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恢復記憶——亞濤寫生作品欣賞

【亞濤寫生】恭王府 | 西洋門

亞濤和著名畫家婁述徳先生(婁師白之子)

和珅建“和府”時, 參照了紫禁城前殿后園的規劃格局, 在興建府宅同時, 在明朝“朗潤園”的基礎上, 整修成為和府的後花園。 恭親王奕訢入住後, 按照蘇州園林的風格, 對後花園進行了大規模改建, 並題名為“翠錦園”, 占地28萬多平方米。 後花園入口處是西洋式建築, 由漢白玉整塊雕成, 俗稱“西洋門”。

奕訢主管洋務多年, 有“鬼子六”之稱, 對西方文化獨有情種, 所以花, 園門廳採用西式建築風格, 與中國園林混搭一起, 相得益彰。 京城此類建築僅有兩處, 另一處在圓明園大水法建築群, 圓明園焚毀後, 此處西洋門成為絕版, 實在彌足珍貴。 值得一提是進園後所見高聳的太湖石, 和珅稱為“送子觀音”, 遂其心願終得一子, 奕訢稱為“獨樂峰”, 隱喻為官場失意後, 獨善其身的情懷。

西洋門位於花園中路最南端, 是園子的正門, 稱“靜含太古”, 為奕訢所建。 門由漢白玉石雕砌, 形制仿圓明園中大法海園門所建, 西洋拱式風格, 十分氣派。 門額外刻“靜含太古”, 內刻“秀挹恒春”, 其中的靜和秀是園主人希望達到的兩個境界。 此外, 造園者以此喻代仙境, 及閘內山谷的一派大自然的風貌相結合。

將“靜”和“古”的概念融合在一起, 更增添了園林的歷史感和時空感。 西洋門也是園內唯一的西式建築, 可以體現出主人希望通過學習西方文化和技術來挽救清朝統治之意。 據說在當時, 西式門在北京只有三個, 這也是恭王府的三絕之一, 另兩絕是大戲樓和後罩樓。

恭王府三絕一寶

第一絕——西洋門

這是恭王府花園的大門,進入恭王府花園參觀,要先經過這道漢白玉石拱門,又稱西洋門。這道門並不是和珅建園子時候留下的,而是恭親王改造時建造的。

這座具有西洋建築風格的漢白玉石拱門處於花園的中軸線上,是花園的正門。門額上外刻有“靜含太古”四個字,內刻“秀挹恒春”四字,意為享太古之幽靜,擁滿園之春色,體現了深邃渾厚沉雄蒼古的意境,蘊涵著道家的思想理念,也可說是對整個萃錦園藝術風格的概括。

據說,這種門當時在北京只有3個,如今卻只有此門流傳下來。因此成為恭王府的一處“絕妙之筆”。

第二絕——福字碑

這塊碑被和珅藏著掖著,卻又敬如神明。這塊藏於山洞中的福字碑本是紫禁城的鎮城之寶,上面的字是康熙墨寶,是其為慶賀奶奶孝莊皇太后所題,上面印有玉璽。另外,福字也極為獨特,字中多福多壽。而孝莊也因此碑的靈氣而成為清朝最長壽的一個皇后。

老謀深算的和珅不知用何手段將其從紫禁城中弄了出來。但是這麼個寶貝卻不能擺在明面上,於是和珅將其藏於邀月臺下的滴翠岩中,而且放置石碑的地方恰為整座宅院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和珅的用心良苦。

藏於自家的山洞中,作為鎮宅之寶。也是因為此物的尺寸很有講究,放得進拿不出。就連安放這座福字碑的假山也有講究,據傳聞這是用糯米漿砌築成的,非常堅固,山上置兩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過往缸中灌水的辦法來增加院中的濕度。假山下有一幽靜的洞天,稱秘雲洞。高1米多,長近8米的福字碑就安放在洞正中。

這塊碑不僅因為康熙留存人世的題字極少,倍顯珍貴;而且因其巧費心機的字形令人驚歎,仔細揣摩福字間,可以讀出“多子、多才、多壽、多田”,而田字卻並不封口,意味著封土無疆,財無止境。因此這處“一絕”常聚集不少遊客,仔細研讀,用手觸摸,希望沾點福氣。

