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它被譽為電影藝術的祖宗,已經入選非遺,但是年輕人學習的很少

沔陽(今湖北仙桃市)皮影戲, 俗稱皮影子, 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 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它以玲瓏剔透造型生動的影像, 優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橫生的臺詞, 優雅動聽的伴奏而獨具一格, 是江漢平原眾多民間藝術中一朵絢麗的鮮花。 仙桃市是享譽海內外的著名的皮影藝術之鄉。

皮影戲是江漢人自己的“土電影”, 深受人們喜愛。 雖然其源頭尚無法考證, 但早在明末清初這一帶凡舉辦謝神會事, 逢年過節都有唱皮影戲的習慣, 日積月累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雕鏤特色。 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 歌腔皮影中的“雞鳴腔”, 源于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 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 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 調式多樣, 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流行於江漢平原的皮影戲最初從北方傳入, 其皮影比北方的稍長一些。 皮影戲唱腔分兩類:一種是鄭場、毛嘴、三伏潭、剅河和潛江一帶的歌腔皮影戲;一種流行仙桃全境的漁鼓(稱為筒子腔)皮影戲。

皮影子的唱腔共有50餘種, 除了以沔陽漁鼓調為主以外, 後又融合了沔陽花鼓戲腔, 具有節奏歡快、活潑、曲調亮亢、豪放等特點。 早期漁鼓皮影戲無管弦樂伴奏, 只有漁鼓筒和雲板打板眼, 鼓、鈸、大鑼、小鑼、馬鑼打鬧台、間奏和唱腔過門。 特別是簡板和漁鼓筒兩件樂器的聲調輕重、節奏緩急, 能烘托氣氛。 開始皮影戲班由三至四人組成, 兩人掌影子兼演唱, 一人操漁鼓、雲板、一人“打夾手”(鑼鼓等)。

戲劇中的各種人物、動物和道具是用牛皮採用沔陽剪紙的工藝手法精心雕刻而成。 仙桃市是"湖北省剪紙藝術之鄉", 沔陽雕花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重要組成部分,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為荊楚大地的民間藝術瑰寶,

沔陽雕花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細嚴謹、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景寓意傳情、圖案豐滿均衡, 具有寫實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而獨具一格。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