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網上追劇,你們用幾倍“快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國產電視劇越來越“長”了, 從20集到40集, 再到五六十集。 當我們耐著性子看完76集《甄嬛傳》、96集《武媚娘傳奇》後, 去年又迎來74集《那年花開月正圓》、67集《楚喬傳》, 就連主演太忙無暇拍攝只能靠“摳圖”的《孤芳不自賞》也有62集。 75集《九州·海上牧雲記》播到今年剛收官, 目測接下來還有90集《如懿傳》, 《贏天下》估計也是8字頭……現在想想, 當年五六十集的《花千骨》、《古劍奇譚》竟能算得上“良心劇”了。 據瞭解, 劇集“注水”給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估量。

網上用2倍速度播放, 不影響劇情

據粗略統計, 目前市場中的大劇一般都在80集左右, 尤其常見於這兩年興起的“大女主”題材。 瑪麗蘇感情戲加上“神助攻”上位, 登上權力巔峰, 多賣二三十集不在話下。 有人說, 世面上幾乎找不到不注水的國產劇, 不是次要人物的戲份突出, 就是加入不必要的空鏡頭、自然場景拖長時間。

不少人無奈中途棄劇, 甚至不看國產劇。 還記得嗎, 爆款劇《人民的名義》播出時, 就曾遭遇觀眾抗議, 為何劇中一個次要支線人物黃毛的戲份那麼多?有網友神總結, 為啥大家喜歡在視頻網站追劇呢?因為網站有1.5倍甚至2倍速度播放功能, 不少劇快進看, 一點也不影響對劇情的理解。

剛剛收官的《九州·海上牧雲記》, 憑藉史詩大片拍攝手法引發原著粉驚豔的同時, 也因為劇中注水現象嚴重被詬病, 它恰好展現了國產劇這兩年來愈演愈烈的“頑疾”:不斷回憶閃回, 生怕觀眾忘記前情, 節奏太慢、重複劇情, 竟拖出75集。 還有觀眾認為, 劇中配角的戲份甚至超過主角, 這是不是主角檔期不夠, 配角硬來湊?

播出平臺為何對長劇趨之若鶩?

話說咱們也曾經追過不少長壽劇, 韓劇《澡堂老闆家的男人們》、美劇《成長的煩惱》等, 以及《我愛我家》、《家有兒女》等國產系列。 但相比而言, 如今的國產劇“長”得讓人難以忍受。 那麼, 這股長劇風從何而起呢?

眾所周知, 廣電總局對各大衛視每年的古裝劇播出集數有一定限額。 但即使“吃不下”那麼多大劇, 衛視平臺對大體量的長劇還是趨之若鶩。 為何播出平臺對長劇這麼“偏愛”?“觀眾對長劇的黏性更高, 現在的社交媒體對收視和話題的引導需要時間來發酵。 30集左右的作品半個月播完, 就算口碑好, 沒等到口碑和話題起來, 劇集就結束了。 ”

《那年花開月正圓》播出時, 就發酵出很多話題。 比如專情吳聘少爺領盒飯哭死了多少網友, 讓何潤東也迎來事業第二春。 因此, 長劇更容易取得好的播出效果是事實, 更好的播出效果意味著更高的廣告收入。 更不用說, 有衛視為了拉長集數, 在每集前後插播長達十分鐘的上集回顧和下集預告, 導致觀眾連續兩天看到的內容竟然有高達三分之一是重複的。

明星片酬拉高成本, 劇集注水為的是錢

一部劇要人為拉長, 畢竟是違背創作規律的。 其實編劇更希望創作短劇, 明明20集就能講清楚的故事, 非要做成30集, 那就必須加入一些不必要的支線和矛盾衝突, 那故事的精彩深度肯定會減分。 《海上牧雲記》導演曹盾透露, 創作會受到來自資方壓力的影響。 那為何製作方會“委屈”拍長劇呢?

這跟明星片酬近年來不斷飆高不無關係。 明星片酬在近30年內漲幅超過5000倍, 單部劇片酬最高的超過一億元, 這大幅抬高一部大劇的製作成本。 因此片方常常選擇把集數剪得多一些, 多剪出一集就多賣一集的錢, 以此來減輕經濟上的壓力。 業內人士認為, 隨著演員的片酬如坐上火箭般飛漲陷入畸形狀態, 注水增加集數,無疑是稀釋成本的有效辦法。“當整個產業的所有鏈條都淪為給演員打工後,即使是優質片方也不得不採取這樣的方式。”也有業內人士透露,《歡樂頌2》就曾為在劇中植入眾多廣告商而拉長劇集。

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大劇搶手,價格飆高,令衛視的購劇壓力驟增。但觀眾的審美疲勞也是擺在那兒的危機,一旦收視不盡如人意,就需要承擔極大的損失。電視劇太長會打破產業格局的平衡,一旦單部電視劇集數過長,勢必造成對其他劇的嚴重“擠壓”:“只有少數電視劇能夠在少數的媒體播出,那也意味著閒置的、上不了平臺的電視劇越來越多,造成各方面資源的壟斷。”因此,適當壓縮電視劇的篇幅,有利於促進電視劇行業的整體繁榮。

建議:能不能看觀眾反應 邊播邊拍呢?

至於如何遏制“長劇”,業內人士提到參考美劇的做法。美劇會有試播集,播出方會根據收視資料和觀眾評論隨時調整播出,如果情況糟糕,劇作會直接下架,劇組就沒機會再拍後續的戲,這迫使主創從第一集開始必須拿出乾貨,注水劇不會活到第二季。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網劇生產向精品拓展,短小精悍,卻跳脫套路,成為觀眾的新寵。去年,劇情緊湊的《白夜追凶》等成為爆款,也為業內人士探討創作規律、迎合觀眾的內心需求提供新思路。

注水增加集數,無疑是稀釋成本的有效辦法。“當整個產業的所有鏈條都淪為給演員打工後,即使是優質片方也不得不採取這樣的方式。”也有業內人士透露,《歡樂頌2》就曾為在劇中植入眾多廣告商而拉長劇集。

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大劇搶手,價格飆高,令衛視的購劇壓力驟增。但觀眾的審美疲勞也是擺在那兒的危機,一旦收視不盡如人意,就需要承擔極大的損失。電視劇太長會打破產業格局的平衡,一旦單部電視劇集數過長,勢必造成對其他劇的嚴重“擠壓”:“只有少數電視劇能夠在少數的媒體播出,那也意味著閒置的、上不了平臺的電視劇越來越多,造成各方面資源的壟斷。”因此,適當壓縮電視劇的篇幅,有利於促進電視劇行業的整體繁榮。

建議:能不能看觀眾反應 邊播邊拍呢?

至於如何遏制“長劇”,業內人士提到參考美劇的做法。美劇會有試播集,播出方會根據收視資料和觀眾評論隨時調整播出,如果情況糟糕,劇作會直接下架,劇組就沒機會再拍後續的戲,這迫使主創從第一集開始必須拿出乾貨,注水劇不會活到第二季。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異軍突起的網劇生產向精品拓展,短小精悍,卻跳脫套路,成為觀眾的新寵。去年,劇情緊湊的《白夜追凶》等成為爆款,也為業內人士探討創作規律、迎合觀眾的內心需求提供新思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