至於福字碑是怎麼來到恭王府的,至今仍是一樁懸案。福字碑藏身在滴翠岩下的秘雲洞,這裡是恭王府花園的龍脈所在。據說當年嘉慶查抄和珅府時,想把這個福字移到皇宮,但是和珅設計巧妙,動福字就動龍脈,這是皇帝最忌諱的,大怒之下,下令將假山封死,從此,康熙墨寶福字就在史書中消失了。1962年周恩來總理在恭王府視察時,發現滴翠岩的石岩造型酷似“二龍戲珠”,依據“遇龍必有皇家之物”的說法,讓工作人員仔細查找並掘開被封堵200多年的秘雲洞,使福字碑重見天日。

作為恭王府的“鎮園之寶”,福字碑早已名揚天下。無數海內外遊客慕名前來求福,拓印掛軸孝敬長輩,外國訪華元首政要也紛紛來景仰這天下第一福,其碑拓成為贈予海內外貴賓的國禮。

第三絕——大戲樓

大戲樓位於邀月臺東部,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可以容納200餘人,雖沒任何音響設備,卻能從各個角度上聽清臺上的聲音。據說,這個戲樓採用的是一種聚音的木料建造而成,再加上獨特的內部結構,使得聲音繞梁三日,不絕於耳。

這座戲樓呈三券勾連搭全封閉結構,南面是高約1米的戲臺,用紫硬木雕花隔屏分為前臺和後臺,上面懸掛著“賞心樂事”的匾額。戲樓天花板和四面牆上畫滿藤蘿和紫花,全部構造看不出一顆釘子,且四壁彩繪均為手工繪製,氣勢古樸清新,使觀者有在藤蘿架下看戲的感覺。

據說,當年除了外請戲班子來演出外,王府主人與僕人經常在這裡同台演戲,自唱自娛。王府中的紅白喜事也在這裡舉辦,熱鬧非凡。

一寶——滿園“福”字

整座恭王府寶氣不散,據說是因為府內各處藏著多達1萬多個“福”字,可謂處處被“福”籠罩。

傳聞,和珅在設計這座園子的時候,共設計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隻蝙蝠藏於其間,取諧音“福”。除了前面的蝠池,後面的蝠廳和中間以邀月臺為身子的整體蝠形建築造型外,其他蝙蝠都藏身於長廊雕版之中,唯有這第一萬個“福”不是蝙蝠,而是作為一絕的“福字碑”。

可愛的小門墩 |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亞濤繪畫 | 北京記憶 · 金魚胡同

說起舊京的繁華就不能不提起王府井,自清末開始,北京城固有的格局被漸漸打破,東安市場一帶原本是清代的練兵場,慢慢的這裡變成了小商販的聚集區,形成了一定的商業氣候。

再加上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影響,這裡的商店越發的高檔和洋氣。可以說,民國以來,東單王府井一帶就是北京的時尚中心。

金魚胡同東起東單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與校尉胡同相通,北鄰西堂子胡同。胡同的西口是繁華的東安市場和吉祥戲院,東口則是占了近四分之一胡同的清末大學士那桐的府邸, 也就是現在的和平賓館。

金魚胡同,大致形成于明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關於名稱起源並無文字記載,僅能從民間傳聞大致瞭解一下。據稱明代時此處多金銀首飾鋪,故名金銀胡同,但後來因訛傳與音變之故,被叫成了金魚胡同,也是北京有數的幾個最聚人氣的地方。

金魚胡同全長540米,南接校尉胡同,北鄰西堂子胡同。西口是繁華的東安市場和吉祥劇院,東口以占了近四分之一胡同的那府為頂端。金魚胡同也曾經是飽含歷史滄桑的老胡同,但如今已今非昔比了。

