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篤定的人生要打多少怪—《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是近幾年來看到過最好的華語片。 1月12日上映首日, 沖著清華百年校慶獻禮片走進影院, 剛吃完午飯的時間, 電影院裡連我一共三個人。 對影片一無所知毫無預設, 放映過半, 默默滑下的眼淚已經用手背拂不幹了。

自認淚點很高, 絕難為雞湯所動。 我的眼淚, 是因為就在那個午後, 影幕前, 我聽到自己靈魂炸裂的聲音, 是一種被表達被理解的感動。

第二天刷影評, 盡然發現這部片有很多爭議, 指向最多的是故事線混亂, 前半部分不知所謂。 天哪, 這簡直是少數能把事說完整的影片。 於是, 想用這篇文章說說我心目中的完整。

吳嶺瀾在人群中聽泰戈爾的演講, 他羡慕圍繞在大師身邊的那些時代最優秀的人們, 因為他們立在那裡, 透著篤定。

什麼是篤定, 最好的答案, 是片中梅貽琦說的真實:做什麼和誰在一起, 你看到什麼, 聽到什麼, 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和平和喜悅。

真實是瞬間, 篤定是所有的瞬間都真實。

多美啊!篤定的人生, 簡直是證悟, 是朝聞道夕死足矣!而通往篤定的道路有多難?畫個簡單的路徑, 最基本的要素是迷茫、選擇、盛放、擔當。 這都是一路要打的怪!

迷茫、選擇、盛放、擔當……從我們生下來, 周而復始, 沒完沒了, 厭煩透了也擺脫不了, 永遠的迷茫、選擇、盛放、擔當。 我們常常搞不清楚把自己丟在了人生的哪一環停下了腳步, 抑或是懊惱著在某一個具體的小事兒踏錯了哪一壞, 變得不那麼理直氣壯, 找不准心裡的那個座標點, 整件事兒裡不再無畏而高尚。

充斥著頹廢鬥毆墮胎的青春片和滿是小三離婚失業的中危片止於迷茫;鏡頭永遠錯亂話永遠不能說完整的文藝片止於選擇;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止于盛放;而無問西東,

我看到它一直走向了擔當。 四個故事每一個都完成了一個迴圈, 四個故事又配合百年歷史每個階段的特殊性突出了其中的一環。 堪稱完整中的佳作!

一、迷茫:吳嶺瀾的思索

吳嶺瀾悠悠的回憶, 畫面一幀楨滑過, 他說:讓我從思索人生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就在那句臺詞的下一秒, 我聽到自己靈魂炸裂的聲音。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 巴黎和談摧毀了國人剛剛建立起來的對西方世界法權公正的幻想。 五四運動也剛剛掀起一場思想界的文藝復興, 三千年的聖賢書敗給一百年的德先生賽先生。 中國是迷茫的, 而就像我們在迷茫的時候一樣, 最輕鬆的是讓自己忙碌。 忙碌是迷茫的氧。

吳嶺瀾說把自己交給書本, 踏實。 亂世之中, 書桌是一方清靜地。 而最優秀的學生都學實科, 轉科讓他迷茫了, 他迷茫的表像是自己是不是出了優秀之列, 更深一點, 可能是自己于國何用。

梅貽琦問你讀書是為了什麼?吳嶺瀾答:這個年紀讀書總是沒錯的。 會不會有點耳熟, 像不像二十歲出頭你爸媽說這個年紀結婚總是沒錯的;生二寶的時候你老婆說這個時候換個四居加一輛七人座總是沒錯的;三十五了, 年薪還沒破五十萬, 你朋友說跳個槽搏一把總是沒錯的。

梅貽琦說:你忽略了一樣東西, 真心!

吳嶺瀾離群索居, 不再和同學在一起上課演話劇, 他想弄明白這件事。 一如泰戈爾叩問這個民族最珍貴的是什麼?你可以給予世界什麼?

