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洪秀全寫詩水準有多強?讀完他的三首詩,讓人欲哭無淚

太平天國運動跟“文化”兩個字離不開, 這兩者到底有什麼關係呢?一方面, 太平天國運動所建立的政權, 是歷朝歷代起義政權中出書最多的, 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就有40多部, 不僅如此, 在這個政權下誕生的狀元、進士、秀才、舉人, 是錄取率最高的, 錄取率達80%以上。

在天王洪秀全統治下的政權, 曾經也實行過焚書, 刪書, 甚至禁止其他人讀古代書籍, 只能學習, 洪秀全自己親自編著的那幾十本著作, 此外一切的書籍, 都被稱之為“妖書”, 否則視為造反。 他的兒子們也不例外。

但是洪秀全, 他自己本身也考過科舉, 讀過書, 他的這些政策非常的自相矛盾, 洪秀全為什麼要這樣做?洪秀全的文采到底有多高, 能夠編著那麼多書籍?

瞭解洪秀全真實文學水準之前, 我們來先欣賞一下, 洪秀全的幾首詩篇。

第一篇是勸告別人遠離鴉片的公益詩

煙槍即炮槍, 自打自受傷。

多少英雄漢, 彈死在高床。

相信很多人已經被洪秀全的詩文給震撼到了, 我們再來欣賞第二首詠志詩:

鳥向曉兮必如我,

太平天子事事可;

身照金烏災盡消,

龍虎將軍都輔佐。

第三首是洪秀全寫給他眾老婆們的詩:

爾對夫主心常真,

金磚金屋住爾身。

爾對夫主心常假,

難上高天難脫打。

相信很多人欣賞了洪秀全的三篇詩, 已經淚如雨下了, 不僅如此, 洪秀全好歹是一方政權的天王, 自然要考慮到一個國家的發展, 因此, 為了啟蒙和教育下一代, 他參與了編撰太平天國《幼學詩》, 裡面有一句, 非常有意思:“有割與無割,

誰非上帝生”, 我們知道洪秀全是非常信奉上帝的存在的, 因此他覺得甭管你怎樣, 你都是上帝生的。

相比較他的同行黃巢的詩《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真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洪秀全同學文學水準, 可能連寫山歌的水準都不一定夠得上。

洪秀全為什麼那麼排斥, 舊時的科舉制度和文學著作, 跟他早年求學史和落榜史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1814年, 洪秀全出生在廣東, 1820年, 那個時候洪秀全剛七歲, 在村裡的私塾讀書, 相對一些, 沒有條件上學的, 洪秀全已經不錯了。

1828年, 洪秀全15歲, 第一次參加院試, 先前已經通過縣試, 俯試, 成為了童生, 但是在院試的時候, 第一次落榜了。 這裡跟大家普及一個知識點的, 可能很多人不瞭解。

參加院試之前, 前期必須通過選拔考試, 這個選拔考試呢, 主要是兩個考試, 一個是縣試(範圍在一個縣內), 然後是市範圍, 稱之為府試, 通過了這兩個考試, 他們這一類人統稱為童生。 童生只是一個稱呼, 這裡有年紀三四十歲的,也有七八十歲的。要是在院試考試合格,就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秀才。秀才只是一個身份,並不是一個官職,相當於你現在是一個知識份子,有一定的特權。

洪秀全寒窗23年,不辭辛苦為了考取秀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落榜的洪秀全認為考試失利並不是因為自己實力不夠,而是把所有的原因呢,全部歸結到清政府上,比如考試題目太難了,招生比例太小啦等等……對此,洪秀全非常憤恨不已,因此才會出現後來洪秀全對清朝科舉的排斥。

最後趁著這個機會給大家普及一下,古代科舉考試到底分多少級!