金魚胡同東口路北有清末大學士那桐的府第,俗稱那家花園。那桐是鑲黃旗滿洲人,姓葉赫那拉氏,字琴軒,慈禧太后的本家親戚。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期間,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曾與奕劻、李鴻章一道與各國使團談判議和。宣統元年(1909年)任軍機大臣。清亡,居天津。1912年孫中山先生來京時,曾三次到那家花園出席歡迎會。1988年,和平賓館、王府飯店擴建,將半條金魚胡同拆去,那家花園也被拆除。

現在的金魚胡同高樓林立,路南是中國國際旅行社和王府飯店毗鄰,路北則是原“那家花園”宅基改建的建築群,其中以和平賓館和臺灣飯店最顯豪華與氣派。

今日金魚胡同,道路寬敞,街道兩旁是高大的臺灣飯莊、和平賓館、王府飯店,昔日胡同景象早巳不存。現在叫金寶街,一直往東就是二環路了。

【亞濤寫生】琉璃廠文化街|榮寶齋咖啡書屋

這裡原本是一家經營中國書畫出版物與古籍圖書的書店,位於京城知名的琉璃廠古文化街街口,原本店面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政府統一興建的鋼混仿古建築,總面積約300平米,地上二層,地下一層。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資訊時代,以往書店的單一模式已經無法吸引讀者,如何對傳統書店進行升級改造,是每一個書店經營者考慮的難題。榮寶齋咖啡書屋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將書屋與咖啡廳進行業態混合,以複合的經營模式和多樣的體驗來吸引更多的讀者參與。伴隨著一杯濃香的咖啡,讓人與人、人與書、人與自然交流對話,營造慢節奏的輕鬆、舒適的閱讀環境。該專案由北京建築營Archstudio工作室設計建造。

為了改變傳統書店粗重、刻板的形象,新的設計利用通透、輕盈的鐵制書架整合功能、交通、設備與照明,並將綠色植物置入其中,使得新的內部空間介面更加連續開放和富於生機。基於建築原有的柱網,室內呈現出環狀的空間結構:中央區域為島式空間,周邊為鐵制書架牆體。首層中心島做為收銀台及咖啡操作臺;二層由調光玻璃圍合成一個發光的盒子作為會議室。調光玻璃可改變內外的透明狀態,讓會議室使用更加靈活。中心島通過軟膜天花形成均勻的整體照明,宛如室內的燈籠,而咖啡座則圍繞中心散佈於周邊。

鐵制書架採用1cm1×cm的實心鐵條作為豎向支撐,1cm × 30cm的鐵板作為層板,利用鐳射切割裁切掉每層立柱的切口,之後由下至上依次焊接完成。穿插於鐵質書架之間的植物既能讓讀者感受到自然,同時可以有效調節室內微氣候。植物盒底部安裝LED燈帶,可為閱讀提供間接照明。室內植物主要選擇喜陰的蕨類植物,高處的植物盒裡佈置了攀緣灌木。而香草類的薄荷,碰碰香等小型植物則放置在窗前及咖啡桌上。咖啡書屋將成為人們在琉璃廠逛街購物之餘一處新的休閒之所。安坐其間,咖啡、書籍、植物與人共處,室內弱化成一個環境背景,成為激發人的體驗和感受的場所。

恭王府三絕一寶

第一絕——西洋門

這是恭王府花園的大門,進入恭王府花園參觀,要先經過這道漢白玉石拱門,又稱西洋門。這道門並不是和珅建園子時候留下的,而是恭親王改造時建造的。

這座具有西洋建築風格的漢白玉石拱門處於花園的中軸線上,是花園的正門。門額上外刻有“靜含太古”四個字,內刻“秀挹恒春”四字,意為享太古之幽靜,擁滿園之春色,體現了深邃渾厚沉雄蒼古的意境,蘊涵著道家的思想理念,也可說是對整個萃錦園藝術風格的概括。

據說,這種門當時在北京只有3個,如今卻只有此門流傳下來。因此成為恭王府的一處“絕妙之筆”。

第二絕——福字碑

這塊碑被和珅藏著掖著,卻又敬如神明。這塊藏於山洞中的福字碑本是紫禁城的鎮城之寶,上面的字是康熙墨寶,是其為慶賀奶奶孝莊皇太后所題,上面印有玉璽。另外,福字也極為獨特,字中多福多壽。而孝莊也因此碑的靈氣而成為清朝最長壽的一個皇后。

