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珍貴的清華獻禮《無問西東》|心之所向,即是真實

《無問西東》, 這部失蹤了五年的清華百年校慶獻禮, 終於上映——獻給了清華的120周年生日。 圍觀者如我, 初時僅是抱著為章子怡演技買單的心情, 卻意料之外地, 交付了眼淚與感慨。

“如果提前瞭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 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于我, 張震這一當代背景下的角色, 並不是最有劇情說服力的一個。 但開頭的這一句問句, 配上張先生獨特的臺灣腔調, 卻是最好不過的選擇。 也正是這一問, 讓斜倚在VIP廳座椅的我, 微微坐直了背。 影片隨後幾個時代的風, 雨, 起, 落, 皆因這一問, 顯得不那麼刻板與遙遠。

影片開始於2012年, 那是張震的面孔, 一如既往的好看。 不對!張震的好看, 怎麼能用“好看”?活在我心目中的張震, 是螢幕上的張震, 那是一個亦莊亦諧的英雄, 一如他寫滿了故事的面孔。 那是一個演員的藝術修養吧!然而, 這一次的張震, 不是武藝高強的英雄,

是一個生活在我們身邊或是朋友的朋友,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職場, 使出渾身解數, 討個優質生活的精英男。

在面臨人性或是利益的考驗面前, 一如凡人, 動搖過、懷疑過。 影片裡有個細節, 站在“7—11”的門口, 手裡捧著熱咖啡, 穿著厚厚的棉衣外套, 脖子裡裹著圍巾的韓童生對身旁露著脖子, 一件格紋西裝外套的張震說, “到底是年輕!”這是我在觀影體驗中的唯一一次笑點, 也是影片中最為敞亮的一個鏡頭, 兩代人面臨人生抉擇時, 因理念的不同而產生的分歧。 可到底是年輕, 也到底是電影, 當真心在都市的高樓大廈中漸漸走遠時, 到底會被一雙善意的大手帶回到初心, 善意漸少時, 總會有人堅守, 給俗世裡的我們, 不俗的勇氣。

鏡頭被帶回到1962年的北京, 看見這個數字, 從無數的隻言片語中, 我們是不是都會下意識地被拽進歷史的漩渦?在那個荒唐的年代裡, 真心要向歷史妥協, 情愛要逃避內心, 那個年代裡, 信仰要和著鮮血送你到萬劫不復。 即使慘烈如是, 可是, 就是在那漫無邊際地黑暗中,

依然有青春盛放。

愛情是慘烈人世開出的一朵小花, 那單純的理想一定是我們這個年代最為珍貴的追憶。 自私懦弱的李想面對王敏佳被眾人謾駡、毆打時, 還在慷慨陳詞, 欲為邊疆奉獻芳華。 電影總是給人念想, 所以,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 我們沒有辦法用一個肯定的詞彙簡單地將其定義為“好人”或者“壞人”。 李想背著良心的罪債, 去了邊疆。 逝者已逝, 生者如斯, 墓碑上的照片裡, 是那個風華正茂的青年, 為了救助支邊戰友, 犧牲了自己的青春。

陳鵬沒有那麼多口號, 執念地愛一個人, 隱姓埋名, 在荒漠中孤獨數年, 潛心參與核武器的研究, 為祖國科研奉獻塵世的幸福。 經歷過慘烈的戰爭, 被特殊的時代殘忍對待,

可背負的理想光輝, 從為泯滅, 那個年代, 不只有情和愛。 那亦是一個理想和信仰閃閃發光的時代。

時間切換到1938年, 昆明。 那是槍林彈雨中的詩和遠方, 那裡有中國文學屆最璀璨的記憶, 那裡有中國教育史上不朽的榮光, 因為那裡有穿越炮火, 用信仰鑄就的西南聯大。 沈從文、朱自清、錢鐘書、聞一多、梅貽琦……一個個閃閃發光的名字,中國知識份子的風骨和氣節在那裡永遠地流淌著。

1938年的青春,有兩個鏡頭讓我淚流不止。一個是物理教授的“靜坐聽雨”,硝煙炮火,那是知識份子堅守的的風骨和雅致。一個是泰戈爾訪華,“如此你們雖則眷愛地上實體的事物,你們的精神還是無傷的,你們的使命是在拿天堂給人間,拿靈魂來給一切的事物。”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1930年代的青春。

