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我寫微不足道的事物|呂德安新書分享會回顧

上週六, 飛地書局駐留計畫首位受邀入駐詩人呂德安先生在飛地書局南頭古城店和我們分享了他的新詩集《兩塊顏色不同的泥土》。

呂德安

| 呂德安, 1960年出生。 八十年代初期與詩人畫家同仁創建詩社《星期五》;《他們》的主要成員, 此間著個人詩集《紙蛇》, 《另一半生命》, 《南方以北》。 1991年旅居美國紐約。 1994年回國在福建家鄉北峰築居山中。 1998年再度出國, 之後常往返游居於紐約福建北京三地至今。 這期間出版詩集《頑石》《適得其所》《長詩集》《80年代早期民謠體詩歌》, 隨筆集《山上山下》。 曾獲首屆《他們》文學獎, 雲南高黎貢詩歌主席獎, 《十月》文學獎, “天問”詩人獎。

我寫微不足道的事物

也為了釋放自己時

順便將黑暗沉吟

「這首詩算是我第一次寫一個具體的經歷, 那時我去這個叫沃角的小漁村, 晚上在那睡覺, 淩晨聽到一個女的和老公在廚房吃飯, 準備要出海, 那一刻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很新鮮的。

沃角的夜和女人

沃角, 是一個漁村的名字

它的地形就像漁夫的腳板

扇子似的浸在水裡

當海上吹來一件綴滿星雲的黑衣衫

沃角, 這個小小的夜降落了

人們早早睡去, 讓鹽在窗外撒播氣息

從傍晚就在附近海面上的幾盞漁火

標記著海底有網, 已等待了一千年

而茫茫的夜, 孩子們長久的啼哭

使這裡顯得仿佛沒有大人在關照

人們睡死了, 孩子們不再啼哭

沃角, 這個小小的夜已不再啼哭

一切都在幸福中做浪沫的微笑

這是最美的時刻, 沃角

再也沒有聲音輕輕推動身旁的男人說

“要出海了”

「這首《駁船謠》寫的是閩江, 我的老家在福州馬尾, 我從小就經常看到駁船在河上托著, 所以就想把它寫出來」

駁船謠

聽到聲音駁船而來

聽到聲音駁船而來

帶著厚皮的鼓

和一面小布旗

順著古閩江上流

聽到聲音駁船來

沒有眼睛

也沒有烏黑的大煙

也沒有自己的螺旋槳

泛起高高的浪花

聽到聲音駁船來

像盲子那樣慢慢地來

他看不見你

也不看見前面的水

還裝著一百年也這樣地過去

聽到聲音駁船來

「這首《群山的歡樂》也是九十年代初在紐約寫的, 這首詩寫得比較流暢, 也有點跳躍, 對我個人來說, 就像畫面一直在轉換的感覺, 在我近期, 所謂後期作品裡我寫了很多山裡的東西。 」

群山的歡樂

這無窮盡的山巒有我們的音樂

一棵美麗而靜止的樹

一塊有藍色裂痕的雲

一個燃燒著下墜的天使

它的翅膀將會熔化

滴落在亂石堆中

為此我們聽見群峰在夜裡湧動

白天時又坐落原處

俯首聽命。 我們還聽見

山頂上石頭在繁殖

散發出星光, 而千百年來

壓在山底下的那塊巨石

昏暗中猶如翻倒的罎子

有適量的水在上面流淌

滿足著時間——

然而用不了多久

這些東西都將化為虛無

我們苦苦尋覓的音樂還會消失

我們將重新躺在一起

接受夢的愛撫

她關心我們的身體

要把我們拖回搖籃

她甚至對那些滾下山的石頭

也有恰當的禱詞, 讓它們重新回到山上

恢復其石頭的本性, 喲石頭

我們聽到:就放在這裡——

這春天裡的你和我

「《天鵝》這首詩也是關於耶誕節,在羅澤島寫的,當地的一個大學生請我和另一個詩人去他家過耶誕節,路過旁邊小湖裡有一隻天鵝,可能寫天鵝對於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都有一種衝動。」

