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民和人知道我們方言的來歷嗎?

點擊上方

青海方言話免費關注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上, 人口的遷徙和文化的交流, 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青海方言, 青海方言不僅是青海歷史風俗的“語言記憶”, 還是青海歷史文化資訊的載體和活化石。

青海漢語方言屬於北方方言體系, 但它的有些內容卻又與南方和中原地區的一些方言相似, 不僅如此, 青海漢語方言中, 還有許多古漢語的遺存。

漢代以前,

青海高原是羌人的主要聚居地。 自趙充國率六萬軍隊進入河湟屯田, 漢王朝在河湟地區建縣設郡後, 漢文化就已經紮根在河湟地區了。 作為漢文化中重要標誌的漢語, 可能就在那時開始在河湟地區流傳。

王莽時期, 大批的內地百姓, 被迫遷徙到了西海郡。

明朝洪武年間, 又有大批的漢人遷徙到了青海屯田。

從漢朝到明朝, 隨著人口的遷徙, 漢語逐漸融入到青海百姓的生活中, 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青海漢語方言。

“德薄”“央及”是古漢語

央及 央及, 意為懇求、拜託。 央及是古漢語詞彙, 源自關漢卿《救風塵》。

在河湟地區, 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曹操遇到蔣幹了, 德薄遇到懶幹了”。 這是一句帶有貶義的話。

在《三國演義》中, 曹操被視為奸詐的人, 蔣幹也是一個小人形象。 他們兩個遇到一起, 就像一個缺德的人, 碰到了一個懶人。 意思是兩人半斤八兩, 都不是好人。

我省民俗專家朱世奎先生多年前就開始研究青海漢語方言, 他說:“青海漢語方言中, 有很多古漢語, ‘德薄’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古漢語詞彙出自《周易》,

意思是德行淺薄。 ”

在青海, 這個詞彙一般用在有人家道中落或是遇到倒楣事情的時候。 這樣, 青海人就會說是德薄了。 意思是這個人之所以會家道中落或者遇到倒楣事兒, 是因為積德太少。

青海方言中的“央及”, 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 它最早出現于元代關漢卿所著的《救風塵》中。 書中“央及”的意思, 與青海方言中“央及”的意思基本相同, 就是懇求、拜託的意思。

像這樣的古漢語詞彙, 在青海漢語方言中還有很多。 比如, 說一個孩子不上進, 青海方言會說:這個娃娃不駘孩(音譯)。 “駘孩”源自金代董解元所著《西廂記諸宮調》中。

青海漢語方言中的古漢語詞彙是在什麼時候融入到青海方言中的, 目前還沒有一個定論。

也許是從漢代漢人進入河湟地區後, 流傳下來的詞彙和語法, 也有可能是明朝洪武大移民的過程中, 流傳到青海, 融入到了青海漢語方言中。

青海話中多有“江南成分”

姆媽 姆媽, 意為媽媽。 這個稱謂, 與南方有些方言中對母親的稱謂一樣。

在青海, 如果有人問很多漢族百姓, 他們祖源何處?很多人都會說, 他們的先祖來自南京珠璣巷(也稱竹子巷、朱氏巷、竹絲巷等)。 在河湟地區現存的很多家譜中, 也記載著一些漢族百姓移民自南京。

傳說, 在明朝洪武年間的某年正月十五, 南京珠璣巷的民眾在社火中, 制做了一個大腳馬猴的滾燈(也有說是紮了一個大腳馬猴)。 有人認為這是侮辱了朱元璋的大腳馬皇后。 於是, 朱元璋一怒之下, 就將珠璣巷的百姓發配到了青海。

