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史料」“不為良相,當為良醫”——腫瘤醫院奠基人顧綏岳小傳

1938年, 顧綏嶽從上海醫學院醫療系畢業, 任上海醫學院紅十字會醫院外科醫師。 由於父親去世, 他扛起了家庭重擔。 抗戰勝利後,

當時的大學教師月薪僅值兩升米, 為了養活一家六口, 他連星期天也不休息, 兼教病理學才能勉強糊口。 一面為生計奔波, 一面發奮努力鑽研醫學。 這一時期, 《中華醫學雜誌》上也刊載了他的多篇論文提要, 如《胃多數性平滑肌肉瘤病案報告》 、《腦腫瘤:臨床與病理報告》 等。 1947年, 顧綏嶽考取了自費留學, 藉妻子與胞兄的資助赴美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 在著名外科病理學家司德脫(A.P.Stout)教授指導下進修外科病理學和腫瘤病理學。 回國後, 他繼續從事病理學教學, 曾任上海醫學院病理學助教、講師、副教授, 投身于中國腫瘤病理學的發展事業。

1949年, 顧綏嶽擔任中比鐳錠治療院病理科主任, 負責該院病理科的建設。 當時條件簡陋, 沒有像樣的儀器設備, 也沒有實驗室, 幾乎是白手起家。 除日常的病理檢驗工作外, 他還參加查房以協助臨床提高診療品質, 使這所私人醫院逐步提高到教學醫院的水準。 建國後, 1952年, 該院歸上海市衛生局後, 改名為上海市鐳錠治療院。 1954年又歸屬上海第一醫學院改稱為其附屬醫院腫瘤醫院。

當時他向上海市衛生局建議, 實用醫學應設於基層的醫院才能發揮更好作用。 經衛生局批准, 他帶著陳士雄、張靜清等人建立了腫瘤醫院最初的病理科。 他仍擔任病理科主任兼副院長。 同時, 為了解決臨床醫院的診斷問題, 他在上海醫學院病理解剖教研室成立了外科病理學室。 腫瘤醫院病理科在他的領導下, 自1956年起開展了腫瘤細胞學的診斷工作。 首先開展的是陰道脫落細胞診斷, 工作不久即證明它對宮頸癌早期診斷有很大的臨床價值。 據1956年初步統計, 當時承擔和解決上海地區40%以上外科標本的診斷任務。 此外每年還接受全國會診片三千餘例。 1956年, 顧綏嶽加入九三學社。

顧綏岳教授帶教

1958年, 他在腫瘤醫院建立了病理研究室, 從組織化學、免疫病理、染色體病理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建立了單克隆抗體免疫組織化學標記方法, 非特異性酯酶組化染色, 染色體G分帶、C分帶, 外周血細胞培養等先進技術。

他還將病理科部分人員作為基本隊伍, 向市科委領導建議成立了上海市腫瘤研究所, 他被任命為該所主持業務的副所長, 同時他還兼任上海市第一醫學院病理解剖教研室副主任, 負責外科病理的工作。 同年, 他首先提出建立“上海市惡性腫瘤登記制度”, 分析了上海市14500例腫瘤登記資料, 並對全國26個地區醫學單位27萬餘例外科材料進行了統計分析, 並發表在《1959年全國腫瘤學術座談會資料彙編》中。 其後, 他在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建立了預防統計室, 積累了大量基本的資料。 後來該制度在國內其他大城市推廣, 使我國大城市中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有了實際資料。 1959年12月, 在天津召開的我國第一次“全國腫瘤學術座談會”中, 他和顧健人發表了《我國腫瘤統計研究的成就及對今後工作的幾點建議》一文,該文總結了大躍進以來腫瘤統計研究在腫瘤病例屍體解剖統計分析、腫瘤外科標本統計分析和腫瘤病理登記三個主要方面的發展,分析了各種癌症在地理分佈上的差別;還就腫瘤命名、分類與病理診斷標準問題、統計資料的來源以及其他問題作了討論和建議。

