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專訪陳正道:我想拍別人沒有拍過的類型,《記憶大師》是勇氣之作

你有沒有想過,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 我們的記憶真的可以被刪除, 那麼, 你會選擇遺忘什麼呢?是一段酒醉之後在同事面前出糗的黑歷史?是失戀之後夜夜失眠的難熬時光?還是事業受挫之後的自暴自棄?

我想,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可能都有一個不想被提及的記憶角落, 像黑洞一樣吸收著你所有可見的陰鬱磁場, 然後輻射出那些光亮因數, 稱之為拿不走的記憶。

陳正道導演的新片《記憶大師》所涉及到的就是這樣一場“記憶手術”。 作為從臺灣來到內地發展的80後導演, 這幾年, 陳正道可以說佳作頻出。 《催眠大師》憑藉懸疑燒腦的劇情成為當年的票房黑馬, 之後的《重返20歲》同樣票房口碑雙豐收。 而此次《記憶大師》作為《催眠大師》的系列片, 在懸疑燒腦的基礎上更豐富了“軟科幻”元素, 同時更為複雜的劇情也成為影片的亮點。

在目前電影市場上來說, 這是全新的類型, 那麼, 陳正道這次到底會帶來怎樣的驚喜?泛娛樂資本平臺【話娛】作為新媒體代表, 對陳正道導演進行了一次獨家專訪。

從“軟科幻”入手, 關鍵在於細節

即將於4月28日上映的影片《記憶大師》, 可以說是今年五一檔影片中最為特別的, 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類型片。 正如陳正道所說, 對於國產電影而言, 其實還有很多有待開發的類型, 而《記憶大師》正是他所探索的一個新類型, 對於觀眾來說, 這也是一個新鮮的選擇。

提起科幻電影, 可能大多數人尤其是科幻迷們, 首先會想到庫布裡克太空漫遊式的開創性與哲理性, 或者是克里斯多夫·諾蘭式多線並進的燒腦敘事結構, 又或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完美視覺與技術革新。

在這一領域, 好像一直都是以西方為主導。

在中國, 似乎能排的上的還是80年代的《霹靂貝貝》、《珊瑚島上的時光》等, 在這之後, 可以說是空白。 無可厚非, 要想拍攝好這一類型的電影, 尤其是硬科幻, 需要的是成熟的電影體系和超前的技術, 這一點, 國內的條件或許還有所欠缺。

此外, 陳正道認為可能是國人在這方面有一些民族自卑性, 他說:“我們不能因為沒有長久歷史的科幻基因, 就不敢去嘗試;不能覺得我們沒有庫布裡克, 就拍不出好片。 比如最近的《降臨》, 其實是華人作家寫的故事。 有時候, 我們華人的語言系統, 其實更能表現科幻的因素。 ”

這一點, 落在目前的電影市場上, 淡化“亞洲臉”這一因素,

他選擇從“軟科幻”入手。 而在這其中, 他強調, 最重要的在於影片的整體世界觀和美學的把控。

《記憶大師》以東南亞為參照, 選擇在曼谷取景, 而片中的警察局佈局等整體氣質其實都接近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警匪片的感覺, 但具有一種復古的藝術美感。 而片中重要的場景, 記憶手術臺的設計, 那些鐘錶機械等, 所呈現出來的不是“星球大戰”式的恢弘氣勢, 而是“雨果”式的蒸汽朋克感。

在影片這樣的整體美學氣質下, 最關鍵的就是打磨好其中的每一個細節。 哪怕只是桌上的一件擺設, 或者是演員衣服的材質。 只有不放過每一個細節, 這樣才能更好地說服觀眾, 不至於產生疏離感。

說到這兒, 陳正道舉了一個例子, 在片場的時候,

美術有一個疑問:在他們所架構的未來世界裡, 鎖是能用鑰匙打開的, 記憶手術是通過齒輪實現的, 那麼手機是不是還是用iPhone呢?如果不是用iPhone, 回歸到最原始的設計, 那為什麼所處的這個記憶中心會有LED屏呢?這也許是一個很小的問題, 但正因為有這些細小問題的存在, 才能不斷地打破重組, 在精益求精之上做到最好。

核心還是講故事, 是關於人性的思考

在細節之外, 影片的核心當然是劇情了。 如果說, 《催眠大師》在題材上還有一定的相似性, 有《禁閉島》的殼, 有《盜夢空間》的多重華麗外衣, 那麼《記憶大師》是在這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探索。 對於這樣一部全新的類型片, 對劇本的要求更嚴格, 它的邏輯必須非常縝密。 同時, 還得考慮整個故事的敘述邏輯,以及是否能用豐富的影像語言去表達。

