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三國鐘繇草書、行草、楷書碑帖作品匯總以及釋文和臨習心得

鐘繇草書《得長風帖》

鐘繇 (傳)得長風帖

鐘繇行草《手劄》

鐘繇楷書《墓田丙舍帖》

鐘繇楷書《還示表》

鐘繇楷書《還示表》,宋拓,傳為王羲之臨鐘繇書

鍾繇小楷《薦季直表》

《薦季直表》(日本宇野雪村氏藏宋拓本)

翻 墨 本

墨 跡 本

鐘繇書于魏黃初二年(221),楷書,書時鐘繇已七十高齡。此表內容為推薦舊臣關內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蹟本于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時為一英兵所劫。後輾轉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竊去埋入地下,挖出時已腐爛。幸有一照片留存。明代刻入《真賞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諸篇之首。

此帖有人認為系唐人根據原本所摹,也有人認為系偽託,但屬“偽好物”。由於它具有鐘書的基本特徵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故得到書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如陸行直說:“繇《薦季直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王世貞認為,在此帖顯世之後,“天下之學鐘者,不再知有《淳化閣》”(指《淳化閣》所載鐘繇諸刻帖)。此帖筆劃、結字都極其自然,章法錯落。梁武帝等所說“雲鶴遊天”,“群鴻戲海”以及“行間茂密”等於此帖表現最為鮮明。鐘繇所創造的“鐘體”,同王羲之的“王體”是我國書法史上兩個歷久不衰的藝術典型,影響極其深遠。

鐘繇(151-230),字元常,三國魏大臣、書法家。穎川長社(屬今河南長葛)人。東漢末舉孝廉,累遷廷尉正、黃門侍郎。曹操執政,任侍中、司隸校尉。曹丕代漢,任廷尉,封崇高鄉侯。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鐘太傅”。工書法,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於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並稱“胡肥鐘瘦”。與晉王羲之並稱“鐘王”。 與張芝、王羲之齊名,並稱“鐘張”、“鐘王”。同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真跡不傳,宋以來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於後人臨摹。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泰漢以來,一人而已。”《書法正傳》雲:“鐘繇書法,高古純樸,超妙入神。”

鍾繇《薦季直表》墨蹟照片的發現

傳世的中國書法墨蹟,多至不可勝數,其中有一件,光輝奪目,極為人注意,這就是鍾繇的《薦季直表》。

一九八四年第六期《故宮文物》(臺灣故宮博物院出版)上,亦有張光賓先生的《李倜與陸柬之書文賦》一文,張先生在開文一開始就感概地∶

“當南宋末即元朝初年(十三世紀晚期)先後出現幾件傳為曹魏即唐人的法書墨蹟,對當時好古博雅的人士曾引發不同層面的啟示。其中一件對元明以後書法影響最大者,莫過於《魏鍾繇書薦季直表》。

這件直傳到清宮廷,又曾刻入《三希堂法帖》,至今下落不明。另一件為《唐褚遂良書倪寬贊》,至今還是故宮博物院的法書珍藏。兩件墨蹟,十四世紀以後,一直流傳在民間,又多次為匯帖所摹刻,流傳頗廣,特別是《薦季直表》。”

張先生是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的專家,著作甚豐,其《中華書法史》一書,是博大精深的論著,但該書所附鍾繇《薦季直表》,用的是刻本,猜想博識如張先生者,亦無緣見《薦季直表》一面。

其實,抱此恨者何止張先生一人!早在張先生前,香港書譜社故社長李秉仁(將芬)先生亦曾浩然長歎,其辭見《書譜》一九七六年總第十期《鍾繇薦季直表真跡得失》一文中∶

“春節期內,偶與李啟嚴先生及饒宗頤教授見面,談起裴景福論其收藏的《薦季直表》真跡一事,都為此一劇跡的亡失而惋惜。

回來後,試檢日本平凡社的《書道全集》,因素知日本書法界收羅鍾繇的材料很是齊備,在《書道》第三卷果然有影印這表的真賞齋刻本,這已是難得一見的所謂‘火前本’了。可見此表的真跡確於甲子年(一九二四年)景福先生的《書畫錄》寫成後,始告亡失的了。”

該期《書譜》,編有《鍾繇書法集》,全是拓本,《薦季直表》即用真賞齋本,亦屬無可奈何的事。

王壯弘先生和鍾繇《薦季直表》墨蹟照片

約四十五年前,王壯弘先生購得一部《壯陶閣法帖》初拓本,乃裴氏舊物。他逐一檢閱,發現某冊中夾有照片一幀,初不經意,及仔細審閱,不覺大喜過望。

原來這張照片,所攝的竟是鍾繇《薦季直表》墨蹟!