泰戈爾的演講讓他豁然開朗, 他不再為自己離群索居, 在整個學術界日新月異, 同學們摩拳擦掌熱血報國的時候耽於思考一個哲學命題而羞恥。 原來所有的大師也都認為思索人生意義是必要的, 而且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思考。

這是一次真正的自我內在精神的覺醒。是人生最堅實的那個根基

奇葩說裡高曉松說:名校是國之重器,名校培養你,不是為了讓你找工作用的。

努力上名校,是為了找靈魂啊,二十歲的年紀,放肆迷茫,不恥於思索無用的東西。哪怕實科是救國秘鑰,我也願用哲學煉諸同學之靈魂。那一刻,我羡慕極了吳嶺瀾。

人生那麼長,會不會走的越快越急丟失得越多,越沉於世故失落也越多。這個時代一樣不進則退時不我待,可為什麼要上路,歸於眾人也不見得是圓融。

沈光耀迷茫在母親的那句你今日追求之榮耀祖上莫不擁有,不過是幻象。他迷茫在不知道湧現的熱血是否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看到同學摔倒,而教官大喊了一聲做飛行員是要有天賦的。這種衝動和彼時對於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的入骨尚在角逐,第一段落的沈光耀血氣方剛更甚,所以同學說他一看就是做什麼都很好的樣子,他那麼明媚的高興著。

陳鵬和王敏佳迷茫著人生要為什麼而托底。陳鵬看到王敏佳和李想的曖昧舉動黯然離去雖去了九所但終是心有掛牽。張果果迷茫在幾句“你猜”,他不屑給的答案也正是困惑著他的羞恥。

做不過是瞬間,想明白,過得才叫人生。

二、選擇:張果果的拖延

朋友問我張震這段怎麼樣。答:張震演的很好!但這段力量最弱,可能是時代離我們太近,要相信理想主義也挺難的吧。

張果果是冷峻的,不過也是整部片子裡最無力的男主。民國、抗戰、文革和現下,現下就是個最蠅營狗苟的所在,沒有民族大義,沒有非生即死,沒有善惡相伐,不過是要不要為了一個案子越個級,會不會為了跳槽賣掉點商機,能不能出個幾十萬資助下貧困家庭。

這就是太平盛世,它給了我們最多的選擇,也給了更多的風險評估利益謀算。它讓人權無比凸顯,也讓精緻的利己主義如影隨形。它很舒服,但也更容易平庸。

我有精神自覺,抗戰就算茅草遮頂戰火紛飛也想去西南聯大,因為比起生活條件可能更加不堪矇昧與枯竭;我也有熱血,如果身體條件許可可能也會投筆從戎,不論是否灰飛煙滅,那一刻就是福物祭旗,整個靈魂將走向至善完滿,這種大開大合,充滿魅力。(這出於臆想,身處其中是完全不同的,隔遠了看特別好選,因為機會成本沒那麼赤裸可見)

而是不是資助一個貧困家庭有沒有偶爾越級會不會為了搶個單子下個什麼菜碟兒。這就算選錯了,很容易再來過很容易原諒自己,而在精緻的利己主義的時代,沒有人會過多指責。前三個時代選的是人生,只有張果果選的是日常。因此,選擇,我看張果果。

事件性的他答案都給的很快,比如老三要動手術,立馬給錢去醫院;四面透風的筒子樓馬上讓秘書給換個二居室;頂頭上司說你是我下屬,案子你必須聽我的,他即刻照做。他的人格積澱讓他成了一個看到老奶奶跌倒一定是會去扶起來的人。但牽扯承諾,比如老奶奶沒人養要不要負擔更多?怎麼負擔?這就是個問題了。四胞胎到底要管到什麼時候?到底要不要站隊幫Robert?他是沉默的,這種糾結說出口了就讓自己看不起,於是不做選擇,拖著也不開心著。