而此次擔任編劇的,是之前已經合作多次的任鵬。即使如此,這依然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在拍攝現場,因為每一個人對故事都會有不同的邏輯看法,劇本每一天都在改動和調整。對此,陳正道坦言,拍攝的過程並不是很順利,每一天都處於緊張狀態,總是要不斷推翻,自己打自己臉。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一部好的電影,不管是青春片、愛情片、科幻片,最核心的內容還是講好故事。懸疑燒腦、軟科幻這些因素都是一種展現手段。就像《催眠大師》,在層層計算、互相博弈的催眠術之中,嵌入的是自我救贖的主題。

此次《記憶大師》其實在懸疑燒腦的步步推理過程中,講述了一個犯罪故事。其中有一句臺詞:“這些妻子不覺得丈夫對她們施暴是一種犯罪”。家暴,是影片所需要處理的主題。由此而引發的關於丈夫和妻子之間的相處、關於愛情與暴力的思考,以及對於孩子成長所帶來的影響等。

因而,陳正道帶著一些自我期待,希望觀眾們能置身於“軟科幻”的未來之中,在被懸疑燒腦的劇情吸引之外,能夠感受到他所想要傳達的一些對於人性的思考。這是一部華語電影史上沒有過的類型,但也正因如此,沒有可以參照的模式,免不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所以說,他覺得《記憶大師》更像是自己的勇氣之作。

他自我調侃道,身為豆瓣的資深小號用戶,他都能想到用什麼詞來批評自己的電影。“我尊重觀眾,但不會被評論綁架。無論如何,《記憶大師》對我來說,都是勳章。就算最後被罵,也說明是觀眾對我的要求提高了。”他說道。

這也是黃渤的轉型之作,至少他殺人了

當然,對於影片來說,演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能夠找到符合角色氣質,又有觀眾辨識度的演員,毫無疑問,會是票房的保障。

在《記憶大師》中,黃渤顯然是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同時也是形象轉變最大的。“這應該算是黃渤的轉型之作,至少他在影片中殺人了。”陳正道說。大多數觀眾可能已經習慣了黃渤的喜劇形象,而在這部影片中,陳正道挖掘出了他身上更多的可塑性。兩個人在合作中互相碰撞出的火花,也更豐富了劇中人物的表現力,這種反差也會給觀眾帶來驚喜。

而另一主演段奕宏,陳正道則說他是一個被電影挑中的人,尤其是對於這個類型。他對於角色的理解和把握,身上自然而然散發的氣場,可能會讓人一開始不敢接近。但事實上,段奕宏只要站在那裡,觀眾就會跟著他的思緒走。在這點上,陳正道覺得他有點像是韓國的河正宇和宋康昊這一類型的演員,天生就能帶著觀眾去破解案件,因而他被稱為“員警專業戶”是實至名歸。

除此之外,包括徐靜蕾、楊子珊等演員,陳正道覺得他們在片中的表現都是非常能打動人的。其實,他介紹說,影片中的七個角色都有各自飽滿的一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可以說是所有的演員彼此成全了這部影片。

華語市場很大,能夠包容各種類型片

走過臺灣電影垮掉的時代,再到如今繁榮的內地市場,陳正道覺得自己其實很幸運,至少市場和觀眾對他很友好。就拿《記憶大師》來說,其實在劇本階段,就有很多人覺得難懂,不太理解。畢竟對於一個新的類型,市場需要時間去接受。同樣,對於投資人來說,這無疑也是一次冒險。

但市場需要新鮮的供給,觀眾也希望看到不一樣的螢幕作品。尤其是這樣包含著多種吸引人的元素,同時也具有一定探索意義的影片。因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萬達依然給了《記憶大師》很大的投資,這對於導演而言,無疑是最好的支持。

陳正道很慶倖,碰上了華語市場最大的時代。“我們現在的電影市場已經很大了,大到有足夠的包容性,既能有像《八月》、《路邊野餐》這樣藝術性的文藝片,又能有像《小時代》、《致青春》這樣的大IP商業片。我們既需要有文藝片來對我們的文化把關,又需要商業片來為觀眾提供娛樂,這兩者在市場上一定是能有某種比例的共存。只有這樣,整個電影產業的生態才會有更好的良性迴圈。”

對此,陳正道認為,藝術院線的存在是必要的。有些人文關懷的作者電影,他們必然會為這個時代留下印記;而更多的電影,就負責每個週末為觀眾呈現一個動人的夢,這同樣很美妙。

生活在這樣一個燦爛的年代,或利或弊,都有其精彩之處。陳正道形容自己就像是蓋茨比,“既是旁觀者清,又是當局者迷”。市場驚濤駭浪,有幸參與其中,那就先跟大家醉一場,醒過來再說。

