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書論|明代時期——楊慎《墨池瑣錄》

楊慎字用修, 號升庵, 四川新都人。 少有才情, 正德六年廷試第—, 授翰林修撰。 明世宗嗣位, 任經筵講官, 因違迕世宗謫戍雲南永昌衛三十除年,

直至老死戍地。 楊慎是明代知名學者, 其記誦之博, 著述之富, 推為明世第一。 詩文外雜著至一百餘種, 有《升庵集》八十—卷。 工書, 王世貞《國朝名臣遺墨跋》謂其“以博學名世, 書亦自負吳興堂廡”。 吳興, 書之大家趙孟頫也。 其書論有《丹鉛總錄》、《墨池瑣錄》、《書品》等。

《墨池瑣錄》原文:

●序

壬申之春, 讀書小憩, 偶於他處案頭見楊升庵墨池瑣錄一冊, 其於六書之旨以及千載之名留金石者, 無不辨晰源流, 如離婁督繩、公輸削墨而無可指議。 餘縱觀之, 不忍釋手, 詢之, 則藏板磨滅久矣。 因急假以付剞劂氏, 以廣流傳, 俾後之好古者猶識先生藝事之粹美雲。 時嘉慶壬申春二月中旬。

金陵小雲谷朱照廉識

刻墨池瑣錄引

慨古書學不傳, 後世樂簡便自肆,

篆隸行草, 惟宗晉宋, 雲書蟲篆, 詎識所由, 玩細忘遠, 士生於其間, 豈特藝然哉。 升庵先生, 今之子雲, 博雅探奇, 洞視今古, 心畫心聲, 天人相契, 兼總字源, 時出奧語, 議論精確, 引喻明當, 蓋深究六書之旨而有志三代之上也。 今年秋, 予謫判是邦, 過從請益。 謂予曰:茲編群穢, 千載之正始存焉。 予唯先生蚤歲靈慧, 憂患以來, 敷文析理, 雄篇雅什, 佈滿滇雲, 此則遊藝之一也。 爰刻置郡齋, 傳之海宇, 期與好古之士共覽焉。

嘉靖庚子冬十月三日, 玉林山人成都許勉仁書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一

鍾太傅雲:多力豐筋者勝, 無力無筋者病。 衛夫人雲:意在筆前者勝, 意在筆後者敗。

王羲之《筆勢圖》雲:書虛紙用強筆, 書強紙用弱筆, 強弱不等, 則參差不入用。

用墨者, 墨不過三分, 不得深侵, 毛弱無勢。

姜白石雲:真多用折, 草多用轉。 折欲少駐, 駐則有力。 轉不欲直, 直則不遒。 然而真以轉而後遒, 草以折而後勁, 不可不知也。 又曰:真貴方, 草貴圓。 方者參之以圓, 圓者參之以方, 斯為妙矣。

歐陽詢雲:虛拳直腕, 指掌齊空, 分間布白, 勿令偏側。 墨淡則傷神彩, 太濃則滯鋒毫。 肥則為鈍, 瘦則露骨。

懷素與鄔彤為友, 嘗從彤受筆法。 彤曰:張長史私教彤雲:孤蓬自振, 驚砂坐飛。 餘自是得奇怪, 草聖盡於此矣。 顏真卿曰:師亦有自得乎?素雲:吾觀夏雲多奇峰, 嘗師之。 其痛快處, 如飛鳥出林, 驚蛇入草, 如遇拆壁之路, 一一自然。 真卿曰:何如屋漏雨痕?素起握真卿手曰:得之矣。

董內直《書訣》曰:無垂不縮, 無往不收,

如懸針, 如折釵, 如壁拆, 如屋漏痕, 如印印泥, 如錐畫沙。 左邊短必與上齊, 右邊短必與下齊, 左欲去吻, 右欲去肩。 指欲實, 掌欲虛。

李萃雲:用筆在乎虛掌而實指, 緩紉而急送。 意在筆前, 字居筆後。

山谷雲:心能轉腕, 手能轉筆, 書字便如人意。 又曰: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 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 又曰:肥字須要有骨, 瘦字須要有肉。 皆三昧也。

米元章雲:字要骨格, 肉須裹筋, 筋須藏肉。

智果心成頌:覃心一字, 功歸自得。 盈虛統視連行, 妙在相承起伏。 張懷瓘雲:臨仿古帖, 毫髮精研, 隨手變化, 得魚忘筌。 晦翁雲:放意則荒, 取妍則拙。 皆得書訣之妙。

