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回憶馬三立,侯寶林,馬季(梁左)

作者:茶博士

這裡摘錄的是已故作家梁左隨筆“笑星百態”的部分篇章, 它們不僅僅是對名家風範的描摹, 更能看出梁左對藝術和人生的思考。

馬三立的“意識流”

如果在中國相聲界論資排輩的話, 馬三立無疑是健在者中輩分最大的了。 侯寶林該叫他師叔, 馬季該喊他師爺, 至於姜昆馮鞏等輩, 都該尊他為師祖了。 當然新社會不講究這個, 我們一般只稱他“馬老師”、“馬先生”或“馬老”等等。 馬先生是相聲前輩中文化程度最高的, 他念過私立高中, 在今天恐怕要相當於大專了。 因而他的相聲別具一格, 按行話說就是“文哏”用得特別多,

也就是說很有現代意義上的幽默色彩, 有些包袱簡直難為他是怎麼想出來的。

“……我寫, 我寫小說!我上比巴金, 下比柳青, 超過托爾斯泰, 不讓巴爾扎克, 外國有馬雅可夫斯基, 中國有馬三立!高爾基寫《母親》, 我寫《二姨》!短篇, 中篇, 長篇, 稿費, 源源不斷, 郵局匯款:'馬三立, 拿戳兒!馬三立, 拿戳兒!'有了錢, 怎麼辦?我先買一棉帽子戴……”

我看這段描寫真是了不起的意識流!一個人由寫小說想到掙稿費並不新鮮, 難得的是他居然仿佛聽到郵遞員喊他領稿費的聲音!尤其馬先生在表演時把那句“馬三立, 拿戳兒!馬三立, 拿戳兒!”喊得此起彼伏, 讓觀眾樂不可支;而最後這位未來偉大作家的理想不過是用稿費買一頂棉帽子戴,

這種強烈的反差簡直令人絕倒!

馬先生平時說話也極其幽默, 甚至你根本弄不清他是有意還是無意。 有一次相聲界在大連開會, 他老人家在主席臺上作了精彩發言:“……我就說一條兒, 咱們到了海邊兒可不准背著領導下海游泳, 回頭有個大事小情的可沒人撈你去。 咱們得讓領導放心, 讓領導高興, 領導不高興就是我們犯錯誤……”

事後我和薑昆越琢磨越可樂:“領導不高興就是我們犯錯誤”?那他們當領導的可太省心啦!仔細一想, 這不也是中國某些現象的真實寫照嗎?後來有一陣和領導接觸時我們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兒, 弄得領導哭笑不得:“部台領導對這段相聲提出的修改意見你們同意不同意呀?”“同意同意。

”“是不是有點兒勉強, 有點兒不高興?”“沒有沒有, 我們是怕您不高興, 您不高興就是我們犯錯誤!”

給侯寶林敬酒

我平生讀到的第一本相聲集, 是50年代出版的《侯寶林郭啟儒表演相聲集》。 那是一個文化荒漠的時代, 一個初中生能得到這樣一本書當然是愛不釋手了。 這本書我前後讀了大約20遍, 直到幾乎能把所有的段子都背下來為止。 不能說僅僅因為這本書便決定我後來選擇了相聲創作工作, 但直到現在, 我仍然能感受到它對我的相聲創作的巨大影響。

第一次聽到侯寶林的相聲是在插隊的時候, 說來荒唐, 竟是從“莫斯科廣播電臺”的對華廣播中聽到的。 那時“四人幫”尚未倒臺, 國內風雲變幻, 我們幾個知青收工回來關嚴門窗,

圍坐在老鄉家的炕頭上“偷聽敵臺”, 本來想聽到些政治方面的消息, 沒想到聽到的居然是侯寶林郭啟儒合說的《夜行記》!這對我們枯燥的業餘文化生活來說真是一針強烈的興奮劑, 一連幾個月我們都在熱烈地議論這段相聲, 而且每次都能自己把自己逗笑。 當然, 一位後來的中國相聲作家居然是在外國電臺中第一次聽到自己國家相聲大師的作品, 現在想起來真有點兒不可思議。

第一次見到侯寶林先生是在北大中文系讀書時, 他被聘為我們系的教授, 來系裡講課。 這次講課不是安排在教室, 而是在禮堂。 結果幾千人的禮堂座無虛席, 我們中文系的學生受優待, 每人一張票, 其他系的學生只能十幾個人攤一張票,