高產的80後導演,不斷嘗試和探索

談話之間,陳正道掰著手指數了一下,《記憶大師》已經是他的第八部長片了。很難想像,這是一個80後導演,畢竟在同年齡階段中,他絕對算是多產的。

但如果說起他的年少成名,這也算是情理之中。早在2004年,他的長片處女作《狂放》就入圍了威尼斯影展,這對於一個並不是科班出身的導演而言,是極大的榮譽。而後,他又拍出了《盛夏光年》這樣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臺灣文藝小清新電影。這樣的成績,難免會讓人自我膨脹。

經歷過高潮,也走過低谷,從臺灣到內地,陳正道身上的烙印讓他明顯與其他的80後導演不一樣。他有一種本能的創造性,或者確切地說,他追求的是一種新意,不斷地去嘗試。

不過,最初來到內地發展時,他也遇到過“水土不服”的問題。《幸福額度》和《101次求婚》就是例子。雖然這兩部影片在票房上不算差,甚至可以說幫他打開了內地市場,站穩了腳跟,但口碑卻不甚理想。這也讓他反思,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他後來發現,不能一味地為了接地氣就放棄了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意義,也就是每一部影片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這才是最普及大眾的。

到之後的《催眠大師》,一方面有了足夠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對於懸疑燒腦片的熱愛,他似乎真正地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電影類型。對於影片整體節奏的把控,臺詞、演員的調度、以及美術場景的佈置,《催眠大師》對於陳正道而言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也正因此,才有了現在的系列電影《記憶大師》。

當然,陳正道並不打算把自己桎梏於某一種類型。事實上,他現在想做的,就是儘量拍自己想拍的,同時也不斷地去嘗試,去拍更多不同類型的片。

市場大浪浮沉,潮起潮落,他說希望等有一天,這股電影的大浪潮退去之後,能夠讓觀眾記住。“到四五十歲的時候,回過頭來看,就算我的那些片子,不一定每一部都那麼好,但至少會讓觀眾覺得都是誠意之作,那就夠了。”他說道。

採訪:嘉棲

攝影:周偉

作者:嘉棲

責編:譚如謙

主編:邱莊

還得考慮整個故事的敘述邏輯,以及是否能用豐富的影像語言去表達。

而此次擔任編劇的,是之前已經合作多次的任鵬。即使如此,這依然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在拍攝現場,因為每一個人對故事都會有不同的邏輯看法,劇本每一天都在改動和調整。對此,陳正道坦言,拍攝的過程並不是很順利,每一天都處於緊張狀態,總是要不斷推翻,自己打自己臉。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一部好的電影,不管是青春片、愛情片、科幻片,最核心的內容還是講好故事。懸疑燒腦、軟科幻這些因素都是一種展現手段。就像《催眠大師》,在層層計算、互相博弈的催眠術之中,嵌入的是自我救贖的主題。

此次《記憶大師》其實在懸疑燒腦的步步推理過程中,講述了一個犯罪故事。其中有一句臺詞:“這些妻子不覺得丈夫對她們施暴是一種犯罪”。家暴,是影片所需要處理的主題。由此而引發的關於丈夫和妻子之間的相處、關於愛情與暴力的思考,以及對於孩子成長所帶來的影響等。

因而,陳正道帶著一些自我期待,希望觀眾們能置身於“軟科幻”的未來之中,在被懸疑燒腦的劇情吸引之外,能夠感受到他所想要傳達的一些對於人性的思考。這是一部華語電影史上沒有過的類型,但也正因如此,沒有可以參照的模式,免不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所以說,他覺得《記憶大師》更像是自己的勇氣之作。

他自我調侃道,身為豆瓣的資深小號用戶,他都能想到用什麼詞來批評自己的電影。“我尊重觀眾,但不會被評論綁架。無論如何,《記憶大師》對我來說,都是勳章。就算最後被罵,也說明是觀眾對我的要求提高了。”他說道。

這也是黃渤的轉型之作,至少他殺人了

當然,對於影片來說,演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能夠找到符合角色氣質,又有觀眾辨識度的演員,毫無疑問,會是票房的保障。

在《記憶大師》中,黃渤顯然是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同時也是形象轉變最大的。“這應該算是黃渤的轉型之作,至少他在影片中殺人了。”陳正道說。大多數觀眾可能已經習慣了黃渤的喜劇形象,而在這部影片中,陳正道挖掘出了他身上更多的可塑性。兩個人在合作中互相碰撞出的火花,也更豐富了劇中人物的表現力,這種反差也會給觀眾帶來驚喜。