范成大雲:古人書法, 字中有筆, 筆中無鋒, 乃為極致。 宋潛溪跋張旭書酒德頌真跡雲:出幽入明, 殆類神鬼雷電。

余嘗見其千文數字, 信然。

張懷瓘雲:古人篆籀, 書之祖也, 都無節角, 蓋欲方而有規, 圓不失矩。 如人露筋骨, 是乃病也。 夫良工理材, 斤斧無跡。 今童蒙有棱角, 豈謂是哉。 棱角者, 書之弊薄也;脂肉者, 書之滓穢也。 嬰斯病弊, 須訪良醫。

丁道護襄陽啟法寺碑最精, 歐、虞之所自出。 北方多樸而有隸體, 無晉逸, 謂之氈裘氣。 蓋骨格者, 書法之祖也;態度者, 書法之餘也。 氈裘之喻, 謂少態度耳。

書法唯風韻難及。 唐人書多粗糙, 晉人書雖非名法之家, 亦自奕奕有一種風流蘊藉之氣。 緣當時人物以清簡相尚, 虛曠為懷, 修容發語, 以韻相勝, 落華散藻, 自然可觀。 可以精神解領, 不可以言語求覓也。

得形體不若得筆法。 學字如女子學梳掠, 惟性虛者尤能作態度也。 世之學阮研者,不得其骨力婉媚,惟見攣拳委曲;學薄紹之者,不得其婉妍淵微,徒似其經營險急。所謂醜女效顰,見者必走也。

行行要有活法,字字要求生動。

小心佈置,大膽落筆。

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真務簡而便。此四訣者,可謂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焉。

入道於楷,僅有三焉:化度、九成、廟堂耳。

草書有圓無方,有直無橫。

山谷雲:入則重規疊矩,出則奔轍絕塵。盡書法矣。

草書尤忌橫直分明,多則字有積薪束葦之狀,而無蕭散簡遠之氣。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理。譬之良馬,磬控縱送,不爾蹶矣。古稱鍾繇隸奇,張芝草聖,孫過庭遂疑其偏,不知乃似孟子不言易而善用易也。

鄭子經雲:偶寫一字不成,須於眾碑中求之,不可輕易率爾而作。趙子昂所謂必求古人佳樣是也。

趙子固雲:學唐不如學晉。人皆能言之,晉豈易學!學唐尚不失規矩,學晉不從唐入,多見其不知量也。

鐘紹京雲: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石穿透,始到鐘、索也。陶貞白雲:右軍臨鍾跡,勝其自運。山谷雲:帖中有張芝書狀二十許行,索靖急就章數行,清絕瘦勁,雖王氏父子當斂手者也。予觀此論,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天下元無第一人,信矣。今之學書者知有二王,而不求二王之上,亦未為善學二王者也。

三代之鼎彝,字畫皆妙,蓋勒之金石,垂世傳後,必托於能者。為學古鉤深者謀,不為單見淺聞者病也。又曰:石鼓文筆法,如圭璋特達,非後人所能贗作。熟觀此書,可得正書行草法。蓋王右軍亦雲耳。又曰:周秦古器銘皆科鬥文字,其文章爾雅,朝夕玩之,可以披剝華偽,自見真情,雖戲弄翰墨,不為無補。又曰:李龍眠得金銅戟於市,漢制也,泥金六字,字家不能讀。蟲書妙絕於今,諸家未見此一種,乃知唐玄度、僧夢英皆妄作耳。又曰:草書與科鬥篆隸同法同意。又曰:大王昨遂不奉深恨帖,有秦漢篆筆。薑夔雲:真行草書之法,圓勁古淡則出於蟲篆,點畫波磔則出於八分,轉換向背則出於飛白,簡便痛快則出於章草。合黃與薑之言觀之,學書者必先乎此。所謂乘槎直上鬥牛宮,不但窮河源而已。不然,是弄潢池而承簷溜,豈有驚人之波瀾耶。

梁武帝雲:眾家可識,亦當複由串耳;六文可工,亦當複由習耳。程邈所以能變書體,為之舊也;張芝所以能盡書勢,學之積也。既舊且積,方可以肆其談。

有功無性,神彩不生。有性無功,神彩不實。

雷太簡雲:聽江聲而筆法進。文與可亦言:見蛇鬥而草書長。

●卷二

袁昂曰:鍾繇之書,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右軍字似左傳,大令字似莊周。山谷為此言,亦猶東坡以杜子美比司馬遷,以江瑤柱比荔枝也。墓田丙舍,其鍾元常之懿乎?霜寒阮生,其王右軍之奧乎?李陽冰庶子泉銘、怡亭刻名、二世之詔,無是過也。

