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難得一見的中國歷代書畫精品

傳南宋 毛松 筆猿圖

絹本著色 47.1×36.7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幅猴圖在表現上非常出色, 超越了單純的寫實, 在眾多的宋畫當中亦堪稱名品。

據說所畫的是日本猴而非中國猴, 除水墨之外還使用了金泥, 工筆細膩自然。 南宋畫院畫家毛松所作的說法始於狩野探幽, 但此說缺乏依據。 曾由武田信玄捐贈與曼殊院覺如。

傳宋汝志 雛雀圖

絹本墨畫淡彩 21.6×22.5

東京國立博物館

這幅宋畫名作完美的刻畫出雀巢內外忙著振翅欲飛的雛雀們可愛的瞬間之姿。

作品未描繪背景, 而是採用水墨及淡彩, 以異常細膩的筆風, 準確描繪出雀巢及雛雀。 畫面真實的仿佛可以聽見雛雀的鳴聲和振翅聲, 雛雀羽毛的細膩表現, 以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雀巢線條的剛勁且直接的表現方式, 可以看出畫家的不俗功力。 狩野惟信(養川院)在箱書(即名作相關記錄)中曾將其作為南宋畫院畫家宋汝志之作, 但並無確證。 宋汝志為錢塘(浙江省杭州)人, 南宋末期的理宗景定年間(1260~64)左右供職於宮廷。 據說其師從同為畫院畫家的樓觀, 長於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的繪畫。 相傳在南宋滅亡之後, 其歸入道教做了道士, 但詳細情況不甚明瞭。 一般認為該作品與船載運至日本的其他宋畫的小掛軸一樣,
原本是作為畫冊而繪製的, 但舶至日本後, 為了配合茶道情趣而將其改裝成掛軸以供鑒賞。 淺野家舊藏品。

傳南宋 顧德謙 蓮池水禽圖

2幅

絹本著色 各150.3×90.9

東京國立博物館

在中國江南的毘陵(常州)等地, 自五代以後, 著色畫, 水墨畫中均頻頻出現蓮池水禽圖。 本圖帶有五代南唐顧德的款印, 但屬南宋末期著色畫的代表性作品。 畫作中可見蓮花自蓓蕾到開花再到落花的時間的推移。 三井家舊藏品。

傳南宋 趙昌 竹蟲圖

絹本著色 100×54.5

東京國立博物館

本圖是一幅著名的“趙昌之曲竹”作品。 其以細膩的筆法和鮮麗的賦彩, 寫實地描繪出曲竹、以及周圍的地瓜、雞冠花、蝴蝶、蜻蜓、金鐘兒、紡織娘等草蟲。 一般認為草蟲圖中描繪的花草和昆蟲各有寓意。 例如:瓜的寓意是子孫興旺長久, 而本圖中也畫有瓜。 此外,雞冠花上與蟈蟈,表示出人頭地的“官上加官”吉祥圖。而本圖中雖未畫有蟈蟈,但推測是以雞冠花來表示出人頭地的寓意。相傳本圖作者為趙昌,是北宋前期的畫院畫家,據說是畫花鳥、尤其是畫花木折枝的折枝花名家,自稱“寫生趙昌”。本圖為傳趙昌作品,但依然是現存草蟲圖中的頂級之作。畫上有“雜華室印”之印,據說為足利義教之印,在日本作為東山禦物而被珍藏。曾為淺野家舊蔵品。

南宋 梁楷 李白吟行圖

紙本墨畫 81.1×30.5

東京國立博物館

作品以簡煉的筆法出色地表現了詩仙太白的形象,堪稱梁楷的"減筆體"水墨人物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圖上的鑒藏印為巴思巴文字所寫的"大司徒印",據說是仕于元朝的阿尼哥之印。從狩野家摹本可知,在江戶時代,此圖與東方朔圖成對。曾為松平不昧所藏。

南宋 梁楷 出山釋迦圖/雪景山水圖

3幅(另開窗口)