這幅照片的拍得清晰,標準,品質非常好,字跡工准,曝光正確,為我們留下了《薦季直表》真跡的原貌。直至今天,世間所知《薦季直表》的照片唯此一幀。

王壯弘先生得此照片,非常高興,非常寶貝,很小心地保存起來。十年文革中他的其他集藏盡數散失,奇怪的是這幅照片如有神護,一次次地逃過了劫難,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

1984年12月,上海《書法》雜誌要找一件魏朝的名作印在書法愛好者的年曆附頁上,王壯弘先生時任《書法》雜誌編輯,考慮再三,就選楷書第一的《薦季直表》,此照片才第一次公開於世。

照片一公開,在書法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現今所有的刻本,沒有一種可與照片相比的。

鐘繇與《薦季直表》

鐘繇書跡流傳至今號稱有五表、六帖、三碑。“五表”為:《宣示表》、《賀捷表》(亦稱《戎路表》)、《調元表》、《力命表》和《薦季直表》;“六帖”為《墓田丙舍》(簡稱《丙舍帖》)、《雪寒帖》、《昨疏還示帖》(簡稱《還示帖》)、《白騎帖》、《常患帖》、《長風帖》;“三碑”為《乙瑛碑》、《魏上尊號碑》、《受禪碑》。這些均為刻本,而且真假與否不甚可靠。事實上,三碑均無明確署款,唯有宋人張稚圭在石刻題記中說《乙瑛碑》是“後漢鐘太尉書”。但是此碑立于東漢永興元年(西元153年),推算下來,鐘繇那時年方3歲,肯定絕無書寫此碑的可能。其它二碑亦皆系牽強附會之說,並無確鑿證據。而“六帖”之中,除《還示帖》、《丙舍帖》二者書體相近,其餘四帖均屬輾轉臨摹之作,面目全非,有人認為是王羲之父子臨本,亦未可知。《丙舍帖》、《還示帖》二帖用筆古雅簡靜,閒逸蕭散,字體疏朗,是楷書之上品。

相較之下,似乎“五表”顯得最有來歷,藝術水準亦高,然亦並非全是鐘繇手筆。像著名的小楷作品《宣示表》,真跡早已流失,傳下來的只是唐時所傳王羲之臨本(見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不過此帖臨得極為高明,字勢體態逼真,由此件作品,足可窺見鐘繇當年的書藝風采。此帖字形稍扁,結字雅致寬舒,隸書味頗重。南朝梁武帝曾評此帖“形巧勢密,勝於自運”。至於此帖原本的來龍去脈,王右軍曾孫王僧虔在其《書錄》中記敘得甚為清楚:“太傅(鐘繇)《宣示》墨蹟,為丞相始興(王導)寶愛,散亂狼狽,猶以此表置衣帶。過江後,在右軍處,右軍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愛納棺中,遂不傳。所傳者乃右軍臨本。”王導系王羲之族伯父,此番史實乃王僧虔記錄家事,按理比較真實可靠。

《調元》、《力命》、《賀捷》三表,亦為後人臨摹本,用筆儘管不及《宣示》精緻內斂,但興味意趣頗佳,也是好帖。“五表”當中最為可信的尤數《薦季直表》。此表不但點畫樸茂,字法高古,字裡行間毫無晉代之後書作習氣,並且來源清楚,流傳有緒。《薦季直表》在唐宋時藏于宮內,先後經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等帝王鑒賞,南宋時為權相賈似道所得。後流于一僧人之手。元代經過陸行直、袁泰等人之手,至明代初歸沈石田,複為華夏收藏,曾被刻入有名的《真賞齋帖》內。以後轉入內府,明末在王世貞家,後又入清內府,乾隆帝曾將此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之中,並題有“無上神品”、“書法鼻祖”等讚譽之詞。後來此表幾經輾轉,歷經磨難,終於毀于一個無知小偷之手。所幸此表損毀之前的收藏者安徽人裴景福曾拍攝一照片印樣。此照片後經王壯弘被編入上海書店出版的《中國歷代法書墨蹟大觀》一書中。