李嗣真雲:黃庭經象飛天仙人,洛神賦象淩波神女。

續書品雲:樂毅論小中有楷,黃庭經楷中有小;東方贊五分中有楷方丈,洛神賦方丈在五分中;力命篇三分畫五分字,曹娥碑五分畫四分字。

張長史千字文數字,四明屠真卿家藏古帖有之。又有蘇才翁所補,亦怪逸可喜雲。

索征西筆短意長。今人作字大概筆多而意不足。觀秘閣續帖中月儀帖可見。

晉賢草體虛淡蕭散,此為至妙。惟獻之綰秋蛇為文皇所笑。至唐張旭懷素,方作連綿之筆,此黃伯思、姜堯章之所不取也。

薄紹之書,放縱快利,筆道流便,二王之後,略無其比。

古草書賦雲:杜度之後,以張為祖,以衛為父,索、范伯叔也,二王可為兄弟,薄為庶息,羊為僕隸。其言似誇,然確論也。

智果書合處不減古人,然時有僧氣可恨。古人所以貴于人品高也。

徐浩雲:虞得王之筋,褚得王之肉,歐得王之骨。夫鷹隼乏彩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健也;翬翟備色而翱翔百步,肉豐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皇矣。歐虞為鷹隼,褚薛為翬翟,書之鳳皇,非右軍而誰!

陳景元評歐陽詢字雲:世皆知其體方,而不知其筆圓。亦可為歐之闡幽也。

米元章目柳公權書為惡劄。如玄秘塔銘,誠中其譏。若陰符經序,昔人評為柳書第一,實存晉韻。下此則馮宿碑亞於廟堂碑,非玄秘塔銘可同日觀也。紫絲靸帖亦佳,比之顏當出其上。而世未有信予此說者,何所見之不同乎!

書法之壞,自顏真卿始。自顏而下,終晚唐無晉韻矣。至五代李後主,始知病之,謂顏書有楷法而無佳處,正如叉手並足如田舍郎翁耳。李之論一出,至宋米元章評之曰:顏書筆頭如蒸餅,大醜惡可厭。又曰:顏行書可觀,真便入俗品。米之言雖近風,不為無理,然能言而行不逮。至趙子昂出,一洗顏、柳之病,直以晉人為師,右軍之後,一人而已。

榮諮道雲:褚遂良、薛稷、柳公權,不過名書,未得為法書也。

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碑為第一。其融液屈衍,紆徐媚妍,一法蘭亭。但放筆差增其豪,豐體使益其媚,如盧詢下朝,風度閒雅,縈轡回策,盡有蘊藉,三郎顧之,不覺歎美。雲麾碑刻在長安良鄉縣,石拓本遠不如也。今長安碑已亡,惜哉!

張旭妙于肥,藏真妙於瘦。然以予論之,瘦易而肥難。揚子雲曰:女有色,書亦有色,試以色論。詩雲:碩人其頎。左傳雲:美而豔。豔,長大也。漢書載昭君豐容靚飾,唐史載楊妃肌體豐豔。東坡詩:書生老眼省見稀,畫圖但怪周昉肥。知此可以論字矣。

呂總雲:懷素揮毫掣電,隨手變化。

李白在開元間不以能書名,今其行草,不減古人。龍江夢餘錄載其二帖是也。

鄭子經論張即之、陳讜之書曰:速無為,所染如深焉,雖盧扁無所庸其靈矣。然則其自知耶?知則不為,此論足以砭俗。

倪止父雲:東坡多臥筆,魯直多縱筆,米老多曳筆。

山谷雲: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劄,然勢亦窮,此似仲由未見夫子時氣象耳。米嘗評黃庭堅為描字,亦是好勝遇敵也。米元章評蔡襄書如少年女子,訪雲尋雨,體態妖嬈,行步緩慢,多飾鉛華。

蘇子美似古人筆勁,蔡君謨似古人筆圓。勁易而圓難也。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著高於越多矣。王著,成都人,宋初為侍書。今之智永千文,著所補也,亦可亂真,無跡可尋。

徐浩書固多精熟,無有異趣,殆如倚市之倡,塗抹青紅,反令人贈金皺眉也。

東坡雲:君謨小字,愈小愈妙;曼卿大字,愈大愈奇。李西台字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者也。不然,則是世說所謂肉鴨而已。其後林和靖學之,清勁處尤妙,此蓋類其為人。東坡詩所謂: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台差少肉。可與和靖傳神矣。

虞文靖公曰:大德、延佑之間,稱善書者,必歸巴西、漁陽、吳興。巴西謂鄧文原,漁陽謂鮮于樞,吳興謂趙子昂也。以二人先于趙者,以齒敘耳。鄧書太枯,鮮於太俗,豈能及子昂萬一耶!文靖他日又曰:魏、晉以來,善書者未嘗不通六書之義。吳興趙公之書冠天下,以其深究六書也。此評始為的論。

王延之曰:勿欺數行尺牘,即表三種人身。言其難工也。

張懷瓘書繼以章草,新意頗多。

有人問莊孔暘曰:張汝弼草書何如?孔暘曰:熟到極處,俗到極處。識者以為知言。

黃山谷雲:近時士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蓋前世已如此,今日尤甚。張東海名曰能草書,每草書,鑿字以意自撰,左右纏繞如鎮宅符篆。文徵明嘗笑之雲:草書集韻尚未經目,何得為名書耶!