有網友評價,最後張果果打電話給Robert,說:我跟他們不一樣!太解氣了。翻譯了一下就是:我張果果清華畢業,長得還跟張震一樣帥,到哪兒找不到一份工作,會參合你們這堆破事!網路世界上認為理所當然的選擇,在這個時代北上廣深抑或紐約倫敦,真正能做出來的果果們都擁有著古典理想主義氣息。

張果果的選擇,相對力量感沒那麼強,還因為日常就只是人生中的一環,會周而復始的出現,我們自己也這樣一環一環滾過來,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選擇A的人,第n次還會選擇A嗎?這中間有太多變數。日常就是這麼不具備終結感。更殘酷點,讓這家四胞胎真賴上了果果,故事會更考驗真實,是否還能像沒有被傷害過那樣去選擇愛這個世界,選擇相信太平盛世下的正義與同情,當然了,138分鐘就來不及容納了。

相比較而言,吳嶺瀾選擇轉科成了哲學系教授,王敏佳選擇獨自承擔罪責不揭發李想,李想選擇為了支邊而退縮到人群中去而之後在邊疆選擇救戰友犧牲自己,陳鵬選擇冒著揪出來批鬥致死的危險而帶著王敏佳去了昆明當然也選擇了被輻射也一直從事原子彈研究,沈光耀選擇耗盡汽油全速沖向日軍戰艦,這些都比張果果更加的有終結感,更加毋庸置疑,這些有著英雄光環的選擇,我敬仰但有著距離。能做到張果果,是這個時代的無畏而高尚,它允許糾結,允許偶爾犯錯,但內心依舊真實的在歡笑或憋悶,質問或坦蕩。

三、盛放:沈光耀的明媚

如果闖過了前兩關,盛放便是人生的獎賞!生命不再是一日復一日,真實終將發出它的光。殘酷的是它不會是一生,大概率是一瞬。

沈光耀太美好了!三代五將的家庭,媽媽知書明理,一番話“我們希望你體驗自己的人生,所謂榮光皆是幻象,不要都沒明白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就連命都沒有了”,堪稱導師級親媽。沈光耀品格高貴實力傑出,讀書武術音樂繪畫修車捕蛇樣樣明媚宛若陽光,連不熟悉的同學都會來找他寫字,因為他看上去就是那種什麼都能做好的人。

沈光耀是有古典貴氣的。一場轟炸,那個天天賣米粉給他的孩子死在他面前,他衝破了自己的迷茫,那句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裡發出來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占了高地,他知道他不是為了個人的榮光,是為了正義。

每次返航去投放食品,就算面對教官的懲戒和視若愛徒的教導,告訴他每次單獨返航會讓敵人跟蹤,會要了他的命,他依舊堅持。贏得了教官打心裡的欣賞惺惺相惜,也贏得了隊友們一起去投放。

那一排戰機飛旋著鑽入雲層,是沈光耀的盛放。這次盛放浪漫美好。畫面都是金色的。

而最後那場賺足眼淚的空戰,從那個陰狠的日本兵數著第六個,第七個開始,我就知道英雄戲碼要上場了,但悲壯已經點燃氾濫。這是沈光耀的又一次終極盛放。沒有什麼比一場戰爭,一個美好的靈魂,一次義無反顧,更加絢爛的。這個靈魂伴隨影片所有的至善明媚,沖向高潮。

盛放是禮物,它成就了過程中所有的得失計量,該與不該,值與不值。另一個盛放的是王敏佳,那站在椅子上給她招來致命一擊的笑,是王敏佳的盛放。

那一笑,美極了。比起在審訊室,她顫抖著說毛主席旁邊的那個小女孩本應該是她,她完滿了。

她要維護的許伯常老師從頭到尾沒有見過她,就算自己老婆氣勢洶洶他也只是繼續漠然,沒有想過這個敏感時代要保護這個愛徒;她保護也愛慕的李想退縮了,在高牆的另一頭對著麥克風響亮的在說著“劃清界線”。她笑了,無所謂了,坦然了。之前那些小小的虛榮、為老師出頭的莽撞、咬緊牙關不搞揭發的勇敢,都在這一笑中,在一次浩劫裡綻放了最亮的火花,那一刻她是高貴的。