60年代,他繼中國臨床細胞學奠基人楊大望教授開展脫落細胞診斷之後,擴大應用範圍,改進採樣方法,提高診斷準確率,使腫瘤醫院在這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1962年配合臨床的需要,開展了臨床脫落細胞學的檢查約一萬次。根據大量臨床的實踐,他組織其助手編寫了《實用腫瘤細胞學》,推動了臨床細胞學的發展。 1963年秋,他與穀鏡汧同去北京參加由黃樹則部長、胡正詳教授主持,為陳毅副總理的痰塗片的會診工作,會上他敢於堅持自己正確的意見,最終獲得承認。 同年10月,他和谷鏡汧教授參加了在成都召開的第二屆全國病理學術會議,該會議收錄了顧綏岳和張仁元合寫的《20例化學感受器瘤的形態學和生物學特性的分析》 以及和劉尚廉合寫的《甲狀腺乳頭狀瘤和非乳頭狀瘤(附168例的病理形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析》 兩篇文章,並於1965年發表在《中華病理雜誌增刊》上。

“文革”期間,顧綏嶽遭受迫害,導致一隻眼睛失明。 粉碎“四人幫”後,他依然滿懷豪情,抱病堅持工作,日夜為發展我國腫瘤事業操勞。在主持腫瘤醫院病理科的時期,顧綏嶽就經常組織讀片會,以提高大家診斷能力和技術水準。在“文革”後,他又重新組織了上海幾個醫學院和市內大醫院的病理科定期讀片。此後,他又提出上醫及其附屬醫院的病理科一起建立“病理診斷中心”,免費為上海市和國內其他地區醫院病理科會診疑難切片。1976年,上海第一醫學院病理解剖教室和腫瘤醫院病理科合編了《外科病理學講義》。而後顧綏嶽組織上海醫科大學病理解剖教研室和各附屬醫院病理診斷醫師等編寫了《實用外科病理學》,並於1987年出版。 這本書1996年獲得了衛生部醫藥衛生傑出科技著作科技進步三等獎。

1970年代,顧綏岳教授在抗癌協會首先提出成立淋巴瘤研究協作組。他在淋巴瘤病理分類方面殫精竭慮,開了許多地方性和全國性研討會,使淋巴瘤的組織發生、來源和診斷更為確切。1978年,顧綏嶽在腫瘤醫院建立了腫瘤病理研究室,為研究腫瘤的病因和進一步瞭解淋巴瘤、鼻咽癌等腫瘤的早期診斷與鑒別診斷創造條件。此間,他在其助手的幫助下主編了《淋巴瘤學刊》第三期。 1978年,他就已提出了我國自己的關於惡性淋巴瘤的命名分類意見,被全國洛陽會議採納作為試用方案。1980年8月,東北三省惡性淋巴瘤學術會議在旅大市召開。會上顧綏嶽作了“惡性淋巴瘤研究的現狀和展望”的報告。 1981年7月,顧綏嶽因工作過度勞累突患腦血栓致半身癱瘓。在他患病臥床期間,他仍念念不忘我國病理學的發展和腫瘤防治工作。1982年7月,顧綏嶽牽頭舉辦了惡性淋巴瘤病理分型學習班,參加學習的有上海市區醫院正式學員44名、列席10名。學習班還按地區劃塊產生組長單位,從而形成一個全市性協作網。 1983年,顧綏岳和塗蓮英發表了《9009例惡性淋巴瘤病理學分類的回顧性研究》、《1933例外周T細胞性淋巴瘤臨床及組織學亞型分析》和《淋巴結彌漫性反應性增生與淋巴肉瘤病理形態學的鑒別》等文, 通過對9000多例惡性淋巴瘤病理分類分型重新作了回顧性分析研究後,創立了中國特有的淋巴瘤分類分型標準,以提高淋巴瘤的確診率。1985年,為了推動國際和國內的學術交流,顧綏嶽選擇了一批上海第一醫學院系統及有關協作單位近一年來有關淋巴瘤研究的論文彙編成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淋巴瘤增刊”。 同時他培養了不少這方面的人才,其中最出色的一位是塗蓮英(上海醫學院1949屆醫療系畢業),她成了全國淋巴瘤病理診斷的權威,並以此享譽海外病理界。

