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北京有沒有文化?|理想城市

丨編者按

城市是什麼?主政者、規劃者, 建設者, 居住者, 遷徙的異鄉者, 遊覽的觀光客……相信答案五花八門。 無論答案是什麼, 有一點可以肯定,

城市是承載許多人生活與夢想的所在。 這裡面, 有快樂, 有希冀, 有追求, 有夢想, 有苦痛, 有委屈, 有遺憾, 也許你在城市生活多年, 可是你真的認識你的城市嗎?或者說, 你看見了城市的一部分, 而城市更多的面孔是你所未曾看見的。

就像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所說:“城市就像一塊海綿, 吸汲著這些不斷湧流的記憶的潮水, 並且隨之膨脹著。 ……城市不會洩露自己的過去, 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 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杆上, 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

2017年, “城市”正在發生劇烈變化, 科技讓城市邁向“智慧”, 互聯網金融讓城市出現“無現金”,

霧霾成為主政者必須面對的考驗, 一場大雨拷問城市“看海”……就以首都為例, 北京的城市總規劃千呼萬喚始出來, 雄安新區橫空出世, 通州副中心熱火朝天, “折疊”也成為北京的另一種現實。

臨近歲末, 鳳凰網評論部推出“看不見的城市”系列評論, 為現實的城市把脈, 為理想的城市發聲。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北京有沒有文化?有一個問題是, 城市管理方式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 又對北京的文化土壤有何影響?

學者許紀霖曾經論述, 中國的雙城記是上海與北京, 上海比北京文明, 北京比上海有文化, 上海太過洋氣, 而北京相容並蓄, 文化創造力超過上海、廣州。 其實, 北京本來可以很有文化, 但文化土壤被翻來翻去, 現在的文化生態,

已可用“貧瘠”二字形容。

有人類之前的北京一帶, 氣候溫暖, 植被豐茂, 動物種類豐富, 還發現過鴕鳥的骨骼。 後來春秋戰國時期建城, 史書稱為“苦寒之地”, 再往後一直是軍事要塞, 農業文明和草原文明爭奪的前沿陣地, 直到金、元建都, 才逐漸成為一座偉大的都城。

在近千年的建都史裡, 北京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政治角色, 胡馬南下, 漢人北伐, 一個個王朝策馬入城, 又匆匆遁入大漠, 或於兵火之中消失。

我們開始討論北京的文化問題, 得從明清時期開始。

明清兩朝, 北京擁有世界上最壯麗的城池, 煌煌的紫禁城、南北中軸線、皇帝的祭壇、皇家的園林以及更遠一點的夏宮。 那時候的北京胡同, 基本是圍繞皇城而生,

從胡同名字就可看出, 各自有著明確的分工。 皇家文化一直是北京的主色調。

而在前門樓子以南, 是與皇家文化相對的民間文化, 大柵欄有活躍的商業區, 天橋一帶是窮人的娛樂場, 會館林立, 鏢局發達, 進京趕考的讀書人, 是南城最受歡迎的“北漂”。 《臥虎藏龍》裡的李慕白大戰碧眼狐狸, 選在西郊的元大都遺址, 玉嬌龍為母親捨身跳崖, 要去更西邊的妙峰山, 那裡有當時北京最熱鬧的廟會。

北城是高大謹嚴的皇家文化, 而南城所代表的, 是普通百姓創造的活潑流動的民間文化, 是三教九流、車船店腳牙形成的江湖, 合起來就是最具獨特性的二元文化的北京, 雙峰並峙, 二水分流, 同為一座偉大都城的魂魄。 它與商業文化的上海、市民文化的廣州大為不同,

要豐富、厚重得多。

直到民國時期的北平,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老舍筆下的胡同生活、林海音《城南舊事》裡的西絨線胡同、魯迅暫住過的紹興會館、北漂青年沈從文蝸居過的小房, 都是古代北京二元文化的延續, 是皇家文化衰微之後民間文化興盛的映射。 如果沒有戰亂頻仍, 沒有社會動盪, 老北京的深厚的文化積澱, 將會結出驚人的文化果實。

此後, 北京再無城南舊事, 再往後, 隨著大規模的拆遷, 老胡同生態系統崩潰, 也沒了胡同文化。 我們所能看到的北京文化, 只有“異軍突起”的王朔、姜文、葉京代表的大院文化這一新枝, 還相當營養不良。

我們看這座現代的大城,有國家體育場,有高聳的寫字樓,有氣勢逼人的大劇院,有能橫著跑百米的大街,可它的民間在哪裡?關掉胡同裡開牆打洞的小店、禁止地鐵商業區的賣藝、取締批發市場和菜市場。你會發現消失的是民間的地盤,顯示的是權力的邊界。地盤沒了,文化也就沒了。

18、19世紀的世界都市是倫敦、巴黎,20世紀的世界都市是紐約,而21世紀的世界都市是北京。

評判這些大都市的標準,體量、經濟、人口當然是重要指標,而有沒有開放的博物館,能不能產生群星閃耀的作家,是否誕生了傑出的藝術作品,有沒有五花八門的街頭藝人,能不能包容多樣的生活方式,有沒有豐富的亞文化群落,能不能讓全世界的人所嚮往,有沒有胸懷擁抱疲憊的和窮苦的渴望呼吸自由的人們,則是更為重要的評判標準。

沒有這些,北京就與倫敦、巴黎、紐約這樣的世界都市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一座有文化的城市裡,自由才是文化最好的土壤。

理想城市1|熟悉的人情味讓城市更溫暖

潘采夫,資深媒體人。

文|潘采夫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我們看這座現代的大城,有國家體育場,有高聳的寫字樓,有氣勢逼人的大劇院,有能橫著跑百米的大街,可它的民間在哪裡?關掉胡同裡開牆打洞的小店、禁止地鐵商業區的賣藝、取締批發市場和菜市場。你會發現消失的是民間的地盤,顯示的是權力的邊界。地盤沒了,文化也就沒了。

18、19世紀的世界都市是倫敦、巴黎,20世紀的世界都市是紐約,而21世紀的世界都市是北京。

評判這些大都市的標準,體量、經濟、人口當然是重要指標,而有沒有開放的博物館,能不能產生群星閃耀的作家,是否誕生了傑出的藝術作品,有沒有五花八門的街頭藝人,能不能包容多樣的生活方式,有沒有豐富的亞文化群落,能不能讓全世界的人所嚮往,有沒有胸懷擁抱疲憊的和窮苦的渴望呼吸自由的人們,則是更為重要的評判標準。

沒有這些,北京就與倫敦、巴黎、紐約這樣的世界都市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一座有文化的城市裡,自由才是文化最好的土壤。

理想城市1|熟悉的人情味讓城市更溫暖

潘采夫,資深媒體人。

文|潘采夫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