吳嶺瀾在炮火下悠悠的給學生講著泰戈爾,是盛放;陳鵬在表白他做那個托住王敏佳的人,是盛放;張果果往那個四胞胎的姑姑手裡塞名片時,是盛放;沈光耀的母親在端出那兩碗冰糖蓮子給郭大林郭小林時,是盛放。

盛放給了所有苦難所有堅守所有甘或不甘一個意義一種昇華。包括張淑芬那一跳,也是她的盛放,抹去了所有的善與惡,完成了對自我精神意義上的成就。

真實是一件很難的事,盛放是中場的禮物。

四、擔當:王敏佳的代價

如果盛放是禮物,擔當是禮物背後的標價。沒有篤定的擔當,這場盛放不過是上有老鼠啃樹藤,下有豺狼環伺時,中間的那口蜜糖。有時一生榮耀,有時一生懊惱。

王子公主要止于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戰鬥英雄的故事要止于炮火下淩然的慷慨赴死;文革中走過來的人們要止於那是歷史。

如果時間沒有停止,福物破碎但不曾祭旗,那故事又會怎樣?

盛放之後,便是擔當。

影片中,最勇敢的,我覺得是王敏佳。她的迷茫最不具備哲學含義也沒有什麼高度。在洪流中隨波逐流,一如你我小人物。所有的困擾不過是李想那一觸的臉紅心跳還有和陳鵬在校園奔跑時被“金誠所至,金石為開”引來的懵然思索。

六十年代的青年,生下來新中國要成立了,百廢待興,過著集體主義生活,童年時有領袖毛澤東,剛長大就是文化大革命,沒有給予更多的內在精神自覺的空間。這一代人沒有主動去選過什麼,被選擇時奉上所有的熱血與真誠。

沒有自己選過什麼的王敏佳勇敢的想幫老師出個頭,然後就這樣被捲入了浩劫,莫須有接踵而來。章子怡說王敏佳是折斷的光,存在即控訴。

她可以選咬出李想的時候,她沒這麼做,自己擔了;可以選低頭認罪的時候,她沒這麼做,按著本心她笑了。

可她沒死,只是毀容了。她的擔當在於她繼續生活,體味著陳鵬的愛,直到想明白了,就出發去找他,讓他托著自己,也要去托著陳鵬,那是她餘生的信仰;她的擔當也在於被這個狂亂的社會拋棄,但依舊細細擦著雪花膏,懂那一盒銀杏葉的美。

如果提前瞭解你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做同樣的選擇?現下的張果果不停的問著這個問題,這是太平盛世裡教給我們的衡量標準,我們窮盡一切,從經濟預測、企業排行、八字和合、歷史經驗、帳戶數字再加持職業家庭人脈保險,不過是為了做一個最優選擇,看到大概率危害能夠躲避。

王敏佳如果知道她要面對的人生,她也會躲避吧。但人生的課題走到最後,就是發生了,擔下來。文革是這個話題裡最沉重的,影視作品常常止步,小人物王敏佳讓我們看到無論時代的洪流面前人會多麼渺小,卻依舊可以選擇擔當,選擇可以直面的餘生。

吳嶺瀾擔起了亂世談哲學的寂寞,沈光耀擔起了那一頁“對不起,媽媽!”;李想擔起了斯人已逝的良心譴責,陳鵬擔起了被輻射到頭髮掉落可能也會跟鄧稼先一樣被癌症折磨的餘生,張果果擔起了可能沒完沒了的被請求資助;而他們都明白,選了,篤定了,承擔就是了。