出乎意料地,王力宏的這個角色並沒有敗給演員的現代感。隔著螢幕,也能感受到導演對這個角色的寵愛。於是他承包了影片絕大部分的陽光、青春、真摯和感動。許是角色本身的故事,那種絲毫不拐彎的理想與衝動;許是演員的一張臉龐,那種善意與不設防……說不出來的原因,就讓你放棄了推敲,拿起紙巾,心中默念“我就是要哭”。

令人沸騰唏噓之際,螢幕將我們帶到了1923年的清華園。

少年聽雨,追問生而為人的意義,經受著學業選擇的痛苦。在聆聽完泰戈爾“對自己真誠”的演講以及梅貽琦校長的答案,“真實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最終尋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之所向。奮身做個英雄,不枉那青春勇。

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艱難。四代人用行動給出青春的答案,影片最後,經歷了動搖和懷疑的張震做出了我們這個時代年輕人的選擇。

認真想起來,這部影片遠非完美,導演的手法滿屏都是痕跡,每一次挑動你的感官,都直白地拉足陣勢。然而並不重要。靜坐賞雨,山間講課,藝術的加工來得如此直接,而我們也如武陵人般,滿足地接收了這一個世外桃源。擁抱之,嚮往之。

大勇者,家國為重。只問真心,無問西東。只問熱血,無問西東。儘管山河破碎,仍懷少年意氣。儘管烏雲壓頂,卻知光的來處。他們的溫暖,坦蕩,和擔待,從謙卑與真實裡長出來。而真實是多麼自發的一種心理活動啊,沒有人能左右,亦沒有人能指引你。甚至現實,也無法成為論據。無問西東,只問自由,只問深情。心之所向,就是真實。

喜歡的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哦~

沈從文、朱自清、錢鐘書、聞一多、梅貽琦……一個個閃閃發光的名字,中國知識份子的風骨和氣節在那裡永遠地流淌著。

1938年的青春,有兩個鏡頭讓我淚流不止。一個是物理教授的“靜坐聽雨”,硝煙炮火,那是知識份子堅守的的風骨和雅致。一個是泰戈爾訪華,“如此你們雖則眷愛地上實體的事物,你們的精神還是無傷的,你們的使命是在拿天堂給人間,拿靈魂來給一切的事物。”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1930年代的青春。

出乎意料地,王力宏的這個角色並沒有敗給演員的現代感。隔著螢幕,也能感受到導演對這個角色的寵愛。於是他承包了影片絕大部分的陽光、青春、真摯和感動。許是角色本身的故事,那種絲毫不拐彎的理想與衝動;許是演員的一張臉龐,那種善意與不設防……說不出來的原因,就讓你放棄了推敲,拿起紙巾,心中默念“我就是要哭”。

令人沸騰唏噓之際,螢幕將我們帶到了1923年的清華園。

少年聽雨,追問生而為人的意義,經受著學業選擇的痛苦。在聆聽完泰戈爾“對自己真誠”的演講以及梅貽琦校長的答案,“真實是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最終尋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之所向。奮身做個英雄,不枉那青春勇。

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艱難。四代人用行動給出青春的答案,影片最後,經歷了動搖和懷疑的張震做出了我們這個時代年輕人的選擇。

認真想起來,這部影片遠非完美,導演的手法滿屏都是痕跡,每一次挑動你的感官,都直白地拉足陣勢。然而並不重要。靜坐賞雨,山間講課,藝術的加工來得如此直接,而我們也如武陵人般,滿足地接收了這一個世外桃源。擁抱之,嚮往之。

大勇者,家國為重。只問真心,無問西東。只問熱血,無問西東。儘管山河破碎,仍懷少年意氣。儘管烏雲壓頂,卻知光的來處。他們的溫暖,坦蕩,和擔待,從謙卑與真實裡長出來。而真實是多麼自發的一種心理活動啊,沒有人能左右,亦沒有人能指引你。甚至現實,也無法成為論據。無問西東,只問自由,只問深情。心之所向,就是真實。

喜歡的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