●卷三

金張天錫君用號錦溪,嘗集古名家草書一帖,名曰草書韻會。其所取歷代諸家,漢則章帝、史游、張芝、崔瑗、崔寔、蔡琰、王瞻、羅暉、張超、趙襲、張越、徐幹。魏則曹孟德、少帝髦、曹植、韋誕、虞松、劉廙、杜畿、衛覬。蜀則諸葛亮。吳則皇象、賀邵。晉則成帝、司馬攸、何曾、衛瓘、衛恒、韋昶、杜預、張華、嵇康、張翰、李式、劉瑰之、索靖、王允之、王導、王恬、王薈、郗鑒、郗愔、郗儉之、郗曇、庾准、庾翼、楊肇、卞壼、庾亮、王廙、謝安、衛夫人、謝璠伯、王羲之、王獻之、王蒙、王徽之、王渾、王戎、桓溫、張翼、王岷、王珣、許靜民、王洽、王敦、王述、王衍、紀瞻、王邵、王循、蔡克、王曇、沈嘉、陸機、陸雲、溫放之、謝敷、謝尚、詹思遠、劉伶、謝萬。前趙則劉聰、劉曜。後魏則崔景伯、崔浩、崔悅、王世弼、李思弼、劉懋、劉仁之、庾導、裴敬憲。宋則劉裕、太宗、謝靈運、孔琳之、薄紹之、範曄、羊諮、王敬和、丘道護、張茂度、盧循、沈約、裴松之、賀道力、羊欣。南齊則蕭道成、源楷之、劉瑉、褚淵、江夏王鋒、蕭慨、王僧虔、王志、王慈、張融。北齊則張景仁、趙仲將。梁則武帝、王克、任昉、傅昭、蕭子雲、劉孝綽、丁覘、蕭思話、陶弘景、孔敬通、蕭確、朱異、周弘讓、阮研、庾肩吾。陳則始興王、永陽王、江總、虞綽、沈君理、袁憲、毛喜、鄭亻口、陳逵、顧野王、蔡景曆、王彬、王公幹、蔡凝、伏知道、劉顗、蔡澄、陸繕。後周則泉元禮、王褒。隋則煬帝、智永、智果、房彥謙、竇慶。唐則太宗、高宗、則天、歐陽詢、薛純陀、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鄔彤、楊師道、魏叔瑜、李懷琳、杜審言、張旭、李白、賀知章、孫過庭、王知敬、白居易、史麟、杜牧、裴行儉、張懷瓘、鍾紹京、王紹宗、裴說、韋斌、李德裕、吳通玄、張諲、李翱、林傑、顏真卿、柳公權、鄭虔、宋令文、魏元忠、陸希聲、張志和、韓愈、盧知猷、蕭俛、韓覃、王奐之、王承規、衛秀、洪元春、魏悌、韓偓、陸景融、周{山義}、李霄、張仲謀、裴素、胡季良、鍾離權、徐嶠之、章孝規、張廷范、蕭遘,並釋九人:懷素、懷仁、高閑、亞棲、■〈巬,言代夫〉光、景雲、貫休、夢龜、文楚也。五代則杜荀鶴、薛存貴、楊凝式。宋則錢俶、蘇舜元、蘇舜欽、蘇軾、黃庭堅、米芾、杜衍、蔡襄、周越、石蒼舒、鍾離景伯。金則王兢、高士談、任詢、黨世傑、趙渢、王庭筠、趙秉文、史公奕、王仲元、張瑞童、王曼慶。閑閒居士趙秉文為之序曰:草書尚矣。由漢而下,崔、張精其能;魏晉以來,鍾、王擅其美。自茲以降,代不乏人。夫其徘徊閒雅之容,飛走流注之勢,驚竦峭拔之氣,卓犖跌宕之志,矯若游龍,疾若驚蛇,似邪而複直,欲斷而還連,千態萬狀,不可端倪,亦閑中之一樂也。初,明昌間,翰林學士承旨党文獻公始集數千條,修撰黃華王公又附益之,兵火散落,不可複見。今河中大慶關機察張公君用,類以成韻,捃摭殆盡,用意勤矣,將板行以與士大夫共之。竊謂通經學道,本也;書,一藝耳。然非高人勝士,胸中有數百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不能造微入妙。君用素工書翰,故能成此。余猶及見金人板刻,其精妙神彩,不減法帖。至元末,好事者又添鮮於樞字,改名草書集韻,刻已不精。洪武中,蜀邸又翻刻,並趙公序及諸名姓皆去之,刻又粗惡,重可惜也。前輩作事多周詳,後輩作事多闕略,信然。