天鵝

耶誕節前的一個傍晚,小鎮附近海面

一群天鵝游戈:它們十幾隻,足夠可以

在一起過冬。波光中,它們的逐漸靠近

使一座房子生輝。那是童年的事了

那時大家不懂得孤獨,只知一味地玩

直到潮濕的春天,來了個流浪漢,一身雪

要求住下來,又好像要將自己在屋子裡埋葬

而等他終於睡著,大家才感到了某種釋放——

今天我驅車回家,車燈掃過那座房子,這又記起它

那一天,房子裡多出一個人,像上帝

照亮了孩子們,又頃刻間把他們驅散

而那些天鵝,十幾隻,沒有飛遠,沒有害怕

也沒有羞怯,仍舊一副歲月悠悠的模樣

仍舊期待著,期待房間恢復光亮,只是

風吹落了它們羽毛上的黑暗

紛紛揚揚還帶著降雪的跡象......

「我當時覺得兩大段的詩歌特別有力量,好像兩個大板塊中間夾著一種壓抑的感覺,像這種兩大段的詩歌在我以前的詩歌裡並不太多,它在詩歌的分配上不像雙行詩那麼通透,但會給人一種迎面撲來的“力量”」

凍門

在鎮上,一座荒廢多年的土屋

印象中不過肩膀高,七八間房

都露了天,這正好是孩子們

翹課的好去處,他們跑來

搬進石頭又逐個地往外扔

碰到誰,誰倒楣。現在輪到你

獨自躲進去,好叫大家一間間地找

找不到,乾脆扔石頭試探

所有可能的角落,或者祈求來場雨

讓雨趕出兔子,再一下抓住不放

但來的卻是父親,嚇跑的卻是自己

父親的威力是寂靜。說來奇怪:

父親只稍輕輕一站,你就立即現身

冬天,下起漫天雪,一片蒼茫

凍住了門。只關上半個房間

後來房間也消失了,肩膀高,都埋進雪

辯認、辯認不出這裡和那裡

興許這是大自然的風和雪

在模仿孩子們的遊戲,當孩子們睡去

房子已變成了墳墓,那些我們以為

是房間的,現在不過是一片虛無

到處都不再有區別,而你必須放棄

你已經是大人了,這是父親坐著

在飯桌上說的。遠近鎮上到處

都有人在勸說。而我不是那個孩子

在我的夢中那扇門早已自己豁然敞開

「這首詩寫於我回國住在福州的一座山上,我和農民一起蓋了一座房子,我自己住進去了,還在建設中,還沒完善,我很喜歡這種體驗。」

詩歌寫作

我離開桌子,去把

那一堵牆的窗戶推開;

蟲兒唧唧,繁星閃閃,

夜幕靜靜低垂。

在這凹形的山谷,

黑暗困頓而委屈,

想到這些,我對自己說:

“我也深陷於此”。

我又回到那首詩上,

伸手把燭蕊輕挑,

這時一隻飛蛾撲來

墜落在稿紙上;

身體在起伏中歇息,

放亮的目光癲狂,

等它終於適應了光,

信心恢復便騰身

燃燒了自己。前幾天,

另一隻更粗大的,

身上的蟲子條紋

遮著天使般的翅膀——

也一樣,都是瞬間的事,

我目睹了它們的獻身,

使火焰加劇,而

光亮中心也是凹形的。

多少年,在不同的光裡,

我寫微不足道的事物,

也為了釋放自己時,

順便將黑暗沉吟。

黃燦然:

剛剛德安朗讀的那幾首詩,有些是抄在他在美國期間我們之間往來的書信裡的。德安的詩從《沃角的夜和女人》到近期的詩歌發生很多變化,有很多重的交錯,很多的場面。《沃角的夜和女人》就像是一個很遠的頭從外面打進來,光影斑駁在紙上。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別人影響,但這個因素不是最重要的,這就像我們和別人談話,彼此之間都會擦出火花,這是雙方的。就像我們當時都會讀美國現代詩選,這些我都覺得是重要的 ,但又是不重要的,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一位詩人是誰的影子,包括前面說到把德安比作“中國的弗羅斯特”。雖然這是很大的讚揚,但一個好詩人無論受誰的影響,都會選擇走自己的路。德安的詩是一直在變化的,這種變化一方面來自於他的閱讀,一方面來自他自己的生活。在德安的詩歌中,有一些地點是很重要的,家鄉馬尾、讀書的地方、羅德島、在福州的山上建的房子等,其實還有很多。其中山中的房子被他稱為他詩歌創作的重要來源,也是畫畫的重要靈感來源。