通過《薦季直表》影印本,可概觀墨蹟原貌,此表高12.6釐米,長44釐米,共有小楷19行,計214字。系魏文帝曹丕黃初二年(西元221年),鐘繇呈奉于曹丕的奏表。上面蓋滿了歷代的收藏印,可見其經手之多。其中有著名的唐太宗“貞觀”印、宋徽宗“宣和”印、宋高宗“紹興”印、清高宗“乾隆真賞”印和宋代賈似道“悅生”葫蘆印以及米芾、薛紹彭、沈周、王世貞、高士奇等眾多著名書畫家的印章。《薦季直表》點畫靈逸,清俊灑脫,沉穩洗練。上承漢隸,下啟唐楷,“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為“無上太古法書,天下第一妙跡”(元代陸行直語)。諸家評述真是對其推崇備至。鐘繇小楷與後來的王羲之小楷頗有不同,字形較扁,富有隸書意趣,看上去古雅、淳樸。佈局大小相間,疏朗自然,雖參差不一但體格嚴謹,與晉代書家蕭散簡淡的藝術風格迥然有異。故後世多以“古雅”來評論他的作品。劉熙載《藝概.書概》謂“鐘繇茂密,然茂密正能走馬。”“其書之大巧若拙,後人莫及”。“繇書如聖德君子,容貌若愚。”從鐘繇的作品來看,這些評語還是比較切中實際的。鐘繇書法的特點正在于看似很敦厚樸拙,實則藏秀於中。此種蘊籍含蓄之書風恰恰就是張懷瓘每每稱頌的“古雅”、“幽深”,是天然之美的顯露,與二王書風有所區分,也從中反映出了書法到東晉在美學觀念上的一些變化。

臨《薦季直表》的體會

《薦季直表》是魏三國時期鐘繇的代表作品之一,楷書,寫于黃初二年,內容為推薦舊臣關內侯季直的表奏,全文210字,其字形微扁,點畫厚重,筆法清勁,醇古簡靜,章法錯落,富有一種自然質樸的意趣。此表結體法度雖不如晉唐森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

《薦季直表》刻本版本眾多,但以明代無錫華氏所刻《真賞齋帖》的版本為最好,其他刻本略遜。

臨《薦季直表》體會

1、掌握全帖風貌。該帖字數不是很多,所以在臨習前,需要做好讀帖和節臨這兩個環節。讀帖,即把整個帖大概的風貌了然於心,《薦季直表》處於楷書的雛形,筆劃仰俯變化多端,結體扁平而無定法,全帖字距緊密行距疏朗,得率意天真,以拙趣為美。節臨,就是臨帖中幾字或幾行來增強手感,通過節臨來體會用筆上的筆斷意連,在臨習中儘量寫出些隸書意味,方顯字的質樸和古拙,長期堅持讀帖和節臨,對帖的筆法和結體能達到漸入佳境。

2、抓住主筆不放。主筆一個字的主心骨,此帖中的“言”、“安”、“貴”、“奇”、“素”、“事”等字的長橫就格外引人注目,抓住這些字的主筆,也就掌握了此帖的一個基調,即橫長豎短。

3、粘住細節不松。此帖中的不少字值得玩味,如“略”字,左邊的“田”部,用橫折鉤代替了下面的一橫,中間的“十”字豎劃取斜式;“關”字的橫折豎鉤,“廉”字的左撇寫得厚重有力,與字的本意天然地溶為一體;“爵”、“授”字的三點筆斷意連,左顧右盼,寫得極為活潑可愛。在臨習時,要注意必須忠實于原帖,既要理解全帖的大特點,又要在細微之處做到一絲不苟。

4、上追漢隸求古。由於鐘繇生活在隸書普遍使用的三國時期,隸書成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主流。當他創新寫楷書時,也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其中運用一些隸書的筆法與結體,使其楷書質樸而顯古意。因此,我們在臨習此帖時,不妨去探尋一下漢隸中筆劃嚴謹豐腴、樸厚靈動一類的碑帖,比如《張遷碑》、《史晨碑》等,對臨習鐘繇楷書是大有裨益的。

鐘繇《薦季直表》臨寫體會

鐘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漢末舉孝廉,曆官侍中、尚書、僕射、廷尉、太尉等,魏明帝時進太傅,封安陵侯,故後人稱“鐘太傅”。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楷書之祖。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泰漢以來,一人而已。” 。楷書代表作有《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

