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互聯網,已形成阿裡和騰訊的八爪魚生態!

年底, 馬化騰在一個論壇上吐槽, 跟阿裡哪兒哪兒都有競爭。 然後來了一句:我們是去中心化的賦能。

“我們不是整條命掌握在自己手上,

而是只要半條命, 另外半條命就靠生態裡面的其他合作夥伴。 ”

人狠話不多的小馬哥:鵝們大騰訊共榮圈, 不會逼你們走華山一條路。 。 。

阿裡王帥隨後表示:合作夥伴整條命都交給了你的入口, 你整條命都是小學生給的。

騰訊張軍然後回應:你數學不好請加強學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小馬哥在“反阿裡聯盟”的朋友圈圖片下留言:物極必反~

歲末年初飄蕩在中國互聯網上空的, 是濃濃的火藥味兒。

中國互聯網發展到AT雙雄時代, 擦出這點火花, 實在正常。

不止互聯網企業之間。 騰訊因為華為手機劫了微信資料告到了工信部。

然後華為餘承東去拜會了阿裡逍遙子。

嗯, 有點戰國縱橫的味道了~

口舌之爭都是浮在水面上的東西, 水面下的戰局是另一回事。

阿裡是戰略先行, 搶佔頭部, 以運營為中心擴張出口和場景, 貫通人、貨、場、雲的縱向一體化。 所謂新經濟生態。 最後發現騰訊好像擋著道了。

騰訊是產品先行, 搶佔終端流量, duangduang一頓變現, 發現缺了些深層運營的東西, 於是從週邊往裡攻,

基於流量尋找可運營的內容。 但是處處碰上阿裡。

於是中國互聯網, 成了一條有點撕裂的八爪魚, 阿裡是頭, 騰訊是腳, 然而終究是在爭個頭啊。

一、戰略VS產品

以前說過兩巨頭的區別:一個由商業而產品, 一個由產品而商業。

阿裡是從B2B起家的, 經歷了長時間的艱苦運營。 從線下掃商家, 到線上交易處理和服務, 從一開始, 需要構建供應鏈生態、確立規則, 重運營、重服務。 中間任何一環也不能掉鏈子。

除了從一張白紙上構建商業生態, 阿裡踏進的還是互聯網業裡中外競爭最充分的領域。

外部前有巨頭, 後有追兵。 從8848, 到ebay, 到亞馬遜;還有原本掌握供應鏈的線下商業巨頭們。

基本上是在夾縫裡成長, 在運營的過程裡尋找適合的生態再確定產品,

從B2B的阿裡巴巴, 到C2C的淘寶, 到B2C的天貓。

阿裡到2012年才整體盈利。 為啥?因為重運營。 不是純流量通道, 而是一步到位做交易。 解決了交易問題, 還有信用、支付、物流、投訴、打假的必備配套體系。

這個重運營模式, 大部分企業是熬不過來的。 阿裡的流量在相當長時間裡比當時三大門戶差得多, 比百度騰訊更差得遠。

運營、供應鏈管理, 是阿裡體系的核心, 而後才有流量。 而不是先做出高基數的產品, 然後躺在流量上賺錢。

騰訊相反, 目標沒有阿裡那麼遠大。 就是做個爆款通訊工具。 有了產品和使用者, 再去想商業問題。

前期的所有, 都是線上上:線上開發、線上推廣、線上假裝女生跟人聊天, 把人圈進來, 然後是輪番的流量變現。

阿裡的路:把商業裝到我家來, 人就跟著來。 戰略在先, 產品在後。

騰訊的路:把人裝到我家來, 商業跟著來。 產品在先, 戰略在後。

二、阿裡向外, 騰訊向內

阿裡的發展路徑是基於核心戰略的運營不斷往外尋找出口。

它不是騰訊、百度的工具流量變現模式。 而是靠超強的運營能力獲取、鞏固流量。先運營而後流量,是它跟早期所有互聯網巨頭的不同。

騰訊是在佔據週邊使用者出口之後,再向內尋求運營模組。

先流量而後內容。這個內容不會是阿裡式的重運營,而是資訊流、遊戲流,都是純線上的精神文娛消費。

阿裡:商業和人,B2C、消費、支付、交易。方向是連接人貨場。

騰訊:人和人,C2C,溝通、社交、娛樂。方向是連接一切人。

這兩個連接方向,本來是沒有競爭的。阿裡是縱向一體化,騰訊是橫向手把手。

但是阿裡的運營能力太強,需要更多出口、流量、場景。

騰訊的連接能力太強,流量過剩,需要內容往裡填。

這也是導致兩巨頭今天對外擴張模式不同的源頭。阿裡向外,騰訊向內。

一個在給運營找最多的出口和終端場景,一個在給出口找足夠多的可運營內容。

阿裡強於運營但B重C輕。或者叫內重外輕。所以要連接各種終端出口,往外伸展。目標還是一個: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所有商業到我碗裡來。