絹本墨畫淡彩

東京國立博物館

梁楷,南宋宮廷畫家,擅繪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師從南宋初期的宮廷畫家賈師古,且畫風飄逸,被讚譽為青出於藍,據說其精妙筆法令宮廷之中無人不為之折服。出山釋迦圖與雪景山水圖是展示梁楷精妙筆法的人物畫與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出山釋迦圖所繪的是釋迦在領悟長期苦行並非證悟之道後走出深山的姿態,從圖中的落款“御前圖面 梁楷”來看,明顯可知此為他在宮中所創作的作品。而釋迦容貌的精細寫實表現手法早已超越形似,似乎向人們傳遞著釋迦的內心,實為佳作。

雪景山水圖以大雪覆蓋的高山為背景,繪有一位在酷冬嚴寒之中騎驢的旅人,與南宋馬遠、夏珪風大量使用留白、僅表現出自然一角的山水畫不同,這幅畫出色地表現出大自然的博大精深。畫面中相對於大雪山顯得細微渺小的騎驢人物的精細表現、以及雁群飛過山等畫面的各個角落都展現了梁楷的精妙筆法,如實地體現了梁楷作為山水畫家的不凡功力。

傳梁楷雪景山水畫是南宋至元代的梁楷派畫家的作品,估計原畫面還要大些,可能是為了製成三幅成組擺設之需而被裁斷。

梁楷的出山釋迦圖和雪景山水圖、傳梁楷雪景山水圖這三幅圖上有足利義滿的“天山”印,故推測畫作被舶入日本之後,可能在足利義滿時代曾作為三幅一組供人鑒賞。其在足利將軍家的蔵品目錄《禦物禦畫目錄》中被記載為“出山釋迦 脅山水 梁楷”,作為東山禦物中品相最佳的唐畫而被珍藏。繼足利家之後作品傳至若狹酒井家,其後則分開傳世,梁楷的雪景山水圖傳至三井家、出山釋迦圖和傳梁楷雪景山水圖傳至本願寺等地。昭和23年(1948),三井家的雪景山水圖歸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蔵。此後多年,出山釋迦圖于平成9年(1997),傳梁楷雪景山水圖于平成16年(2004)相繼歸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蔵,在經過漫長歲月之後作品終於再次成為一套。這三幅一組是東山禦物的上乘佳作,極其珍貴,曾經分別被單獨指定為國寶和重要文物,平成19年(2007)被合併指定為一件國寶。

南宋 傳馬麟 梅花雙雀圖

絹本著色 28.0×29.0

山本達郎氏捐贈

東京國立博物館

馬麟是活躍於中國南宋時代甯宗(1194~1224在位)時期的宮廷畫院畫家,他是南宋畫院的代表性畫家之一馬遠之子,秉承家學,善長描繪山水、花鳥、人物等。

本圖中附有相傳為能阿彌所寫的標題“梅雀 右 馬麟”。本圖在日本自足利將軍家以來,一直作為馬麟作品而流傳於世。圖中無落款,是否為馬麟作品尚不確定,但從梅枝的筆法表現與馬遠派相通,此外,梅花、雀等的表現手法細膩,屬於南宋院體畫的特色。畫面右上角有“雜華室印”(白文方印),據說是第六代將軍義教的鑒蔵印,與東山禦物一脈相承。在日本還有收藏於五島美術館的“梅花小禽圖”,傳聞也出自馬麟手筆,與本圖尺寸相同,也有“雜華室印”,與本圖一起作為雙幅畫供人鑒賞。曾為山本達雄舊藏品。

唐繪手鑑“筆耕園”之一傳徽宗梅雀圖

60幅(另開窗口)

絹本著色 23.0×24.2(團扇形)

南宋~明時代 13~17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筆耕園》,是將室町時代以後舶來的中國畫彙集而成的手鑒。收錄作品60幅,其主題、畫法和樣式各異,並據此在各圖上加有不同畫家的名字。經鑒識的畫家人數達49名,宋元時代畫家的名字較多,但其中也有明代畫家的名字,還夾雜了一些明代作品,因此可以說,在作品的收集與鑒識之中,反映出中世、近世舶來中國畫的時代動向。當然,對這些作品的鑒識不能全信,但這60幅作品中不僅有南宋名家夏珪的山水圖之類的難得佳作,還有其他一些品質極高的作品。此外,有些作品除了帶有鑒識標記外,還帶有落款和印章,作為手鑒,其內容值得稱道。漢畫作為室町時代之後繪畫史上的一大流派,一直將此類中國繪畫作為範本,而本手鑒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中國繪畫的接納和認同狀況,可謂是珍貴史料。

