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剝開糖衣,尋找炮彈”——評徐松波繪畫藝術

“剝開糖衣, 尋找炮彈”——評徐松波繪畫藝術

從架上、行為、裝置、影像到多媒體, 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 當代藝術家將歐美世界中的觀念藝術從頭到尾“玩了一遍”, 這無疑也稱得上“中國速度”。 這20年裡, 繪畫圖式不斷被顛覆, 理論名目總是在過時, 藝術成了更迭不休的圖像風尚。

徐松波認為, 觀念的引進本無可厚非, 但當人們被各種形式的“糖衣”包圍時, 反而很少能發現能震撼自己心靈的“炮彈”。

有時候, 他會懷疑自己是上輩子托世來的漢人或唐人, 面對中國傳統文化時, 常不自覺地沉迷于秦漢、盛唐的宏大氣象中。 他曾拜倒在霍去病墓前感歎世人不識漢風, 也會為在絲綢古道的沙漠中發現一座漢唐故城而心潮奔湧, 更會面對西域平沙萬里中殘存的烽燧尋覓低語……

在他的畫作中, 常常出現玄奘的形象:那是一個在漫漫戈壁中踟躕前行的身影。 其實, 我們很少仔細關注過玄奘的形象, 身上一個高高的背囊, 胸前捆著厚厚一摞布鞋, 手中拿著宗教器物……那個背囊真的很現代, 上面有遮陽擋雨的頂棚, 還掛著一盞用於夜行的小油燈……這是一個躊躇滿志、裝備精良和志在必得的形象。

“玄奘的形象很難和僧人的形象聯繫在一起, 我想, 他首先是一個旅行者, 然後才是一個僧人, 這種面對萬里路途的問道精神不正是中國當代藝術缺乏的嗎?”徐松波說。

徐松波的老家是河南南陽, 對漢畫像磚、畫像石的造型早就有了耳濡目染, 他認為, 漢代貴族的生活中, 不只是驕奢淫逸, 也有很多強悍的東西。 和古羅馬相比, 漢代沒有留下大的鬥獸場建築, 但卻留下了很多類似的畫面, 那裡面有一種陽剛、強悍的精神氣質在流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