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書論|明代時期——徐渭《書論》《執筆法》《七字書訣》

徐渭(1521~1593年)明代傑出書畫家、文學家。 初字文清, 改字文長, 號天池、又號青藤道人、田水月等。 浙江山陰(今紹興)人。 自幼聰慧, 文思敏捷。 且胸有大志。 參加過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和反對權奸嚴嵩, 一生遭遇十分坎坷, 可謂“落魄人間”。 最後入獄七、八年。 獲釋後, 貧病交加, 以賣詩、文、畫糊口, 潦倒一生。 他中年學畫, 繼承梁楷減筆和林良、沈周等寫意花卉的畫法, 故擅長畫水墨花卉, 用筆放縱, 畫殘菊敗荷, 水墨淋漓, 古拙淡雅, 別有風致。 兼繪山水, 縱橫不拘繩墨, 畫人物亦生動, 其筆法更趨奔放、簡練, 幹筆、濕筆、破筆兼用,

風格清新, 恣情汪洋, 自成一家, 形成“青藤畫派”。 他自己尤以書法自重。 自稱“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 袁宏道等稱讚他的書法“筆意奔放”, “蒼勁中姿媚躍出”, “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 作品流傳至今的較多。

《書論》原文:

書法亡久矣, 所傳《書法鉤玄》及《字學新書摘抄》,

猶足系之也。 然文多拙缺散亂, 字多訛, 讀之茫然, 欲假以系猶亡也。 餘故為分其類, 去其不要者, 而稍注其拙、正之訛, 苦無考解者, 則闕之矣。 大約書始執筆;執則運, 故次運筆;運則書, 書有法也, 例則法之條也, 法則例之概也, 故次書法例, 又次書法;書法例、書法, 功之始也, 書功則便與法之終也, 故又次書功;功而不已, 始臻其旨矣, 故又次書致;書思, 致之極也, 故又次書思;書候, 思之餘也, 故又次書候;而書丹法微矣, 附焉;書至此, 可昧其原乎?故又次書原;書至此然後可以評人也, 故又次書評;而孫氏《書譜》大約兼之, 故終以譜。

自執筆至書功, 手也;自書致至書丹法, 心也;書原, 目也;書評, 口也。 心為上, 手次之, 目口末矣。 余玩古人書旨, 雲有自蛇鬥、若舞劍器、若擔夫爭道而得者,

初不甚解, 及觀雷大簡雲, 聽江聲而筆法進, 然後知向所雲蛇鬥等, 非點畫字形, 乃是運筆。 知此則孤蓬自振, 驚沙坐飛, 飛鳥出林, 驚蛇入草, 可一以貫之而無疑矣。 惟壁拆路、屋漏痕、折釵股、印印泥、錐畫沙, 乃是點畫形象, 然非妙於手運, 亦無從臻此。

閱南宮書多矣, 瀟散爽逸, 無過此貼, 辟之朔漠萬馬, 驊騮獨先。

世好趙書, 女取其媚也, 責其古服勁裝可乎?蓋帝胄王孫, 裘馬輕纖, 足稱其人矣。 他書率然, 而《道德經》為尤媚。 然可以為槁澀頑粗, 如世所稱枯柴蒸餅者之藥。

李北海此帖, 遇難布處, 字字侵讓, 互用位置之法, 獨高於人。 世謂集賢師之, 亦得其皮耳。 蓋詳于肉而略於骨, 辟如折枝海棠, 不連鐵幹, 添妝則可,

生意卻虧。

非特字也, 世間諸有為事, 凡臨摹直寄興耳, 銖而較, 寸而合, 豈真我面目哉?臨摹《蘭亭》本者多矣, 然時時露已筆意者, 始稱高手。 予閱茲本, 雖不能必知其為何人, 然窺其露已筆意, 必高手也。 優孟之似孫叔敖, 豈並其鬚眉軀幹而似之耶?亦取諸其意氣而已矣。

古人論真行與篆隸, 辨圓方者, 微有不同。 真行始於動, 中以靜, 終以媚。 媚者, 蓋鋒稱溢出, 其名曰姿態。 鋒太藏則媚隱, 太正則媚藏而不悅, 故大蘇寬之以側筆取妍之說。 趙文敏師李北海, 淨均也, 媚則趙勝李, 動則李勝趙。 夫子建見甄氏而深悅之, 媚勝也, 後人未見甄氏, 讀子建賦無不深悅之者, 賦之媚亦勝也。