老謀深算的和珅不知用何手段將其從紫禁城中弄了出來。但是這麼個寶貝卻不能擺在明面上,於是和珅將其藏於邀月臺下的滴翠岩中,而且放置石碑的地方恰為整座宅院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和珅的用心良苦。

藏於自家的山洞中,作為鎮宅之寶。也是因為此物的尺寸很有講究,放得進拿不出。就連安放這座福字碑的假山也有講究,據傳聞這是用糯米漿砌築成的,非常堅固,山上置兩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過往缸中灌水的辦法來增加院中的濕度。假山下有一幽靜的洞天,稱秘雲洞。高1米多,長近8米的福字碑就安放在洞正中。

這塊碑不僅因為康熙留存人世的題字極少,倍顯珍貴;而且因其巧費心機的字形令人驚歎,仔細揣摩福字間,可以讀出“多子、多才、多壽、多田”,而田字卻並不封口,意味著封土無疆,財無止境。因此這處“一絕”常聚集不少遊客,仔細研讀,用手觸摸,希望沾點福氣。

至於福字碑是怎麼來到恭王府的,至今仍是一樁懸案。福字碑藏身在滴翠岩下的秘雲洞,這裡是恭王府花園的龍脈所在。據說當年嘉慶查抄和珅府時,想把這個福字移到皇宮,但是和珅設計巧妙,動福字就動龍脈,這是皇帝最忌諱的,大怒之下,下令將假山封死,從此,康熙墨寶福字就在史書中消失了。1962年周恩來總理在恭王府視察時,發現滴翠岩的石岩造型酷似“二龍戲珠”,依據“遇龍必有皇家之物”的說法,讓工作人員仔細查找並掘開被封堵200多年的秘雲洞,使福字碑重見天日。

作為恭王府的“鎮園之寶”,福字碑早已名揚天下。無數海內外遊客慕名前來求福,拓印掛軸孝敬長輩,外國訪華元首政要也紛紛來景仰這天下第一福,其碑拓成為贈予海內外貴賓的國禮。

第三絕——大戲樓

大戲樓位於邀月臺東部,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可以容納200餘人,雖沒任何音響設備,卻能從各個角度上聽清臺上的聲音。據說,這個戲樓採用的是一種聚音的木料建造而成,再加上獨特的內部結構,使得聲音繞梁三日,不絕於耳。

這座戲樓呈三券勾連搭全封閉結構,南面是高約1米的戲臺,用紫硬木雕花隔屏分為前臺和後臺,上面懸掛著“賞心樂事”的匾額。戲樓天花板和四面牆上畫滿藤蘿和紫花,全部構造看不出一顆釘子,且四壁彩繪均為手工繪製,氣勢古樸清新,使觀者有在藤蘿架下看戲的感覺。

據說,當年除了外請戲班子來演出外,王府主人與僕人經常在這裡同台演戲,自唱自娛。王府中的紅白喜事也在這裡舉辦,熱鬧非凡。

一寶——滿園“福”字

整座恭王府寶氣不散,據說是因為府內各處藏著多達1萬多個“福”字,可謂處處被“福”籠罩。

傳聞,和珅在設計這座園子的時候,共設計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隻蝙蝠藏於其間,取諧音“福”。除了前面的蝠池,後面的蝠廳和中間以邀月臺為身子的整體蝠形建築造型外,其他蝙蝠都藏身於長廊雕版之中,唯有這第一萬個“福”不是蝙蝠,而是作為一絕的“福字碑”。

可愛的小門墩 |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亞濤繪畫 | 北京記憶 · 金魚胡同

說起舊京的繁華就不能不提起王府井,自清末開始,北京城固有的格局被漸漸打破,東安市場一帶原本是清代的練兵場,慢慢的這裡變成了小商販的聚集區,形成了一定的商業氣候。

再加上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影響,這裡的商店越發的高檔和洋氣。可以說,民國以來,東單王府井一帶就是北京的時尚中心。