左:王懿齡教授 中:塗蓮英教授 右:張仁元教授

業務上,他是專家,經常為中央首長看病;科研教學上,他是教授,桃李滿天下。他重視事業,關心病人,更重視對青年一代的培養。通過每年舉辦腫瘤病理學和細胞學進修班的形式,先後為全國各地培養了腫瘤病理學醫師200多名,臨床細胞檢驗人員600多名,先後還培養了腫瘤病理學研究生十余名。 顧綏岳教授堪稱新社會的“伯樂”,他的學生已遍及全國,真可稱為“桃李滿天下”。

顧綏岳教授從事腫瘤病理學的業務、教學、科研工作四十餘年。他曾經說過:“病理學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樑,相當於醫學診斷裡的法官。” 他為建立我國自己的腫瘤病理分類命名學及病理診斷標準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中國建立腫瘤登記統計制度,為研究腫瘤病因、估價腫瘤防治工作的成就提供客觀依據。 除上述論文專著外,顧綏嶽還發表有《肺癌病例早期診斷的重要性(附上海市236例肺癌的臨床分析)》(石美鑫;顧綏嶽;張去病;顧愷時;刁友道;朱爾梅,《上醫學報》,1959年10月號)、《滑膜瘤與滑膜肉瘤》(顧綏嶽;顧健人《天津醫藥雜誌.腫瘤學附刊》,1963年1月號)、《鼻咽癌395例的臨床病理分析》(顧綏嶽;劉尚廉,《天津醫藥雜誌.腫瘤學附刊》,1963年2月號)、《乳腺巨纖維腺瘤和葉狀囊肉瘤(31例臨床和病理分析)》(顧綏嶽;塗蓮英;漆畹生,《天津醫藥雜誌.腫瘤學附刊》,1963年3月號)、《所謂下肢“腺泡狀軟組織肉瘤”附10例報告》(顧綏嶽;張仁元,《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1965年3月號)等。還曾在《病理學(下)》(第二版)中與張仁元合編第四十章軟組織疾病及腫瘤。

顧綏岳歷任中比鐳錠治療院病理科主任,上海第一醫學院教授、病理解剖教研室主任、腫瘤學教研室副主任,腫瘤醫院副院長、病理科主任、病理研究室主任,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副所長等職。曾任中央衛生部醫學委員會委員和腫瘤專題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病理學會副主任委員, 全國腫瘤學會常務委員,上海病理學會主任委員,上海腫瘤學會副主任委員,《腫瘤》雜誌主編,《中國臨床細胞學雜誌》主編, 《中華病理學》雜誌副主編,九三學社上海分社第九屆學習委員,醫務衛生委員並任一醫支社主委,還是第四和第五屆上海市政協委員。1979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作為一名病理學教授,顧綏嶽深知各大醫學院校屍源緊缺已成為醫學教育的潛在危機。顧綏嶽在市政協的提案中,首次提出要加快發展病理事業,應大力提倡遺體的捐獻。1991年1月9日,顧綏嶽因病醫治無效逝世,終年79歲。遵遺囑,沒有舉行追悼會和遺體告別儀式,並將遺體捐獻醫學院供醫學研究。這是顧綏岳為祖國的醫學事業做的最後一次奉獻。

