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眉微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有雲

飲酒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魏晉最重玄學, 儘管陶淵明不是玄學家, 但他也在“言意之辨”。

詩人早年時, “猛志固常在”, 他幾度出仕做官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理想。 但當他看到官場的黑暗, 社會的動盪, 於是選擇了隱居田園、高潔自守一問一答中, 是詩人高潔心跡的表明。

感複念

山間風月本無常主, 閑者便是主人。

詩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 出自最初的本心, 所以平靜、充實、美好, 人與自然是那樣和諧統一。 既然“山氣日夕”如此美好, 那麼相與而還的不僅僅是飛鳥, 還有詩人自己。 在陶淵明心中, 滿是擺脫世俗羈絆的輕鬆快樂、回歸田園的自在適意。

人生本來就應該如此啊!從此情此景中, 詩人忽然頓悟到這無求名利、順應本心的快樂才是人生的真諦, 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歸處。 可是想要表達出來時, 卻又不知如何說起。

於是詩人手拈菊花, 凝望南山, 兀自微笑。 人說“至情言語即無聲”, 陶淵明便是“至真之言亦無聲”。

顰兒說

萬般皆為自在

於是寒枝也見春意

且靜坐一刻心便澄明

不懼無

不迷有

人生中許多事情, 越是思辨, 越是清明。 譬如, 自古功名富貴誤人不淺, 引得多少人為之捨生忘死, 至今亦然。

然而一個人要想過理想的生活, 達到理想的境界,

就必須明白自己的心性和能耐, 做出足夠的努力和必要的取捨。 明白世事之不可得、不可勉強, 更不可心意猶豫, 得隴望蜀。

林語堂曾說:“看到秋天的雲彩, 原來生命別太擁擠, 得空點。 ”或許人的一生就是不停地出走, 又不停地渴望回歸。

人活在世上, 要珍惜當下的每一刻, 對待生活應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倘若為了追逐榮華富貴, 強求功名利祿, 卻忽略了平凡細微處的每一點體驗, 與實實在在的幸福擦肩而過, 那便是囿於塵心, 迷於妄念, 實在是得不償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