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大概是我能想到,《前任3》成為爆款的全部原因了

最近蹦出來一部片。 沒錯, 就是“蹦”出來的。 因為估計很多人都沒想到, 它能成為2018年院線電影的第一個爆款。

最近蹦出來一部片。

沒錯, 就是“蹦”出來的。 因為估計很多人都沒想到, 它能成為2018年院線電影的第一個爆款。

一言不合就開小火車在此之前, 他們中的大多數並不知道《前任1》和《前任2》是什麼鬼, 但這並不影響他們要研究《前任3》的欲望。

而當他們從電影院出來往往會被蜜汁洗腦,

然後帶另外一波人進去看。

難道這部電影裡有某種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前任3》有多火?不看這片, 聊天你都插不上嘴

還沒看過的閨蜜們一定對《前任3》充滿了好奇, 小編也是, 甚至覺得已經到了不看都不行的地步了。

因為僅僅一個週末的時間, 小編的朋友圈莫名其妙被刷屏。

不管是姑娘還是漢子, 紛紛在票圈曬票根, 兩張電影票兩杯可樂一桶爆米花, 夾雜著三言兩語的狀態:哭了。

額, 還有這種一個人苦哈哈去追憶前任的小可憐這種待遇通常情況下是人員配置超一線、製作水準超精良的電影才能享受的,

《前任3》難道也是這麼厲害的大片嗎?

主演自己都能看哭惹可能是一種傳染病, 大家紛紛約上自己的ex, 去電影院裡“控訴”他們曾經對自己犯下的血淚罪行。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哭了”這一陣營。

他們開始追憶起自己的前任, 痛徹心扉或者念念不忘, 連續許多天, 讓小編不得不開始重視起這部電影來。

幾乎是同一時間, 甚至一些不相干的聊天群裡也出現了《前任3》的影子。

比如前一分鐘還在說房價的走勢幼兒的健康, 後一分鐘有人突然跑出來哭訴自己和ex的前情往事。

與此同時發生的就是《前任3》票房的飆升。

從第一天的排片18%, 5500萬;第二天的排片15%, 8100萬, 一路逆襲, 遠遠甩開了同期幾部國產片。

直到今天《前任3》的即時票房數依然甩開其他院線好遠最高潮之處在于《前任3》與《星戰8》之戰。

在好萊塢虎《星戰8》上映的首日,已經上映了一周的《前任3》豪取1.5億票房,超過《星戰8》一倍還多。第二天是《星戰8》的三倍,第三天是《星戰8》的四倍……吃瓜群眾大呼,沒想到啊!

一個從來沒有被看好的片,截至目前,已經超過了15億票房,而且這個勢頭還未有停歇的跡象。

那到底,《前任3》為什麼能這麼火呢?

《前任3》為什麼火?普遍的私人性不是每個人都明白的

為了不被小夥伴們拋棄,小編必須去看一看這部電影了。

之前是小編有小偏見了在看《前任3》之前,小編特意補了補功課。這個系列是流水的女主角,鐵打的韓庚和鄭愷,兩位先生三部片中角色的名字都是一樣的。

《前任1》大概講的是,孟雲和大學同學羅茜同甘共苦相互扶持走過了13年。

羅茜也暗戀了孟雲13年。不過倆人的關係都是彼此看破不說破,一個單身的時候另一個總有伴,有點有緣無分的意思。

最後兩個人都找到了“歸宿”,但在羅茜的婚禮上,男主才發現她就是自己沒能在一起過的“前任”。

這個“前任”幫他完成了感情的成長,讓曾經花心愛玩的傢伙學著去“堅守一份感情”。

而《前任2》呢,大概講的是“雖然你愛玩但是我也不要做你的備胎並且要用盡心機讓你愛上我”。

第二部比第一部車開的還快。

看過的你會懂……三部比較來看的話,《前任1》和《前任3》有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很多有過前任的胖友都能從裡面找到自己在愛情面前傻乎乎的樣子。

跟前兩部相比,《前任3》顯然是一部更“適合”的作品,適合的人群,當然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說句簡單明瞭的:這部電影關注的是個人情感,而這個情感,還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

電影說的是兩個人因為不知道什麼原因的小事分手了,在一次又一次的思念與誤解中,感情逐漸轉淡,最終與分手而告終。

像不像我們回憶裡的每一個前任關係?

