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可以教給孩子的冷知識:拼音出現才60年,那古人是如何識字讀音的

1月14日的穀歌不念 Google, 而是GǔGē。

因為1月14日是周有光先生誕辰112周年紀念日, 也是他逝世一周年紀念日。 周有光先生是中文拼音的主要研製者, 谷歌為了紀念他, 特別推出了紀念主頁。

周有光先生參與編纂, 吳玉章先生倡議並直接負責的《中文拼音方案》, 讓漢語學習極大的簡單化, 降低了文盲率, 向盲人提供了一種通過盲文閱讀的方法, 並且將中國各種各樣的方言與其共同的聲音命名法聯繫起來。 甚至現在最普及的漢語輸入法也都是建立在中文拼音基礎之上的。

中文拼音這麼有用, 但卻非常年輕, 從批准通過到現在也不過短短60年的時間。

那古代沒有拼音的時候, 人們怎麼表達“duang”、“biu”這種沒字的音呢?

那我們就來說說古代人是怎麼識字讀音的。

現在漢字的讀音都分聲母韻母, 其實在上古時期, 人們還沒有把一個音節的輔音母音分開讀的意識, 都是以音節為單位整體教學的。 後來東漢佛教傳入, 人們接觸了拼音文字梵語之後受到了啟發, 才有了把漢字音節聲韻分開的意識。

古人書面記載字的讀音一般用兩種方法:直音法和反切法。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方法, 如讀若法, 譬況法等。

直音法就是用一個簡單的字去注音一個複雜的同音字, 比如“箱”這個字, 就注釋為:“箱, 讀如香。 ”那如果簡單的字你也不認識怎麼辦呢……

那就試試第二個辦法:反切法;

古代還是有相當多的字需要口口相傳的, 很多複雜字根本沒有同音字。 所以有了聲韻分開的意識之後, 古人又發明了“反切法”, 就是用兩個字注一個音。

聽起來挺複雜, 其實很簡單,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誇, 苦瓜切。 ”

最後一個切字跟讀音沒關係,

前一個字“苦”叫反切上字, 取它的聲母“k”音, 後一個字“瓜”叫反切下字, 取它的韻母和聲調, 合起來就是誇的讀音了。

(當然以前古人是沒有用拉丁字母來表示讀音的啦, 這裡是方便大家理解。 )

怎麼樣?是不是有點佩服古人的智慧?讓孩子在學習中文拼音的時候也瞭解下過去的歷史吧, 也是寶爸寶媽在孩子面前炫技的好機會哦, o(^▽^)o。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