無問西東,唯有真實唯有高貴,行走在天地間的那個人是大寫而舒展的。

一部好片,莫要虧待。

而且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思考。

這是一次真正的自我內在精神的覺醒。是人生最堅實的那個根基

奇葩說裡高曉松說:名校是國之重器,名校培養你,不是為了讓你找工作用的。

努力上名校,是為了找靈魂啊,二十歲的年紀,放肆迷茫,不恥於思索無用的東西。哪怕實科是救國秘鑰,我也願用哲學煉諸同學之靈魂。那一刻,我羡慕極了吳嶺瀾。

人生那麼長,會不會走的越快越急丟失得越多,越沉於世故失落也越多。這個時代一樣不進則退時不我待,可為什麼要上路,歸於眾人也不見得是圓融。

沈光耀迷茫在母親的那句你今日追求之榮耀祖上莫不擁有,不過是幻象。他迷茫在不知道湧現的熱血是否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看到同學摔倒,而教官大喊了一聲做飛行員是要有天賦的。這種衝動和彼時對於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的入骨尚在角逐,第一段落的沈光耀血氣方剛更甚,所以同學說他一看就是做什麼都很好的樣子,他那麼明媚的高興著。

陳鵬和王敏佳迷茫著人生要為什麼而托底。陳鵬看到王敏佳和李想的曖昧舉動黯然離去雖去了九所但終是心有掛牽。張果果迷茫在幾句“你猜”,他不屑給的答案也正是困惑著他的羞恥。

做不過是瞬間,想明白,過得才叫人生。

二、選擇:張果果的拖延

朋友問我張震這段怎麼樣。答:張震演的很好!但這段力量最弱,可能是時代離我們太近,要相信理想主義也挺難的吧。

張果果是冷峻的,不過也是整部片子裡最無力的男主。民國、抗戰、文革和現下,現下就是個最蠅營狗苟的所在,沒有民族大義,沒有非生即死,沒有善惡相伐,不過是要不要為了一個案子越個級,會不會為了跳槽賣掉點商機,能不能出個幾十萬資助下貧困家庭。

這就是太平盛世,它給了我們最多的選擇,也給了更多的風險評估利益謀算。它讓人權無比凸顯,也讓精緻的利己主義如影隨形。它很舒服,但也更容易平庸。

我有精神自覺,抗戰就算茅草遮頂戰火紛飛也想去西南聯大,因為比起生活條件可能更加不堪矇昧與枯竭;我也有熱血,如果身體條件許可可能也會投筆從戎,不論是否灰飛煙滅,那一刻就是福物祭旗,整個靈魂將走向至善完滿,這種大開大合,充滿魅力。(這出於臆想,身處其中是完全不同的,隔遠了看特別好選,因為機會成本沒那麼赤裸可見)

而是不是資助一個貧困家庭有沒有偶爾越級會不會為了搶個單子下個什麼菜碟兒。這就算選錯了,很容易再來過很容易原諒自己,而在精緻的利己主義的時代,沒有人會過多指責。前三個時代選的是人生,只有張果果選的是日常。因此,選擇,我看張果果。

事件性的他答案都給的很快,比如老三要動手術,立馬給錢去醫院;四面透風的筒子樓馬上讓秘書給換個二居室;頂頭上司說你是我下屬,案子你必須聽我的,他即刻照做。他的人格積澱讓他成了一個看到老奶奶跌倒一定是會去扶起來的人。但牽扯承諾,比如老奶奶沒人養要不要負擔更多?怎麼負擔?這就是個問題了。四胞胎到底要管到什麼時候?到底要不要站隊幫Robert?他是沉默的,這種糾結說出口了就讓自己看不起,於是不做選擇,拖著也不開心著。

