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服裝史|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漢服面料集錦

絹地“長壽繡”——猶如彩畫的刺繡藝術珍品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刺繡是在已織好的絲織物(主要是絹)上, 以細針添附各色絲線, 猶如畫師的彩筆, 繡出繪畫一般細緻而流利的花紋。 湖南地區湘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 有著悠久的歷史

絹地茱萸紋繡

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5年)

長34釐米 寬35釐米

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用朱紅、土黃、深土黃色絲線, 在絹上繡茱萸花。 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

古人認為佩帶茱萸, 可以辟邪去災。 茱萸紋也就成了中國古代一種寓意吉祥的圖案。

黃棕絹地“乘雲繡”

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5年)

長42釐米 寬38釐米

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用朱紅、棕紅、橄欖綠等色絲線, 採用鎖繡法, 在黃棕絹地上繡出飛卷的流雲,

雲氣中隱約可見露頭的鳳鳥, 寓意鳳鳥乘雲。 “遣策”稱之為“乘雲繡”。

絨圈錦

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5年)

殘長40釐米 寬30釐米

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絨圈錦, 或稱起絨錦、起毛錦, 是三枚經線提花並起絨圈的經四重組織。 這種錦花型層次分明,

圈大小交替, 紋樣具立體效果, 因而外觀甚為華麗。 其組織結構十分複雜, 織造工藝高超, 它是這批漢代絲織物中的一項重要發現。

絨圈錦是採用提花裝置和雙經軸機構的織機, 利用“假織緯”起絨工藝, 在錦面上形成豐滿美麗的大小幾何紋絨圈的一種絲織品, 它代表了漢代織錦工藝的創新與發展, 突出地反映了漢初的繅紡技術。 絨圈錦的絨經由四根一組的變化重經組織組成, 相當於底經的五倍, 使用了雙經軸和提花裝置, 並科學地利用起絨緯工藝, 使織錦起到了“錦上添花”的立體效果。

幾何紋絨圈錦——考古發現最早的起絨織物

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5年)早期

長60釐米、寬34釐米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錦字由金與帛兩字組成, 表明了最初人們對錦的理解和解釋:“錦, 金也, 作之用功重, 其價如金, 故唯尊者得服之。 ”由此可知錦之高貴。 因而, 成語“錦繡山河”以錦和刺繡來形容祖國山河之美好。

錦是多彩提花絲織物的泛稱。 它是用兩種以上的彩色絲線提花織造的多彩織物, 既利用經緯組織的變化,又利用經緯色彩的變化,顯現花紋。這在紡織史上是一個重大突破。

幾何紋絨圈錦(或稱起絨錦、起毛錦)是三枚經線提花並起絨圈的經四重組織。其幾何形圖案的組合花型層次分明,絨圈大小交替,因而外觀甚為華麗。大小絨圈在織物表面形成浮雕狀凸起花紋具有立體效果。花紋主要以矩形、幾何小點、角形、折曲形等18種單元花紋散佈而成。這種多重經提花織物,分地經和起絨經,起絨經比地經約粗3倍。織造時利用織入起絨竿使起絨經屈曲於織物表面,織後將起絨竿抽去,就顯出浮雕狀的立體效果。

東漢王逸在《機婦賦》中曾詳細描述了提花織造的過程。按賦中描寫,織花時,需有2-3人協作,挽花工坐在花樓上,按設計好的紋樣挽花提綜,機臺上的織工則專門織緯。《西京雜記》記載,漢昭帝時,河北巨鹿陳寶光的妻子創造了織綾機,使用120躡(古代織機上的踏板),60天才織成一匹花綾,其複雜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絨圈錦的織造,比花綾的織造更加複雜,需要有更加精湛的技藝。

如果用刀將絨圈錦的環圈割開,絨經線散開,就相當於提花絲絨,所以說絨圈錦是後世絨織物如天鵝絨等的前身。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絨圈錦,是迄今考古發現中最早的起絨織物。一號墓出土的衣服中,有直裾(jū)素紗褝衣、絳(jiàng )紫絹地“長壽繡”面綿袍等以幾何紋絨圈錦為緣邊。