《季直表》是鐘繇于魏黃初二年(西元221年)所書。內容為向已稱帝的曹丕推薦舊臣季直的表奏。季直在關中時曾為曹魏政權的建立立過大功。罷官以後“衣食不充”,鐘繇說他“力氣尚壯”,請求給他一官半職,使他繼續為國效力,也解決當前的困難。 筆者臨習此帖多年,一點體會,拉雜寫下,求教方家。

一.把握大基調。我們知道,東漢末年,隸書己經開始由多變的筆法向規範齊整漸變。鐘繇處在這樣的時代,不可避免的帶有時代的烙印。元袁裒《總論書家》所謂:“漢魏以降,書雖不同,大抵皆有分隸餘風,故其體質高古。”此帖隸意明顯,波磔尚存,體勢微扁,線條質樸,橫長豎短,結構自然古雅,保留著早期楷書的風貌,富有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味,樸實拙誠之氣溢于全篇。在這點上,跟唐楷刻意修飾是截然不同的。陸行直說:“繇《薦季直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袁泰也說:‘元常《薦季直表》其楷法去古未遠,純是隸體,非若後人妍媚,纖巧之態也。’所以我們臨寫時,用筆要沉著而不草率,字體必須往上靠,點畫結體儘量多帶些隸意味,切不可用唐法來寫晉楷。如果可能的話,也可以多看看漢隸,讀讀帖,體會漢隸的樸實意味。

二.結構分析。雖然此帖結體上並不作刻意的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賦形,但其實我還是可以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來指導我們的臨習。

1.上松下緊,重心在下,這種結構不同于唐楷的挺拔,顯得率真,稚拙。

如“亭”:上展逸而下坐,丁緊束於上部的籠罩之下,豎鉤更是像一點,用以降低重心。

如“守”:寶蓋寫得碩大,過字就很小。

2.上下、左右結構的挪位元,穿插。這類結構容易寫得平正,但此帖卻通過偏旁或筆劃的錯位或挪移,於方正中見參差,產生奇正相生的效果。

如“帝”:開始二畫明顯左傾,巾部稍向右偏,豎畫收筆加重分量,以取得均衡。

又如“聖”:左耳左挪,右口緊束其下,己見奇險,用“王”偏右鎮壓應托,化險為夷。

再如“効”:左偏旁大,而力下落,使其和諧。“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

3.筆劃連續或簡省,增強行書筆意,使字間架鬆動,筆意顧盼呼應,體勢富有變化。

如“雷”、“郡”各省略數筆,使中心更寬敞。

“強”:從豎到橫到點,一氣呵成,筆劃抑揚。

“謹”:右下口化為二點,去除右邊都是橫豎的板滯。

4.造勢:蔣和《學畫雜論》說:字有收有放,-----當收不收,境界填塞,當放不放,境不舒展。東坡也說“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此帖雖為小字,但意態寬博,氣象宏偉,有大字氣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字有遠勢。字有遠勢則活,無則死矣。伸長鉤、橫、捺等主筆,其它筆劃作輔,分割出不同的空間,產生散淡悠遠的韻味。

如“尅”:豎彎鉤占位寬廣,寸字傾斜,給右邊留出較大的空白。

又如“路”:右捺展拓,使本來勢均的結構活了起來。

當然此帖結構變化多端,非三言兩語所能囊括,還要再深入讀帖,由此及彼,舉一還三,定有收益。

三.章法分析:隸書中奉為規律的“縱成行,橫有列”,在該帖裡已變成了“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 這種章法行間錯落有致,參差起伏,避免了“平直相似,狀若運算元”的弊病。整行也並不是一條直線一瀉而下,而是如一條小溪,時寬時窄,時急時緩,時而遇見小石卵,時而又拂過岸邊的小草,令人回味無窮。 此帖如“高山深林,望之無極,探之無盡”,置之案頭,時時臨習,以期有所獲。

鐘繇楷書《白騎帖》

鐘繇楷書《力命表》

鐘繇楷書《賀捷表》

鐘繇楷書《宣示表》

《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

相傳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逸少,逸少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

現在所能見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部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共18行。後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此帖較鐘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樸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此帖風格直接影響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從《黃庭經》、《樂毅論》,《洛神賦十三行》等就可看出),進而影響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創作,如趙孟趙孟頫、文徵明、王寵、黃道周等。更具歷史意義的是,此帖所具備的點畫法則、結體規律等影響和促進了楷書高峰——唐楷的到來。因此,鐘繇《宣示表》可以說是楷書藝術的鼻祖。