南宋 佚名 竹塘宿雁圖

絹本著色 25.0×26.1

東京國立博物館

郊外田野、流淌的小河、參差的河岸、群棲的小鳥等,描繪此類淺顯景色的畫被稱為“小景畫”。傳統上將中國五代時期的畫家惠崇尊為小景畫的始祖,此類畫為北宋時代末宗室畫家們所好,其後的畫家們也對這種特殊的畫態頗感興趣。小景畫的遺作不多,年代久遠的作品更加稀少,而本圖就是其中難得的遺作之一。

圖下方繪有大雁群棲在敗蘆枯蓼的汀洲中,是小景畫中常見的情景。右方的土坡為細竹林,其中有枯木如倒臥一般伸出一枝樹幹。枯木梢上停著一隻小鳥,令人印象深刻。枯木上還夾著兩枝斜向伸出的竹子,其中一枝下垂,竹枝張開將視線遮住。竹子以細墨線勾出,淡綠色賦彩。蘆葦以淡墨色勾出,淡褐色賦彩。枯木以抑揚筆線勾出,加淡墨的小筆觸繪成。與此類竹與樹木的描繪手法相比,大雁並無輪廓,即採用“沒骨”技法,展示了主題與畫法的傳統,意味深長。水面和余白以淡藍色渲淡,用來充實空間表現。

作為這種小景畫的遺作,有傳趙大年筆的《山水圖》(重要文物、大和文華館收藏),本圖中大雁、小鳥等描繪技法元素與其類似,但上圖採用開放式構圖的表現手法,而本圖則具有向心性,在描繪上更追求精緻,自然地透露出一種有別於其他畫作的風格。經推測,其製作年代應不晚於南宋初期,可謂是小景畫乃至宋代山水畫的珍貴遺作。

南宋 李迪 紅白芙蓉圖

2幅

絹本著色 各25.2×25.5

東京國立博物館

李迪為仕奉中國南宋宮廷的畫院畫家,是南宋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從現存作品的紀年以及其子李德茂(亦為畫院畫家)的經歷等來判斷,可知李迪應活躍於南宋前半期,即十二世紀後半。

李迪擅長描繪花、鳥、以及動物,本畫為李迪現存作品中的最高傑作。由於兩幅均題有落款「慶元丁巳歲李迪畫」,可知為慶元三年(西元1197年)的作品。

芙蓉的品種應為醉芙蓉,最初花呈白色,接著會逐漸帶有紅色。本畫的描寫極為寫實,用筆纖細且色彩層次微妙,因而富於情趣。善用余白的畫面空間也顯得自然而靜謐。

兩幅畫本來應為各自獨立的冊頁,但為了配合由日本茶道的審美觀所誕生的「唐繪」鑒賞(在此唐繪指自中國帶回日本的繪畫),因而被改裱成一對掛軸。

唐 樹下人物圖

吐魯番(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出土

絹本著色/紙本墨書

140.0×56.0/29.0×450.9

東京國立博物館

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地區的古墓群位於地下,沿著斜坡墓道向下有墓室,規模較大的古墓還設有附屬墓室。墓室內部裝飾有繪畫,放置有泥俑以及染織品等各種陪葬品。送葬的方法為土葬,由於氣候乾燥,至今已發現了多具墓主木乃伊(乾屍)。

帶有茶色邊框的畫面中,繪有在樹下正要摘下頭巾的男子以及雙手捧男子衣袍左邊袖子的年輕侍從。此幅繪畫的裡側,貼有吐魯番柳中縣高寧郡開元4年(716年)的戶籍。戶籍的保管期限有一定的規定,據推測此戶籍檔案於730年左右被廢棄,由此可知作品的製作年代較之要晚。

南宋 蘿窗 竹雞圖

絹本墨畫淡彩 96.3×42.4

東京國立博物館

蘿窗乃南宋末期的禪僧,住於杭州西湖畔的六通寺,與水墨畫的名手牧谿畫意相仿。他在自己寫的題字上說,本畫描繪的是五更(淩晨四時)之時,在未明的幽暗中的身兼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家雞的形象。不過,雞的形象仿佛一位在五更時分大徹大悟的禪僧。淺野家舊藏。