待詔文先生, 諱徵明。 摹刻《停雲館帖》, 裝之多至十二本。 雖時代人品,

各就其資之所近, 自成一家, 不同矣。 然其入門, 必自分間布白, 未有不同者也。 舍此則書者為痹, 品者為盲。 雖然, 祝京兆書, 乃今時第一, 王雅宜次之。 京兆十七首書固亦縱, 然非甚合作, 而雅宜不收一字。 文老小楷, 從《黃庭》《樂毅》來, 無間然矣。 乃獨收其行草書《早朝詩》十首, 豈後人愛翻其刻者詩而不計較其字耶?荊公書不必收, 文山公書尤不必收, 重其人耶?噫, 文山公豈待書而重耶?

中書大書, 用肘與腕, 蠅頭蚊腳, 握中其管。 閣而擎之, 墨不涴肘, 刻竹為閣, 創驚妙手, 妙手為誰, 應堯張叟。

黃山谷書如劍戟, 構密是其所長, 瀟散是其所短。 蘇長公書專以老樸勝, 不似其人之瀟灑, 何耶?米南宮書一種出塵, 人所難及, 但有生熟, 差不及黃之勻耳。 蔡書近二王, 其短者略俗耳,勁淨而勻,乃其所長。孟頫雖媚,猶可言也。其似運算元率俗書不可言也。嘗有評吾書者,以吾薄之,豈其然乎?倪瓚書從隸入,輒在鍾元常《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散,未可以近而忽之也。吾學索靖書,雖梗概亦不得,然人並以章草視之,不知章稍逸而近分,索則超而仿篆。分間布白,指實掌虛,以為入門,迨布勻而不必勻。筆態入淨媚,天下無書矣,握入節,乃大忌。雷大簡雲:“聞江聲而筆法進。”噫,此豈可與俗人道哉?江聲之中,筆法何從來哉?隆慶庚午元日,醉後呼管至,無他書,漫評古人,何足依據!

夫不學而天成者,尚矣;其次則始於學,終於天成。天成者非成於天也,出乎已而不由於人也。敝莫敝於不出乎已而由乎人;尤莫敝於罔乎人而詭乎已之所出。凡事莫不爾,而奚獨於書乎哉?近世書者閼絕筆性,詭其道以為獨出乎已,用盜世名,其於點畫漫不省為何物,求其仿跡古先以幾所謂由乎人者,已絕不得,況望其天成者哉!

是輩者起,倡率後生,背棄先進,往往謂張東海乃是俗筆。厭家雞,逐野雞,豈直野雞哉!蓋蝸蚓之死者耳!噫,可笑也!可痛也!以余所謂東海翁善學而天成者,世謂其似懷素,特舉一節耳,豈真知翁者哉!余往年過南安,南安其出守地也,有《東山流觴處草》、《鐵漢樓碑》,皆翁遺墨,而書金蓮寺中者十餘壁,具數種法,皆臻神妙,近世名書所未嘗有也。乃今複得睹是草于門人陸子所,余有感於詭者之敝之妄議,因憶往時所見之奇之有似於此書也,而為敘之如此。憶世事之敝,豈直一書哉!豈直一書哉!

志稱永禪師千文,本以千計。今雖去其世已遠,而漫無一存者。往年人傳董文簡公家有之,急住,啟匣固佳,然不甚稱也。今從陽和太史家得見此本,圓熟精腴,起伏位置,非永師不能到。問其自,雲得之文成公門客之手。顆顆綴珠,行行懸玉,吾何幸得題其端!