鐘繇楷書《墓田丙舍帖》

鐘繇楷書《還示表》

鐘繇楷書《還示表》,宋拓,傳為王羲之臨鐘繇書

鍾繇小楷《薦季直表》

《薦季直表》(日本宇野雪村氏藏宋拓本)

翻 墨 本

墨 跡 本

鐘繇書于魏黃初二年(221),楷書,書時鐘繇已七十高齡。此表內容為推薦舊臣關內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蹟本于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時為一英兵所劫。後輾轉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竊去埋入地下,挖出時已腐爛。幸有一照片留存。明代刻入《真賞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諸篇之首。

此帖有人認為系唐人根據原本所摹,也有人認為系偽託,但屬“偽好物”。由於它具有鐘書的基本特徵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故得到書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如陸行直說:“繇《薦季直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王世貞認為,在此帖顯世之後,“天下之學鐘者,不再知有《淳化閣》”(指《淳化閣》所載鐘繇諸刻帖)。此帖筆劃、結字都極其自然,章法錯落。梁武帝等所說“雲鶴遊天”,“群鴻戲海”以及“行間茂密”等於此帖表現最為鮮明。鐘繇所創造的“鐘體”,同王羲之的“王體”是我國書法史上兩個歷久不衰的藝術典型,影響極其深遠。

鐘繇(151-230),字元常,三國魏大臣、書法家。穎川長社(屬今河南長葛)人。東漢末舉孝廉,累遷廷尉正、黃門侍郎。曹操執政,任侍中、司隸校尉。曹丕代漢,任廷尉,封崇高鄉侯。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鐘太傅”。工書法,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於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遊天。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並稱“胡肥鐘瘦”。與晉王羲之並稱“鐘王”。 與張芝、王羲之齊名,並稱“鐘張”、“鐘王”。同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真跡不傳,宋以來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於後人臨摹。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泰漢以來,一人而已。”《書法正傳》雲:“鐘繇書法,高古純樸,超妙入神。”

鍾繇《薦季直表》墨蹟照片的發現

傳世的中國書法墨蹟,多至不可勝數,其中有一件,光輝奪目,極為人注意,這就是鍾繇的《薦季直表》。

一九八四年第六期《故宮文物》(臺灣故宮博物院出版)上,亦有張光賓先生的《李倜與陸柬之書文賦》一文,張先生在開文一開始就感概地∶

“當南宋末即元朝初年(十三世紀晚期)先後出現幾件傳為曹魏即唐人的法書墨蹟,對當時好古博雅的人士曾引發不同層面的啟示。其中一件對元明以後書法影響最大者,莫過於《魏鍾繇書薦季直表》。

這件直傳到清宮廷,又曾刻入《三希堂法帖》,至今下落不明。另一件為《唐褚遂良書倪寬贊》,至今還是故宮博物院的法書珍藏。兩件墨蹟,十四世紀以後,一直流傳在民間,又多次為匯帖所摹刻,流傳頗廣,特別是《薦季直表》。”

張先生是故宮博物院書畫處的專家,著作甚豐,其《中華書法史》一書,是博大精深的論著,但該書所附鍾繇《薦季直表》,用的是刻本,猜想博識如張先生者,亦無緣見《薦季直表》一面。

其實,抱此恨者何止張先生一人!早在張先生前,香港書譜社故社長李秉仁(將芬)先生亦曾浩然長歎,其辭見《書譜》一九七六年總第十期《鍾繇薦季直表真跡得失》一文中∶

“春節期內,偶與李啟嚴先生及饒宗頤教授見面,談起裴景福論其收藏的《薦季直表》真跡一事,都為此一劇跡的亡失而惋惜。

回來後,試檢日本平凡社的《書道全集》,因素知日本書法界收羅鍾繇的材料很是齊備,在《書道》第三卷果然有影印這表的真賞齋刻本,這已是難得一見的所謂‘火前本’了。可見此表的真跡確於甲子年(一九二四年)景福先生的《書畫錄》寫成後,始告亡失的了。”

該期《書譜》,編有《鍾繇書法集》,全是拓本,《薦季直表》即用真賞齋本,亦屬無可奈何的事。

王壯弘先生和鍾繇《薦季直表》墨蹟照片

約四十五年前,王壯弘先生購得一部《壯陶閣法帖》初拓本,乃裴氏舊物。他逐一檢閱,發現某冊中夾有照片一幀,初不經意,及仔細審閱,不覺大喜過望。

原來這張照片,所攝的竟是鍾繇《薦季直表》墨蹟!