騰訊有大流量但連接停留在人際層面。缺乏複雜性的運營和服務,以及企業端、實體端的連接。所以要往內打,練內功。或者用他人來補位。

氣質是完全不同的。

馬化騰給自己劃定了兩個半業務:社交平臺、數位內容+半個金融。

對邊界的控制是騰訊把產品做到極致的原因。但也導致很長時間停留在人際淺連接。在供應鏈式的重運營、實體連接力上,是缺位的。即使去中心化廣結友邦,難形成戰略合力。

阿裡的氣質完全是挑戰一切不可能,經濟體裡該有的東西都要有。

讓阿裡世界化,讓世界阿裡化。沒有就買,買不到就自己幹。重構新世界不在話下。反正苦中苦都吃過了。這過程裡難免有磕磕碰碰,但是生態漸成。

回到賦能這件事上,阿裡是戰略性外擴流量和場景;騰訊是碎片化探索運營內核。

三、八爪魚的頭和腳

我們會越來越感覺出來,這兩家在中國互聯網的深層位置,完全不同。

如果互聯網是一個八爪魚,阿裡是頭,騰訊是腳。

阿裡佔據了大腦(運營、算力)的一半,騰訊佔據了八爪(終端流量)的一半。

頭部,是資料和雲。

阿裡擅運營,但現階段阿裡真正超能的地方不是運營電商,而是資料運營力。這是未來阿裡經濟體的殺手鐧。

阿裡今年的GMV估計會突破4.5萬億,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估計35萬億。阿裡平臺的商業流量占了全社會商業消費的13%。

但是,可資料化的商業,阿裡占比至少過半。因為線下商業絕大多數是非資料化的原始商業狀態。

電商是所有資料類型中價值最豐富的資料,阿裡佔據絕對優勢。現在又在聯合線下商業。

雲計算,IDC今年的統計資料,阿裡雲占國內雲計算市場半壁江山。今年營收估計過百億。騰訊雲起步太晚,尚不可比。

這就是互聯網的腦部。阿裡就是這麼一個怪物,比百度和騰訊更少的流量和資料,更弱的科技基因,做成了腦力算力最強的阿裡雲。

阿裡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的總結:

“雲和資料,這兩樣東西相遇產生的化學反應超出了其本身各自存在的意義,成為雲資料。線上的世界裡,沒有大資料,只有雲資料,只有流動的資料,才有價值。”