傳南宋 馬遠 筆寒江獨釣圖

絹本墨畫淡彩 26.7×50.6

東京國立博物館

本圖描繪了在廣漠寒江中釣者乘舟獨釣的場景,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余白效果的馬遠派的傑作。但是,在船的略微靠上方一帶有絹補接的痕跡,由此推斷,此作品原本可能是一幅更大畫面的作品。另外還有源自南宋甯宗妃恭聖皇后所居坤寧殿的"辛未坤甯秘玩"印。

元 因陀羅 寒山拾得圖

紙本墨畫 35×49.5

東京國立博物館

寒山與拾得,相傳是住在天臺山國清寺,師事于豐幹禪師的唐代傳奇性人物。描繪寒山、拾得的畫作,自宋代以來就一直在禪僧間廣受喜愛。所謂「禪機圖」,系指以和禪宗有關的逸聞佳話為主題的圖畫。

本圖是描繪寒山、拾得二人被問及豐幹禪師行蹤時,沉默不語、只是呵呵大笑的情景。雖然因襲了將人物臉部畫得細緻、衣衫以粗略筆致來表現的水墨人物畫傳統,然而卻更具有因陀羅個人獨有的簡略作風。

因陀羅的繪畫作品在日本極受寶重。在收放本圖的盒子上,有精通茶道而著稱的松江藩主松平不昧的題簽,作為淺野家舊藏中之名品向來廣為人知。

此外,雞冠花上與蟈蟈,表示出人頭地的“官上加官”吉祥圖。而本圖中雖未畫有蟈蟈,但推測是以雞冠花來表示出人頭地的寓意。相傳本圖作者為趙昌,是北宋前期的畫院畫家,據說是畫花鳥、尤其是畫花木折枝的折枝花名家,自稱“寫生趙昌”。本圖為傳趙昌作品,但依然是現存草蟲圖中的頂級之作。畫上有“雜華室印”之印,據說為足利義教之印,在日本作為東山禦物而被珍藏。曾為淺野家舊蔵品。

南宋 梁楷 李白吟行圖

紙本墨畫 81.1×30.5

東京國立博物館

作品以簡煉的筆法出色地表現了詩仙太白的形象,堪稱梁楷的"減筆體"水墨人物畫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圖上的鑒藏印為巴思巴文字所寫的"大司徒印",據說是仕于元朝的阿尼哥之印。從狩野家摹本可知,在江戶時代,此圖與東方朔圖成對。曾為松平不昧所藏。

南宋 梁楷 出山釋迦圖/雪景山水圖

3幅(另開窗口)

絹本墨畫淡彩

東京國立博物館

梁楷,南宋宮廷畫家,擅繪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師從南宋初期的宮廷畫家賈師古,且畫風飄逸,被讚譽為青出於藍,據說其精妙筆法令宮廷之中無人不為之折服。出山釋迦圖與雪景山水圖是展示梁楷精妙筆法的人物畫與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出山釋迦圖所繪的是釋迦在領悟長期苦行並非證悟之道後走出深山的姿態,從圖中的落款“御前圖面 梁楷”來看,明顯可知此為他在宮中所創作的作品。而釋迦容貌的精細寫實表現手法早已超越形似,似乎向人們傳遞著釋迦的內心,實為佳作。

雪景山水圖以大雪覆蓋的高山為背景,繪有一位在酷冬嚴寒之中騎驢的旅人,與南宋馬遠、夏珪風大量使用留白、僅表現出自然一角的山水畫不同,這幅畫出色地表現出大自然的博大精深。畫面中相對於大雪山顯得細微渺小的騎驢人物的精細表現、以及雁群飛過山等畫面的各個角落都展現了梁楷的精妙筆法,如實地體現了梁楷作為山水畫家的不凡功力。