這幅照片的拍得清晰,標準,品質非常好,字跡工准,曝光正確,為我們留下了《薦季直表》真跡的原貌。直至今天,世間所知《薦季直表》的照片唯此一幀。

王壯弘先生得此照片,非常高興,非常寶貝,很小心地保存起來。十年文革中他的其他集藏盡數散失,奇怪的是這幅照片如有神護,一次次地逃過了劫難,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

1984年12月,上海《書法》雜誌要找一件魏朝的名作印在書法愛好者的年曆附頁上,王壯弘先生時任《書法》雜誌編輯,考慮再三,就選楷書第一的《薦季直表》,此照片才第一次公開於世。

照片一公開,在書法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現今所有的刻本,沒有一種可與照片相比的。

鐘繇與《薦季直表》

鐘繇書跡流傳至今號稱有五表、六帖、三碑。“五表”為:《宣示表》、《賀捷表》(亦稱《戎路表》)、《調元表》、《力命表》和《薦季直表》;“六帖”為《墓田丙舍》(簡稱《丙舍帖》)、《雪寒帖》、《昨疏還示帖》(簡稱《還示帖》)、《白騎帖》、《常患帖》、《長風帖》;“三碑”為《乙瑛碑》、《魏上尊號碑》、《受禪碑》。這些均為刻本,而且真假與否不甚可靠。事實上,三碑均無明確署款,唯有宋人張稚圭在石刻題記中說《乙瑛碑》是“後漢鐘太尉書”。但是此碑立于東漢永興元年(西元153年),推算下來,鐘繇那時年方3歲,肯定絕無書寫此碑的可能。其它二碑亦皆系牽強附會之說,並無確鑿證據。而“六帖”之中,除《還示帖》、《丙舍帖》二者書體相近,其餘四帖均屬輾轉臨摹之作,面目全非,有人認為是王羲之父子臨本,亦未可知。《丙舍帖》、《還示帖》二帖用筆古雅簡靜,閒逸蕭散,字體疏朗,是楷書之上品。

相較之下,似乎“五表”顯得最有來歷,藝術水準亦高,然亦並非全是鐘繇手筆。像著名的小楷作品《宣示表》,真跡早已流失,傳下來的只是唐時所傳王羲之臨本(見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不過此帖臨得極為高明,字勢體態逼真,由此件作品,足可窺見鐘繇當年的書藝風采。此帖字形稍扁,結字雅致寬舒,隸書味頗重。南朝梁武帝曾評此帖“形巧勢密,勝於自運”。至於此帖原本的來龍去脈,王右軍曾孫王僧虔在其《書錄》中記敘得甚為清楚:“太傅(鐘繇)《宣示》墨蹟,為丞相始興(王導)寶愛,散亂狼狽,猶以此表置衣帶。過江後,在右軍處,右軍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愛納棺中,遂不傳。所傳者乃右軍臨本。”王導系王羲之族伯父,此番史實乃王僧虔記錄家事,按理比較真實可靠。

《調元》、《力命》、《賀捷》三表,亦為後人臨摹本,用筆儘管不及《宣示》精緻內斂,但興味意趣頗佳,也是好帖。“五表”當中最為可信的尤數《薦季直表》。此表不但點畫樸茂,字法高古,字裡行間毫無晉代之後書作習氣,並且來源清楚,流傳有緒。《薦季直表》在唐宋時藏于宮內,先後經唐太宗李世民、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等帝王鑒賞,南宋時為權相賈似道所得。後流于一僧人之手。元代經過陸行直、袁泰等人之手,至明代初歸沈石田,複為華夏收藏,曾被刻入有名的《真賞齋帖》內。以後轉入內府,明末在王世貞家,後又入清內府,乾隆帝曾將此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之中,並題有“無上神品”、“書法鼻祖”等讚譽之詞。後來此表幾經輾轉,歷經磨難,終於毀于一個無知小偷之手。所幸此表損毀之前的收藏者安徽人裴景福曾拍攝一照片印樣。此照片後經王壯弘被編入上海書店出版的《中國歷代法書墨蹟大觀》一書中。