有網友評價,最後張果果打電話給Robert,說:我跟他們不一樣!太解氣了。翻譯了一下就是:我張果果清華畢業,長得還跟張震一樣帥,到哪兒找不到一份工作,會參合你們這堆破事!網路世界上認為理所當然的選擇,在這個時代北上廣深抑或紐約倫敦,真正能做出來的果果們都擁有著古典理想主義氣息。

張果果的選擇,相對力量感沒那麼強,還因為日常就只是人生中的一環,會周而復始的出現,我們自己也這樣一環一環滾過來,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選擇A的人,第n次還會選擇A嗎?這中間有太多變數。日常就是這麼不具備終結感。更殘酷點,讓這家四胞胎真賴上了果果,故事會更考驗真實,是否還能像沒有被傷害過那樣去選擇愛這個世界,選擇相信太平盛世下的正義與同情,當然了,138分鐘就來不及容納了。

相比較而言,吳嶺瀾選擇轉科成了哲學系教授,王敏佳選擇獨自承擔罪責不揭發李想,李想選擇為了支邊而退縮到人群中去而之後在邊疆選擇救戰友犧牲自己,陳鵬選擇冒著揪出來批鬥致死的危險而帶著王敏佳去了昆明當然也選擇了被輻射也一直從事原子彈研究,沈光耀選擇耗盡汽油全速沖向日軍戰艦,這些都比張果果更加的有終結感,更加毋庸置疑,這些有著英雄光環的選擇,我敬仰但有著距離。能做到張果果,是這個時代的無畏而高尚,它允許糾結,允許偶爾犯錯,但內心依舊真實的在歡笑或憋悶,質問或坦蕩。

三、盛放:沈光耀的明媚

如果闖過了前兩關,盛放便是人生的獎賞!生命不再是一日復一日,真實終將發出它的光。殘酷的是它不會是一生,大概率是一瞬。

沈光耀太美好了!三代五將的家庭,媽媽知書明理,一番話“我們希望你體驗自己的人生,所謂榮光皆是幻象,不要都沒明白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就連命都沒有了”,堪稱導師級親媽。沈光耀品格高貴實力傑出,讀書武術音樂繪畫修車捕蛇樣樣明媚宛若陽光,連不熟悉的同學都會來找他寫字,因為他看上去就是那種什麼都能做好的人。

沈光耀是有古典貴氣的。一場轟炸,那個天天賣米粉給他的孩子死在他面前,他衝破了自己的迷茫,那句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裡發出來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占了高地,他知道他不是為了個人的榮光,是為了正義。

每次返航去投放食品,就算面對教官的懲戒和視若愛徒的教導,告訴他每次單獨返航會讓敵人跟蹤,會要了他的命,他依舊堅持。贏得了教官打心裡的欣賞惺惺相惜,也贏得了隊友們一起去投放。

那一排戰機飛旋著鑽入雲層,是沈光耀的盛放。這次盛放浪漫美好。畫面都是金色的。

而最後那場賺足眼淚的空戰,從那個陰狠的日本兵數著第六個,第七個開始,我就知道英雄戲碼要上場了,但悲壯已經點燃氾濫。這是沈光耀的又一次終極盛放。沒有什麼比一場戰爭,一個美好的靈魂,一次義無反顧,更加絢爛的。這個靈魂伴隨影片所有的至善明媚,沖向高潮。

盛放是禮物,它成就了過程中所有的得失計量,該與不該,值與不值。另一個盛放的是王敏佳,那站在椅子上給她招來致命一擊的笑,是王敏佳的盛放。

那一笑,美極了。比起在審訊室,她顫抖著說毛主席旁邊的那個小女孩本應該是她,她完滿了。

她要維護的許伯常老師從頭到尾沒有見過她,就算自己老婆氣勢洶洶他也只是繼續漠然,沒有想過這個敏感時代要保護這個愛徒;她保護也愛慕的李想退縮了,在高牆的另一頭對著麥克風響亮的在說著“劃清界線”。她笑了,無所謂了,坦然了。之前那些小小的虛榮、為老師出頭的莽撞、咬緊牙關不搞揭發的勇敢,都在這一笑中,在一次浩劫裡綻放了最亮的火花,那一刻她是高貴的。