我們可能不記得當初為什麼分手,但我們會記得那一次的痛苦感受,以及對擦肩而過引發的美好追憶。

是的,這就是共通情感,也就是《前任3》抓住的最聰明的一點。

共通情感是沒有具體事件的,因為具體事件都包含著對與錯的價值判斷。《前任3》很聰明地避免了去判斷這件事。

分手與遺憾每個人都會有,那種對待前任的留念也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提及起來的,不然怎麼會有“民國不如大清“這樣的斷語呢。

在這一點上,《前任3》的取向跟去年奧斯卡的那部《愛樂之城》還是有那麼點相似的,《愛樂之城》的結尾也是戳破了好多人的淚腺。

但《前任3》更進一步的是它不告訴你分手的原因。

這就很厲害了,能讓“對號入座”的人群達到最大化,與“夢想“的延伸不同,它更直接地切入了感情這麼一個小口子裡。

事實證明,冒著被誤認為格局不大的風險,《前任3》的這一步走贏了。

單純地切入個人情感這一細分領域,很多人都不會幹,因為大家都說啊,“文以載道”,所以文藝作品總愛承載那麼些大道理。

即便《前任3》花了大量的篇幅講“男女看待一件事不同”這樣的道理,但它的野心並不在此。

它試圖打造一部“私人化”的電影。

在這個基礎上你可以看到大量極其大眾心理層面的敘述。

比如不斷翻看曾經的聊天記錄,仔細觀察前任們的新照片,還有已經變成了一代人共同回憶的《大話西遊》。

這樣的事情總有一件是“你”做過的,於是會讓觀眾覺得,這就是一部拍給“你”看的電影。

這其實就是一種普遍的私人性。

這個道理早在許多年前就存在著,而且在流行音樂的領域,它一直是條金科玉律。

它不說具體事件,只說狀態,不搞峰迴路轉,只說當下,也正是因為這樣,它才具有更大的普遍性,以及更可信。

在假大空盛行的當下華語影壇,後一種尤為重要,許多電影你說它“雷”,其實是因為電影的情節和臺詞讓你覺得不可信,以致完全帶入不了劇情。

更何況,它們還總愛去講些老掉牙的道理,顯得自己無所不知。

其實有時候我們對一部電影要求過多,總是要它各方面兼顧總是要它做到完美。

誠然,有些電影能夠滿足這一要求,但當你以這一要求在先決條件上引導電影的時候,就容易引起大而全的平庸出來。

你所看到的大部分垮掉的大片,基本上都是試圖各方兼顧的結果。

而事實上我們需要的不是一鍋雜燴,我們需要的是更私人化的電影。

比如一部電影只說“我曾經暗戀過一個女孩”行不行?比如說一部電影只聊“我的老闆是傻X”行不行?當然行啊,我們迫切地想看呢。

專注個人情感,而不是全面兼顧,這樣遍地開花,各取所需,才是未來的方向。

你喜歡什麼口味的糖果?拿去就好。

在藝術層面痛心疾首?別忘了電影首先是社交手段之一

這樣說可能有很多人會不服,他們會問,《前任》一共有三部,為什麼只有《前任3》能火?

一些想跟風賺快錢的人立即上馬了一部類似的愛情片,想看看還能不能趁機分一杯羹。

當然不能。畢竟這裡面是存在著許多偶然性的呀。

我們常說電影是門藝術,但這是從品質上來說的,而從本質上來說,電影更明顯的應該是社交屬性。

無論是早年盧米埃爾拍個短片邀請一堆親友來欣賞,還是後來在電影院裡上百人坐在一起聽著吵架聞著爆米花的奶油味看同一塊螢幕,都毫無疑問不是私人性質的。

有了盧米埃爾兄弟才有了電影和電影放映機呀除非工作需要,不然誰看電影的時候不會強行拉一個小夥伴呢?

