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聚焦熱點臧美孚談傳統節日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閃閃發光的存在!

說到中國傳統文化, 就離不開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澱而成, 隨著時代的發展, 又不斷增加新的意義。 近日, 濟南九龍臧美孚教授做客聚焦中國熱, 講述傳統節日的意義, 讓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成為中國民族傳統文化閃閃發光的存在。

延續節日幾千年的優良傳統

是一種文化、內涵、精神寄託

臧美孚教授表示, 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延續幾千年, 就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越是經濟發達, 傳統節日越是應該紅火, 也越有條件搞得紅火。 如果我們不用傳統節日去佔領市場, 外來的洋節就會佔領市場, 同時外來文化就會佔據我們的心靈, 左右我們的意識。 如果中國人都過洋節了, 那中國青年和歐美青年有何不同?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日、韓等國及我國的臺灣、香港等地, 都通過宣導傳統節日、把傳統節日列為公共假期、政府出資研究和推廣傳統節日等方式, 使傳統節日成為發揚傳統文化、維繫文化統一、穩定社會的重要手段, 百姓因此也安居樂業。 僅從日本、韓國的民族服飾和現代文明的美妙結合上看, 我們就不得不感覺到慚愧。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形式方面的組合, 更有內涵方面的體現, 比如, 全社會公認的最有普遍性和影響力的四大傳統節日:元宵節——吃湯圓、掛燈籠、舞獅子;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吃月餅、賞明月;春節——吃餃子、貼春聯、放鞭炮、穿新衣、大拜年等。 本來, “吃”只是過節的一個組成部分,

後來由於“破四舊”、易風移俗, 再加上溫飽沒有解決, “吃”成了一種企盼乃至是唯一的過節形式了。 把傳統節日歸結到飲食是一種悲哀, 而因為飲食生活改變了便放棄過節更是一種悲哀。 節日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 一種內涵, 一種精神寄託。

 弘揚民族文化並不排斥外來文化

有揚棄的繼承文化是重中之重

臧美孚教授表示, 傳統節日不僅具備慰藉、溝通心靈和文化認同的作用, 還有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節日產業的可能。 算一算歐美的耶誕節有多大的市場, 又佔領了多少中國市場啊!義大利的比薩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又回過頭來佔領中國市場, 美國的感恩節只有幾百年的歷史, 比起我們的傳統節日來那簡直是孫子輩的, 可他們形成了多大的產業啊!西班牙鬥牛節、巴西的狂歡節, 都具有世界影響。 如果我們把傳統節日搞紅火了, 不僅可以豐富國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還可以造就新的旅遊產業, 推出廣泛的旅遊產品。

臧美孚教授表示,我們重視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但並不排斥外來健康文化。我們沒有必要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阻止人們過耶誕節和情人節等洋節,但洋節有其產生的特殊背景和獨有的文化內涵,長時間過洋節,不過傳統節日,肯定會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影響。我們不提倡狹隘的民族主義,但我們也不能用外來文化全面代替我們的傳統文化,況且,外來節日所體現的文化並不一定就適合我們,現在不是傳統文化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外來文化在擠壓傳統文化。我們不否定借鑒,但需要的是以我為主的借鑒。

總之,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手段突出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的優勢,挖掘和整理這些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弘揚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提高民族凝聚力、發展民族產業,以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食粥好處多多 滋補身體可以和參湯媲美

粥,作為我們的傳統食品,對身體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接受《聚焦中國熱》專訪,濟南九龍博導臧美孚教授表示:喝粥的好處多多,粥容易消化,白米熬煮溫度超過60攝氏度就會產生糊化作用,熬煮軟熟的稀飯入口即化,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生病時食欲不振,清粥既能促進食欲,又能為虛弱的病人補充體力。

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分析粥的功能,臧美孚教授表示:首先粥的營養來自於食物,粥由多種食物組成,可以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及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素,這些營養物質可以在體內發揮應有的作用。其次,粥熬好後,上面浮著一層細膩、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質,中醫裡叫做“米油”,俗稱粥油。很多人對它不以為然,其實,它具有很強的滋補作用,可以和參湯媲美。

 喝粥選料有講究謹記“粗細搭配”

喝粥,選料還有特別的講究,濟南九龍博導臧美孚教授表示:尤其是具有食療作用的原料,要根據身體狀況投放。喝粥還一定要注意“粗細搭配”。粥的原料主要是穀物。用來煮粥的雜糧,不需要進行研磨,穀類表層所含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和膳食纖維都會保留下來,避免了營養物質的流失。

在臧美孚看來,喝粥很容易實現“粗細搭配”。粗糧、雜糧和全穀類食物,如小米、高粱、玉米、蕎麥、燕麥、薏米、紅小豆、綠豆、芸豆等,都可以放在一起煮成“一鍋粥”。每天吃1-2兩(50~100克)粗糧的目標輕鬆實現,但不同人群在食材搭配上要注意有所區別。

臧美孚教授表示,我們重視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但並不排斥外來健康文化。我們沒有必要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阻止人們過耶誕節和情人節等洋節,但洋節有其產生的特殊背景和獨有的文化內涵,長時間過洋節,不過傳統節日,肯定會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影響。我們不提倡狹隘的民族主義,但我們也不能用外來文化全面代替我們的傳統文化,況且,外來節日所體現的文化並不一定就適合我們,現在不是傳統文化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外來文化在擠壓傳統文化。我們不否定借鑒,但需要的是以我為主的借鑒。

總之,我們應該通過各種手段突出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的優勢,挖掘和整理這些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弘揚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提高民族凝聚力、發展民族產業,以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食粥好處多多 滋補身體可以和參湯媲美

粥,作為我們的傳統食品,對身體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接受《聚焦中國熱》專訪,濟南九龍博導臧美孚教授表示:喝粥的好處多多,粥容易消化,白米熬煮溫度超過60攝氏度就會產生糊化作用,熬煮軟熟的稀飯入口即化,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生病時食欲不振,清粥既能促進食欲,又能為虛弱的病人補充體力。

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分析粥的功能,臧美孚教授表示:首先粥的營養來自於食物,粥由多種食物組成,可以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及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素,這些營養物質可以在體內發揮應有的作用。其次,粥熬好後,上面浮著一層細膩、黏稠、形如膏油的物質,中醫裡叫做“米油”,俗稱粥油。很多人對它不以為然,其實,它具有很強的滋補作用,可以和參湯媲美。

 喝粥選料有講究謹記“粗細搭配”

喝粥,選料還有特別的講究,濟南九龍博導臧美孚教授表示:尤其是具有食療作用的原料,要根據身體狀況投放。喝粥還一定要注意“粗細搭配”。粥的原料主要是穀物。用來煮粥的雜糧,不需要進行研磨,穀類表層所含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和膳食纖維都會保留下來,避免了營養物質的流失。

在臧美孚看來,喝粥很容易實現“粗細搭配”。粗糧、雜糧和全穀類食物,如小米、高粱、玉米、蕎麥、燕麥、薏米、紅小豆、綠豆、芸豆等,都可以放在一起煮成“一鍋粥”。每天吃1-2兩(50~100克)粗糧的目標輕鬆實現,但不同人群在食材搭配上要注意有所區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