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力量與技巧的完美融合冷兵器時代最具殺傷力的武器

戟是古代兵器的一種, 由戟頭和戟柄組成, 戟頭以金屬材料製作, 戟柄為木、竹質。 戟最長可達3米多, 其外表像是戈和矛的合成體, 因為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 呈“十”字或“蔔”字形, 戟杆一端裝有金屬槍尖, 其旁邊還有月牙形利刃, 利刃通過兩枚小枝與槍尖相連, 可刺可砍。 戟一般分為單耳和雙耳, 單耳戟叫做青龍戟, 雙耳戟叫做方天戟。 今天我們主要來看看方天戟是什麼樣子的。

方天畫戟

方天戟會用畫、鏤等在戟杆上作裝飾, 故也被稱方天畫戟。 方天畫戟是重兵器, 功能較多, 用法複雜, 使用者需要一定的力量和技巧。 方天畫戟主要有“援”、“胡”、“內”、“搪”等幾種用法, 其中“援”包括沖鏟、回砍、橫刺、下劈刺、斜勒等招式, “胡”有橫砍、截割等,

“內”有反別、平鉤、釘壁、翻刺等, “搪”有通擊、挑擊、直劈等。 只有使用者戟法精湛, 才能發揮方天畫戟兵器的優勢, 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 方天畫戟不僅可以和錘、鏜等重兵器比力氣,

還可以和矛、槍等輕兵器比技巧。

方天畫戟

中國古代歷史上, 使用方天畫戟最著名的人物是薛仁貴。 薛仁貴出生在農民家庭, 絳州龍門人。 據史料記載, 薛仁貴娶了一位姓柳的女子, 兩人以務農為生。 後來薛仁貴想要為父母遷葬,

柳氏則勸說他先建功立業, 榮顯家門, 再為父母遷葬不遲。 就這樣, 薛仁貴應募從軍。

薛仁貴

西元645年, 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 直指高麗。 途中, 李世民身邊的一位將軍被敵軍圍困, 此時薛仁貴手握方天畫戟, 沖入敵軍, 救下了這位將軍。

李世民聽後立即召見了薛仁貴, 並封其為遊擊將軍, 負責守衛玄武門, 後又提升薛仁貴為右領軍郎將。

唐高宗永徽五年, 李治駕臨萬年宮。 一日夜間, 下起了暴雨, 突發山洪, 洪水沖到玄武門, 守衛的將士驚慌失措, 四處逃散。 薛仁貴見到此情此景大怒:“天子有難, 你們卻如此貪生怕死!”隨後, 他登高向宮中大聲呼喊, 終於驚醒了李治。 李治趕緊離開寢殿, 躲過了洪水的吞噬。 李治時刻記得薛仁貴的救命之恩, 後來薛仁貴在一次戰爭中失敗, 本該是死罪, 但李治僅僅將他廢為庶人。

歐洲戟

除了中國, 歐洲也有戟, 歐洲的戟是斧與矛的結合體, 其中最著名的是瑞士長戟, 有2.5米左右長。 直至今日, 歐洲梵蒂岡衛隊仍然使用戟, 經過百年的變化, 歐洲戟的斧刃較細, 和中國的方天畫戟極為相似。

(全文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瞭解更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