在這個基礎上,一部電影的火不火,唯一的指標就是看它有沒有可持續的話題了。

我們來看2017年的幾部“黑馬”作品。

《岡仁波齊》上映之前沒人認為它能火起來,但事實上,它上映之後帶起了各種話題,坐個地鐵都能聽見有人在討論西藏啊朝聖啊什麼的。

《戰狼2》就更不用說了,打心底的民族自豪感,趕上了國際事件,這個片的話題引起的爭議都上升到了“中國人”的爭論。

至於《芳華》,撤檔才不是什麼重大事件。它能夠引起那樣的反響完全是因為歷史,可能你也看到過一群老人衣著整潔地進了電影院。

歸根結底,這些“爆款”啊“黑馬”啊,都是因為觸動了某一批人的某個神經點,而這一點引起了公眾的注意,於是星星之火,瞬間燎原。

《前任3》很顯然地是具有90後感情共通性的,但這只是傳播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就在於它所觸發的社會話題了。

在這方面,它能在各種地方引起廣泛的討論,所以這種影響就順勢擴展到了90後的群體之外。

娛樂項目越來越多的媽媽輩居然也會聞聲跑到電影院去看再加上票房這麼火爆,好多胖友都會想看看它到底哪裡這麼有魅力。所以它很容易就變成了一個全民事件,在一個全民事件面前,如果你不去瞭解,顯然就out了。

這不僅僅是沒有話題或者插不上嘴的難堪,甚至於還有一些被邊緣化的擔憂。所以《戰狼2》能突飛猛進,《前任3》也能高唱凱歌。

而從此之後,你就顯然不能只用電影的品質來考量它了,它已經涉及到了社會層面的問題。

事實上也是這樣,去看《前任3》和去看《嘉年華》的心態肯定是不一樣的。

《前任3》像是去參加一場聚會,看完後三三兩兩回憶青春,目的已經達到。

而《嘉年華》則不一樣,你可能還會關注它的鏡頭語言與性侵危害,而這些都是大家可能都不願意去聊。

所以為什麼春節檔的電影無論品質如何總能取得很高票房?

那根本是因為這個社交屬性已經完全遮蓋了藝術屬性嘛,你走親訪友逛街購物,春節檔電影就是無年齡差的談資神器。

當然,《前任3》的厲害之處在於我們並不是談論電影本身,而是回憶前任。

誰沒有個前任呢?各位文藝青年也不必著急,眼看著《前任3》的票房一路披荊斬棘所向無敵就為這個市場擔憂了,大可不必,這其實才是正常形態。在任何國家,都有這種小愛情片逆襲大製作的先例,這是無可複製的。

更重要的是,能夠在電影院各取所需,這種狀態才是健康的,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莎士比亞。關注每一個小切口的個人,才是我們需要的。

在大敘事電影橫行的當下,“個人”其實是需要關懷的一類弱勢群體。

直到今天《前任3》的即時票房數依然甩開其他院線好遠最高潮之處在于《前任3》與《星戰8》之戰。

在好萊塢虎《星戰8》上映的首日,已經上映了一周的《前任3》豪取1.5億票房,超過《星戰8》一倍還多。第二天是《星戰8》的三倍,第三天是《星戰8》的四倍……吃瓜群眾大呼,沒想到啊!

一個從來沒有被看好的片,截至目前,已經超過了15億票房,而且這個勢頭還未有停歇的跡象。

那到底,《前任3》為什麼能這麼火呢?