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書。然此言亦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李斯書骨氣豐勻,方圓絕妙。曹操書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遙岩璀璨。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芙蓉低昂;又如美玉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沿浮霞。桓夫人書如快馬入陣,屈曲隨人。傅玉書如項羽拔戈,荊軻執戟。嵇康書如抱琴半醉,詠物緩行;又如獨鳥歸林,群烏乍散。王羲之書如壯士拔山,壅水絕流:頭上安點,如高峰墮石;作一橫畫,如千里陣雲;捺一偃波,若風雷震駭;作一豎畫,如萬歲枯藤,立一揭竿(筆),若龍臥鳳閣;自上揭竿(筆),如龍跳天門。宋文帝書如葉裡紅花,雲間白日。陸柬之書仿佛堪觀,依稀可擬。王紹宗書筆下流利,快健難方,細觀熟視,轉增美妙。程廣書如鵠鴻弄翅,翱翔頡頏。蕭子雲書如上林春花,遠近瞻望,無處不發。孔琳之書放縱快健,筆熱流利,二王以後,難以比肩;但功虧少,故劣於羊欣。張越書如蓮花出水,明月開天,霧散金峰,雲低玉嶺。虞世南書,體段遒美,舉止不凡,能中更能,妙中更妙。歐陽(詢)書若草裡蛇驚,雲間電發;又如金剛瞋目,力士揮拳。褚遂良書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薛稷書多攻褚體,亦有新寄(奇)。

凡執管須識淺(去紙淺)深(去紙深)長(筆頭長以去紙深也)短(筆頭短以去紙淺也),真書之管,其長不過四寸有奇,須以三寸居於指掌之上,只留一寸一二分著紙,蓋去紙遠則浮泛虛薄,去紙近則揾鋒(是好處)勢重,若中品書,把筆略起,大書更起。草訣雲,須執管去紙三寸一分。當明字之大小為淺深也。

《執筆法》原文:

凡執管須識淺(去紙淺)深(去紙深))長(筆頭長以去紙深也)短(筆頭短以去紙淺也)。真書之管,其長不過四寸有奇,須以三寸居於指掌之上,只留—寸一二分著紙,蓋去紙遠則浮泛虛薄,去紙近則揾鋒(是好處)勢重,若中品書,把筆略起,大書更起。草訣雲,須執管去紙三寸一分。當明字之大小為淺深也。

執管之法,須置管於大指中節之前,不得當節,以礙其運動,須要居於動靜之際。書法所雲,拓大指者,大約當以筆在指端,運動適意,則騰躍頓挫,生意出焉。若當節則掌握如樞,每每不得自由,轉動必礙,凡迴旋處多成棱角,筆死矣,安望字之生動乎。

略略以食指齊其中指,兼助為力,指自然實。世俗皆以單指苞之,單鉤則肘臂著紙,力不足而無神氣,便有拘局而不放浪的意,自必以雙指苞管,蓋撮中指而斂食指以助之者也。雖雲要齊,又不必十分牽之使齊,亦要有自在意思方得,正所謂雙苞而實指者。夫雙苞則堅,堅則掣打勁利,齊指則實,實則筋力均平。

又以名指拒前三指所執之管,更以小指拒前名指。雖用大中食三指著力,亦須五指共執。

令掌心虛如握卵。拳指實,掌便能絕其力勢,拳須虛,則運用便易轉側圓順。此正所謂虛拳者也。

把腕來平平挺起,凡下筆點畫波擎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古人貴懸腕者,以可盡力耳。大小諸字,古人皆用此法。若以掌貼桌上,則指便粘著於紙,終無氣力,輕重便當失准,雖便揮運,終欠圓健。蓋腕能挺起,則覺其豎,腕豎則鋒必正,鋒正則四面勢全也。近來又以左手搭桌上,右手執筆按在左手背上,則來往也覺通利,亦自覺能懸。此則今日之懸腕也,比之古法非矣。然作小楷及中品字小草猶可,大真大草必須高懸手書,如人立志要爭衡古人,大小皆須懸腕,以求古人秘法,似又不宜從俗矣。

執之雖堅,又不可令其大緊,使我轉運得以自由。大凡執緊必滯,今既居大指節前,微而側向於前矣。又須執之使寬急得宜,不可一味緊執,蓋執之愈緊則愈滯於用故耳。又雲善書者不在執筆太牢,若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善矣。(此草書法,真亦可以棚通者。)大要執之雖緊,運之須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故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執雖期於重穩,用必在於輕便。然而輕則須沉,便則須澀。其道以藏鋒為主,若不澀,則險勁之氣無由而生。至於太輕不沉,則成浮滑,浮滑則俗。

《七字書訣》原文:

1、擫( 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也),凡擫之法,蓋用大指捺(擫猶捺也)之,作側(斜點)當用大指抵,側者側下其筆,使墨精暗墜,徐乃反揭,則棱利也。側須收,貴謹而重,其要須右揭其腕,次輕蹲其鋒取勢緊則乘機頓挫,借勢出之,要棱角忌圓平,貴通變,疾則失中,超又成俗,借勢輕揭,潛出務於勒也。雖疊點亦自有法,不與此同。(擫音咽,是點永字第-—筆。)

2、壓(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也),凡壓之法,作橫畫用此,乃中指運筆,以筆心壓者也。畫必勒貴澀而遲,須以筆鋒先行,使中高而兩頭下,以筆心壓之,不得徒臥其筆。口訣雲,勒之筆鋒將及於紙,須微進,先用仰策,次即迅收,若一出便去,揭筆不峻,趯遂暗收,則薄圓而疏且無力矣。(畫也,永字第二筆。按二字訣曰截,四字訣曰推。)

3、鉤(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也),作努豎用之,亦中指運法。蓋豎必努,貴戰而雄,努不宜直,直則無力,故其法須堅筆徐行,近左就勢而側鋒顧右,潛擢輕挫則揭。(永第三筆拖拽。)

4、揭,作策啄用之,大指抬腕法也。大抵策須仰筆,將畫勢暗裡潛鋒,揭腕歸於右啄,須按筆蹲鋒,潛蹙於右,借勢收鋒,迅擲旋左。(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永第五策,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永第七啄。)

5、抵,名指運法,作趯及諸戈用之。趯法須旁努豎挫衂,轉筆出鋒借勢趯之,使鋒澀出,期於倒收,若佇思消息,則神蹤不墜矣。訣雲,為環必鬱,貴蹙鋒緩轉也。諸戈法之謂也,戈必闊,貴遲疑而右顧,其法潛鋒暗勒,勢盡然後趯之,上則俯而過,下則曲而就。永師有澀出戈法,下以名指築上,上借勢以中指遣之。按筆至下,以名指衂鋒潛趯者也。又折芒法須潛鋒緊走,意盡乃收而趯之。若肥則質滯而鈍俗矣。(趯: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

6、導,作掠用之,謂餞向懷中來,中指運法也。須迅其鋒,筆下左出,而鋒利不墜,則自然佳矣。其法須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勢旋於左,法在澀而勁,意欲急而婉若遲,留則傷於緩滯矣。訣雲,擎必掠貴險而勁。(掠也,永字第六筆,曰導,即餕之義。)

7、送,作磔用之,謂揭向右邊去,亦中名指運法也。右送之波皆名磔。訣雲,波必磔,必三折而遣毫,其法須右揭其腕,逐勢緊超,傍筆迅磔,盡勢輕揭而暗收,在於迅疾中得之,其勢亦貴險而澀也。(磔也,永字第八筆。四字訣或以為拽。)

其短者略俗耳,勁淨而勻,乃其所長。孟頫雖媚,猶可言也。其似運算元率俗書不可言也。嘗有評吾書者,以吾薄之,豈其然乎?倪瓚書從隸入,輒在鍾元常《薦季直表》中奪舍投胎,古而媚,密而散,未可以近而忽之也。吾學索靖書,雖梗概亦不得,然人並以章草視之,不知章稍逸而近分,索則超而仿篆。分間布白,指實掌虛,以為入門,迨布勻而不必勻。筆態入淨媚,天下無書矣,握入節,乃大忌。雷大簡雲:“聞江聲而筆法進。”噫,此豈可與俗人道哉?江聲之中,筆法何從來哉?隆慶庚午元日,醉後呼管至,無他書,漫評古人,何足依據!

夫不學而天成者,尚矣;其次則始於學,終於天成。天成者非成於天也,出乎已而不由於人也。敝莫敝於不出乎已而由乎人;尤莫敝於罔乎人而詭乎已之所出。凡事莫不爾,而奚獨於書乎哉?近世書者閼絕筆性,詭其道以為獨出乎已,用盜世名,其於點畫漫不省為何物,求其仿跡古先以幾所謂由乎人者,已絕不得,況望其天成者哉!

