井胡同》複排,演“七十兒”的演員臨時有事,他就頂了上去。下了台對媒體說,雖然自己對人藝非常熟悉,但真正以一個演員的身份站上去,還真有點肝兒顫。

因為人藝和父親的存在,楊玏幼年時就瞭解了演員這個行業的最高標準。他常聽父親講起《茶館》和《天下第一樓》,言談中都是“焦先生、于先生、林先生”,“聽著聽著就好像我都見過他們一樣”。他兩歲時就坐在台下看戲,不明就裡,看個熱鬧。真正覺得能懂一點兒了是在高中,看《雷雨》,第三幕一起,“我操,原來這東西這麼牛逼”。

《我愛我家》則直到他在英國讀高中時才完整看一遍,起初只是因為國外讀書太單調,他把家裡書架上那套起了灰的《我愛我家》光碟拿走看,一看才發現自己原來錯過了這麼好的東西。

《演員的誕生》晉級之後,他把“丹丹阿姨”扶到事先佈置好的第二錄播廳,《我愛我家》的老夥計們24年後再聚首。楊玏一直站在兩三米開外,不願打擾他們。當晚有記者採訪,問及演出的細節,楊玏回,“看著就已經夠美好了,啥節目不節目的,玩兒去!”

▵能在《演員的誕生》裡完成《我愛我家》劇組重聚,楊玏十分感觸

一個演員應該是怎樣的?這個問題人藝和父親楊立新一直在給他答案。楊立新當導演排《小井胡同》時,三個月排練期,他帶著演員進胡同考察生活,圍讀劇本、上歷史課、下地、走位、說詞,一張桌子一個茶碗都要親自過問。忙活一天,楊玏開車帶他回家,老楊前一秒還眉飛色舞講著戲,下一秒就睡著了。《戲臺》巡演時,老楊腰部小關節錯位,站起來都費勁,但在舞臺上從沒露過怯。

老一輩演員的言談舉止都內化到了楊玏心裡。同樣的,他也在不遺餘力遵循著演員的準則。他很少接廣告,對大行其道的流量慎之又慎,“人的欲望是無窮大的,如果你允許自己騎在欲望這匹馬上,你會跑得越來越快,越來越遠。”楊玏說。

全世界最幸運的事

關於欲望的思考,大多發生在楊玏出國讀書期間。

想家,想回到熟悉的環境,想吃到中國菜,餓的時候,他一度和朋友去食堂偷麵包吃。在維吉尼亞州,他朝夕相處的室友被,一度讓他產生陰影。他經歷過美滿富足的生活,也體會了對生命的無望,欲望的彈簧經過猛烈的拉伸和擠壓後,失去了彈性。“你吃過山珍海味,也啃過窩窩頭吃過鹹菜,你就知道什麼是最適合自己胃口的。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楊玏說。

他覺得自己已足夠幸運,“我沒那麼大夢想,也談不上抱負,全世界最幸運的是,你對一件事有興趣,恰巧這件事又能養活你,就夠了”。

▵排練廳裡揣摩角色的楊玏

成為演員後,最大的成就感來自父親的認同,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過,“我希望有一天能讓父親當著我的面說,‘兒子,你的表演特別好。’這比我獲多少獎都有意義”。

有一回,楊玏正在上海拍戲,突然收到楊立新一條微信,“演得不錯,很注意細節,向你學習”。楊玏回憶,當時第一反應就是想哭,那條微信他現在都沒刪。

楊玏很少提及這個行當的艱辛,“就是個工作”。高中畢業選專業,楊玏想學表演,老楊不同意,主要就是考慮太辛苦。

“我自己從事這一行,我很清楚其中的辛苦和艱難,這一輩子你的這根弦都是繃緊的,不是一個熟練工種,每一個人物都會有一個新的樣式,新的身份,新的性格,新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新的故事,你要是想做好的話,一輩子都得努力,根本停不下來。”楊立新告訴火星試驗室。