《前任3》為什麼火?普遍的私人性不是每個人都明白的

為了不被小夥伴們拋棄,小編必須去看一看這部電影了。

之前是小編有小偏見了在看《前任3》之前,小編特意補了補功課。這個系列是流水的女主角,鐵打的韓庚和鄭愷,兩位先生三部片中角色的名字都是一樣的。

《前任1》大概講的是,孟雲和大學同學羅茜同甘共苦相互扶持走過了13年。

羅茜也暗戀了孟雲13年。不過倆人的關係都是彼此看破不說破,一個單身的時候另一個總有伴,有點有緣無分的意思。

最後兩個人都找到了“歸宿”,但在羅茜的婚禮上,男主才發現她就是自己沒能在一起過的“前任”。

這個“前任”幫他完成了感情的成長,讓曾經花心愛玩的傢伙學著去“堅守一份感情”。

而《前任2》呢,大概講的是“雖然你愛玩但是我也不要做你的備胎並且要用盡心機讓你愛上我”。

第二部比第一部車開的還快。

看過的你會懂……三部比較來看的話,《前任1》和《前任3》有些相同的地方,比如很多有過前任的胖友都能從裡面找到自己在愛情面前傻乎乎的樣子。

跟前兩部相比,《前任3》顯然是一部更“適合”的作品,適合的人群,當然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

說句簡單明瞭的:這部電影關注的是個人情感,而這個情感,還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

電影說的是兩個人因為不知道什麼原因的小事分手了,在一次又一次的思念與誤解中,感情逐漸轉淡,最終與分手而告終。

像不像我們回憶裡的每一個前任關係?

我們可能不記得當初為什麼分手,但我們會記得那一次的痛苦感受,以及對擦肩而過引發的美好追憶。

是的,這就是共通情感,也就是《前任3》抓住的最聰明的一點。

共通情感是沒有具體事件的,因為具體事件都包含著對與錯的價值判斷。《前任3》很聰明地避免了去判斷這件事。

分手與遺憾每個人都會有,那種對待前任的留念也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提及起來的,不然怎麼會有“民國不如大清“這樣的斷語呢。

在這一點上,《前任3》的取向跟去年奧斯卡的那部《愛樂之城》還是有那麼點相似的,《愛樂之城》的結尾也是戳破了好多人的淚腺。

但《前任3》更進一步的是它不告訴你分手的原因。

這就很厲害了,能讓“對號入座”的人群達到最大化,與“夢想“的延伸不同,它更直接地切入了感情這麼一個小口子裡。

事實證明,冒著被誤認為格局不大的風險,《前任3》的這一步走贏了。

單純地切入個人情感這一細分領域,很多人都不會幹,因為大家都說啊,“文以載道”,所以文藝作品總愛承載那麼些大道理。

即便《前任3》花了大量的篇幅講“男女看待一件事不同”這樣的道理,但它的野心並不在此。

它試圖打造一部“私人化”的電影。

在這個基礎上你可以看到大量極其大眾心理層面的敘述。

比如不斷翻看曾經的聊天記錄,仔細觀察前任們的新照片,還有已經變成了一代人共同回憶的《大話西遊》。

這樣的事情總有一件是“你”做過的,於是會讓觀眾覺得,這就是一部拍給“你”看的電影。

這其實就是一種普遍的私人性。

這個道理早在許多年前就存在著,而且在流行音樂的領域,它一直是條金科玉律。

它不說具體事件,只說狀態,不搞峰迴路轉,只說當下,也正是因為這樣,它才具有更大的普遍性,以及更可信。

在假大空盛行的當下華語影壇,後一種尤為重要,許多電影你說它“雷”,其實是因為電影的情節和臺詞讓你覺得不可信,以致完全帶入不了劇情。

更何況,它們還總愛去講些老掉牙的道理,顯得自己無所不知。

其實有時候我們對一部電影要求過多,總是要它各方面兼顧總是要它做到完美。

誠然,有些電影能夠滿足這一要求,但當你以這一要求在先決條件上引導電影的時候,就容易引起大而全的平庸出來。

你所看到的大部分垮掉的大片,基本上都是試圖各方兼顧的結果。

而事實上我們需要的不是一鍋雜燴,我們需要的是更私人化的電影。

比如一部電影只說“我曾經暗戀過一個女孩”行不行?比如說一部電影只聊“我的老闆是傻X”行不行?當然行啊,我們迫切地想看呢。

專注個人情感,而不是全面兼顧,這樣遍地開花,各取所需,才是未來的方向。

你喜歡什麼口味的糖果?拿去就好。

在藝術層面痛心疾首?別忘了電影首先是社交手段之一

這樣說可能有很多人會不服,他們會問,《前任》一共有三部,為什麼只有《前任3》能火?