如果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他,對他的詩歌感覺也會不太一樣。

孫文波:

我今天沒有打瞌睡。我覺得德安在中國是一個有自己非常鮮明特點的詩人。德安的詩初讀覺得可能不是那麼新,不像八十年代追求形式的變化的詩歌,他的詩歌比較沉穩地觀察生活、日常的感受,包括後來他在生活中遇到的巨大變故,也因為他可能是我們這邊見過世面最多的詩人(指呂德安在八十年代便到美國),但是你仔細一讀會發現他這些詩歌仍然是二十世紀以後的詩歌。他的那個長詩《曼凱托》,我覺得這是德安比較雄性勃勃的作品,但是即便是這麼一首大題材的詩歌,他的處理也顯得很沉穩。如果就今天來說,我對德安的語言節奏很感興趣,他的語言節奏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東西,不急,現在很多作品都很急,匆匆忙忙,有時候極速推進,很響亮。但德安德詩總是寫得不緊不慢的,好像胸有成竹,把要說的寫得特別準確、清晰,這是讓我特別著迷的一點,我們現在讀到的很多詩歌寫得急赤白臉的,話還沒說完,就開始跑,總之德安是我一直在關注琢磨的同行,尤其是他的語言節奏,寫的慢,雖然意象不突兀,語言意外也很少,但就是這樣他的詩歌總是很踏實地落地,紮得很牢。其實越到後面,我發現有些表面漫不經心的所謂“語言意外”,會流於表面,雖然給你帶來非常迅疾的快感,但不會持久,但德安的詩歌總是可以慢慢回味,琢磨。

樓河:

呂老師是我喜歡的少數幾個前輩詩人之一,我覺得呂老師的詩歌裡有詩人們都想靠近的簡潔質樸的品質。其實大部分人認為呂老師的詩歌比較貼近鄉土,所以將他和弗羅斯特相比,但我覺得他們之間仍有不同,弗羅斯特是把讚美土地當作使命,但德安老師似乎是以一種更開闊的方式看待它。

呂德安老師作為詩人有一個很珍貴的品質,那就是是心懷卑微。像《天鵝》、《凍門》,都有一種不安全感,非常陌生化的感覺,它產生一種恐懼,對於詩歌來說是一個陌生化的作用。

當然我很喜歡你寫《曼凱托》,那裡面有一種才華的體現,不僅是一個個人氣質的傳遞,還有真正的才華,一個詩人的發展歷程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首詩是寫給初戀的女孩,這首詩也有張揚才華的句子,比如“讓鹽在窗外撒播氣息”。但是您近期好像對生活慢慢持退守的姿態,在詩歌中有所保留。我覺得這種不驕傲,這種克制自己的欲望的態度是我們,尤其是我這樣的一位元詩人需要向您學習的,再次向您表達尊敬。

駱家:

與其說是有幸參加不如說是追隨吧,德安兄寫詩也比我早,我覺得他早期的詩,是沒有幾個人像他那樣寫的,我那些年也是在猛烈地讀詩,讀了很多詩歌,當時進來很多海外詩歌,大家囫圇吞棗,但德安兄不緊不慢,很有駕馭能力,在他畫上也能看到相同特質,只不過有些是用話語表現。在畫裡用不同色塊穿插,但是在詩裡則穿插了父親、童年、家鄉。尤其是早期的詩集《頑石》,我覺得他才是真正具有鄉土情懷的人,我當時也讀葉賽寧,也反復抄送,吟讀,不同於抱怨、哀怨的鄉愁,德安兄筆下的鄉村是明亮的,尤其是《曼凱托》,這是少數能讓我流淚的詩歌,非常好的詩。

我可能把他叫做詩歌的隱修者,甘願把自己的很多時光獻給詩歌,把自己融進去,就像那句詩“我寫微不足道的事物,也為了釋放自己時,順便將黑暗沉吟。”

這種狀態真的是讓我們很羡慕,也很值得我們跟隨。

「《天鵝》這首詩也是關於耶誕節,在羅澤島寫的,當地的一個大學生請我和另一個詩人去他家過耶誕節,路過旁邊小湖裡有一隻天鵝,可能寫天鵝對於我們那個年代的人都有一種衝動。」