這個傳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在青海漢語方言中,確實有許多南方方言的痕跡。

朱世奎先生說:“明朝洪武年間,很多漢人遷徙到了青海。但是移民地不僅僅局限于南京,而是以南京為中心的江淮地區。”來自南方的軟糯吳語,讓青海漢語方言聽起來有些柔美。

朱世奎先生介紹,在北方方言體系中,都稱爸爸的姐妹為姑姑,青海漢語方言卻稱為“娘娘”,這個稱謂與南京人的稱謂是一樣的,還有青海人稱媽媽為“姆媽”,稱爺爺為“阿爺”,這些都與南方方言相似或相同。

青海不產大米,但是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很多青海漢族百姓家中,都有一件叫“米櫃”的傢俱。朱世奎先生說:“米櫃是一個100多釐米的正方體傢俱,櫃子一般是從上面打開。米櫃這個詞彙,也是來源於南方。可能是當初移民過程中,江南的百姓將家中放米的櫃子帶到了青海,之後這個詞彙就流傳了下來。”

也許正是因為青海方言與南方吳語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很多青海人看一些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時,會倍感親切。

朱世奎先生說:“ 《金瓶梅》《紅樓夢》《水滸傳》等著作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和青海漢語方言相似或相同的話。如《金瓶梅》第八回中有這樣一句話,等我掐你的皮臉一下。《金瓶梅》第十九回寫到,險不倒栽陽溝裡。‘皮臉’和‘陽溝’這樣的詞彙,青海漢語方言中一直都在使用。皮臉就是臉的意思,被蓋住的小水渠稱為陰溝,沒蓋住的小水渠叫陽溝。這樣的例子在歷史典籍和文學作品中不勝枚舉。”

少數民族語言是青海話的重要組成

胡都 胡都,青海方言中形容事物達到極致。胡都一詞源於土族語。

從羌人起,青海高原就是民族聚居的地區,所以青海漢語方言中,也有很多詞彙是來自於少數民族語言。

在青海漢語方言中,習慣把事物達到極致稱為“胡都”,例如“胡都美”就是非常美,“胡都大”就是特別大。還有稱全部為“一掛”。朱世奎先生說:“‘胡都’和‘一掛’源於土族語。”

朱世奎先生介紹,像這樣源於少數民族語言的詞彙還有很多,如青海人習慣稱鳳仙花為海納,海納則源於阿拉伯語。還有阿吾(哥哥)、佳毛(漢族婦女),源于藏語。把式(有一定技能的人)、朵落(頭),如說“倒朵落哈了”,就是頭朝下了,這是蒙古語借詞。“麻浪子”是“等等”的意思,源於撒拉語,如說“今年豆兒、洋芋麻浪子收成還中倆”。

青海漢語方言以漢語的語法為框架,但是因為受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在語法方面,青海漢語方言有時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將否定副詞放在形容詞的後面,如:這個娃娃好好不學習。再如,將賓語提前在謂語前面,說:阿舅,酒喝上點,饃饃吃上點。

在青海有些民族雜居的地方,還流傳著一些“風攪雪”的“花兒”,這種花兒是由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交叉傳唱。

青海話中的自創元素

麥仁 麥仁,青海地區臘八節吃的食物,是青海老百姓自創的詞彙。

青海漢語方言在多年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因為受到青海本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的影響,也形成了一些青海本地特有的詞彙,為青海漢語方言注入了一些新的、獨有的內容。這些青海方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簡單來說,就是這些詞彙只有青海人懂,其他地方的人很難理解。

朱世奎先生說:“很多地方臘八節會吃臘八粥,但在青海要找齊臘八粥中的八寶十分困難,於是青海人便創造了麥仁飯。還有用青稞面做的吃食‘黑油尜兒’。中間青稞面,外包白麵類似花卷的‘磚包城’。用蕁麻做的‘背口袋’等,這些都是青海老百姓智慧的結晶,也是青海漢語方言中最為獨特的部分。”

來源民和線上

點擊“閱讀原文”快速關注【青海少年花兒】微信公眾號!