吳嶺瀾在炮火下悠悠的給學生講著泰戈爾,是盛放;陳鵬在表白他做那個托住王敏佳的人,是盛放;張果果往那個四胞胎的姑姑手裡塞名片時,是盛放;沈光耀的母親在端出那兩碗冰糖蓮子給郭大林郭小林時,是盛放。

盛放給了所有苦難所有堅守所有甘或不甘一個意義一種昇華。包括張淑芬那一跳,也是她的盛放,抹去了所有的善與惡,完成了對自我精神意義上的成就。

真實是一件很難的事,盛放是中場的禮物。

四、擔當:王敏佳的代價

如果盛放是禮物,擔當是禮物背後的標價。沒有篤定的擔當,這場盛放不過是上有老鼠啃樹藤,下有豺狼環伺時,中間的那口蜜糖。有時一生榮耀,有時一生懊惱。

王子公主要止于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戰鬥英雄的故事要止于炮火下淩然的慷慨赴死;文革中走過來的人們要止於那是歷史。

如果時間沒有停止,福物破碎但不曾祭旗,那故事又會怎樣?

盛放之後,便是擔當。

影片中,最勇敢的,我覺得是王敏佳。她的迷茫最不具備哲學含義也沒有什麼高度。在洪流中隨波逐流,一如你我小人物。所有的困擾不過是李想那一觸的臉紅心跳還有和陳鵬在校園奔跑時被“金誠所至,金石為開”引來的懵然思索。

六十年代的青年,生下來新中國要成立了,百廢待興,過著集體主義生活,童年時有領袖毛澤東,剛長大就是文化大革命,沒有給予更多的內在精神自覺的空間。這一代人沒有主動去選過什麼,被選擇時奉上所有的熱血與真誠。

沒有自己選過什麼的王敏佳勇敢的想幫老師出個頭,然後就這樣被捲入了浩劫,莫須有接踵而來。章子怡說王敏佳是折斷的光,存在即控訴。

她可以選咬出李想的時候,她沒這麼做,自己擔了;可以選低頭認罪的時候,她沒這麼做,按著本心她笑了。

可她沒死,只是毀容了。她的擔當在於她繼續生活,體味著陳鵬的愛,直到想明白了,就出發去找他,讓他托著自己,也要去托著陳鵬,那是她餘生的信仰;她的擔當也在於被這個狂亂的社會拋棄,但依舊細細擦著雪花膏,懂那一盒銀杏葉的美。

如果提前瞭解你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做同樣的選擇?現下的張果果不停的問著這個問題,這是太平盛世裡教給我們的衡量標準,我們窮盡一切,從經濟預測、企業排行、八字和合、歷史經驗、帳戶數字再加持職業家庭人脈保險,不過是為了做一個最優選擇,看到大概率危害能夠躲避。

王敏佳如果知道她要面對的人生,她也會躲避吧。但人生的課題走到最後,就是發生了,擔下來。文革是這個話題裡最沉重的,影視作品常常止步,小人物王敏佳讓我們看到無論時代的洪流面前人會多麼渺小,卻依舊可以選擇擔當,選擇可以直面的餘生。

吳嶺瀾擔起了亂世談哲學的寂寞,沈光耀擔起了那一頁“對不起,媽媽!”;李想擔起了斯人已逝的良心譴責,陳鵬擔起了被輻射到頭髮掉落可能也會跟鄧稼先一樣被癌症折磨的餘生,張果果擔起了可能沒完沒了的被請求資助;而他們都明白,選了,篤定了,承擔就是了。

無問西東,唯有真實唯有高貴,行走在天地間的那個人是大寫而舒展的。

一部好片,莫要虧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