古人例多能書,如管寧,人但知其清節,而不知其銀鉤之敏。(茅山碑雲。)劉曜,人但知其獰凶,而不知其章草之工。(其書見草書韻會。)又有能書而名不著者,後漢錦車馮夫人名嫽,善史書,僅見西域傳。張伯高以書酣,身名亞皇象,僅見于抱樸子。曹蜍、李志與右軍同時,書亦爭衡,其人不稱耳。北朝有沈含馨。隋有丁道護,與智永齊名,曰丁真永草者。唐有貝靈該、繆師愈、鄭預、(心經草書,預草也。)胡英、(李邕齊名。)鄔彤、(懷素之師。)武盡禮、(甯照寺鐘銘。)賀蘭敏之、(法門寺碑。)房璘妻高氏、崇徽公主,僅見金石集古錄,張諲與王維齊名,雅善小王,見書苑。鹹工梵書。南唐王文秉工小篆,不在二徐下。又有王逸老,善篆與八分,其命名有欲抗右軍者,不知何代人,疑即文秉也。宋有秦子明、榮諮道、(皆蜀人,山谷之友。)高述、潘岐,(東坡門客。)僅傳姓名。其餘不傳者,又何限也。

解大紳學士春雨齋續書評:鍾繇書如公孫碩膚,赤舄幾幾。王右軍如子之燕居,申申夭夭。智永瑤台雪鶴,高標出群。虞世南如重華在位,被袗鼓琴。歐陽詢秋霄健翮,峭壁雙清。褚遂良披沙揀金。薛少保寒機夜織。顏真卿五丁鑿路。柳公權一夫當關。張長史風迥電馳。僧懷素雲行雨施。李北海樓臺映日,花木逢春。徐會稽怒猊渴驥,藏棱出力。坡、穀言難。張從申有入木三分之氣。吾聞之子山雲:米南宮奇逸超邁,煙雲卷舒。黃山谷清圓妙麗,引繩貫珠。蘇東坡豐腴悅澤,綿裡藏針。蔡端明方正嚴重,土偶蒙金。趙文敏神明英傑,儀鳳沖霄,祥雲捧日。康裡子山雄劍倚天,長虹駕海。饒介之卞莊刺虎,功倍力省。宋克鵬摶九萬,須仗扶搖。宋仲珩龍駒鳳雛,神彩已具。詹希元(字孟舉,新安人,獨擅署法)。署書冠冕莊重。俞紫芝(名和,字子中,同江人,逮事松雪)。臨摹,子夫擅寵。杜叔循(名環,廬陵人。)真書,清風蘭雪。鬍子申(名布,盱江人)。珊瑚碧樹,頗謝琮璜。揭平(名樞,豐城人)。旱蛟得雨,秋鷹入雲。凡二十八人,評皆當,惟評蔡端明為土偶蒙金,殊為失之。蔡之字有晉韻,在蘇、米、黃之上。又謂宋仲珩為神彩已具,似以未成少之。亦非也。本朝書當以宋克為第一,仲珩次之。遜志評之已定,胡杜揭豈能及哉。

方遜志先生評書雲:趙子昂書如程不識將兵,號令嚴明,不使毫髮出法度外,故動無遺失。鮮于伯機如漁陽健兒,姿體充偉而少韻度。康裡公如鸞雛出巢,神采可愛而頡頏未熟。雖俱得重名,而趙公高矣。繼三公而作者,金華宋仲珩草書,如天驥行中原,一日千里,超澗度險,不動氣力,雖若不可蹤跡,而馳驟必合程度。又曰:子昂妙在行草,奕奕得晉跡度,所乏者格力不展。子山最善懸腕,行草逸邁可喜,所乏者沉著不足。又題褚遂良書唐太宗哀冊墨蹟雲:古人常使意勝於法,後世常法勝於意。此書雖六藝之一,大儒未嘗不留心。

●卷四

古文如春,籀如夏,篆如秋,隸如冬,八分行草,歲之餘閏也。

熊朋來雲:周公之時未改籀,已有六書之教。孔子之時已改籀,尚存科鬥之書。事固有用於一時而廢於後世,久複蹈襲,乃與古符者多矣。世有小篆,謂李斯所作,然黃帝刀布,其文已作小篆。隸書謂王次仲所創,而葛天之金幣文,與今隸無異。臨菑人得齊胡公之銅棺,前和隱起,皆作今篆。後漢急就章,方有波磔鉤踢,而錢譜所載尊盧、太昊至帝嚳之金幣文,及近世掘得周時鏡銘,皆古篆而有鉤踢。乃知後世所用者,上古已有之,今人特以所見為始耳,非至論也。

《五代史補》雲:郭忠恕工篆隸。嘗有人于龍門得鳥跡篆示之,忠恕一見輒誦,有如宿習。余按河津、伊闕,俱有龍門,此跡今不知在否,好古者試一求之。

劉靜能曰:鍾、王不能變乎蔡邕,蔡邕不能變乎籀古。今古雖殊,其理則一。鍾、王雖變新奇,而不失隸古意。庾、謝、蕭、阮守法而法在,歐、虞、褚、薛竊法而法分。降而為黃米諸公之放蕩,猶持法外之意,周、吳輩則慢法矣。下而至張即之,怪誕百出,書怪極矣,不有子昂,誰能回瀾乎!