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首次發現的三版套印絲織品

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5年)早期

長64釐米、幅寬48釐米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紗為輕薄透明而外觀有明顯方孔的平紋組織絲織物。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兩幅單幅的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又名為泥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因金、銀均可研碎成極細小的粉末,調膠後呈泥狀,稱為泥金、泥銀,其圖案由均勻細密的曲線和一些小圓點組成,曲線為銀灰色和銀白色,小圓點為金色或朱紅色。圖案的外廓略作菱形,每個單位長6.1釐米,寬3.7釐米,錯綜連續排列,通幅共有圖案13個單位。圖案線條分佈細密,間隔不足1毫米;無漬版脹線情形;交叉連接較多,無斷紋現象。根據這些特點,經過類比實驗證實,其紋飾是用雕刻凸版套印的。用長寬各2.8釐米的“個”形紋、4.3×3.5釐米的多條曲線組成的花紋以及3.5×2.8釐米的圓點紋戳印,分三步套印而成。第一步用“個”字形紋戳印成銀白色的長六角形網眼、即所謂“龜背骨架”;第二步,在網眼內套印銀灰色曲線組成的花紋;第三步,套印金色或朱紅色的圓點紋。按這種紗的幅寬推算,每米大約印有圖案單位430個,每個單位套印三版,即達1200多次,其印製難度可想而知。

1982年,同屬西漢初期的廣州南越王墓發現了二塊金屬制的凸紋印花版,一塊呈菱形,較大,紋樣為火焰紋(或稱博山形紋);另一塊較小的紋樣版呈“人”字形紋。其與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的紋樣特點幾乎同出一轍。因而確認其為凸紋版印花。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是迄今所見最早的三版套印絲織品,為研究我國古代印花技術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查看更多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既利用經緯組織的變化,又利用經緯色彩的變化,顯現花紋。這在紡織史上是一個重大突破。

幾何紋絨圈錦(或稱起絨錦、起毛錦)是三枚經線提花並起絨圈的經四重組織。其幾何形圖案的組合花型層次分明,絨圈大小交替,因而外觀甚為華麗。大小絨圈在織物表面形成浮雕狀凸起花紋具有立體效果。花紋主要以矩形、幾何小點、角形、折曲形等18種單元花紋散佈而成。這種多重經提花織物,分地經和起絨經,起絨經比地經約粗3倍。織造時利用織入起絨竿使起絨經屈曲於織物表面,織後將起絨竿抽去,就顯出浮雕狀的立體效果。

東漢王逸在《機婦賦》中曾詳細描述了提花織造的過程。按賦中描寫,織花時,需有2-3人協作,挽花工坐在花樓上,按設計好的紋樣挽花提綜,機臺上的織工則專門織緯。《西京雜記》記載,漢昭帝時,河北巨鹿陳寶光的妻子創造了織綾機,使用120躡(古代織機上的踏板),60天才織成一匹花綾,其複雜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絨圈錦的織造,比花綾的織造更加複雜,需要有更加精湛的技藝。

如果用刀將絨圈錦的環圈割開,絨經線散開,就相當於提花絲絨,所以說絨圈錦是後世絨織物如天鵝絨等的前身。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絨圈錦,是迄今考古發現中最早的起絨織物。一號墓出土的衣服中,有直裾(jū)素紗褝衣、絳(jiàng )紫絹地“長壽繡”面綿袍等以幾何紋絨圈錦為緣邊。

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首次發現的三版套印絲織品

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5年)早期

長64釐米、幅寬48釐米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紗為輕薄透明而外觀有明顯方孔的平紋組織絲織物。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兩幅單幅的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又名為泥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因金、銀均可研碎成極細小的粉末,調膠後呈泥狀,稱為泥金、泥銀,其圖案由均勻細密的曲線和一些小圓點組成,曲線為銀灰色和銀白色,小圓點為金色或朱紅色。圖案的外廓略作菱形,每個單位長6.1釐米,寬3.7釐米,錯綜連續排列,通幅共有圖案13個單位。圖案線條分佈細密,間隔不足1毫米;無漬版脹線情形;交叉連接較多,無斷紋現象。根據這些特點,經過類比實驗證實,其紋飾是用雕刻凸版套印的。用長寬各2.8釐米的“個”形紋、4.3×3.5釐米的多條曲線組成的花紋以及3.5×2.8釐米的圓點紋戳印,分三步套印而成。第一步用“個”字形紋戳印成銀白色的長六角形網眼、即所謂“龜背骨架”;第二步,在網眼內套印銀灰色曲線組成的花紋;第三步,套印金色或朱紅色的圓點紋。按這種紗的幅寬推算,每米大約印有圖案單位430個,每個單位套印三版,即達1200多次,其印製難度可想而知。

1982年,同屬西漢初期的廣州南越王墓發現了二塊金屬制的凸紋印花版,一塊呈菱形,較大,紋樣為火焰紋(或稱博山形紋);另一塊較小的紋樣版呈“人”字形紋。其與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的紋樣特點幾乎同出一轍。因而確認其為凸紋版印花。金銀色火焰紋印花紗是迄今所見最早的三版套印絲織品,為研究我國古代印花技術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查看更多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