而另一主演段奕宏,陳正道則說他是一個被電影挑中的人,尤其是對於這個類型。他對於角色的理解和把握,身上自然而然散發的氣場,可能會讓人一開始不敢接近。但事實上,段奕宏只要站在那裡,觀眾就會跟著他的思緒走。在這點上,陳正道覺得他有點像是韓國的河正宇和宋康昊這一類型的演員,天生就能帶著觀眾去破解案件,因而他被稱為“員警專業戶”是實至名歸。

除此之外,包括徐靜蕾、楊子珊等演員,陳正道覺得他們在片中的表現都是非常能打動人的。其實,他介紹說,影片中的七個角色都有各自飽滿的一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可以說是所有的演員彼此成全了這部影片。

華語市場很大,能夠包容各種類型片

走過臺灣電影垮掉的時代,再到如今繁榮的內地市場,陳正道覺得自己其實很幸運,至少市場和觀眾對他很友好。就拿《記憶大師》來說,其實在劇本階段,就有很多人覺得難懂,不太理解。畢竟對於一個新的類型,市場需要時間去接受。同樣,對於投資人來說,這無疑也是一次冒險。

但市場需要新鮮的供給,觀眾也希望看到不一樣的螢幕作品。尤其是這樣包含著多種吸引人的元素,同時也具有一定探索意義的影片。因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萬達依然給了《記憶大師》很大的投資,這對於導演而言,無疑是最好的支持。

陳正道很慶倖,碰上了華語市場最大的時代。“我們現在的電影市場已經很大了,大到有足夠的包容性,既能有像《八月》、《路邊野餐》這樣藝術性的文藝片,又能有像《小時代》、《致青春》這樣的大IP商業片。我們既需要有文藝片來對我們的文化把關,又需要商業片來為觀眾提供娛樂,這兩者在市場上一定是能有某種比例的共存。只有這樣,整個電影產業的生態才會有更好的良性迴圈。”

對此,陳正道認為,藝術院線的存在是必要的。有些人文關懷的作者電影,他們必然會為這個時代留下印記;而更多的電影,就負責每個週末為觀眾呈現一個動人的夢,這同樣很美妙。

生活在這樣一個燦爛的年代,或利或弊,都有其精彩之處。陳正道形容自己就像是蓋茨比,“既是旁觀者清,又是當局者迷”。市場驚濤駭浪,有幸參與其中,那就先跟大家醉一場,醒過來再說。

高產的80後導演,不斷嘗試和探索

談話之間,陳正道掰著手指數了一下,《記憶大師》已經是他的第八部長片了。很難想像,這是一個80後導演,畢竟在同年齡階段中,他絕對算是多產的。

但如果說起他的年少成名,這也算是情理之中。早在2004年,他的長片處女作《狂放》就入圍了威尼斯影展,這對於一個並不是科班出身的導演而言,是極大的榮譽。而後,他又拍出了《盛夏光年》這樣口碑與票房雙豐收的臺灣文藝小清新電影。這樣的成績,難免會讓人自我膨脹。

經歷過高潮,也走過低谷,從臺灣到內地,陳正道身上的烙印讓他明顯與其他的80後導演不一樣。他有一種本能的創造性,或者確切地說,他追求的是一種新意,不斷地去嘗試。

不過,最初來到內地發展時,他也遇到過“水土不服”的問題。《幸福額度》和《101次求婚》就是例子。雖然這兩部影片在票房上不算差,甚至可以說幫他打開了內地市場,站穩了腳跟,但口碑卻不甚理想。這也讓他反思,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他後來發現,不能一味地為了接地氣就放棄了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意義,也就是每一部影片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這才是最普及大眾的。

到之後的《催眠大師》,一方面有了足夠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對於懸疑燒腦片的熱愛,他似乎真正地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電影類型。對於影片整體節奏的把控,臺詞、演員的調度、以及美術場景的佈置,《催眠大師》對於陳正道而言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也正因此,才有了現在的系列電影《記憶大師》。

當然,陳正道並不打算把自己桎梏於某一種類型。事實上,他現在想做的,就是儘量拍自己想拍的,同時也不斷地去嘗試,去拍更多不同類型的片。

市場大浪浮沉,潮起潮落,他說希望等有一天,這股電影的大浪潮退去之後,能夠讓觀眾記住。“到四五十歲的時候,回過頭來看,就算我的那些片子,不一定每一部都那麼好,但至少會讓觀眾覺得都是誠意之作,那就夠了。”他說道。

採訪:嘉棲

攝影:周偉

作者:嘉棲

責編:譚如謙

主編:邱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