他和顧健人發表了《我國腫瘤統計研究的成就及對今後工作的幾點建議》一文,該文總結了大躍進以來腫瘤統計研究在腫瘤病例屍體解剖統計分析、腫瘤外科標本統計分析和腫瘤病理登記三個主要方面的發展,分析了各種癌症在地理分佈上的差別;還就腫瘤命名、分類與病理診斷標準問題、統計資料的來源以及其他問題作了討論和建議。

60年代,他繼中國臨床細胞學奠基人楊大望教授開展脫落細胞診斷之後,擴大應用範圍,改進採樣方法,提高診斷準確率,使腫瘤醫院在這方面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1962年配合臨床的需要,開展了臨床脫落細胞學的檢查約一萬次。根據大量臨床的實踐,他組織其助手編寫了《實用腫瘤細胞學》,推動了臨床細胞學的發展。 1963年秋,他與穀鏡汧同去北京參加由黃樹則部長、胡正詳教授主持,為陳毅副總理的痰塗片的會診工作,會上他敢於堅持自己正確的意見,最終獲得承認。 同年10月,他和谷鏡汧教授參加了在成都召開的第二屆全國病理學術會議,該會議收錄了顧綏岳和張仁元合寫的《20例化學感受器瘤的形態學和生物學特性的分析》 以及和劉尚廉合寫的《甲狀腺乳頭狀瘤和非乳頭狀瘤(附168例的病理形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分析》 兩篇文章,並於1965年發表在《中華病理雜誌增刊》上。

“文革”期間,顧綏嶽遭受迫害,導致一隻眼睛失明。 粉碎“四人幫”後,他依然滿懷豪情,抱病堅持工作,日夜為發展我國腫瘤事業操勞。在主持腫瘤醫院病理科的時期,顧綏嶽就經常組織讀片會,以提高大家診斷能力和技術水準。在“文革”後,他又重新組織了上海幾個醫學院和市內大醫院的病理科定期讀片。此後,他又提出上醫及其附屬醫院的病理科一起建立“病理診斷中心”,免費為上海市和國內其他地區醫院病理科會診疑難切片。1976年,上海第一醫學院病理解剖教室和腫瘤醫院病理科合編了《外科病理學講義》。而後顧綏嶽組織上海醫科大學病理解剖教研室和各附屬醫院病理診斷醫師等編寫了《實用外科病理學》,並於1987年出版。 這本書1996年獲得了衛生部醫藥衛生傑出科技著作科技進步三等獎。

1970年代,顧綏岳教授在抗癌協會首先提出成立淋巴瘤研究協作組。他在淋巴瘤病理分類方面殫精竭慮,開了許多地方性和全國性研討會,使淋巴瘤的組織發生、來源和診斷更為確切。1978年,顧綏嶽在腫瘤醫院建立了腫瘤病理研究室,為研究腫瘤的病因和進一步瞭解淋巴瘤、鼻咽癌等腫瘤的早期診斷與鑒別診斷創造條件。此間,他在其助手的幫助下主編了《淋巴瘤學刊》第三期。 1978年,他就已提出了我國自己的關於惡性淋巴瘤的命名分類意見,被全國洛陽會議採納作為試用方案。1980年8月,東北三省惡性淋巴瘤學術會議在旅大市召開。會上顧綏嶽作了“惡性淋巴瘤研究的現狀和展望”的報告。 1981年7月,顧綏嶽因工作過度勞累突患腦血栓致半身癱瘓。在他患病臥床期間,他仍念念不忘我國病理學的發展和腫瘤防治工作。1982年7月,顧綏嶽牽頭舉辦了惡性淋巴瘤病理分型學習班,參加學習的有上海市區醫院正式學員44名、列席10名。學習班還按地區劃塊產生組長單位,從而形成一個全市性協作網。 1983年,顧綏岳和塗蓮英發表了《9009例惡性淋巴瘤病理學分類的回顧性研究》、《1933例外周T細胞性淋巴瘤臨床及組織學亞型分析》和《淋巴結彌漫性反應性增生與淋巴肉瘤病理形態學的鑒別》等文, 通過對9000多例惡性淋巴瘤病理分類分型重新作了回顧性分析研究後,創立了中國特有的淋巴瘤分類分型標準,以提高淋巴瘤的確診率。1985年,為了推動國際和國內的學術交流,顧綏嶽選擇了一批上海第一醫學院系統及有關協作單位近一年來有關淋巴瘤研究的論文彙編成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淋巴瘤增刊”。 同時他培養了不少這方面的人才,其中最出色的一位是塗蓮英(上海醫學院1949屆醫療系畢業),她成了全國淋巴瘤病理診斷的權威,並以此享譽海外病理界。