很多沒票的學生擠在門口, 可謂盛況空前。 侯先生講的題目我記得是相聲史一類, 但這樣的題目除了對中文系文學專業而且還得是像我這樣的學生才能產生興趣外, 一般學生根本沒什麼興趣, 他們來的目的就是見見侯先生, 聽他說兩段兒。 但侯先生此時是我們系聘來講課的教授, 並非請來的演員, 於是供需雙方就發生了矛盾。 好在侯先生具有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 講了幾句之後即摸清了這是個什麼樣兒的“場子”, 於是在講演中穿插了大量作品介紹和“現掛包袱”(臨時抓哏), 於是皆大歡喜。 現在我有時也被高校請去講相聲創作之類, 我吸取侯先生的經驗, 不管主辦單位怎樣要求, 我始終堅持以介紹作品為主, 把史、論之類都減少到最低限度:有幾個大學生會像當年的我一樣對相聲史和相聲論感興趣呢?

1991年在相聲界的一次聚會上,侯先生作了一個發言,其中談到相聲目前不景氣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待遇不公:“人家費那麼大勁兒寫個段子,你給加倆餿包袱就算你的了?名也是你的,利也是你的,那人家誰還寫相聲啊?”會後聚餐時相聲作家廉春明與我相約給侯先生敬酒,侯先生笑問:“怎麼樣,我今天講的對你們寫相聲的還算公道吧?”我們忙說:“公道公道,就為這個敬您一杯!”“公道就好。”侯先生高興地站了起來,與我們碰杯。我們知道他身體不好,勸他不要多喝,但他還是一飲而盡。

我想起我少年時讀的那本書,為什麼叫《侯寶林郭啟儒表演相聲集》呢?加這“表演”二字,實際上是侯先生有意強調他僅僅是作為相聲表演藝術家在表演作品。雖然收入集子中的許多作品,特別是許多傳統作品,都經過了他的加工和淨化,而這種加工和淨化現在看來是具有開創意義的,其艱巨程度也並不比創作一段新作品輕鬆,但侯先生仍然認為這僅僅屬於“二度創作”,是一個表演藝術家的分內之事。

馬季在香港

馬季是中國新相聲的主要奠基人,尤其是他在五六十年代創作的一批“歌頌型”相聲,如《登山英雄贊》、《英雄小八路》、《找舅舅》、《友誼頌》等;雖然今天看來難免帶有那個時代的深刻烙印,但在當時的確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馬季師承于侯寶林先生,同時也從郭啟儒、劉寶瑞、郭全保等相聲名家那裡學到了不少東西。他對傳統相聲手法和技巧的爛熟於胸,以及在創作中的運用自如,令相聲界的許多同行歎為觀止。

我近來的相聲創作與薑昆合作,馬季是姜昆的老師,且師生關係相當密切,照理我也應當常有機會向他請教的。可因為他近年來身體不好,醫囑閉門靜養,所以我從未登過他家的門。直到有一回我和馬季、薑昆等一起到香港訪問,這才有了與馬老師深談的機會。

在香港朝夕相處的一個月中,馬老師好幾次把我們逗樂了:並不是那種捧腹大笑,而是越琢磨越可樂。因為細想起來,他的“包袱”手法並不新奇,甚至都是傳統相聲中最常用的,但他用得好,用得巧,用得適宜,因而效果不同凡響:須知幹相聲這行的整天同“包袱”打交道,真想把我們逗樂也不容易呢!這裡且

舉一例:

一位香港朋友再三再四地要請我們吃飯,我們因為應酬多,沒有答應。正好有一天在吃飯時間路過他開的一家商店,我提議進去看看,若他死留我們就把這頓飯吃了算了,省得拂了他的好意。馬老師帶我們進了商店,那位香港朋友很熱情:“哎喲,是馬先生呀,稀客稀客,你們幾位吃過飯了嗎?”

我想這下麻煩了。若說吃了吧,萬一香港人實誠,必要另約時間;若說沒吃吧,你吃飯時間上這兒來,這不明擺著讓人家請你嗎?還是馬老師回答得體:“啊,我們不忙。”

直到今天,我寫這篇文章時,想起當時的情景,還有點兒忍俊不禁呢!薑昆也跟我說過類似的例子:有一次在馬老師家做客,一位年輕客人自告奮勇到廚房為大家燒水,他粗手笨腳地進了廚房以後,就聽裡面鍋碗瓢盆一陣亂響,也不知碰翻了什麼,於是馬季在客廳裡大聲問他:

“嘿,逮著了嗎?”

這也屬於那種越琢磨越可樂的包袱:燒水怎麼弄出逮貓狗的動靜來了?!