天鵝

耶誕節前的一個傍晚,小鎮附近海面

一群天鵝游戈:它們十幾隻,足夠可以

在一起過冬。波光中,它們的逐漸靠近

使一座房子生輝。那是童年的事了

那時大家不懂得孤獨,只知一味地玩

直到潮濕的春天,來了個流浪漢,一身雪

要求住下來,又好像要將自己在屋子裡埋葬

而等他終於睡著,大家才感到了某種釋放——

今天我驅車回家,車燈掃過那座房子,這又記起它

那一天,房子裡多出一個人,像上帝

照亮了孩子們,又頃刻間把他們驅散

而那些天鵝,十幾隻,沒有飛遠,沒有害怕

也沒有羞怯,仍舊一副歲月悠悠的模樣

仍舊期待著,期待房間恢復光亮,只是

風吹落了它們羽毛上的黑暗

紛紛揚揚還帶著降雪的跡象......

「我當時覺得兩大段的詩歌特別有力量,好像兩個大板塊中間夾著一種壓抑的感覺,像這種兩大段的詩歌在我以前的詩歌裡並不太多,它在詩歌的分配上不像雙行詩那麼通透,但會給人一種迎面撲來的“力量”」

凍門

在鎮上,一座荒廢多年的土屋

印象中不過肩膀高,七八間房

都露了天,這正好是孩子們

翹課的好去處,他們跑來

搬進石頭又逐個地往外扔

碰到誰,誰倒楣。現在輪到你

獨自躲進去,好叫大家一間間地找

找不到,乾脆扔石頭試探

所有可能的角落,或者祈求來場雨

讓雨趕出兔子,再一下抓住不放

但來的卻是父親,嚇跑的卻是自己

父親的威力是寂靜。說來奇怪:

父親只稍輕輕一站,你就立即現身

冬天,下起漫天雪,一片蒼茫

凍住了門。只關上半個房間

後來房間也消失了,肩膀高,都埋進雪

辯認、辯認不出這裡和那裡

興許這是大自然的風和雪

在模仿孩子們的遊戲,當孩子們睡去

房子已變成了墳墓,那些我們以為

是房間的,現在不過是一片虛無

到處都不再有區別,而你必須放棄

你已經是大人了,這是父親坐著

在飯桌上說的。遠近鎮上到處

都有人在勸說。而我不是那個孩子

在我的夢中那扇門早已自己豁然敞開

「這首詩寫於我回國住在福州的一座山上,我和農民一起蓋了一座房子,我自己住進去了,還在建設中,還沒完善,我很喜歡這種體驗。」

詩歌寫作

我離開桌子,去把

那一堵牆的窗戶推開;

蟲兒唧唧,繁星閃閃,

夜幕靜靜低垂。

在這凹形的山谷,

黑暗困頓而委屈,

想到這些,我對自己說:

“我也深陷於此”。

我又回到那首詩上,

伸手把燭蕊輕挑,

這時一隻飛蛾撲來

墜落在稿紙上;

身體在起伏中歇息,

放亮的目光癲狂,

等它終於適應了光,

信心恢復便騰身

燃燒了自己。前幾天,

另一隻更粗大的,

身上的蟲子條紋

遮著天使般的翅膀——

也一樣,都是瞬間的事,

我目睹了它們的獻身,

使火焰加劇,而

光亮中心也是凹形的。

多少年,在不同的光裡,

我寫微不足道的事物,

也為了釋放自己時,

順便將黑暗沉吟。

黃燦然:

剛剛德安朗讀的那幾首詩,有些是抄在他在美國期間我們之間往來的書信裡的。德安的詩從《沃角的夜和女人》到近期的詩歌發生很多變化,有很多重的交錯,很多的場面。《沃角的夜和女人》就像是一個很遠的頭從外面打進來,光影斑駁在紙上。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別人影響,但這個因素不是最重要的,這就像我們和別人談話,彼此之間都會擦出火花,這是雙方的。就像我們當時都會讀美國現代詩選,這些我都覺得是重要的 ,但又是不重要的,我們不能簡單地說一位詩人是誰的影子,包括前面說到把德安比作“中國的弗羅斯特”。雖然這是很大的讚揚,但一個好詩人無論受誰的影響,都會選擇走自己的路。德安的詩是一直在變化的,這種變化一方面來自於他的閱讀,一方面來自他自己的生活。在德安的詩歌中,有一些地點是很重要的,家鄉馬尾、讀書的地方、羅德島、在福州的山上建的房子等,其實還有很多。其中山中的房子被他稱為他詩歌創作的重要來源,也是畫畫的重要靈感來源。