▵都說楊玏與父新楊立新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攝影師/鄧熙勳

但相比父輩們拍戲時的坎坷,現在演員的處境已經改善太多。就算偶爾碰到什麼旁人看來有違“明星身份”的事,楊玏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有一次拍戲,他住在一個偏僻的招待所裡,沒熱水,老楊聽說了就打了個電話,告訴他到附近的批發市場裡買個電加熱棒,接一桶涼水,加熱棒放進去,過一會兒水就熱了。楊玏照做。

但關於演戲,老楊很少主動教他,只有當楊玏求救,老楊才會撩起袖子露兩手。有時戲琢磨不透,就算半夜三更趕回家,他也要把酣睡的老楊從床上拉下來支招。老楊就從演員對手是誰,他的幾種表演方式入手,抽絲剝繭,告訴他怎麼接招。

父子倆很少討論選角色選劇本的問題,畢竟時代不同,老楊理解不了偶像劇,“看兒子演愛情戲也挺不好意思的”。但父子倆有一點是相同的,要當“演員”,而不是“明星”。

楊立新不太樂意兒子被稱為小鮮肉。

“我這麼說可能有點迂腐,很多人把演員定義成‘小鮮肉’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不太會演戲,只靠長相,我相信比起只看某一個好看的人,大部分人都更願意看到真正的好作品。”楊立新告訴火星試驗室。

複排《小井胡同》時,楊玏說自己終有一天會回歸話劇舞臺。畢竟那是生長在他骨子裡的東西,但之前被問及“是否信奉戲比天大?”楊玏半晌無言,似乎也在對自己的猶豫感到驚訝。

在李瀟看來,這正是楊玏的珍貴之處。他不會將口號式的斷言掛在嘴邊,也不想回答關於自己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問題,台前的讚譽和背後的心酸都接著,這在他看來僅僅是演員的本份。

“你演好每場戲,說好每句臺詞,這就足夠了,要什麼自行車啊,是吧?”楊玏說。

本 文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轉 載 或 商 務 合 作 請 留 言

‹ 火星試驗室 ›

博雅天下旗下產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體鼎力支持

平時沒事,就晃悠著去長安大戲院看戲,琢磨角兒們的手眼身法步,回家了,最喜歡喝老楊做的豆汁兒,就著豆汁兒的精髓——焦圈兒和鹹菜。

有個“星二代”的名頭,但他極少因此沾光。每當有人問及楊玏作為“星二代”的成長過程,楊玏會突然詫異,進而流露出些許無奈。“真沒什麼不一樣,”他說。

觀眾習慣了流量明星動輒上億的片酬之後,似乎忘了改革開放之初,演員也只是普普通通的職業。特別是在老派的北京人藝,演員按月拿工資,吃食堂,單位分房子,兩室一廳,稱不上富裕,但也不缺吃穿。小楊玏每天坐938路公車去上學,放學了跟朋友一起踢球,6點鐘準時回家吃飯,看體育新聞。

據瞭解楊玏的朋友講,他2012年從杜克大學戲劇系畢業後,沒能立馬接上角色,只能跟經紀人不斷跑組試戲。老楊拉不下臉面求人,他也不想讓老楊難堪。唯一一次“麻煩老楊”還是楊玏讀書時,楊立新拜託老朋友馮小剛,讓楊玏去《唐山大地震》劇組實習。電影拍完,馮小剛當眾誇讚楊玏“有眼力見兒”。

▵楊玏在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客串張靜初的同學

人藝大院

楊玏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有理有節,溫文爾雅。楊立新家教嚴,不管在家還是出門在外,該守的老禮兒得一板一眼守著。比如老人家不上桌吃飯,小孩兒不能往桌上坐,老人不動筷子,小孩兒也不能動。吃飯不能吧唧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嚴禁抖腿。

李瀟記得,楊玏跟韓國的影視團隊合作後,回來對韓國藝人的禮節讚不絕口,殺青了要給導演行大禮,每天拍攝結束要對所有工作人員鞠躬表示感謝。“很多孩子跟韓國團隊合作之後,就會感覺他們服化道好美啊,燈光多透啊,這孩子能看到這些東西還是挺不容易的。”

