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道士在此地無意發現一藏經洞,裡面竟藏有神奇之處,引發大地震

自古以來, 敦煌就是個受人矚目的地方。 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曾經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它有著燦爛的文明, 莫高窟可謂是佛教藝術的頂峰之作。

20世紀初, 敦煌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 當時, 一名姓王的道士在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 裡面竟然有幾萬卷珍貴文書。 這些珍貴的文獻, 不論是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史還是研究世界文明史, 都有著不可估計的巨大作用。

這個消息一出,

敦煌學立刻變得炙手可熱。 這些文書題材廣泛, 內容豐富, 從宗教典籍、世俗文獻到儒家經典, 包羅萬象。 許多文書基至是用二些已經不再使用的文字寫成的。 那麼, 人們不禁想問, 數量如此驚人的文書為何被封存在藏經洞中?這當然跟普通的收藏不同, 一是數量實在太大, 簡直驚人;二是藏經洞十分隱蔽, 顯然是人們有意為之。

對於敦煌遺書被封存之謎, 學術界有五種說法:"避難說"、"廢棄說"、"廢佛說"、圖書館說"以及"供養說"。 這幾種說法中, 最流行的是"廢棄說"與"避難說"。

"廢棄說"的代表人物是斯坦因。 他是第一個來到敦煌掠取文物的外國人。

他對這些文書進行研究後發現, 它們大部分是宗教用品。 古人認為宗教用品是神聖的, 即使廢棄不用了, 也不可以隨便丟掉, 而是要找一個地方妥善地安置好, 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

主張“避難說"的代表人物是法國漢學家伯希和。

他認為, 敦煌地區戰亂頻發, 唐代"安史之亂"期間, 本來駐紮在敦煌的軍隊被調入內地平定叛亂, 青藏高原一帶的吐蕃趁機佔領了敦煌, 直到唐宣宗時, 敦煌一帶的人民自發舉行了起義, 才趕走了吐蕃。 此後沒多久, 敦煌又被沙州回鶻佔領。 1036年, 黨項攻下敦煌, 趕走沙州回鶻, 隨後又被捲土重來的沙州回鶻趕走。

這段歷史時期內,敦煌總是處於戰亂中,當地的僧人們為了避免戰亂破壞典籍,就修建了一個隱蔽的藏經洞,把珍貴的文書封存起來。雖然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確切的證據來證明,因此被封存的敦煌遺書之謎尚未解開。

這段歷史時期內,敦煌總是處於戰亂中,當地的僧人們為了避免戰亂破壞典籍,就修建了一個隱蔽的藏經洞,把珍貴的文書封存起來。雖然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有確切的證據來證明,因此被封存的敦煌遺書之謎尚未解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