就將珠璣巷的百姓發配到了青海。

這個傳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在青海漢語方言中,確實有許多南方方言的痕跡。

朱世奎先生說:“明朝洪武年間,很多漢人遷徙到了青海。但是移民地不僅僅局限于南京,而是以南京為中心的江淮地區。”來自南方的軟糯吳語,讓青海漢語方言聽起來有些柔美。

朱世奎先生介紹,在北方方言體系中,都稱爸爸的姐妹為姑姑,青海漢語方言卻稱為“娘娘”,這個稱謂與南京人的稱謂是一樣的,還有青海人稱媽媽為“姆媽”,稱爺爺為“阿爺”,這些都與南方方言相似或相同。

青海不產大米,但是讓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很多青海漢族百姓家中,都有一件叫“米櫃”的傢俱。朱世奎先生說:“米櫃是一個100多釐米的正方體傢俱,櫃子一般是從上面打開。米櫃這個詞彙,也是來源於南方。可能是當初移民過程中,江南的百姓將家中放米的櫃子帶到了青海,之後這個詞彙就流傳了下來。”

也許正是因為青海方言與南方吳語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很多青海人看一些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時,會倍感親切。

朱世奎先生說:“ 《金瓶梅》《紅樓夢》《水滸傳》等著作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和青海漢語方言相似或相同的話。如《金瓶梅》第八回中有這樣一句話,等我掐你的皮臉一下。《金瓶梅》第十九回寫到,險不倒栽陽溝裡。‘皮臉’和‘陽溝’這樣的詞彙,青海漢語方言中一直都在使用。皮臉就是臉的意思,被蓋住的小水渠稱為陰溝,沒蓋住的小水渠叫陽溝。這樣的例子在歷史典籍和文學作品中不勝枚舉。”

少數民族語言是青海話的重要組成

胡都 胡都,青海方言中形容事物達到極致。胡都一詞源於土族語。

從羌人起,青海高原就是民族聚居的地區,所以青海漢語方言中,也有很多詞彙是來自於少數民族語言。

在青海漢語方言中,習慣把事物達到極致稱為“胡都”,例如“胡都美”就是非常美,“胡都大”就是特別大。還有稱全部為“一掛”。朱世奎先生說:“‘胡都’和‘一掛’源於土族語。”

朱世奎先生介紹,像這樣源於少數民族語言的詞彙還有很多,如青海人習慣稱鳳仙花為海納,海納則源於阿拉伯語。還有阿吾(哥哥)、佳毛(漢族婦女),源于藏語。把式(有一定技能的人)、朵落(頭),如說“倒朵落哈了”,就是頭朝下了,這是蒙古語借詞。“麻浪子”是“等等”的意思,源於撒拉語,如說“今年豆兒、洋芋麻浪子收成還中倆”。

青海漢語方言以漢語的語法為框架,但是因為受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在語法方面,青海漢語方言有時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將否定副詞放在形容詞的後面,如:這個娃娃好好不學習。再如,將賓語提前在謂語前面,說:阿舅,酒喝上點,饃饃吃上點。

在青海有些民族雜居的地方,還流傳著一些“風攪雪”的“花兒”,這種花兒是由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交叉傳唱。

青海話中的自創元素

麥仁 麥仁,青海地區臘八節吃的食物,是青海老百姓自創的詞彙。

青海漢語方言在多年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因為受到青海本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的影響,也形成了一些青海本地特有的詞彙,為青海漢語方言注入了一些新的、獨有的內容。這些青海方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簡單來說,就是這些詞彙只有青海人懂,其他地方的人很難理解。

朱世奎先生說:“很多地方臘八節會吃臘八粥,但在青海要找齊臘八粥中的八寶十分困難,於是青海人便創造了麥仁飯。還有用青稞面做的吃食‘黑油尜兒’。中間青稞面,外包白麵類似花卷的‘磚包城’。用蕁麻做的‘背口袋’等,這些都是青海老百姓智慧的結晶,也是青海漢語方言中最為獨特的部分。”

來源民和線上

點擊“閱讀原文”快速關注【青海少年花兒】微信公眾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