左:王懿齡教授 中:塗蓮英教授 右:張仁元教授

業務上,他是專家,經常為中央首長看病;科研教學上,他是教授,桃李滿天下。他重視事業,關心病人,更重視對青年一代的培養。通過每年舉辦腫瘤病理學和細胞學進修班的形式,先後為全國各地培養了腫瘤病理學醫師200多名,臨床細胞檢驗人員600多名,先後還培養了腫瘤病理學研究生十余名。 顧綏岳教授堪稱新社會的“伯樂”,他的學生已遍及全國,真可稱為“桃李滿天下”。

顧綏岳教授從事腫瘤病理學的業務、教學、科研工作四十餘年。他曾經說過:“病理學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樑,相當於醫學診斷裡的法官。” 他為建立我國自己的腫瘤病理分類命名學及病理診斷標準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中國建立腫瘤登記統計制度,為研究腫瘤病因、估價腫瘤防治工作的成就提供客觀依據。 除上述論文專著外,顧綏嶽還發表有《肺癌病例早期診斷的重要性(附上海市236例肺癌的臨床分析)》(石美鑫;顧綏嶽;張去病;顧愷時;刁友道;朱爾梅,《上醫學報》,1959年10月號)、《滑膜瘤與滑膜肉瘤》(顧綏嶽;顧健人《天津醫藥雜誌.腫瘤學附刊》,1963年1月號)、《鼻咽癌395例的臨床病理分析》(顧綏嶽;劉尚廉,《天津醫藥雜誌.腫瘤學附刊》,1963年2月號)、《乳腺巨纖維腺瘤和葉狀囊肉瘤(31例臨床和病理分析)》(顧綏嶽;塗蓮英;漆畹生,《天津醫藥雜誌.腫瘤學附刊》,1963年3月號)、《所謂下肢“腺泡狀軟組織肉瘤”附10例報告》(顧綏嶽;張仁元,《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1965年3月號)等。還曾在《病理學(下)》(第二版)中與張仁元合編第四十章軟組織疾病及腫瘤。

顧綏岳歷任中比鐳錠治療院病理科主任,上海第一醫學院教授、病理解剖教研室主任、腫瘤學教研室副主任,腫瘤醫院副院長、病理科主任、病理研究室主任,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副所長等職。曾任中央衛生部醫學委員會委員和腫瘤專題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病理學會副主任委員, 全國腫瘤學會常務委員,上海病理學會主任委員,上海腫瘤學會副主任委員,《腫瘤》雜誌主編,《中國臨床細胞學雜誌》主編, 《中華病理學》雜誌副主編,九三學社上海分社第九屆學習委員,醫務衛生委員並任一醫支社主委,還是第四和第五屆上海市政協委員。1979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

作為一名病理學教授,顧綏嶽深知各大醫學院校屍源緊缺已成為醫學教育的潛在危機。顧綏嶽在市政協的提案中,首次提出要加快發展病理事業,應大力提倡遺體的捐獻。1991年1月9日,顧綏嶽因病醫治無效逝世,終年79歲。遵遺囑,沒有舉行追悼會和遺體告別儀式,並將遺體捐獻醫學院供醫學研究。這是顧綏岳為祖國的醫學事業做的最後一次奉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