一些想跟風賺快錢的人立即上馬了一部類似的愛情片,想看看還能不能趁機分一杯羹。

當然不能。畢竟這裡面是存在著許多偶然性的呀。

我們常說電影是門藝術,但這是從品質上來說的,而從本質上來說,電影更明顯的應該是社交屬性。

無論是早年盧米埃爾拍個短片邀請一堆親友來欣賞,還是後來在電影院裡上百人坐在一起聽著吵架聞著爆米花的奶油味看同一塊螢幕,都毫無疑問不是私人性質的。

有了盧米埃爾兄弟才有了電影和電影放映機呀除非工作需要,不然誰看電影的時候不會強行拉一個小夥伴呢?

在這個基礎上,一部電影的火不火,唯一的指標就是看它有沒有可持續的話題了。

我們來看2017年的幾部“黑馬”作品。

《岡仁波齊》上映之前沒人認為它能火起來,但事實上,它上映之後帶起了各種話題,坐個地鐵都能聽見有人在討論西藏啊朝聖啊什麼的。

《戰狼2》就更不用說了,打心底的民族自豪感,趕上了國際事件,這個片的話題引起的爭議都上升到了“中國人”的爭論。

至於《芳華》,撤檔才不是什麼重大事件。它能夠引起那樣的反響完全是因為歷史,可能你也看到過一群老人衣著整潔地進了電影院。

歸根結底,這些“爆款”啊“黑馬”啊,都是因為觸動了某一批人的某個神經點,而這一點引起了公眾的注意,於是星星之火,瞬間燎原。

《前任3》很顯然地是具有90後感情共通性的,但這只是傳播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就在於它所觸發的社會話題了。

在這方面,它能在各種地方引起廣泛的討論,所以這種影響就順勢擴展到了90後的群體之外。

娛樂項目越來越多的媽媽輩居然也會聞聲跑到電影院去看再加上票房這麼火爆,好多胖友都會想看看它到底哪裡這麼有魅力。所以它很容易就變成了一個全民事件,在一個全民事件面前,如果你不去瞭解,顯然就out了。

這不僅僅是沒有話題或者插不上嘴的難堪,甚至於還有一些被邊緣化的擔憂。所以《戰狼2》能突飛猛進,《前任3》也能高唱凱歌。

而從此之後,你就顯然不能只用電影的品質來考量它了,它已經涉及到了社會層面的問題。

事實上也是這樣,去看《前任3》和去看《嘉年華》的心態肯定是不一樣的。

《前任3》像是去參加一場聚會,看完後三三兩兩回憶青春,目的已經達到。

而《嘉年華》則不一樣,你可能還會關注它的鏡頭語言與性侵危害,而這些都是大家可能都不願意去聊。

所以為什麼春節檔的電影無論品質如何總能取得很高票房?

那根本是因為這個社交屬性已經完全遮蓋了藝術屬性嘛,你走親訪友逛街購物,春節檔電影就是無年齡差的談資神器。

當然,《前任3》的厲害之處在於我們並不是談論電影本身,而是回憶前任。

誰沒有個前任呢?各位文藝青年也不必著急,眼看著《前任3》的票房一路披荊斬棘所向無敵就為這個市場擔憂了,大可不必,這其實才是正常形態。在任何國家,都有這種小愛情片逆襲大製作的先例,這是無可複製的。

更重要的是,能夠在電影院各取所需,這種狀態才是健康的,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莎士比亞。關注每一個小切口的個人,才是我們需要的。

在大敘事電影橫行的當下,“個人”其實是需要關懷的一類弱勢群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