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劉渡舟:使用經方不可妄動,也不可不變通

I導讀:第一, 對經方不能隨意改動藥味及其劑量, 以保持古人制方之原意;第二、在特定情況下, 也必須對經方進行加減變通, 以求適應疾病的變化要求。

使用經方應靈活變通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方劑, 人們習慣叫做經方。 經方的歷史沿革很久, 用於今天是否還能有效? 有人說:“古方不能治今病”。 但是, 清代的陳修園先生卻認為“經方效如桴鼓”, 治病功效要勝於它方一籌。

使用經方, 必須辨證無誤, 方證結合嚴密, 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然而今人之使用經方方有時相合,有時也不盡相同。 所以, 使用經方就必須掌握兩種情況:第一, 對經方不能隨意改動藥味及其劑量, 以保持古人制方之原意;第二、在特定情況下, 也必須對經方進行加減變通, 以求適應疾病的變化要求。

首先讀談經方製劑的原則性。

請看《傷寒論》的第一張方子桂枝湯。 在桂枝湯中, 桂枝、芍藥及其劑量比例是很嚴格的,

仲最不允許人們隨意改動而破壞其方義。 桂枝湯的藥物組成是: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炙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

如果將此方劑量加以改變:把桂枝增至五兩, 則叫桂枝加桂湯;

·

把芍藥增至六兩, 則叫桂枝加芍藥湯。

可見, 儘管本方的藥味不變, 由於劑量變了, 也不能叫做桂枝湯。

·

如果不從劑量而從藥味的加減來講:

·

·

如將本方減去了芍藥, 則叫桂枝去芍藥湯;如減去桂枝, 則叫桂枝去桂湯, 也都不能叫桂枝湯, 也不能治療桂枝湯範圍的各種病證, 這就是經方不能擅自改變的一個實例。

有相當一部分人, 只知強調經方的嚴格, 而不知經方變通的意義, 反把富於生命力的經方框得過死, 在臨床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這是教條主義的殘餘, 我們必須加以反駁。

病例:有一天我帶碩士研究生實習。 病人張某因患“早期肝硬化”來診。 患者面色黧黑, 左右兩脅肝脾痛如錐刺, 日輕夜重;小便色黃, 大便尚可, 惟飲食不馨, 食後每見腹中脹為甚。 切其脈弦而責責,舌質紫黯苔則白潤。 餘辨此證為肝脾血絡瘀滯, 肝不疏泄, 脾不運化, 而氣血凝滯, 則三焦為之不利。

疏方:柴胡12g, 黃芩6g, 半夏10g, 生薑10g, 黨參6g, 炙甘草6g, 大棗7枚, 桂枝10g, 赤芍10g, 鱉甲30g, 生牡蠣30g, 紅花10g, 茜草10g, 蟄蟲10g, 蜣螂10g, 射干10g, 紫菀10g, 石韋12g, 瞿麥12g。

患者問余服藥見效的時間, 餘曰:服此方15 劑為一療程, 而汝之病症已入血分,大約在服60劑後(為四個療程), 可望病減而肝脾之痛得瘳。 患者按所囑服藥.兩月後, 面色變白,

精神有增, 肝脾之痛消失, 而且胃開能食, 腹脹不發, 體力轉佳。 再三向餘道謝!

諸生視為仙方面爭相抄錄。 並問此方何名;見於何書? 餘曰:此即《金匱要略》之鱉甲煎丸也。 然本方之藥味不全相符, 乃經餘之變通化裁而成。

諸生曰, 何不購於藥肆? 曰:此丸藥“文革”前江西、北京等地尚能購置, 如今中藥奇缺, 況整甲煎丸乎? 今經余揆度成為此方, 實不得已而為之也。

病例:又有一次, 我的學生某君治一慢性肝炎患者, 其症狀為口苦咽幹, 而肝區苦痛, 所奇者大便溏薄, 每日二三次, 腹脹不欲食。 同學以余之經驗, 為疏:

柴胡14g, 黃芩10g, 天花粉12g, 牡蠣30g, 桂枝10g, 乾薑10g, 炙甘草6g。

本方名柴胡桂枝乾薑湯。 見於《傷寒論》太陽病下篇。 此方清膽熱, 溫脾寒, 寒熱並用而和解少陽之邪,

與大柴胡湯和解少陽並下陽明之燥結, 乃是相互呼應之姊妹方。

然而患者連服7劑, 大便仍溏, 腹部仍脹, 效果不顯, 乃轉請餘診。 切其脈沉弦遲而無力, 視其舌談嫩不紅。 餘曰:此誠柴胡桂枝乾薑湯證也。 其所以不效者, 守古方而欠於變通之故。

余在其原方基礎上, 減黃芩為6g, 增乾薑為12g, 又加黨參10g, 白術10g, 囑再服七劑, 則腹脹去, 大便成形, 脅痛銳減, 飲食有味, 而奏全功。

余語學生曰:“學而不思則罔”, 讀古人方要究其意蘊, 識其證機所在, 因證施方, 而不拘於一格。 今脾家虛寒作瀉, 則理中湯不啻三年之艾矣。 黃芩苦寒損陽而不知減, 參、術甘溫培脾又不知加, 只知固守原方, 則何異守株待兔也某生似有所悟, 作禮而退。

每日一文, 陪伴中醫人成長

請關注公眾號 藥之穀

請關注公眾號 藥之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