作為編劇,李瀟要把大量時間花在寫作上,她極不愛社交,對採訪能推則推。與明星的過多交際更會讓她疲倦,“沒特別多的共同語言”,但“楊玏的事都沒問題”。

拍攝《大丈夫》時,李瀟去探班,楊玏在片場很安靜,坐在一邊琢磨戲,列印出來的劇本顯然翻過很多遍,上面是勾勾畫畫的筆記。拍戲轉場時,他會提前過去走位,感受一下氛圍。後來《大丈夫》播出,李瀟遺憾楊玏出場太晚了。

▵電視劇《大丈夫》中俞飛鴻和楊玏上演“姐弟戀”

▵電視劇《小丈夫》中俞飛鴻與楊玏的“姐弟CP”再續前緣

因為楊玏顯得太乖馴,李瀟時常半開玩笑讓他學壞點,多談戀愛,多受幾次傷害,對演戲有好處。楊玏竟也虛心接受。

“北京孩子分兩種,”李瀟說,“大張偉像是老城的,胡同裡長大的孩子,楊玏像是大院兒裡的孩子。”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身上帶一點兒貴氣”。

與王朔筆下血氣漫溢的部隊大院不同,楊玏成長于北京人藝大院,這裡的氣質明顯要溫婉許多。唯一不容置疑的是排練室裡那四個鬥大的紅字,“戲比天大”。

▵兒童時代的楊玏與父親楊立新

楊玏三四歲時,楊立新在舞臺上排練,他就在後臺和叔叔阿姨們玩。四歲時他第一次登臺演話劇,《小井胡同》,臺詞只有“哇”的一聲哭。他乖乖站在後臺等戲,叔叔阿姨們就獎勵他一塊兒酒心巧克力。

多年後楊玏學成歸來,正趕上《小井胡同》複排,演“七十兒”的演員臨時有事,他就頂了上去。下了台對媒體說,雖然自己對人藝非常熟悉,但真正以一個演員的身份站上去,還真有點肝兒顫。

因為人藝和父親的存在,楊玏幼年時就瞭解了演員這個行業的最高標準。他常聽父親講起《茶館》和《天下第一樓》,言談中都是“焦先生、于先生、林先生”,“聽著聽著就好像我都見過他們一樣”。他兩歲時就坐在台下看戲,不明就裡,看個熱鬧。真正覺得能懂一點兒了是在高中,看《雷雨》,第三幕一起,“我操,原來這東西這麼牛逼”。

《我愛我家》則直到他在英國讀高中時才完整看一遍,起初只是因為國外讀書太單調,他把家裡書架上那套起了灰的《我愛我家》光碟拿走看,一看才發現自己原來錯過了這麼好的東西。

《演員的誕生》晉級之後,他把“丹丹阿姨”扶到事先佈置好的第二錄播廳,《我愛我家》的老夥計們24年後再聚首。楊玏一直站在兩三米開外,不願打擾他們。當晚有記者採訪,問及演出的細節,楊玏回,“看著就已經夠美好了,啥節目不節目的,玩兒去!”

▵能在《演員的誕生》裡完成《我愛我家》劇組重聚,楊玏十分感觸

一個演員應該是怎樣的?這個問題人藝和父親楊立新一直在給他答案。楊立新當導演排《小井胡同》時,三個月排練期,他帶著演員進胡同考察生活,圍讀劇本、上歷史課、下地、走位、說詞,一張桌子一個茶碗都要親自過問。忙活一天,楊玏開車帶他回家,老楊前一秒還眉飛色舞講著戲,下一秒就睡著了。《戲臺》巡演時,老楊腰部小關節錯位,站起來都費勁,但在舞臺上從沒露過怯。

老一輩演員的言談舉止都內化到了楊玏心裡。同樣的,他也在不遺餘力遵循著演員的準則。他很少接廣告,對大行其道的流量慎之又慎,“人的欲望是無窮大的,如果你允許自己騎在欲望這匹馬上,你會跑得越來越快,越來越遠。”楊玏說。