如果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他,對他的詩歌感覺也會不太一樣。

孫文波:

我今天沒有打瞌睡。我覺得德安在中國是一個有自己非常鮮明特點的詩人。德安的詩初讀覺得可能不是那麼新,不像八十年代追求形式的變化的詩歌,他的詩歌比較沉穩地觀察生活、日常的感受,包括後來他在生活中遇到的巨大變故,也因為他可能是我們這邊見過世面最多的詩人(指呂德安在八十年代便到美國),但是你仔細一讀會發現他這些詩歌仍然是二十世紀以後的詩歌。他的那個長詩《曼凱托》,我覺得這是德安比較雄性勃勃的作品,但是即便是這麼一首大題材的詩歌,他的處理也顯得很沉穩。如果就今天來說,我對德安的語言節奏很感興趣,他的語言節奏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東西,不急,現在很多作品都很急,匆匆忙忙,有時候極速推進,很響亮。但德安德詩總是寫得不緊不慢的,好像胸有成竹,把要說的寫得特別準確、清晰,這是讓我特別著迷的一點,我們現在讀到的很多詩歌寫得急赤白臉的,話還沒說完,就開始跑,總之德安是我一直在關注琢磨的同行,尤其是他的語言節奏,寫的慢,雖然意象不突兀,語言意外也很少,但就是這樣他的詩歌總是很踏實地落地,紮得很牢。其實越到後面,我發現有些表面漫不經心的所謂“語言意外”,會流於表面,雖然給你帶來非常迅疾的快感,但不會持久,但德安的詩歌總是可以慢慢回味,琢磨。

樓河:

呂老師是我喜歡的少數幾個前輩詩人之一,我覺得呂老師的詩歌裡有詩人們都想靠近的簡潔質樸的品質。其實大部分人認為呂老師的詩歌比較貼近鄉土,所以將他和弗羅斯特相比,但我覺得他們之間仍有不同,弗羅斯特是把讚美土地當作使命,但德安老師似乎是以一種更開闊的方式看待它。

呂德安老師作為詩人有一個很珍貴的品質,那就是是心懷卑微。像《天鵝》、《凍門》,都有一種不安全感,非常陌生化的感覺,它產生一種恐懼,對於詩歌來說是一個陌生化的作用。

當然我很喜歡你寫《曼凱托》,那裡面有一種才華的體現,不僅是一個個人氣質的傳遞,還有真正的才華,一個詩人的發展歷程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首詩是寫給初戀的女孩,這首詩也有張揚才華的句子,比如“讓鹽在窗外撒播氣息”。但是您近期好像對生活慢慢持退守的姿態,在詩歌中有所保留。我覺得這種不驕傲,這種克制自己的欲望的態度是我們,尤其是我這樣的一位元詩人需要向您學習的,再次向您表達尊敬。

駱家:

與其說是有幸參加不如說是追隨吧,德安兄寫詩也比我早,我覺得他早期的詩,是沒有幾個人像他那樣寫的,我那些年也是在猛烈地讀詩,讀了很多詩歌,當時進來很多海外詩歌,大家囫圇吞棗,但德安兄不緊不慢,很有駕馭能力,在他畫上也能看到相同特質,只不過有些是用話語表現。在畫裡用不同色塊穿插,但是在詩裡則穿插了父親、童年、家鄉。尤其是早期的詩集《頑石》,我覺得他才是真正具有鄉土情懷的人,我當時也讀葉賽寧,也反復抄送,吟讀,不同於抱怨、哀怨的鄉愁,德安兄筆下的鄉村是明亮的,尤其是《曼凱托》,這是少數能讓我流淚的詩歌,非常好的詩。

我可能把他叫做詩歌的隱修者,甘願把自己的很多時光獻給詩歌,把自己融進去,就像那句詩“我寫微不足道的事物,也為了釋放自己時,順便將黑暗沉吟。”

這種狀態真的是讓我們很羡慕,也很值得我們跟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