中國目前在世界雲計算市場的份額才5%。阿裡的一切生態建成的背後,都有這麼一片雲在幾何級擴張。

騰訊正在奮起直追。然而截至目前,它的霸業還是建立在腳部(終端流量)。移動端全網流量如果是八隻爪,它占四隻,應不誇張。

騰訊抓住了手機最高頻的通訊交流板塊,和以此衍生的視頻、閱讀、遊戲……

互聯網的終端觸角,基本上拿捏在騰訊手裡。這不光是用戶數,而是用戶數*頻度*時長的綜合流量。

微信已經是人的延伸,而且有生態化的強烈欲望。

兩家企業,壟斷了中國互聯網的頭和腳。分別體現了中國互聯網頂級的頭部運營能力和終端產品能力。中間那些,說到底是附在頭上還是腳上的問題。

阿裡希望這條八爪魚能多長出幾隻腳,擺脫騰訊的終端流量壟斷。

騰訊希望這條八爪魚能多長出幾個頭,讓阿裡的腦袋別晃那麼響。

腳想長頭,頭想長腳,八爪魚就一條,不撕就怪了。

四、戰局:終究是頭部之爭

阿裡雖然一腦當先,但不想看著自己的超級運營能力被憋屈。雖然它的商業流量是最有價值的。

所以永遠一副火山噴發的狀態。四處突突之下,搞出了億級社交工具釘釘。

這東西打著鮮明的阿裡基因:企業社交。明顯為效率而生的物種。但還是要把廣告打到騰訊大廈旁邊的地鐵口。

騰訊坐擁超級流量,但也不想永遠被人說是“掙小學生的錢”。之前騰訊最大的痛點,是停留在人際連接,缺乏縱深連接。

微信幫騰訊打開了人、物、服務連接的能力,只是目前還在碎片化小商業的階段。要不要把它做得更重?估計是讓張小龍撓頭的問題。

這裡要給個預判。

短期,阿裡和騰訊的命根子都還是主業。電商和遊戲。但是這兩者都有天花板和局限。雖然商業的天花板貌似更高一些。

中期,阿裡和騰訊的增量都在金融。離錢最近的地方,也是互聯網最容易解決的領域,沒有比貨幣再標準化的交易。盈利能力上不封頂。空間看現在的銀行保險證券業。

長期,未來的核心是資料之爭。也就是阿裡現在卡位的頭部。

資料意味著更高效的資源調配和連接能力,更底層的基礎設施構建能力。也就是獲取未來的、更高維度的流量。包括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

阿裡占了先機。資料、算力、雲計算的市場化、和中科院合作的量子計算實驗室,從全球引進科學家,上中下游卡位完整。

騰訊起步晚,追得猛。2015年開始每年砸20億投入雲計算,從爭搶政府、企業合作,到海外佈局,這大概是騰訊主動和阿裡拼搶最兇猛的領域。

就在12月,騰訊也宣佈成立自己的量子計算實驗室。

大家都隱約看到了那個萬物互聯的世界。互聯網的連接能力和處理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停留在表層,意味著未來沒有更廣泛的實體連接和處理能力,意味著失去更廣闊的連接空間。

互聯網的歷史無數次證明,光有流量而沒有縱深空間,流量會飄走。

雅虎曾是第一門戶兼搜索,已經不知飄到哪去了。

互聯網這條八爪魚,終究要以資料、算力和軟硬體結合的高維處理能力連接一切可能連接的東西。

嗯,上個月,打造“全聯接世界”的華為,宣佈和百度戰略合作。

大戲剛開始~

而是靠超強的運營能力獲取、鞏固流量。先運營而後流量,是它跟早期所有互聯網巨頭的不同。

騰訊是在佔據週邊使用者出口之後,再向內尋求運營模組。

先流量而後內容。這個內容不會是阿裡式的重運營,而是資訊流、遊戲流,都是純線上的精神文娛消費。

阿裡:商業和人,B2C、消費、支付、交易。方向是連接人貨場。

騰訊:人和人,C2C,溝通、社交、娛樂。方向是連接一切人。

這兩個連接方向,本來是沒有競爭的。阿裡是縱向一體化,騰訊是橫向手把手。

但是阿裡的運營能力太強,需要更多出口、流量、場景。

騰訊的連接能力太強,流量過剩,需要內容往裡填。

這也是導致兩巨頭今天對外擴張模式不同的源頭。阿裡向外,騰訊向內。

一個在給運營找最多的出口和終端場景,一個在給出口找足夠多的可運營內容。

阿裡強於運營但B重C輕。或者叫內重外輕。所以要連接各種終端出口,往外伸展。目標還是一個: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所有商業到我碗裡來。

騰訊有大流量但連接停留在人際層面。缺乏複雜性的運營和服務,以及企業端、實體端的連接。所以要往內打,練內功。或者用他人來補位。

氣質是完全不同的。

馬化騰給自己劃定了兩個半業務:社交平臺、數位內容+半個金融。

對邊界的控制是騰訊把產品做到極致的原因。但也導致很長時間停留在人際淺連接。在供應鏈式的重運營、實體連接力上,是缺位的。即使去中心化廣結友邦,難形成戰略合力。

阿裡的氣質完全是挑戰一切不可能,經濟體裡該有的東西都要有。

讓阿裡世界化,讓世界阿裡化。沒有就買,買不到就自己幹。重構新世界不在話下。反正苦中苦都吃過了。這過程裡難免有磕磕碰碰,但是生態漸成。

回到賦能這件事上,阿裡是戰略性外擴流量和場景;騰訊是碎片化探索運營內核。

三、八爪魚的頭和腳

我們會越來越感覺出來,這兩家在中國互聯網的深層位置,完全不同。

如果互聯網是一個八爪魚,阿裡是頭,騰訊是腳。

阿裡佔據了大腦(運營、算力)的一半,騰訊佔據了八爪(終端流量)的一半。

頭部,是資料和雲。

阿裡擅運營,但現階段阿裡真正超能的地方不是運營電商,而是資料運營力。這是未來阿裡經濟體的殺手鐧。

阿裡今年的GMV估計會突破4.5萬億,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估計35萬億。阿裡平臺的商業流量占了全社會商業消費的13%。