是輩者起,倡率後生,背棄先進,往往謂張東海乃是俗筆。厭家雞,逐野雞,豈直野雞哉!蓋蝸蚓之死者耳!噫,可笑也!可痛也!以余所謂東海翁善學而天成者,世謂其似懷素,特舉一節耳,豈真知翁者哉!余往年過南安,南安其出守地也,有《東山流觴處草》、《鐵漢樓碑》,皆翁遺墨,而書金蓮寺中者十餘壁,具數種法,皆臻神妙,近世名書所未嘗有也。乃今複得睹是草于門人陸子所,余有感於詭者之敝之妄議,因憶往時所見之奇之有似於此書也,而為敘之如此。憶世事之敝,豈直一書哉!豈直一書哉!

志稱永禪師千文,本以千計。今雖去其世已遠,而漫無一存者。往年人傳董文簡公家有之,急住,啟匣固佳,然不甚稱也。今從陽和太史家得見此本,圓熟精腴,起伏位置,非永師不能到。問其自,雲得之文成公門客之手。顆顆綴珠,行行懸玉,吾何幸得題其端!

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書。然此言亦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李斯書骨氣豐勻,方圓絕妙。曹操書金花細落,遍地玲瓏,荊玉分輝,遙岩璀璨。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芙蓉低昂;又如美玉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沿浮霞。桓夫人書如快馬入陣,屈曲隨人。傅玉書如項羽拔戈,荊軻執戟。嵇康書如抱琴半醉,詠物緩行;又如獨鳥歸林,群烏乍散。王羲之書如壯士拔山,壅水絕流:頭上安點,如高峰墮石;作一橫畫,如千里陣雲;捺一偃波,若風雷震駭;作一豎畫,如萬歲枯藤,立一揭竿(筆),若龍臥鳳閣;自上揭竿(筆),如龍跳天門。宋文帝書如葉裡紅花,雲間白日。陸柬之書仿佛堪觀,依稀可擬。王紹宗書筆下流利,快健難方,細觀熟視,轉增美妙。程廣書如鵠鴻弄翅,翱翔頡頏。蕭子雲書如上林春花,遠近瞻望,無處不發。孔琳之書放縱快健,筆熱流利,二王以後,難以比肩;但功虧少,故劣於羊欣。張越書如蓮花出水,明月開天,霧散金峰,雲低玉嶺。虞世南書,體段遒美,舉止不凡,能中更能,妙中更妙。歐陽(詢)書若草裡蛇驚,雲間電發;又如金剛瞋目,力士揮拳。褚遂良書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薛稷書多攻褚體,亦有新寄(奇)。

凡執管須識淺(去紙淺)深(去紙深)長(筆頭長以去紙深也)短(筆頭短以去紙淺也),真書之管,其長不過四寸有奇,須以三寸居於指掌之上,只留一寸一二分著紙,蓋去紙遠則浮泛虛薄,去紙近則揾鋒(是好處)勢重,若中品書,把筆略起,大書更起。草訣雲,須執管去紙三寸一分。當明字之大小為淺深也。

《執筆法》原文:

凡執管須識淺(去紙淺)深(去紙深))長(筆頭長以去紙深也)短(筆頭短以去紙淺也)。真書之管,其長不過四寸有奇,須以三寸居於指掌之上,只留—寸一二分著紙,蓋去紙遠則浮泛虛薄,去紙近則揾鋒(是好處)勢重,若中品書,把筆略起,大書更起。草訣雲,須執管去紙三寸一分。當明字之大小為淺深也。

執管之法,須置管於大指中節之前,不得當節,以礙其運動,須要居於動靜之際。書法所雲,拓大指者,大約當以筆在指端,運動適意,則騰躍頓挫,生意出焉。若當節則掌握如樞,每每不得自由,轉動必礙,凡迴旋處多成棱角,筆死矣,安望字之生動乎。

略略以食指齊其中指,兼助為力,指自然實。世俗皆以單指苞之,單鉤則肘臂著紙,力不足而無神氣,便有拘局而不放浪的意,自必以雙指苞管,蓋撮中指而斂食指以助之者也。雖雲要齊,又不必十分牽之使齊,亦要有自在意思方得,正所謂雙苞而實指者。夫雙苞則堅,堅則掣打勁利,齊指則實,實則筋力均平。

