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場盛大的死亡遊戲,即將揭曉謎底

文 | 桃加

《移動迷宮》系列的第三部《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作為系列最終章, 成為了2018年第一部同步全美上映的好萊塢大片。 也是福斯繼《金剛狼》《猩球崛起》系列之後, 又一IP劃上了句號。

從類型元素的角度看, 《移動迷宮》系列所代表的“反烏托邦”電影, 已經成為了當代最具潛力的電影亞類型形式之一——, 它們意圖對極權或末世進行粗略的框架式展示, 拋卻了諸如《1984》的沉重議題, 卻通過強烈的視覺奇觀完整敘事, 以削弱對世界絕望程度的描繪。 同時在其中添加愛情線索, 使之表達方式更加趨於趣味化, 也讓悲涼的背景上多了一點兒溫暖的底色。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 《移動迷宮》系列本質上更加偏向年輕化敘事的科幻故事, 只是被放置在了反烏托邦的視域下, 他們的原著小說也都是寫給12歲左右的青少年們看的。 由此種種, 它們呈現及建立起一種從“遊戲”到反抗的範式,

一群涉世未深卻擁有堅定勇氣的孩子在成人世界所構建的螢幕世界中“失控”。

在《移動迷宮》系列的開篇, 導演即表現出了他們所面臨的——那座迷宮正是我們每個人的迷障, 又告訴了我們該怎樣做——在迷宮裡, 你該用於尋找出口, 而不是困在原地止步不前, 還點名了他們所有擁有的——在《移動迷宮》裡的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村上春樹的那本《海邊的卡夫卡》中的主角田村卡夫卡一樣, 有著一直一往無前的勇氣, 和用不完的生機和活力。

以“迷宮”為名的電影, 註定是一個尋找的故事。 這恰恰是這一亞類型所要面對的深層母題, 即迷失與尋找的二元對立及糅合。 《移動迷宮》系列故事的背景, 在於除了名字別無所知的“失憶”少年,

被放置在了人為建造的封閉環境中。 他們的註定出走和突破, 在看似對未知探索的表像下其實意味著身份的尋找和構建。

《移動迷宮》(2014年)

來源於克裡特神話中米諾斯迷宮的概念, 直到第三部依然作為電影的名字, 它的神話互文不言而喻。

希臘神話中, 克里特島上的迷宮有一個吃小孩的牛頭怪忒修斯, 這個傳說中海神的兒子打敗了他並且解救了迷宮裡的孩子。 湯瑪斯作為“打破規則的人”, 在第三部中越發地體現出神性所在, 古典神話敘事模式加之深暖色的燈光、高飽和的攝影風格, 從而引領著整體基調從類闖關設置向著《瘋狂的麥克斯》一樣更為濃烈的史詩感變化。 兩位主人公的命運轉折, 也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古希臘式悲劇的意味。

從迷宮所代表的原始生活方式中逃離, 來到更加險惡的焦土所代表的後現代世界, 他們從“圍城”中跑了出來, 卻沒有真正走出“圍城”。

《移動迷宮2:燒痕審判》(2015年)

焦土之城, 是更危險的, 沒有邊界的林間空地。 他們的敵人, 從機器怪獸也變為了武器、肆虐人間的病毒和人性的拷問與選擇。

非常有趣的是, 在第三部《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中出現了一句頗為明顯的臺詞:我們花了三年時間從牆裡出來, 如今卻要想盡辦法再進去。 如果說第一部和第二部中少年們為了身份的探尋而無意識地向“wckd”所代表的高度極權提出挑戰, 那麼第三部則明顯地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投入性與自主性了。經過迷茫與懷疑,他們終於扛起革命的旗幟,可以說,這一部分的故事才是它必然也是應當的重點所在。

《移動迷宮》系列具有的不同之處在於,故事的敘述模式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即觀眾隨著失憶的湯瑪斯一同來到林間空地,觀眾同時也處在類失憶狀態,而非全知視角。我們只能在情節的推進過程中不斷地瞭解方方面面的破碎細節,使之拼接在一起。甚至可以說,在沒有看過原著小說的前提下,我們直到第三部,方才能夠瞭解虛構世界的構架及事件的來回全貌。