但是,可資料化的商業,阿裡占比至少過半。因為線下商業絕大多數是非資料化的原始商業狀態。

電商是所有資料類型中價值最豐富的資料,阿裡佔據絕對優勢。現在又在聯合線下商業。

雲計算,IDC今年的統計資料,阿裡雲占國內雲計算市場半壁江山。今年營收估計過百億。騰訊雲起步太晚,尚不可比。

這就是互聯網的腦部。阿裡就是這麼一個怪物,比百度和騰訊更少的流量和資料,更弱的科技基因,做成了腦力算力最強的阿裡雲。

阿裡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的總結:

“雲和資料,這兩樣東西相遇產生的化學反應超出了其本身各自存在的意義,成為雲資料。線上的世界裡,沒有大資料,只有雲資料,只有流動的資料,才有價值。”

中國目前在世界雲計算市場的份額才5%。阿裡的一切生態建成的背後,都有這麼一片雲在幾何級擴張。

騰訊正在奮起直追。然而截至目前,它的霸業還是建立在腳部(終端流量)。移動端全網流量如果是八隻爪,它占四隻,應不誇張。

騰訊抓住了手機最高頻的通訊交流板塊,和以此衍生的視頻、閱讀、遊戲……

互聯網的終端觸角,基本上拿捏在騰訊手裡。這不光是用戶數,而是用戶數*頻度*時長的綜合流量。

微信已經是人的延伸,而且有生態化的強烈欲望。

兩家企業,壟斷了中國互聯網的頭和腳。分別體現了中國互聯網頂級的頭部運營能力和終端產品能力。中間那些,說到底是附在頭上還是腳上的問題。

阿裡希望這條八爪魚能多長出幾隻腳,擺脫騰訊的終端流量壟斷。

騰訊希望這條八爪魚能多長出幾個頭,讓阿裡的腦袋別晃那麼響。

腳想長頭,頭想長腳,八爪魚就一條,不撕就怪了。

四、戰局:終究是頭部之爭

阿裡雖然一腦當先,但不想看著自己的超級運營能力被憋屈。雖然它的商業流量是最有價值的。

所以永遠一副火山噴發的狀態。四處突突之下,搞出了億級社交工具釘釘。

這東西打著鮮明的阿裡基因:企業社交。明顯為效率而生的物種。但還是要把廣告打到騰訊大廈旁邊的地鐵口。

騰訊坐擁超級流量,但也不想永遠被人說是“掙小學生的錢”。之前騰訊最大的痛點,是停留在人際連接,缺乏縱深連接。

微信幫騰訊打開了人、物、服務連接的能力,只是目前還在碎片化小商業的階段。要不要把它做得更重?估計是讓張小龍撓頭的問題。

這裡要給個預判。

短期,阿裡和騰訊的命根子都還是主業。電商和遊戲。但是這兩者都有天花板和局限。雖然商業的天花板貌似更高一些。

中期,阿裡和騰訊的增量都在金融。離錢最近的地方,也是互聯網最容易解決的領域,沒有比貨幣再標準化的交易。盈利能力上不封頂。空間看現在的銀行保險證券業。

長期,未來的核心是資料之爭。也就是阿裡現在卡位的頭部。

資料意味著更高效的資源調配和連接能力,更底層的基礎設施構建能力。也就是獲取未來的、更高維度的流量。包括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

阿裡占了先機。資料、算力、雲計算的市場化、和中科院合作的量子計算實驗室,從全球引進科學家,上中下游卡位完整。

騰訊起步晚,追得猛。2015年開始每年砸20億投入雲計算,從爭搶政府、企業合作,到海外佈局,這大概是騰訊主動和阿裡拼搶最兇猛的領域。

就在12月,騰訊也宣佈成立自己的量子計算實驗室。

大家都隱約看到了那個萬物互聯的世界。互聯網的連接能力和處理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停留在表層,意味著未來沒有更廣泛的實體連接和處理能力,意味著失去更廣闊的連接空間。

互聯網的歷史無數次證明,光有流量而沒有縱深空間,流量會飄走。

雅虎曾是第一門戶兼搜索,已經不知飄到哪去了。

互聯網這條八爪魚,終究要以資料、算力和軟硬體結合的高維處理能力連接一切可能連接的東西。

嗯,上個月,打造“全聯接世界”的華為,宣佈和百度戰略合作。

大戲剛開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