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千年茶鄉 天宮茶海——宜賓縣1949年以來茶葉生產大事記

宜賓縣位於四川盆地腹部向盆周過渡地帶, 岷江、金沙江下游, 地處東經104°01′—104°43′, 北緯28°01′—29°16′, 建縣于西漢高後六年, 始稱僰道縣, 北宋政和四年改稱宜賓縣, 建縣至今已有2190多年。 唐朝時宜賓亦有零星種植茶樹的習慣, 茶聖陸羽著《茶經》記載:“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 伐而掇之。 ”天宮山現存四川最大一株野生大葉茶樹, 屬野生大葉喬木。 古茶樹位於宜賓縣蕨溪鎮萬壽村人民組高筍塘, 樹高35米, 樹圍1.35米, 2004年經省林科院考證樹齡近千年, 佐證了茶聖之說。

宜賓縣人工栽培茶樹的歷史久遠, 民國23年全縣植茶面積就達1.2萬畝, 產量1800噸;1949年產茶葉299噸;1977被列為全國茶葉生產基地縣;全縣現有茶園面積21萬畝, 登記在冊茶葉企業45家, 茶葉專業合作社21個, 2017年實現茶葉總產量5645噸(其中:名優綠茶3501噸, 大宗綠茶2035噸, 紅茶656噸), 茶葉綜合總產值20.8億元。 按種茶技術水準劃分,

可將全縣人工栽培茶園分為4個代級:

第一代茶園——原始栽培。 有性繁殖, 點窩叢播, 星羅棋佈。 其培育管理措施很少, 靠天吃飯, 產量低、茶相差, 建國前的當家茶園大多如此。 現階段觀音等鄉鎮的“四邊茶”亦屬第一代茶園。

第二代茶園——集約栽培。

等高條植, 集中成片, 定型修剪, 施肥治蟲, 年採收三季, 講求單產。 但品種混雜, 良莠不齊, 優質基礎先天不足。 50-70年代大規模興建社、隊茶園和80-90年代發展大部分家庭小茶園屬第二代茶園。

第三代茶園——密植免耕高產茶園。 茶園的經營思想是以市場為導向, 品質為核心, 良種為目的, 實行全面肥料複合化、採摘雙定化、加工科學化、產品優質化、經營效益化。

第四代茶園——無性系良種茶園。 這種茶園避免了有性繁殖茶園品種不純、品種單一、紫芽雜芽多和不利於加工高擋名優茶的現象;要求最適宜的氣候、地勢、土地、水源、勞力等建園條件。 茶樹品種是針對名優茶的適制性定向繁育而成, 良種純化, 無性繁殖, 茶樹營養按需投入。 它既具備生產名優茶的先天基礎,

也具備滿足高產、穩產需要的後天營養條件, 因而達到優化產出, 是目前全縣主產茶園。

附:宜賓縣1949年以來茶葉生產大事記

1、1950年1月, 縣置建設科, 工作範圍包括農、林、牧、副、漁、交通和郵電;

2、1951年6月, 縣建設科的交通、郵電兩項業務分離,

組建成農林科;

3、1952年, 是年興辦黃山林牧場;

4、1953年, 宜賓縣成立第一個合作社——高梨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第一次製成紅茶510斤;

5、1954年4月, 始使用制茶機具“揉茶機”;以村為單位興辦集體茶園;

6、1957年1月, 成立國營宜賓縣黃山茶場;

7、1958年1月, 宜賓縣古柏鄉太平茶廠將當天新採制的一公斤紅茶從郵局寄給毛主席;

5月, 國營宜賓縣黃山茶場歸屬宜賓專區農場;

8、1959年1月, 國營宜賓縣黃山茶場從專區劃歸縣屬;

9、1968年, 始在全縣荒山荒坡建設等高帶狀新式茶園;在蕨溪鎮建成第一座精製茶廠;

10、1974年3月, 成立場管股;

11、1977年1月, 宜賓縣被列為全國茶葉生產基地縣;

12、1978年10月, 建立了茶葉、果樹技術推廣站;

12月, 繁殖推廣茶葉優良品種——早白尖;

13、1979年8月, 發現野生大葉茶樹——黃山苦茶樹4株;

14、1980年9月,開展茶樹新品種選育;

15、1981年4月,製成茉莉花茶582公斤,試製“烏龍茶”成功;

16、1983年6月,與四川大學、成都市農科所協作,推廣應用其研究的“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茶毛蟲”獲得成功;

17、1985年由宜賓縣的永興鄉、雙誼鄉生產,宜賓茶廠選送的“早白尖工夫紅茶” 榮獲第二十四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金獎;

18、1986年11月,黃山茶場自籌資金改造低產茶園100畝;

19、1987年12月,黃山茶場用省撥茶園改造轉款6.65萬元、地區撥款3.05萬元、自籌5.72萬元,完成茶園改造79.2畝;