侯耀文的“包袱”

侯耀文對相聲藝術真正下過一番苦工夫,說、學、逗、唱樣樣拿得起來,而且活兒路子寬,差不多的傳統段子都會說,這在新一代相聲演員中並不多見。在相聲界,一些年輕同行知道耀文的傳統相聲功底很深,遇到難題常向他請教,耀文總是熱情相助,有問必答,有時甚至熱情得讓你不好意思。比如有一次籌備春節晚會時,侯耀文、石富寬的《買猴新篇》沒有通過,領導讓他們另外準備個新段子,此時距離晚會只有一個星期,火燒眉毛。吃晚飯時我們湊在一桌,只見他和石富寬都愁眉苦臉的。這時同桌的黃宏跟我談起他們的《秧歌情》中的一個包袱:

妻子:“你說,你跟國家主席你們兩人誰大?”

村長:“職務不分大小,都是為人民服務。當然從行政上來說他比我大四級

,主席、省長、縣長、我,中間的都不算……”

黃宏覺得這個包袱在設計上有毛病,但一時想不出毛病在哪兒。我說恐怕要把“中間的都不算”這句話刪去,因為這是一句“擋包袱”(妨礙觀眾大笑)的話。耀文一聽也立刻來了精神,他說還應該強調那個“大四級”,加上一句“我們四個人是這麼排的”之類的話,這樣就更加可樂了。他還請黃宏晚上一定到他房間來:“我幫你歸置歸置,咱非把這包袱給砸瓷實了!”我說:“你自己那活兒還不知道在哪兒呢,還幫人家歸置活兒哪!”耀文說:“不是,我看他們這包袱就差這麼一點兒,我替他們著急呀!”

後記:

馬季先生最近在談及相聲藝術發展的現狀時語出驚人,認為“相聲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嚴重偏低,大多是半文盲”。另據悉,中央戲劇學院今年將開辦曲藝文學專業,希望相聲這種起源於街頭的藝術能“在高等學府,通過專業人士的繼承、發展獲得新生”。這兩條消息,都很容易讓人想起英年早逝的梁左。以“寫相聲”出名的梁左,畢業於“高等學府”:北京大學中文系。還在大學讀書的時候,他的興趣就和別人不太一樣,他對喜劇藝術特別感興趣。惟因如此,梁左留下的最著名的作品,都是相聲和電視情景喜劇。他寫的相聲《虎口遐想》、《電梯奇遇》和《特大新聞》都曾是當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的亮點,堪稱優秀的當代相聲原創作品。《我愛我家》也為中國情景喜劇帶來了一個相當高的起點。梁左去年因病去世時,年僅43歲。

把史、論之類都減少到最低限度:有幾個大學生會像當年的我一樣對相聲史和相聲論感興趣呢?

1991年在相聲界的一次聚會上,侯先生作了一個發言,其中談到相聲目前不景氣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待遇不公:“人家費那麼大勁兒寫個段子,你給加倆餿包袱就算你的了?名也是你的,利也是你的,那人家誰還寫相聲啊?”會後聚餐時相聲作家廉春明與我相約給侯先生敬酒,侯先生笑問:“怎麼樣,我今天講的對你們寫相聲的還算公道吧?”我們忙說:“公道公道,就為這個敬您一杯!”“公道就好。”侯先生高興地站了起來,與我們碰杯。我們知道他身體不好,勸他不要多喝,但他還是一飲而盡。

我想起我少年時讀的那本書,為什麼叫《侯寶林郭啟儒表演相聲集》呢?加這“表演”二字,實際上是侯先生有意強調他僅僅是作為相聲表演藝術家在表演作品。雖然收入集子中的許多作品,特別是許多傳統作品,都經過了他的加工和淨化,而這種加工和淨化現在看來是具有開創意義的,其艱巨程度也並不比創作一段新作品輕鬆,但侯先生仍然認為這僅僅屬於“二度創作”,是一個表演藝術家的分內之事。

馬季在香港

馬季是中國新相聲的主要奠基人,尤其是他在五六十年代創作的一批“歌頌型”相聲,如《登山英雄贊》、《英雄小八路》、《找舅舅》、《友誼頌》等;雖然今天看來難免帶有那個時代的深刻烙印,但在當時的確是令人耳目一新的。馬季師承于侯寶林先生,同時也從郭啟儒、劉寶瑞、郭全保等相聲名家那裡學到了不少東西。他對傳統相聲手法和技巧的爛熟於胸,以及在創作中的運用自如,令相聲界的許多同行歎為觀止。