通過《薦季直表》影印本,可概觀墨蹟原貌,此表高12.6釐米,長44釐米,共有小楷19行,計214字。系魏文帝曹丕黃初二年(西元221年),鐘繇呈奉于曹丕的奏表。上面蓋滿了歷代的收藏印,可見其經手之多。其中有著名的唐太宗“貞觀”印、宋徽宗“宣和”印、宋高宗“紹興”印、清高宗“乾隆真賞”印和宋代賈似道“悅生”葫蘆印以及米芾、薛紹彭、沈周、王世貞、高士奇等眾多著名書畫家的印章。《薦季直表》點畫靈逸,清俊灑脫,沉穩洗練。上承漢隸,下啟唐楷,“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為“無上太古法書,天下第一妙跡”(元代陸行直語)。諸家評述真是對其推崇備至。鐘繇小楷與後來的王羲之小楷頗有不同,字形較扁,富有隸書意趣,看上去古雅、淳樸。佈局大小相間,疏朗自然,雖參差不一但體格嚴謹,與晉代書家蕭散簡淡的藝術風格迥然有異。故後世多以“古雅”來評論他的作品。劉熙載《藝概.書概》謂“鐘繇茂密,然茂密正能走馬。”“其書之大巧若拙,後人莫及”。“繇書如聖德君子,容貌若愚。”從鐘繇的作品來看,這些評語還是比較切中實際的。鐘繇書法的特點正在于看似很敦厚樸拙,實則藏秀於中。此種蘊籍含蓄之書風恰恰就是張懷瓘每每稱頌的“古雅”、“幽深”,是天然之美的顯露,與二王書風有所區分,也從中反映出了書法到東晉在美學觀念上的一些變化。

臨《薦季直表》的體會

《薦季直表》是魏三國時期鐘繇的代表作品之一,楷書,寫于黃初二年,內容為推薦舊臣關內侯季直的表奏,全文210字,其字形微扁,點畫厚重,筆法清勁,醇古簡靜,章法錯落,富有一種自然質樸的意趣。此表結體法度雖不如晉唐森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

《薦季直表》刻本版本眾多,但以明代無錫華氏所刻《真賞齋帖》的版本為最好,其他刻本略遜。

臨《薦季直表》體會

1、掌握全帖風貌。該帖字數不是很多,所以在臨習前,需要做好讀帖和節臨這兩個環節。讀帖,即把整個帖大概的風貌了然於心,《薦季直表》處於楷書的雛形,筆劃仰俯變化多端,結體扁平而無定法,全帖字距緊密行距疏朗,得率意天真,以拙趣為美。節臨,就是臨帖中幾字或幾行來增強手感,通過節臨來體會用筆上的筆斷意連,在臨習中儘量寫出些隸書意味,方顯字的質樸和古拙,長期堅持讀帖和節臨,對帖的筆法和結體能達到漸入佳境。

2、抓住主筆不放。主筆一個字的主心骨,此帖中的“言”、“安”、“貴”、“奇”、“素”、“事”等字的長橫就格外引人注目,抓住這些字的主筆,也就掌握了此帖的一個基調,即橫長豎短。

3、粘住細節不松。此帖中的不少字值得玩味,如“略”字,左邊的“田”部,用橫折鉤代替了下面的一橫,中間的“十”字豎劃取斜式;“關”字的橫折豎鉤,“廉”字的左撇寫得厚重有力,與字的本意天然地溶為一體;“爵”、“授”字的三點筆斷意連,左顧右盼,寫得極為活潑可愛。在臨習時,要注意必須忠實于原帖,既要理解全帖的大特點,又要在細微之處做到一絲不苟。

4、上追漢隸求古。由於鐘繇生活在隸書普遍使用的三國時期,隸書成了當時那個年代的主流。當他創新寫楷書時,也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其中運用一些隸書的筆法與結體,使其楷書質樸而顯古意。因此,我們在臨習此帖時,不妨去探尋一下漢隸中筆劃嚴謹豐腴、樸厚靈動一類的碑帖,比如《張遷碑》、《史晨碑》等,對臨習鐘繇楷書是大有裨益的。

鐘繇《薦季直表》臨寫體會

鐘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漢末舉孝廉,曆官侍中、尚書、僕射、廷尉、太尉等,魏明帝時進太傅,封安陵侯,故後人稱“鐘太傅”。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楷書之祖。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泰漢以來,一人而已。” 。楷書代表作有《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

