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儒家語錄精華60句,半部論語治天下,還真不是吹牛!

儒家語錄精華60句, 半部論語治天下, 還真不是吹牛!

41、中人以上, 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語上也。 ——摘《論語》

(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 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於中等以下天資的人, 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

42、知者樂水, 仁者樂山。 知者動, 仁者靜, 知者樂, 仁者壽。 ——摘《論語》

(聰明的人喜歡水, 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 仁慈的人喜歡山, 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 聰明的人好動, 仁慈的人好靜, 聰明的人樂觀, 仁慈的人長壽。 )

43、默而識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摘《論語》

(默記所學的東西,

堅持學習而不厭煩, 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

44、富而可求也, 雖執鞭之士, 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摘《論語》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 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夫, 我也去做, 但如果追求不到, 還不如去幹我喜歡的事。 )

45、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摘《論語》

(發憤研究學問, 常常忘記吃飯, 一旦有所收穫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 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

46、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摘《論語》

(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 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 他們有優點, 我就學習, 他們有缺點, 我就作為借鑒而改掉。 )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摘《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 修養德行, 忠誠不渝, 言行一致。 )

48、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摘《論語》

(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 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

49、鳥之將死, 其鳴也哀;人之將死, 其言也善。 ——摘《論語》

(鳥快要死的時候, 叫聲是悲切的, 人快要死的時候, 說話是善良的。 )

50、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已任, 不亦重乎?死而後已, 不亦遠乎?——摘《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 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 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 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鬥, 直到死去為止, 路途難道不遠嗎?)

51、子絕四: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摘《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 絕對肯定, 固執已見, 自以為是。 )

52、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 ——摘《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 忽然間又好象在後面。 。 。 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 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 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摘《論語》

(孔子站在岸上指著河水說:“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

54、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摘《論語》

(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

55、後生可畏, 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 斯亦不足畏也已。 ——摘《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 因為怎麼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 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

56、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 ——摘《論語》

(戰鬥中, 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 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

57、歲寒, 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摘《論語》

(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 才能瞭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論語》

靈遁者國學類相學書籍《相觀天下》在靈遁者淘寶有。

(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麼能事奉鬼呢?)

59、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摘《論語》

(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6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摘《論語》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佈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論語》

(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6、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論語》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6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論語》

(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69、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論語》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70、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摘《論語》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71、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72、有殺身以成仁。——摘《論語》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7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摘《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5、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摘《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摘《論語》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7、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摘《論語》

(自己不願幹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小不忍,則亂大謀。——摘《論語》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7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摘《論語》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8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摘《論語》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81、當仁,不讓于師。——摘《論語》

(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82、有教無類。——摘《論語》

(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83、道不同,不相為謀。——摘《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8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論語》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摘《論語》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89、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摘《論語》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薰陶,便相距得遠了。)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摘《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

91、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摘孔子《論語》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說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摘《論語》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93、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摘《論語》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9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論語》

(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摘《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溫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苟。)

96、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摘《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97、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摘《論語》

(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98、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摘《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99、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摘《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幹這些。)

100、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摘《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說:“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佈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獨立學者靈遁者整理提供。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論語》

靈遁者國學類相學書籍《相觀天下》在靈遁者淘寶有。

(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麼能事奉鬼呢?)

59、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摘《論語》

(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6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摘《論語》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佈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論語》

(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6、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論語》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6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論語》

(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69、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論語》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70、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摘《論語》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71、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72、有殺身以成仁。——摘《論語》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7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摘《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5、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摘《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摘《論語》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7、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摘《論語》

(自己不願幹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小不忍,則亂大謀。——摘《論語》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7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摘《論語》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8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摘《論語》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81、當仁,不讓于師。——摘《論語》

(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82、有教無類。——摘《論語》

(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83、道不同,不相為謀。——摘《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8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論語》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摘《論語》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89、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摘《論語》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薰陶,便相距得遠了。)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摘《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

91、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摘孔子《論語》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說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摘《論語》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93、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摘《論語》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9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論語》

(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摘《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溫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苟。)

96、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摘《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97、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摘《論語》

(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98、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摘《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99、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摘《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幹這些。)

100、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摘《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說:“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佈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獨立學者靈遁者整理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