又以名指拒前三指所執之管,更以小指拒前名指。雖用大中食三指著力,亦須五指共執。

令掌心虛如握卵。拳指實,掌便能絕其力勢,拳須虛,則運用便易轉側圓順。此正所謂虛拳者也。

把腕來平平挺起,凡下筆點畫波擎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古人貴懸腕者,以可盡力耳。大小諸字,古人皆用此法。若以掌貼桌上,則指便粘著於紙,終無氣力,輕重便當失准,雖便揮運,終欠圓健。蓋腕能挺起,則覺其豎,腕豎則鋒必正,鋒正則四面勢全也。近來又以左手搭桌上,右手執筆按在左手背上,則來往也覺通利,亦自覺能懸。此則今日之懸腕也,比之古法非矣。然作小楷及中品字小草猶可,大真大草必須高懸手書,如人立志要爭衡古人,大小皆須懸腕,以求古人秘法,似又不宜從俗矣。

執之雖堅,又不可令其大緊,使我轉運得以自由。大凡執緊必滯,今既居大指節前,微而側向於前矣。又須執之使寬急得宜,不可一味緊執,蓋執之愈緊則愈滯於用故耳。又雲善書者不在執筆太牢,若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善矣。(此草書法,真亦可以棚通者。)大要執之雖緊,運之須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故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執雖期於重穩,用必在於輕便。然而輕則須沉,便則須澀。其道以藏鋒為主,若不澀,則險勁之氣無由而生。至於太輕不沉,則成浮滑,浮滑則俗。

《七字書訣》原文:

1、擫( 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也),凡擫之法,蓋用大指捺(擫猶捺也)之,作側(斜點)當用大指抵,側者側下其筆,使墨精暗墜,徐乃反揭,則棱利也。側須收,貴謹而重,其要須右揭其腕,次輕蹲其鋒取勢緊則乘機頓挫,借勢出之,要棱角忌圓平,貴通變,疾則失中,超又成俗,借勢輕揭,潛出務於勒也。雖疊點亦自有法,不與此同。(擫音咽,是點永字第-—筆。)

2、壓(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也),凡壓之法,作橫畫用此,乃中指運筆,以筆心壓者也。畫必勒貴澀而遲,須以筆鋒先行,使中高而兩頭下,以筆心壓之,不得徒臥其筆。口訣雲,勒之筆鋒將及於紙,須微進,先用仰策,次即迅收,若一出便去,揭筆不峻,趯遂暗收,則薄圓而疏且無力矣。(畫也,永字第二筆。按二字訣曰截,四字訣曰推。)

3、鉤(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也),作努豎用之,亦中指運法。蓋豎必努,貴戰而雄,努不宜直,直則無力,故其法須堅筆徐行,近左就勢而側鋒顧右,潛擢輕挫則揭。(永第三筆拖拽。)

4、揭,作策啄用之,大指抬腕法也。大抵策須仰筆,將畫勢暗裡潛鋒,揭腕歸於右啄,須按筆蹲鋒,潛蹙於右,借勢收鋒,迅擲旋左。(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永第五策,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永第七啄。)

5、抵,名指運法,作趯及諸戈用之。趯法須旁努豎挫衂,轉筆出鋒借勢趯之,使鋒澀出,期於倒收,若佇思消息,則神蹤不墜矣。訣雲,為環必鬱,貴蹙鋒緩轉也。諸戈法之謂也,戈必闊,貴遲疑而右顧,其法潛鋒暗勒,勢盡然後趯之,上則俯而過,下則曲而就。永師有澀出戈法,下以名指築上,上借勢以中指遣之。按筆至下,以名指衂鋒潛趯者也。又折芒法須潛鋒緊走,意盡乃收而趯之。若肥則質滯而鈍俗矣。(趯: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徐渭的《執筆法》和《七字書訣》。)

6、導,作掠用之,謂餞向懷中來,中指運法也。須迅其鋒,筆下左出,而鋒利不墜,則自然佳矣。其法須右揭其腕,加以迅出,勢旋於左,法在澀而勁,意欲急而婉若遲,留則傷於緩滯矣。訣雲,擎必掠貴險而勁。(掠也,永字第六筆,曰導,即餕之義。)

7、送,作磔用之,謂揭向右邊去,亦中名指運法也。右送之波皆名磔。訣雲,波必磔,必三折而遣毫,其法須右揭其腕,逐勢緊超,傍筆迅磔,盡勢輕揭而暗收,在於迅疾中得之,其勢亦貴險而澀也。(磔也,永字第八筆。四字訣或以為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