傳梁楷雪景山水畫是南宋至元代的梁楷派畫家的作品,估計原畫面還要大些,可能是為了製成三幅成組擺設之需而被裁斷。

梁楷的出山釋迦圖和雪景山水圖、傳梁楷雪景山水圖這三幅圖上有足利義滿的“天山”印,故推測畫作被舶入日本之後,可能在足利義滿時代曾作為三幅一組供人鑒賞。其在足利將軍家的蔵品目錄《禦物禦畫目錄》中被記載為“出山釋迦 脅山水 梁楷”,作為東山禦物中品相最佳的唐畫而被珍藏。繼足利家之後作品傳至若狹酒井家,其後則分開傳世,梁楷的雪景山水圖傳至三井家、出山釋迦圖和傳梁楷雪景山水圖傳至本願寺等地。昭和23年(1948),三井家的雪景山水圖歸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蔵。此後多年,出山釋迦圖于平成9年(1997),傳梁楷雪景山水圖于平成16年(2004)相繼歸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蔵,在經過漫長歲月之後作品終於再次成為一套。這三幅一組是東山禦物的上乘佳作,極其珍貴,曾經分別被單獨指定為國寶和重要文物,平成19年(2007)被合併指定為一件國寶。

南宋 傳馬麟 梅花雙雀圖

絹本著色 28.0×29.0

山本達郎氏捐贈

東京國立博物館

馬麟是活躍於中國南宋時代甯宗(1194~1224在位)時期的宮廷畫院畫家,他是南宋畫院的代表性畫家之一馬遠之子,秉承家學,善長描繪山水、花鳥、人物等。

本圖中附有相傳為能阿彌所寫的標題“梅雀 右 馬麟”。本圖在日本自足利將軍家以來,一直作為馬麟作品而流傳於世。圖中無落款,是否為馬麟作品尚不確定,但從梅枝的筆法表現與馬遠派相通,此外,梅花、雀等的表現手法細膩,屬於南宋院體畫的特色。畫面右上角有“雜華室印”(白文方印),據說是第六代將軍義教的鑒蔵印,與東山禦物一脈相承。在日本還有收藏於五島美術館的“梅花小禽圖”,傳聞也出自馬麟手筆,與本圖尺寸相同,也有“雜華室印”,與本圖一起作為雙幅畫供人鑒賞。曾為山本達雄舊藏品。

唐繪手鑑“筆耕園”之一傳徽宗梅雀圖

60幅(另開窗口)

絹本著色 23.0×24.2(團扇形)

南宋~明時代 13~17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筆耕園》,是將室町時代以後舶來的中國畫彙集而成的手鑒。收錄作品60幅,其主題、畫法和樣式各異,並據此在各圖上加有不同畫家的名字。經鑒識的畫家人數達49名,宋元時代畫家的名字較多,但其中也有明代畫家的名字,還夾雜了一些明代作品,因此可以說,在作品的收集與鑒識之中,反映出中世、近世舶來中國畫的時代動向。當然,對這些作品的鑒識不能全信,但這60幅作品中不僅有南宋名家夏珪的山水圖之類的難得佳作,還有其他一些品質極高的作品。此外,有些作品除了帶有鑒識標記外,還帶有落款和印章,作為手鑒,其內容值得稱道。漢畫作為室町時代之後繪畫史上的一大流派,一直將此類中國繪畫作為範本,而本手鑒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對中國繪畫的接納和認同狀況,可謂是珍貴史料。

南宋 佚名 竹塘宿雁圖

絹本著色 25.0×26.1

東京國立博物館

郊外田野、流淌的小河、參差的河岸、群棲的小鳥等,描繪此類淺顯景色的畫被稱為“小景畫”。傳統上將中國五代時期的畫家惠崇尊為小景畫的始祖,此類畫為北宋時代末宗室畫家們所好,其後的畫家們也對這種特殊的畫態頗感興趣。小景畫的遺作不多,年代久遠的作品更加稀少,而本圖就是其中難得的遺作之一。

圖下方繪有大雁群棲在敗蘆枯蓼的汀洲中,是小景畫中常見的情景。右方的土坡為細竹林,其中有枯木如倒臥一般伸出一枝樹幹。枯木梢上停著一隻小鳥,令人印象深刻。枯木上還夾著兩枝斜向伸出的竹子,其中一枝下垂,竹枝張開將視線遮住。竹子以細墨線勾出,淡綠色賦彩。蘆葦以淡墨色勾出,淡褐色賦彩。枯木以抑揚筆線勾出,加淡墨的小筆觸繪成。與此類竹與樹木的描繪手法相比,大雁並無輪廓,即採用“沒骨”技法,展示了主題與畫法的傳統,意味深長。水面和余白以淡藍色渲淡,用來充實空間表現。

