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箕子碑(二)

圖片來源於網路

箕子在商、周之際紂王政治昏暗時佯裝瘋狂以避禍, 武王伐紂代商建周, 箕子又傳授治國大道《洪范》給武王。

他忠貞又富於政治智慧, 歷來受人稱道。 柳宗元這篇文章則將箕子的經歷上升為“大人之道”的三個原則, 指出他在改朝換代之際隱忍求全, 準備將來協助武庚有所作為, 最終延續了殷商祭祀, 具有偉人品質。

【原文】

當紂之時, 大道悖亂, 天威之動不能戒, 聖人之言無所用。 進死以並命, 誠仁矣, 無益吾祀, 故不為;委身以存祀, 誠仁矣, 與亡吾國, 故不忍。 具是二道, 有行之者矣。 是用保其明哲, 與之俯仰;晦是謨范, 辱於囚奴, 昏而無邪, 隤而不息。 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 ”正蒙難也。

【譯文】

在殷紂王統治天下時, 聖法大道陷於顛倒混亂, 上天的震怒不能引起他的警戒, 聖人的話語也不起作用。 在那時冒死進諫, 把個人的一切委之於天命, 是稱得上“仁”了,

但無益于殷人宗祀的延續, 所以箕子不這麼做;委身新的王朝以求先人宗祀的留存, 也稱得上“仁”, 但等於是參與了滅亡自己國家的行動, 所以箕子也不忍做。 再說這兩條路子, 都已經有人去實行了。 於是箕子便採用了保持住聰明才智, 卻又跟著世俗浮沉的辦法, 藏匿起胸中的韜略, 辱身於被囚禁的奴隸中間, 表面昏昏然而骨子裡毫無邪氣, 外形頹放而精神上進不息。 所以《易經》上說道:“箕子之明夷。 ”就是說他在蒙受患難時能隱忍以堅守正道。

摘編自:中華書局《古文觀止》

作者:【唐】柳宗元

編輯:王瑜琪

【往期精選】

箕子碑(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