由此,我們不再是旁觀者,我們已經走入了這個充滿著悲情色彩的末世神話之中。

不論是迷宮、焦土還是城市,都是敘事結構中陌生化的表現形式,它們所代表的空間隱喻,成為典型環境存在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故事設定背景中,人性已經被所謂“責任”與“自由”的概念異化了。

秉持著反抗理念的少年們最終過上了田園式的美滿生活,而本應當體面的掌權者一位被同事槍殺,一位被狂客吞噬。在那個自然“缺席”的時代,被時代異化了的人造世界最終只能淹沒在滾滾的沙石之中。

我們也不妨思考,少年們的角色設置究竟被放在了什麼位置。早在系列電影開篇的採訪中,導演韋斯·鮑爾就將《移動迷宮》系列看做是《蠅王》和《迷失》的結合體。他們在反復的“歷練”中獲得來自血腥暴力的快感,甚至互相之間不斷欺騙與傷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特蕾莎的人物形態處在相對卻依然矛盾的夾縫之中。待到第三部,特蕾莎完成了從戰友到反叛者,再到拯救者的角色轉換,具備了修女式的大愛與犧牲。換言之,這一群少年中如果沒有“runners”的存在,他們永遠安分守己地生活在安全的林間空地,這就是一片湯瑪斯·莫爾筆下的烏托邦或康帕內拉描繪的太陽城。

但是,這些究其根本都處在空想的範疇內,他們對美好社會的想像不足夠觸及反烏托邦對現實展示的十分之一。實驗、病毒、失序、戰爭,這些看似誇張而變形的鏡頭語言風格,具備了德國表現主義反諷與批判的力量。這是一種帶有科幻意義的新“傷痕電影”,毀滅與重生之後,它所勾勒的未來圖景動人心魄,也令人思考。

推薦 |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那麼第三部則明顯地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的投入性與自主性了。經過迷茫與懷疑,他們終於扛起革命的旗幟,可以說,這一部分的故事才是它必然也是應當的重點所在。

《移動迷宮》系列具有的不同之處在於,故事的敘述模式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即觀眾隨著失憶的湯瑪斯一同來到林間空地,觀眾同時也處在類失憶狀態,而非全知視角。我們只能在情節的推進過程中不斷地瞭解方方面面的破碎細節,使之拼接在一起。甚至可以說,在沒有看過原著小說的前提下,我們直到第三部,方才能夠瞭解虛構世界的構架及事件的來回全貌。

由此,我們不再是旁觀者,我們已經走入了這個充滿著悲情色彩的末世神話之中。

不論是迷宮、焦土還是城市,都是敘事結構中陌生化的表現形式,它們所代表的空間隱喻,成為典型環境存在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故事設定背景中,人性已經被所謂“責任”與“自由”的概念異化了。

秉持著反抗理念的少年們最終過上了田園式的美滿生活,而本應當體面的掌權者一位被同事槍殺,一位被狂客吞噬。在那個自然“缺席”的時代,被時代異化了的人造世界最終只能淹沒在滾滾的沙石之中。

我們也不妨思考,少年們的角色設置究竟被放在了什麼位置。早在系列電影開篇的採訪中,導演韋斯·鮑爾就將《移動迷宮》系列看做是《蠅王》和《迷失》的結合體。他們在反復的“歷練”中獲得來自血腥暴力的快感,甚至互相之間不斷欺騙與傷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特蕾莎的人物形態處在相對卻依然矛盾的夾縫之中。待到第三部,特蕾莎完成了從戰友到反叛者,再到拯救者的角色轉換,具備了修女式的大愛與犧牲。換言之,這一群少年中如果沒有“runners”的存在,他們永遠安分守己地生活在安全的林間空地,這就是一片湯瑪斯·莫爾筆下的烏托邦或康帕內拉描繪的太陽城。

但是,這些究其根本都處在空想的範疇內,他們對美好社會的想像不足夠觸及反烏托邦對現實展示的十分之一。實驗、病毒、失序、戰爭,這些看似誇張而變形的鏡頭語言風格,具備了德國表現主義反諷與批判的力量。這是一種帶有科幻意義的新“傷痕電影”,毀滅與重生之後,它所勾勒的未來圖景動人心魄,也令人思考。

推薦 |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