金魚胡同東起東單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與校尉胡同相通,北鄰西堂子胡同。胡同的西口是繁華的東安市場和吉祥戲院,東口則是占了近四分之一胡同的清末大學士那桐的府邸, 也就是現在的和平賓館。

金魚胡同,大致形成于明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關於名稱起源並無文字記載,僅能從民間傳聞大致瞭解一下。據稱明代時此處多金銀首飾鋪,故名金銀胡同,但後來因訛傳與音變之故,被叫成了金魚胡同,也是北京有數的幾個最聚人氣的地方。

金魚胡同全長540米,南接校尉胡同,北鄰西堂子胡同。西口是繁華的東安市場和吉祥劇院,東口以占了近四分之一胡同的那府為頂端。金魚胡同也曾經是飽含歷史滄桑的老胡同,但如今已今非昔比了。

金魚胡同東口路北有清末大學士那桐的府第,俗稱那家花園。那桐是鑲黃旗滿洲人,姓葉赫那拉氏,字琴軒,慈禧太后的本家親戚。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期間,因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曾與奕劻、李鴻章一道與各國使團談判議和。宣統元年(1909年)任軍機大臣。清亡,居天津。1912年孫中山先生來京時,曾三次到那家花園出席歡迎會。1988年,和平賓館、王府飯店擴建,將半條金魚胡同拆去,那家花園也被拆除。

現在的金魚胡同高樓林立,路南是中國國際旅行社和王府飯店毗鄰,路北則是原“那家花園”宅基改建的建築群,其中以和平賓館和臺灣飯店最顯豪華與氣派。

今日金魚胡同,道路寬敞,街道兩旁是高大的臺灣飯莊、和平賓館、王府飯店,昔日胡同景象早巳不存。現在叫金寶街,一直往東就是二環路了。

【亞濤寫生】琉璃廠文化街|榮寶齋咖啡書屋

這裡原本是一家經營中國書畫出版物與古籍圖書的書店,位於京城知名的琉璃廠古文化街街口,原本店面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政府統一興建的鋼混仿古建築,總面積約300平米,地上二層,地下一層。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資訊時代,以往書店的單一模式已經無法吸引讀者,如何對傳統書店進行升級改造,是每一個書店經營者考慮的難題。榮寶齋咖啡書屋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將書屋與咖啡廳進行業態混合,以複合的經營模式和多樣的體驗來吸引更多的讀者參與。伴隨著一杯濃香的咖啡,讓人與人、人與書、人與自然交流對話,營造慢節奏的輕鬆、舒適的閱讀環境。該專案由北京建築營Archstudio工作室設計建造。

為了改變傳統書店粗重、刻板的形象,新的設計利用通透、輕盈的鐵制書架整合功能、交通、設備與照明,並將綠色植物置入其中,使得新的內部空間介面更加連續開放和富於生機。基於建築原有的柱網,室內呈現出環狀的空間結構:中央區域為島式空間,周邊為鐵制書架牆體。首層中心島做為收銀台及咖啡操作臺;二層由調光玻璃圍合成一個發光的盒子作為會議室。調光玻璃可改變內外的透明狀態,讓會議室使用更加靈活。中心島通過軟膜天花形成均勻的整體照明,宛如室內的燈籠,而咖啡座則圍繞中心散佈於周邊。

鐵制書架採用1cm1×cm的實心鐵條作為豎向支撐,1cm × 30cm的鐵板作為層板,利用鐳射切割裁切掉每層立柱的切口,之後由下至上依次焊接完成。穿插於鐵質書架之間的植物既能讓讀者感受到自然,同時可以有效調節室內微氣候。植物盒底部安裝LED燈帶,可為閱讀提供間接照明。室內植物主要選擇喜陰的蕨類植物,高處的植物盒裡佈置了攀緣灌木。而香草類的薄荷,碰碰香等小型植物則放置在窗前及咖啡桌上。咖啡書屋將成為人們在琉璃廠逛街購物之餘一處新的休閒之所。安坐其間,咖啡、書籍、植物與人共處,室內弱化成一個環境背景,成為激發人的體驗和感受的場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