20、1988年4月,黃山茶場改造低產茶園,獲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21、1989年2月,黃山茶場爭取地、縣專案資金30萬元,省農牧廳技改周轉金30萬元,完成精製茶車間、花茶車間技改工程;

5月,被授予“無假冒偽劣商品信得過單位”;

22、1990年2月,黃山茶場在1989年度被省農牧廳評為“四川省國營農場系統先進集體”;

23、1991年4月,宜賓縣農業局獲省農牧廳、財政廳國營農場茶葉低改工程縣級集體;

24、1992年4月,“天宮綠茶”、“新政毛尖”、“雲峰露”獲地區優質名茶稱號;

6月,“天宮翠綠”獲中國西部“陸羽杯”金獎;

10月,“天宮牌”三級茉莉花茶獲首屆巴蜀食品節銀獎;

25、1993年3月,地區茶葉站在新政茶廠舉辦第一期名茶製作培訓班;

9月,省二級茶樹良種繁育場在雙誼鄉花古村建成;

12月,農業部茶葉“豐收計畫”完成10177畝;

26、1994年4月,“天宮翠綠”、“石城松茗”、“石城翠蕊”、“碧仙露”被宜賓縣地區評為縣級優質名茶;

5月,“碧仙露”獲地區優質名茶稱號;“碧仙露”、“新政毛尖”、“早春綠”榮獲第二屆“甘露杯”優質名茶稱號;

12月,茶葉“豐收計畫”完成40500畝;

27、1995年4月,“碧仙露”、“柳葉青”、“黃荊雲峰”、“雲峰茗露”被評為縣級優質茶;

5月,“五裡香茶”、“越江早露”、 “柳葉青”獲地區優質名茶稱號;“雲峰茗露”、“五裡香茶”獲“甘露杯”優質名茶稱號;

10月,“天宮翠綠”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銀獎;

11月,黃山茶場特級茉莉花茶被省茶標委評為連續三年達標產品;

28、1996年12月,茶葉“豐收計畫”完成20200畝;

29、1997年1月,國營宜賓縣黃山茶場改制為“四川宜賓黃山茶葉集團有限公司”。

14、1980年9月,開展茶樹新品種選育;

15、1981年4月,製成茉莉花茶582公斤,試製“烏龍茶”成功;

16、1983年6月,與四川大學、成都市農科所協作,推廣應用其研究的“茶毛蟲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茶毛蟲”獲得成功;

17、1985年由宜賓縣的永興鄉、雙誼鄉生產,宜賓茶廠選送的“早白尖工夫紅茶” 榮獲第二十四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金獎;

18、1986年11月,黃山茶場自籌資金改造低產茶園100畝;

19、1987年12月,黃山茶場用省撥茶園改造轉款6.65萬元、地區撥款3.05萬元、自籌5.72萬元,完成茶園改造79.2畝;

20、1988年4月,黃山茶場改造低產茶園,獲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

21、1989年2月,黃山茶場爭取地、縣專案資金30萬元,省農牧廳技改周轉金30萬元,完成精製茶車間、花茶車間技改工程;

5月,被授予“無假冒偽劣商品信得過單位”;

22、1990年2月,黃山茶場在1989年度被省農牧廳評為“四川省國營農場系統先進集體”;

23、1991年4月,宜賓縣農業局獲省農牧廳、財政廳國營農場茶葉低改工程縣級集體;

24、1992年4月,“天宮綠茶”、“新政毛尖”、“雲峰露”獲地區優質名茶稱號;

6月,“天宮翠綠”獲中國西部“陸羽杯”金獎;

10月,“天宮牌”三級茉莉花茶獲首屆巴蜀食品節銀獎;

25、1993年3月,地區茶葉站在新政茶廠舉辦第一期名茶製作培訓班;

9月,省二級茶樹良種繁育場在雙誼鄉花古村建成;

12月,農業部茶葉“豐收計畫”完成10177畝;

26、1994年4月,“天宮翠綠”、“石城松茗”、“石城翠蕊”、“碧仙露”被宜賓縣地區評為縣級優質名茶;

5月,“碧仙露”獲地區優質名茶稱號;“碧仙露”、“新政毛尖”、“早春綠”榮獲第二屆“甘露杯”優質名茶稱號;

12月,茶葉“豐收計畫”完成40500畝;

27、1995年4月,“碧仙露”、“柳葉青”、“黃荊雲峰”、“雲峰茗露”被評為縣級優質茶;

5月,“五裡香茶”、“越江早露”、 “柳葉青”獲地區優質名茶稱號;“雲峰茗露”、“五裡香茶”獲“甘露杯”優質名茶稱號;

10月,“天宮翠綠”獲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銀獎;

11月,黃山茶場特級茉莉花茶被省茶標委評為連續三年達標產品;

28、1996年12月,茶葉“豐收計畫”完成20200畝;

29、1997年1月,國營宜賓縣黃山茶場改制為“四川宜賓黃山茶葉集團有限公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