《季直表》是鐘繇于魏黃初二年(西元221年)所書。內容為向已稱帝的曹丕推薦舊臣季直的表奏。季直在關中時曾為曹魏政權的建立立過大功。罷官以後“衣食不充”,鐘繇說他“力氣尚壯”,請求給他一官半職,使他繼續為國效力,也解決當前的困難。 筆者臨習此帖多年,一點體會,拉雜寫下,求教方家。

一.把握大基調。我們知道,東漢末年,隸書己經開始由多變的筆法向規範齊整漸變。鐘繇處在這樣的時代,不可避免的帶有時代的烙印。元袁裒《總論書家》所謂:“漢魏以降,書雖不同,大抵皆有分隸餘風,故其體質高古。”此帖隸意明顯,波磔尚存,體勢微扁,線條質樸,橫長豎短,結構自然古雅,保留著早期楷書的風貌,富有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味,樸實拙誠之氣溢于全篇。在這點上,跟唐楷刻意修飾是截然不同的。陸行直說:“繇《薦季直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袁泰也說:‘元常《薦季直表》其楷法去古未遠,純是隸體,非若後人妍媚,纖巧之態也。’所以我們臨寫時,用筆要沉著而不草率,字體必須往上靠,點畫結體儘量多帶些隸意味,切不可用唐法來寫晉楷。如果可能的話,也可以多看看漢隸,讀讀帖,體會漢隸的樸實意味。

二.結構分析。雖然此帖結體上並不作刻意的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賦形,但其實我還是可以從中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來指導我們的臨習。

1.上松下緊,重心在下,這種結構不同于唐楷的挺拔,顯得率真,稚拙。

如“亭”:上展逸而下坐,丁緊束於上部的籠罩之下,豎鉤更是像一點,用以降低重心。

如“守”:寶蓋寫得碩大,過字就很小。

2.上下、左右結構的挪位元,穿插。這類結構容易寫得平正,但此帖卻通過偏旁或筆劃的錯位或挪移,於方正中見參差,產生奇正相生的效果。

如“帝”:開始二畫明顯左傾,巾部稍向右偏,豎畫收筆加重分量,以取得均衡。

又如“聖”:左耳左挪,右口緊束其下,己見奇險,用“王”偏右鎮壓應托,化險為夷。

再如“効”:左偏旁大,而力下落,使其和諧。“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

3.筆劃連續或簡省,增強行書筆意,使字間架鬆動,筆意顧盼呼應,體勢富有變化。

如“雷”、“郡”各省略數筆,使中心更寬敞。

“強”:從豎到橫到點,一氣呵成,筆劃抑揚。

“謹”:右下口化為二點,去除右邊都是橫豎的板滯。

4.造勢:蔣和《學畫雜論》說:字有收有放,-----當收不收,境界填塞,當放不放,境不舒展。東坡也說“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此帖雖為小字,但意態寬博,氣象宏偉,有大字氣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字有遠勢。字有遠勢則活,無則死矣。伸長鉤、橫、捺等主筆,其它筆劃作輔,分割出不同的空間,產生散淡悠遠的韻味。

如“尅”:豎彎鉤占位寬廣,寸字傾斜,給右邊留出較大的空白。

又如“路”:右捺展拓,使本來勢均的結構活了起來。

當然此帖結構變化多端,非三言兩語所能囊括,還要再深入讀帖,由此及彼,舉一還三,定有收益。

三.章法分析:隸書中奉為規律的“縱成行,橫有列”,在該帖裡已變成了“縱有行,橫無列”的形式。 這種章法行間錯落有致,參差起伏,避免了“平直相似,狀若運算元”的弊病。整行也並不是一條直線一瀉而下,而是如一條小溪,時寬時窄,時急時緩,時而遇見小石卵,時而又拂過岸邊的小草,令人回味無窮。 此帖如“高山深林,望之無極,探之無盡”,置之案頭,時時臨習,以期有所獲。

鐘繇楷書《白騎帖》

鐘繇楷書《力命表》

鐘繇楷書《賀捷表》

鐘繇楷書《宣示表》

《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

相傳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逸少,逸少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

現在所能見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部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共18行。後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此帖較鐘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樸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此帖風格直接影響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從《黃庭經》、《樂毅論》,《洛神賦十三行》等就可看出),進而影響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創作,如趙孟趙孟頫、文徵明、王寵、黃道周等。更具歷史意義的是,此帖所具備的點畫法則、結體規律等影響和促進了楷書高峰——唐楷的到來。因此,鐘繇《宣示表》可以說是楷書藝術的鼻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