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著名書畫家張山:一個人的琢藝之旅和詩話生活的浪漫情懷

張山先生與本文作者奇點設計文案策劃、雲水人文空間主理人張丹

張山簡介:

著名書畫家、攝影家、鑒藏家、詩人張山

張山字新志, 齋號涵虛堂。 著名書畫家、攝影家、鑒藏家、詩人。 現任中國書協鑒定評估委員、理事;中國美協陝西創作中心副秘書長;陝西省書協駐會副主席;省文聯委員、副秘書長;陝西省文史館館員;陝西長城書畫院院長;華西大學教授、西安工業大學特聘教授。

被文化部評為全國“德藝雙馨”書畫家, 2007年“影響力人物”;2008年奧林匹克美術大會, 國畫《青山依舊在, 山高水又長》、詩書《聖火點燃世人情》獲特等獎。

鳳翔靈秀蔭溝南張氏, 書香雅和承祖輩賢德;

繩筆泥墨書少年心志, 從軍修正繼初心不失;

惜紙蒙塵棄權名厚祿, 案牘勞形振書協之風;

無心逐譽既功名加身, 習古研帖歎知路修遠。

第一次見張山先生的字, 是他在省殘聯書畫攝影作品展上的簽名, 一個“山”字寫得像自然裡拍下的景色一樣, 山底敦厚踏實, 山峰靈秀豪邁。 不知此“山”和他引以為豪的雍山有沒有一點關聯。 又或許, 家鄉的美麗質樸和祖輩的賢德智慧早就融入了他的血液, 隨著他的足跡和筆劃不斷流淌蔓延。

張山先生正在書法創作

出身書香世家, 從小的耳濡目染在少年張山的心中埋下了一顆追求藝術的種子, 他跟著父親的筆劃習字臨帖, 緊追父親的步伐慢慢長大。 從父親那裡他找到了學習書法的“正道”;同樣是在父親身上, 他理解了何為世間“公道”。 “臨帖一定要臨王羲之、歐陽詢這些格局高尚的大家作品,

這就是書法學習的正道;做人一定要常懷慈悲愛人之心, 這就是公道。 ”張山這麼說, 也一直在這麼做。

張山先生講述自己的藝術經歷

在追求書法藝術的道路上, 張山在父親的指導和影響下研習過唐碑《九成宮》、魏晉碑帖《張猛龍》《張黑女》《蘭亭序》及《聖教序》等名帖。

即使在最困難的文化大革命時期, 白天開荒種地, 夜晚練毛筆字。 “沒筆就用麻繩頭來紮, 沒紙就用土坯頂替, 沒墨汁就用泥水來代。 ”張山先生在《我的革命藝術人生之路》裡寫到。 直至今天功成名就, 他的書桌案頭依然立著一本《王羲之十七帖——文徵明朱釋本》字帖。 “書法的奧秘是無窮盡的, 我要不斷向古人學習探索, 之後才能寫我自己。 ”這是張山先生的肺腑之言。

張山先生與愛人對鉛字心經鎮紙愛不釋手

從部隊轉業到地方,他以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姿態選擇了當時無人問津的省書協,他收拾起地上發黴覆塵的宣紙,清掃了桌上雜亂無序的文件,重啟了鏽跡斑斑書協大門。他從整理會員名錄開始到主持書協領導換屆工作,再到組織陝西書法界進軍全國“蘭亭”獎、承辦全國“八屆書展”等大型藝術活動,從每項工作文件的提交到活動總結,每一項工作都要靠自己去努力完成,他任勞任怨,親歷親為。理解他的人謂其真性情,敢擔當;不理解他的人只是無言。就像張山廣收門徒一樣,他坦言:“只要他沒有劣跡,我剛好又可以幫到他,那就可以。我又不圖名利,只希望可以通過我的言行影響力,引導、點撥他們走到學習書法的正道上。其中還有一些殘疾人,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書藝的佈施。我願意和他們建立這樣的師徒關係。”

張山先生與本文作者張丹女士

“回到長安,才算真正地融入了書壇。”張山在文章裡寫道。捋順了書協的各項工作後,張山終於有時間專門寫字研帖,有時間外出采風。這一時期的張山真正地達到了“書為心話,字如其人”的境界。《天地之間》《九十華誕•贊母歌》用質樸細膩的語言記錄父母的慈愛仁厚,用瀟灑大氣的文字書寫親情裡的時光。在他的詩歌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具有浪漫情懷的俠義詩人。

