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誰說媽媽是第一任老師?媽媽就是媽媽,永遠也不會成為老師!

趙紅梅老師是鼎鼎有名的親子育兒專家, 觀察研究過的兒童不下千名。 在她自己第一次當媽媽的那一刻, 卻與我們任何一位普通的媽媽沒有兩樣, 她在博客中自述到:

“ 可以說, 在女兒出生前, 我用大量的‘專業知識’和‘二手經驗’將自己全副武裝。 但就在這個真實的小生命降臨的那一刻, 我卻感到大腦一片空白, 取而代之的是從心底湧現的濃濃愛意。 誰說‘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那一刻我更加堅信媽媽就是媽媽, 永遠也不會成為老師。 ”

讀到趙老師的這句話, 記憶瞬間被席捲回自己的小傢伙出生的那一刻。

我們是不是也曾握住他的小手, 滿眼柔情地對他說“嘿小傢伙, 初次見面, 未來我們要互相關照。 ”可往往“好景不長”, 最初說好的“互相關照”(民主型)最後都變成“我是大人我說了算”(權威型)或者“你是小祖宗你說了算”(放任型)。

雖然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有強大的天然聯結, 但我們家長更應該儘早意識到, 我們與孩子之間也有社會交往的原則和方法,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 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

那麼父母應該具備哪些與自己寶貝交往的基本常識呢?

互動式的溝通交往

如果我們大人常常是對著孩子說話, 而不是跟孩子對話, 久而久之, 孩子的社會交往就會出現兩個極端:

一是極度自我, 很少考慮他人的情緒和需求, 喜歡發號施令, 在合作和分享方面也會比較欠缺。

這主要是由於他們長久以來, 從父母那裡習得了權威性的交往方式, 都是一方在說, 一方在聽, 一方在要求, 一方在執行, 缺乏應有的互動和你來我往的交流和討論。

另一個極端則是,

孩子在社會交往中缺乏主動性和參與性。

因為在家中任何事情都由父母包辦和代言, 使得他們習慣聽別人的話, 不會思考自己的內心需求, 更不會在公共場合合理表達自己的心思和想法。 這樣的孩子, 雖然表現的乖巧和順從, 但是從長遠看, 將來在同伴中很難有影響力, 多數處於跟從的狀態。

因此我們一定要關注到跟孩子交往時的互動, 而不是一味單方面的說教。

營造積極正向的交往氛圍, 為孩子樹立榜樣

比如大人之間處理問題常常爭吵, 而不商量和互相退讓, 那麼孩子就容易習得這樣的社交方式, 遇到事情跟自己想法不一樣的時候, 就會吵鬧, 甚至動用武力, 用簡單粗暴的方式, 來解決社交中的衝突問題。

可能有的家長說, 即使我們大人吵架了, 也會告訴孩子, 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

可這完全是無用功。 因為小孩子道德水準在幼稚園階段還沒有發展到足夠的成熟, 還不能夠結合情境去明辨是非。 他們會自然而然的模仿父母的一切行為,

包括好的和不太好的。 孩子一旦見識了您的言行舉止, 就極有可能模仿、內化成他們自己的社交習慣。

所以孩子社交時的行為舉止往往是父母的縮影和重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