我近來的相聲創作與薑昆合作,馬季是姜昆的老師,且師生關係相當密切,照理我也應當常有機會向他請教的。可因為他近年來身體不好,醫囑閉門靜養,所以我從未登過他家的門。直到有一回我和馬季、薑昆等一起到香港訪問,這才有了與馬老師深談的機會。

在香港朝夕相處的一個月中,馬老師好幾次把我們逗樂了:並不是那種捧腹大笑,而是越琢磨越可樂。因為細想起來,他的“包袱”手法並不新奇,甚至都是傳統相聲中最常用的,但他用得好,用得巧,用得適宜,因而效果不同凡響:須知幹相聲這行的整天同“包袱”打交道,真想把我們逗樂也不容易呢!這裡且

舉一例:

一位香港朋友再三再四地要請我們吃飯,我們因為應酬多,沒有答應。正好有一天在吃飯時間路過他開的一家商店,我提議進去看看,若他死留我們就把這頓飯吃了算了,省得拂了他的好意。馬老師帶我們進了商店,那位香港朋友很熱情:“哎喲,是馬先生呀,稀客稀客,你們幾位吃過飯了嗎?”

我想這下麻煩了。若說吃了吧,萬一香港人實誠,必要另約時間;若說沒吃吧,你吃飯時間上這兒來,這不明擺著讓人家請你嗎?還是馬老師回答得體:“啊,我們不忙。”

直到今天,我寫這篇文章時,想起當時的情景,還有點兒忍俊不禁呢!薑昆也跟我說過類似的例子:有一次在馬老師家做客,一位年輕客人自告奮勇到廚房為大家燒水,他粗手笨腳地進了廚房以後,就聽裡面鍋碗瓢盆一陣亂響,也不知碰翻了什麼,於是馬季在客廳裡大聲問他:

“嘿,逮著了嗎?”

這也屬於那種越琢磨越可樂的包袱:燒水怎麼弄出逮貓狗的動靜來了?!

侯耀文的“包袱”

侯耀文對相聲藝術真正下過一番苦工夫,說、學、逗、唱樣樣拿得起來,而且活兒路子寬,差不多的傳統段子都會說,這在新一代相聲演員中並不多見。在相聲界,一些年輕同行知道耀文的傳統相聲功底很深,遇到難題常向他請教,耀文總是熱情相助,有問必答,有時甚至熱情得讓你不好意思。比如有一次籌備春節晚會時,侯耀文、石富寬的《買猴新篇》沒有通過,領導讓他們另外準備個新段子,此時距離晚會只有一個星期,火燒眉毛。吃晚飯時我們湊在一桌,只見他和石富寬都愁眉苦臉的。這時同桌的黃宏跟我談起他們的《秧歌情》中的一個包袱:

妻子:“你說,你跟國家主席你們兩人誰大?”

村長:“職務不分大小,都是為人民服務。當然從行政上來說他比我大四級

,主席、省長、縣長、我,中間的都不算……”

黃宏覺得這個包袱在設計上有毛病,但一時想不出毛病在哪兒。我說恐怕要把“中間的都不算”這句話刪去,因為這是一句“擋包袱”(妨礙觀眾大笑)的話。耀文一聽也立刻來了精神,他說還應該強調那個“大四級”,加上一句“我們四個人是這麼排的”之類的話,這樣就更加可樂了。他還請黃宏晚上一定到他房間來:“我幫你歸置歸置,咱非把這包袱給砸瓷實了!”我說:“你自己那活兒還不知道在哪兒呢,還幫人家歸置活兒哪!”耀文說:“不是,我看他們這包袱就差這麼一點兒,我替他們著急呀!”

後記:

馬季先生最近在談及相聲藝術發展的現狀時語出驚人,認為“相聲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嚴重偏低,大多是半文盲”。另據悉,中央戲劇學院今年將開辦曲藝文學專業,希望相聲這種起源於街頭的藝術能“在高等學府,通過專業人士的繼承、發展獲得新生”。這兩條消息,都很容易讓人想起英年早逝的梁左。以“寫相聲”出名的梁左,畢業於“高等學府”:北京大學中文系。還在大學讀書的時候,他的興趣就和別人不太一樣,他對喜劇藝術特別感興趣。惟因如此,梁左留下的最著名的作品,都是相聲和電視情景喜劇。他寫的相聲《虎口遐想》、《電梯奇遇》和《特大新聞》都曾是當年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的亮點,堪稱優秀的當代相聲原創作品。《我愛我家》也為中國情景喜劇帶來了一個相當高的起點。梁左去年因病去世時,年僅43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