唐僧貫休工篆隸。荊州守問其筆法,休曰:此事須登壇而援,詎可草草言之。此言最中理。登壇而援,言如人之登高,已至壇上之人,一舉手援之而已。未加苦功而欲求捷法,譬如坐井中而求援上焉,有此理耶?李頎贈張諲詩:小王破體咸支策。人皆不解破體為何語。按徐浩雲:鍾善真書,張稱草聖,右軍草行法,小王破體,皆一時之妙。破體謂行書小縱繩墨,破右軍之體也。夫以小王去右軍不大相遠,已號破體。今世解學士之畫圈,如鎮宅之符,張東海之顫筆,如風癱之手,蓋王氏家奴所不為,一世囂然稱之,字學至此掃地矣。

今之笑書學者曰:吾學羲、獻,羲、獻當年學誰?予詰之曰:為此言者,非唯不知書,亦不知古今矣。羲、獻學鍾、索,鍾、索學章草,章草本分隸,分隸本篆籀,篆籀本科鬥,遞相祖述,豈謂無師耶?今不屑步鍾、索、羲、獻之後塵,乃甘心為項羽、史弘肇之高弟,果何見耶!

先太師公學蕭子雲出師頌。李文正公嘗雲:石齋書真是簡遠,但急疾時所書,無乃太簡乎?先公笑曰:夫何遠之有。翰苑相傳,以為善謔。

孫虔禮雲:書字有五乖五合:神怡務閑,一合也。感物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合乖之際,優劣互差。予嘗以其言舉似文徵仲曰:古人多以酒生思,而此乃遺之。徵仲笑曰:予不能飲,此言似為予設。管寧別傳雲:寧字畫若銀鉤。茅山碑雲管寧銀鉤之敏是也。唐朱放詩:瓊樹相思何日到,銀鉤數字莫為難。書家作字,省文之例,如鳳皇連寫,凰但作皇。鴛央廟郎亦然。其例起於六書建類主聲、轉注為義也。如弌從一,數也,從弋,聲也。而弍弎之字皆從弋,弋非聲也,以弋為建類之聲,故可以轉二三而為注。鳳從鳥,義也,從凡,聲也,而鳳字亦從凡,凡非聲也,以鳳為建類。此於字學末之末者,人多習之而不察耳。

書劄於德性相關。朱子嘗雲:即子雲所謂心畫也。漢司隸楊厥碑:{辶業}通石門。{辶業}字,洪適亦不識為何字。愚按:{辶業}即鑿字也。鑿省作鑿,又作{辶業}者,以辶代■,如匝作{辶幣},匹作{辶兀},匣作■,陋作■,謂之隸變。古有此例,干祿字書可考。洪適蓋以六書求之而不得,所謂知常而不知變也。唐人書葉法師碑,宋人書杜詩禹鑿寒江之句,皆以鑿為{辶業}。蓋師法古而結體密,源流遠而意匠深,乃為法書。若確守六書,古人謂之氈裘氣。東坡所雲鸚哥之學止數言,山谷所謂蝦蟆之禪惟一跳也。若左纏右繞,信手隨心,而自號草書,又近世東海之流弊矣。書雖一藝,亦不易哉。

處州松陽永甯觀李邕書傳雲:葉法善修此觀,欲求邕書,隔遠不至,乃夜追其魂書之。謂之追魂碑,蓋神異其事雲爾。此碑予曾見其拓本,信為超絕,或者因傳之,與碧落碑事相類。

南唐升元帖,以匱紙摹拓,李廷珪墨拂之,為絕品。匱紙者,打金箔紙也。其次即用澄心堂紙蟬翅拂為第二品,濃墨本為第三品也。升元帖在淳化祖刻之上,隋開皇帖之下,然今皆不可複見矣。宋世集帖,傳於今者絕少。大觀帖,蔡京所摹,予及見之。雪溪堂,王庭筠所刻;寶晉齋,曹日新所刻;澄堂帖,賀知章所臨:皆絕妙。秘閣續帖于王宜學處見之。又聞其家有鐘山草堂刻梁人書,奇勁未之有也。皇象天璽石刻,雄偉冠世,世尚有之。