作為這種小景畫的遺作,有傳趙大年筆的《山水圖》(重要文物、大和文華館收藏),本圖中大雁、小鳥等描繪技法元素與其類似,但上圖採用開放式構圖的表現手法,而本圖則具有向心性,在描繪上更追求精緻,自然地透露出一種有別於其他畫作的風格。經推測,其製作年代應不晚於南宋初期,可謂是小景畫乃至宋代山水畫的珍貴遺作。

南宋 李迪 紅白芙蓉圖

2幅

絹本著色 各25.2×25.5

東京國立博物館

李迪為仕奉中國南宋宮廷的畫院畫家,是南宋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從現存作品的紀年以及其子李德茂(亦為畫院畫家)的經歷等來判斷,可知李迪應活躍於南宋前半期,即十二世紀後半。

李迪擅長描繪花、鳥、以及動物,本畫為李迪現存作品中的最高傑作。由於兩幅均題有落款「慶元丁巳歲李迪畫」,可知為慶元三年(西元1197年)的作品。

芙蓉的品種應為醉芙蓉,最初花呈白色,接著會逐漸帶有紅色。本畫的描寫極為寫實,用筆纖細且色彩層次微妙,因而富於情趣。善用余白的畫面空間也顯得自然而靜謐。

兩幅畫本來應為各自獨立的冊頁,但為了配合由日本茶道的審美觀所誕生的「唐繪」鑒賞(在此唐繪指自中國帶回日本的繪畫),因而被改裱成一對掛軸。

唐 樹下人物圖

吐魯番(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出土

絹本著色/紙本墨書

140.0×56.0/29.0×450.9

東京國立博物館

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地區的古墓群位於地下,沿著斜坡墓道向下有墓室,規模較大的古墓還設有附屬墓室。墓室內部裝飾有繪畫,放置有泥俑以及染織品等各種陪葬品。送葬的方法為土葬,由於氣候乾燥,至今已發現了多具墓主木乃伊(乾屍)。

帶有茶色邊框的畫面中,繪有在樹下正要摘下頭巾的男子以及雙手捧男子衣袍左邊袖子的年輕侍從。此幅繪畫的裡側,貼有吐魯番柳中縣高寧郡開元4年(716年)的戶籍。戶籍的保管期限有一定的規定,據推測此戶籍檔案於730年左右被廢棄,由此可知作品的製作年代較之要晚。

南宋 蘿窗 竹雞圖

絹本墨畫淡彩 96.3×42.4

東京國立博物館

蘿窗乃南宋末期的禪僧,住於杭州西湖畔的六通寺,與水墨畫的名手牧谿畫意相仿。他在自己寫的題字上說,本畫描繪的是五更(淩晨四時)之時,在未明的幽暗中的身兼文、武、勇、仁、信五德的家雞的形象。不過,雞的形象仿佛一位在五更時分大徹大悟的禪僧。淺野家舊藏。

傳南宋 馬遠 筆寒江獨釣圖

絹本墨畫淡彩 26.7×50.6

東京國立博物館

本圖描繪了在廣漠寒江中釣者乘舟獨釣的場景,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余白效果的馬遠派的傑作。但是,在船的略微靠上方一帶有絹補接的痕跡,由此推斷,此作品原本可能是一幅更大畫面的作品。另外還有源自南宋甯宗妃恭聖皇后所居坤寧殿的"辛未坤甯秘玩"印。

元 因陀羅 寒山拾得圖

紙本墨畫 35×49.5

東京國立博物館

寒山與拾得,相傳是住在天臺山國清寺,師事于豐幹禪師的唐代傳奇性人物。描繪寒山、拾得的畫作,自宋代以來就一直在禪僧間廣受喜愛。所謂「禪機圖」,系指以和禪宗有關的逸聞佳話為主題的圖畫。

本圖是描繪寒山、拾得二人被問及豐幹禪師行蹤時,沉默不語、只是呵呵大笑的情景。雖然因襲了將人物臉部畫得細緻、衣衫以粗略筆致來表現的水墨人物畫傳統,然而卻更具有因陀羅個人獨有的簡略作風。

因陀羅的繪畫作品在日本極受寶重。在收放本圖的盒子上,有精通茶道而著稱的松江藩主松平不昧的題簽,作為淺野家舊藏中之名品向來廣為人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