我們知道隋以前是沒有科舉考試制度的,基本上選人才都是從各地方的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寒門子弟想要出人頭地,幾乎不可能,做官的基本上都是官n代富n代。自從隋朝建立科舉制度以後,想做官的人,紛紛以讀書為業。這項制度延續了1300多年,科舉制度自隋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清朝和明朝基本保持一致。

我們就拿清代的考試等級跟大家普及一下,主要分四個等級。

第一個等級是院試

前面跟大家介紹過,需要通過縣試和府試,才可以有資格參加院試,通過前面兩個考試的人稱之為童生,通過院試的人我們稱之為秀才。

第二個等級是鄉試

這裡的鄉試不是鄉里考試,而是指省一級的統考,一般都是三年一次,而且參加的人必須是秀才,或者是同等學歷,通過這一關考試,晉級為舉人,獲得第一名的叫解元,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人,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又被稱為唐解元,是一個榮譽稱號。

基本上考取了舉人以後,就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了,但是國家不一定會保舉你一定會做官,類似今天我們大學生畢業不包分配。

第三個等級是會試

考試地點在歷朝歷代的京城舉行,參加考試的人基本上是各省的精英人才,在這一次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被稱為會元,通過這一輪考試以後,將會迎來最後一次,也是榮譽最高的一次考試殿試。

第四個等級殿試

殿試的主考官是皇帝,最開始的時候是武則天發明的,然後趙匡胤把它完善了一下,算是兩個皇帝聯合發明的,考試的方式呢,就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最後根據考生的表現來給出考生的排名。

殿試呢,有三個獎項

一等獎,即一甲,人數只有三個,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二等獎,即二甲,每年人數不等,這批人被稱之為進士出身

三等獎,即三甲,每年人數不等,稱同進士出身,只要熬過這一關考試的考生們,哪怕是最後一名當官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大家回憶一下自己曾經的戰績,自己能不能考上秀才、舉人、還是狀元。

這裡有年紀三四十歲的,也有七八十歲的。要是在院試考試合格,就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秀才。秀才只是一個身份,並不是一個官職,相當於你現在是一個知識份子,有一定的特權。

洪秀全寒窗23年,不辭辛苦為了考取秀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落榜的洪秀全認為考試失利並不是因為自己實力不夠,而是把所有的原因呢,全部歸結到清政府上,比如考試題目太難了,招生比例太小啦等等……對此,洪秀全非常憤恨不已,因此才會出現後來洪秀全對清朝科舉的排斥。

最後趁著這個機會給大家普及一下,古代科舉考試到底分多少級!

我們知道隋以前是沒有科舉考試制度的,基本上選人才都是從各地方的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寒門子弟想要出人頭地,幾乎不可能,做官的基本上都是官n代富n代。自從隋朝建立科舉制度以後,想做官的人,紛紛以讀書為業。這項制度延續了1300多年,科舉制度自隋朝起,卻在明朝發揚光大,清朝和明朝基本保持一致。

我們就拿清代的考試等級跟大家普及一下,主要分四個等級。

第一個等級是院試

前面跟大家介紹過,需要通過縣試和府試,才可以有資格參加院試,通過前面兩個考試的人稱之為童生,通過院試的人我們稱之為秀才。

第二個等級是鄉試

這裡的鄉試不是鄉里考試,而是指省一級的統考,一般都是三年一次,而且參加的人必須是秀才,或者是同等學歷,通過這一關考試,晉級為舉人,獲得第一名的叫解元,大家比較熟悉的一個人,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又被稱為唐解元,是一個榮譽稱號。

基本上考取了舉人以後,就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了,但是國家不一定會保舉你一定會做官,類似今天我們大學生畢業不包分配。

第三個等級是會試

考試地點在歷朝歷代的京城舉行,參加考試的人基本上是各省的精英人才,在這一次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被稱為會元,通過這一輪考試以後,將會迎來最後一次,也是榮譽最高的一次考試殿試。

第四個等級殿試

殿試的主考官是皇帝,最開始的時候是武則天發明的,然後趙匡胤把它完善了一下,算是兩個皇帝聯合發明的,考試的方式呢,就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最後根據考生的表現來給出考生的排名。

殿試呢,有三個獎項

一等獎,即一甲,人數只有三個,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二等獎,即二甲,每年人數不等,這批人被稱之為進士出身

三等獎,即三甲,每年人數不等,稱同進士出身,只要熬過這一關考試的考生們,哪怕是最後一名當官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大家回憶一下自己曾經的戰績,自己能不能考上秀才、舉人、還是狀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