古人論墨之佳曰:輕堅黝黑,入硯無聲。又曰:其堅如玉,其文如犀。又曰:繢彩奮發。論硯之佳曰:秀潤玉質。論筆曰:長而不勁,不如勿長;勁而不圓,不如不勁。皆至理也,善書者知之。

宜州陳氏能作筆。家傳右軍與其祖求筆帖,子孫世精其法。唐柳公權求筆于陳氏,先與二管,語其子曰:柳學士如能書,當留此筆。不爾,當退還,即可常筆與之。未幾,柳以不入用,別求陳氏,遂與常筆。陳曰:先與者二筆,非右軍不能,柳信與之遠矣。此事見墨藪。信乎,如來三昧,菩薩不知也。

劉正夫雲:觀今之字,如觀文繡;觀古之字,如觀鐘鼎。

世之學阮研者,不得其骨力婉媚,惟見攣拳委曲;學薄紹之者,不得其婉妍淵微,徒似其經營險急。所謂醜女效顰,見者必走也。

行行要有活法,字字要求生動。

小心佈置,大膽落筆。

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真務簡而便。此四訣者,可謂鯨吞海水,盡露出珊瑚枝焉。

入道於楷,僅有三焉:化度、九成、廟堂耳。

草書有圓無方,有直無橫。

山谷雲:入則重規疊矩,出則奔轍絕塵。盡書法矣。

草書尤忌橫直分明,多則字有積薪束葦之狀,而無蕭散簡遠之氣。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理。譬之良馬,磬控縱送,不爾蹶矣。古稱鍾繇隸奇,張芝草聖,孫過庭遂疑其偏,不知乃似孟子不言易而善用易也。

鄭子經雲:偶寫一字不成,須於眾碑中求之,不可輕易率爾而作。趙子昂所謂必求古人佳樣是也。

趙子固雲:學唐不如學晉。人皆能言之,晉豈易學!學唐尚不失規矩,學晉不從唐入,多見其不知量也。

鐘紹京雲: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石穿透,始到鐘、索也。陶貞白雲:右軍臨鍾跡,勝其自運。山谷雲:帖中有張芝書狀二十許行,索靖急就章數行,清絕瘦勁,雖王氏父子當斂手者也。予觀此論,所謂強中自有強中手,天下元無第一人,信矣。今之學書者知有二王,而不求二王之上,亦未為善學二王者也。

三代之鼎彝,字畫皆妙,蓋勒之金石,垂世傳後,必托於能者。為學古鉤深者謀,不為單見淺聞者病也。又曰:石鼓文筆法,如圭璋特達,非後人所能贗作。熟觀此書,可得正書行草法。蓋王右軍亦雲耳。又曰:周秦古器銘皆科鬥文字,其文章爾雅,朝夕玩之,可以披剝華偽,自見真情,雖戲弄翰墨,不為無補。又曰:李龍眠得金銅戟於市,漢制也,泥金六字,字家不能讀。蟲書妙絕於今,諸家未見此一種,乃知唐玄度、僧夢英皆妄作耳。又曰:草書與科鬥篆隸同法同意。又曰:大王昨遂不奉深恨帖,有秦漢篆筆。薑夔雲:真行草書之法,圓勁古淡則出於蟲篆,點畫波磔則出於八分,轉換向背則出於飛白,簡便痛快則出於章草。合黃與薑之言觀之,學書者必先乎此。所謂乘槎直上鬥牛宮,不但窮河源而已。不然,是弄潢池而承簷溜,豈有驚人之波瀾耶。

梁武帝雲:眾家可識,亦當複由串耳;六文可工,亦當複由習耳。程邈所以能變書體,為之舊也;張芝所以能盡書勢,學之積也。既舊且積,方可以肆其談。

有功無性,神彩不生。有性無功,神彩不實。

雷太簡雲:聽江聲而筆法進。文與可亦言:見蛇鬥而草書長。

●卷二

袁昂曰:鍾繇之書,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右軍字似左傳,大令字似莊周。山谷為此言,亦猶東坡以杜子美比司馬遷,以江瑤柱比荔枝也。墓田丙舍,其鍾元常之懿乎?霜寒阮生,其王右軍之奧乎?李陽冰庶子泉銘、怡亭刻名、二世之詔,無是過也。

