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現實中的駁殼槍性能到低如何?老兵回憶稱:抗日神劇簡直就是胡扯

說到駁殼手槍, 很多人並不陌生, 原名德國毛瑟7.63毫米M1896式手槍, 由德國的毛瑟兵工廠研製, 1895年12月11日獲得專利, 1931年5月正式量產。 子彈容量20發, 達到了一般衝鋒槍的水準, 槍最大射程為150米, 這種手槍有著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易攜帶等優點, 在全世界被廣泛使用, 其中在中國使用最廣, 仿製數量最多。

八路軍為何對駁殼槍那麼情有獨鍾?從參數上來看, 這把槍並沒有太多優秀的地方, 說威力大, 但是它的射程只有150米, 倒是比一般手槍威力大。 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尷尬的槍, 西方國家不喜歡, 因為太笨重不適合軍官配槍, 發給士兵用它的射程又太短, 遠遠不及步槍, 達不到要求, 除了八路軍以外, 其他國家部隊都很少裝備。

八路軍之所以喜歡, 那是因為這種槍的優勢所在就是製造成本低, 使用方便簡單, 在近距離上非常適合打遊擊, 射速快, 比一般的步槍要快的多, 在100米範圍內要比步槍好使。 重量輕, 打遊擊撤退快, 不容易被敵人包圍, 可以做到速戰速決的作用, 在打遊擊上優勢非常明顯。

那麼這種槍在現實使用中到底如何呢?在打遊擊上的確有很明顯的優勢, 但是這種槍也有很多先天性的不足,

詬病也是折磨著使用的人。 因為在中國的駁殼槍基本都是仿製品, 受限於加工技術, 導致這種槍有時候極其不可靠, 在很多環境下容易進灰塵, 近灰塵後就要清理, 不然發射子彈就可能會啞火, 或者炸膛, 很多精密部件更是要不斷更換。

在抗日戰爭早期,

這種槍的確被大量使用, 甚至還有很多改裝成有槍托的微型衝鋒槍, 不過那都是因為窮, 沒有武器裝備迫不得已使用而已, 到了上世紀40年代後, 有了大量新槍的補充, 這種槍的使用頻率開始減弱, 這種槍在中國手裡使用了差不多50年, 而在西方國家它的服役期就短暫得多。

不過這種槍雖然深受喜歡, 並且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但是現實使用過程中, 和今天的抗日神劇基本可以說是兩回事, 有老兵回憶稱, 在近距離上還有優勢, 到了一定距離上就會吃大虧。 射擊精度也不可能像電視劇裡面那麼高, 槍槍爆頭那都是電視劇渲染出來的場景, 在現實中就是胡扯, 到此你有什麼想法?歡迎在下面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