自古英雄惜英雄。在2017年“翰墨飄香•愛在三秦——省殘聯書畫攝影作品展”籌備期間,著名文化學者張培合就向承辦單位推薦一定要請到像王西京、雷珍民、肖雲儒、張山這樣一批德高望重、熱心公益事業的藝術家作品。果然,當“慈心為民”四個飽含真情的大字掛在展廳的時候,其磅礴的氣勢和敦厚的姿態像極了先生的為人,讓人矚目駐足。說起兩人的結緣,張山先生說:“他熱情精幹、真誠博學,這些讓我印象深刻,而他的契約精神讓我感動。”

張山先生與雲水人文空間創始人羅芬女士

如今,兩位先生都是業界德高望重的領袖人物,正好應了那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我還有很多帖子要臨,有很多課程要補,還有很多作品要揣摩修改。我也沒外界說的那麼好,今天我愛人還給我的字提了意見呢,她是個能人。哈哈哈……”張山先生說起自己的今後規劃和愛人的意見,笑得一臉幸福的模樣。

張山部分作品賞析:

國畫《高原—高原》

國畫《嶺南風光》

張山書《關中八景》(咸陽古渡)

張山楷書九成宮十八條屏局部

張山書“關中八景”《灞柳風雪》

張山先生與愛人對鉛字心經鎮紙愛不釋手

從部隊轉業到地方,他以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姿態選擇了當時無人問津的省書協,他收拾起地上發黴覆塵的宣紙,清掃了桌上雜亂無序的文件,重啟了鏽跡斑斑書協大門。他從整理會員名錄開始到主持書協領導換屆工作,再到組織陝西書法界進軍全國“蘭亭”獎、承辦全國“八屆書展”等大型藝術活動,從每項工作文件的提交到活動總結,每一項工作都要靠自己去努力完成,他任勞任怨,親歷親為。理解他的人謂其真性情,敢擔當;不理解他的人只是無言。就像張山廣收門徒一樣,他坦言:“只要他沒有劣跡,我剛好又可以幫到他,那就可以。我又不圖名利,只希望可以通過我的言行影響力,引導、點撥他們走到學習書法的正道上。其中還有一些殘疾人,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書藝的佈施。我願意和他們建立這樣的師徒關係。”

張山先生與本文作者張丹女士

“回到長安,才算真正地融入了書壇。”張山在文章裡寫道。捋順了書協的各項工作後,張山終於有時間專門寫字研帖,有時間外出采風。這一時期的張山真正地達到了“書為心話,字如其人”的境界。《天地之間》《九十華誕•贊母歌》用質樸細膩的語言記錄父母的慈愛仁厚,用瀟灑大氣的文字書寫親情裡的時光。在他的詩歌裡,我們看到了一個具有浪漫情懷的俠義詩人。

自古英雄惜英雄。在2017年“翰墨飄香•愛在三秦——省殘聯書畫攝影作品展”籌備期間,著名文化學者張培合就向承辦單位推薦一定要請到像王西京、雷珍民、肖雲儒、張山這樣一批德高望重、熱心公益事業的藝術家作品。果然,當“慈心為民”四個飽含真情的大字掛在展廳的時候,其磅礴的氣勢和敦厚的姿態像極了先生的為人,讓人矚目駐足。說起兩人的結緣,張山先生說:“他熱情精幹、真誠博學,這些讓我印象深刻,而他的契約精神讓我感動。”

張山先生與雲水人文空間創始人羅芬女士

如今,兩位先生都是業界德高望重的領袖人物,正好應了那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我還有很多帖子要臨,有很多課程要補,還有很多作品要揣摩修改。我也沒外界說的那麼好,今天我愛人還給我的字提了意見呢,她是個能人。哈哈哈……”張山先生說起自己的今後規劃和愛人的意見,笑得一臉幸福的模樣。

張山部分作品賞析:

國畫《高原—高原》

國畫《嶺南風光》

張山書《關中八景》(咸陽古渡)

張山楷書九成宮十八條屏局部

張山書“關中八景”《灞柳風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