全世界最幸運的事

關於欲望的思考,大多發生在楊玏出國讀書期間。

想家,想回到熟悉的環境,想吃到中國菜,餓的時候,他一度和朋友去食堂偷麵包吃。在維吉尼亞州,他朝夕相處的室友被,一度讓他產生陰影。他經歷過美滿富足的生活,也體會了對生命的無望,欲望的彈簧經過猛烈的拉伸和擠壓後,失去了彈性。“你吃過山珍海味,也啃過窩窩頭吃過鹹菜,你就知道什麼是最適合自己胃口的。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自己的。”楊玏說。

他覺得自己已足夠幸運,“我沒那麼大夢想,也談不上抱負,全世界最幸運的是,你對一件事有興趣,恰巧這件事又能養活你,就夠了”。

▵排練廳裡揣摩角色的楊玏

成為演員後,最大的成就感來自父親的認同,他在接受採訪時說過,“我希望有一天能讓父親當著我的面說,‘兒子,你的表演特別好。’這比我獲多少獎都有意義”。

有一回,楊玏正在上海拍戲,突然收到楊立新一條微信,“演得不錯,很注意細節,向你學習”。楊玏回憶,當時第一反應就是想哭,那條微信他現在都沒刪。

楊玏很少提及這個行當的艱辛,“就是個工作”。高中畢業選專業,楊玏想學表演,老楊不同意,主要就是考慮太辛苦。

“我自己從事這一行,我很清楚其中的辛苦和艱難,這一輩子你的這根弦都是繃緊的,不是一個熟練工種,每一個人物都會有一個新的樣式,新的身份,新的性格,新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新的故事,你要是想做好的話,一輩子都得努力,根本停不下來。”楊立新告訴火星試驗室。

▵都說楊玏與父新楊立新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攝影師/鄧熙勳

但相比父輩們拍戲時的坎坷,現在演員的處境已經改善太多。就算偶爾碰到什麼旁人看來有違“明星身份”的事,楊玏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有一次拍戲,他住在一個偏僻的招待所裡,沒熱水,老楊聽說了就打了個電話,告訴他到附近的批發市場裡買個電加熱棒,接一桶涼水,加熱棒放進去,過一會兒水就熱了。楊玏照做。

但關於演戲,老楊很少主動教他,只有當楊玏求救,老楊才會撩起袖子露兩手。有時戲琢磨不透,就算半夜三更趕回家,他也要把酣睡的老楊從床上拉下來支招。老楊就從演員對手是誰,他的幾種表演方式入手,抽絲剝繭,告訴他怎麼接招。

父子倆很少討論選角色選劇本的問題,畢竟時代不同,老楊理解不了偶像劇,“看兒子演愛情戲也挺不好意思的”。但父子倆有一點是相同的,要當“演員”,而不是“明星”。

楊立新不太樂意兒子被稱為小鮮肉。

“我這麼說可能有點迂腐,很多人把演員定義成‘小鮮肉’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不太會演戲,只靠長相,我相信比起只看某一個好看的人,大部分人都更願意看到真正的好作品。”楊立新告訴火星試驗室。

複排《小井胡同》時,楊玏說自己終有一天會回歸話劇舞臺。畢竟那是生長在他骨子裡的東西,但之前被問及“是否信奉戲比天大?”楊玏半晌無言,似乎也在對自己的猶豫感到驚訝。

在李瀟看來,這正是楊玏的珍貴之處。他不會將口號式的斷言掛在嘴邊,也不想回答關於自己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問題,台前的讚譽和背後的心酸都接著,這在他看來僅僅是演員的本份。

“你演好每場戲,說好每句臺詞,這就足夠了,要什麼自行車啊,是吧?”楊玏說。

本 文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轉 載 或 商 務 合 作 請 留 言

‹ 火星試驗室 ›

博雅天下旗下產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體鼎力支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