李嗣真雲:黃庭經象飛天仙人,洛神賦象淩波神女。

續書品雲:樂毅論小中有楷,黃庭經楷中有小;東方贊五分中有楷方丈,洛神賦方丈在五分中;力命篇三分畫五分字,曹娥碑五分畫四分字。

張長史千字文數字,四明屠真卿家藏古帖有之。又有蘇才翁所補,亦怪逸可喜雲。

索征西筆短意長。今人作字大概筆多而意不足。觀秘閣續帖中月儀帖可見。

晉賢草體虛淡蕭散,此為至妙。惟獻之綰秋蛇為文皇所笑。至唐張旭懷素,方作連綿之筆,此黃伯思、姜堯章之所不取也。

薄紹之書,放縱快利,筆道流便,二王之後,略無其比。

古草書賦雲:杜度之後,以張為祖,以衛為父,索、范伯叔也,二王可為兄弟,薄為庶息,羊為僕隸。其言似誇,然確論也。

智果書合處不減古人,然時有僧氣可恨。古人所以貴于人品高也。

徐浩雲:虞得王之筋,褚得王之肉,歐得王之骨。夫鷹隼乏彩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健也;翬翟備色而翱翔百步,肉豐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書之鳳皇矣。歐虞為鷹隼,褚薛為翬翟,書之鳳皇,非右軍而誰!

陳景元評歐陽詢字雲:世皆知其體方,而不知其筆圓。亦可為歐之闡幽也。

米元章目柳公權書為惡劄。如玄秘塔銘,誠中其譏。若陰符經序,昔人評為柳書第一,實存晉韻。下此則馮宿碑亞於廟堂碑,非玄秘塔銘可同日觀也。紫絲靸帖亦佳,比之顏當出其上。而世未有信予此說者,何所見之不同乎!

書法之壞,自顏真卿始。自顏而下,終晚唐無晉韻矣。至五代李後主,始知病之,謂顏書有楷法而無佳處,正如叉手並足如田舍郎翁耳。李之論一出,至宋米元章評之曰:顏書筆頭如蒸餅,大醜惡可厭。又曰:顏行書可觀,真便入俗品。米之言雖近風,不為無理,然能言而行不逮。至趙子昂出,一洗顏、柳之病,直以晉人為師,右軍之後,一人而已。

榮諮道雲:褚遂良、薛稷、柳公權,不過名書,未得為法書也。

李北海書雲麾將軍碑為第一。其融液屈衍,紆徐媚妍,一法蘭亭。但放筆差增其豪,豐體使益其媚,如盧詢下朝,風度閒雅,縈轡回策,盡有蘊藉,三郎顧之,不覺歎美。雲麾碑刻在長安良鄉縣,石拓本遠不如也。今長安碑已亡,惜哉!

張旭妙于肥,藏真妙於瘦。然以予論之,瘦易而肥難。揚子雲曰:女有色,書亦有色,試以色論。詩雲:碩人其頎。左傳雲:美而豔。豔,長大也。漢書載昭君豐容靚飾,唐史載楊妃肌體豐豔。東坡詩:書生老眼省見稀,畫圖但怪周昉肥。知此可以論字矣。

呂總雲:懷素揮毫掣電,隨手變化。

李白在開元間不以能書名,今其行草,不減古人。龍江夢餘錄載其二帖是也。

鄭子經論張即之、陳讜之書曰:速無為,所染如深焉,雖盧扁無所庸其靈矣。然則其自知耶?知則不為,此論足以砭俗。

倪止父雲:東坡多臥筆,魯直多縱筆,米老多曳筆。

山谷雲: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劄,然勢亦窮,此似仲由未見夫子時氣象耳。米嘗評黃庭堅為描字,亦是好勝遇敵也。米元章評蔡襄書如少年女子,訪雲尋雨,體態妖嬈,行步緩慢,多飾鉛華。

蘇子美似古人筆勁,蔡君謨似古人筆圓。勁易而圓難也。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著高於越多矣。王著,成都人,宋初為侍書。今之智永千文,著所補也,亦可亂真,無跡可尋。

徐浩書固多精熟,無有異趣,殆如倚市之倡,塗抹青紅,反令人贈金皺眉也。

東坡雲:君謨小字,愈小愈妙;曼卿大字,愈大愈奇。李西台字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者也。不然,則是世說所謂肉鴨而已。其後林和靖學之,清勁處尤妙,此蓋類其為人。東坡詩所謂: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台差少肉。可與和靖傳神矣。

虞文靖公曰:大德、延佑之間,稱善書者,必歸巴西、漁陽、吳興。巴西謂鄧文原,漁陽謂鮮于樞,吳興謂趙子昂也。以二人先于趙者,以齒敘耳。鄧書太枯,鮮於太俗,豈能及子昂萬一耶!文靖他日又曰:魏、晉以來,善書者未嘗不通六書之義。吳興趙公之書冠天下,以其深究六書也。此評始為的論。

王延之曰:勿欺數行尺牘,即表三種人身。言其難工也。

張懷瓘書繼以章草,新意頗多。

有人問莊孔暘曰:張汝弼草書何如?孔暘曰:熟到極處,俗到極處。識者以為知言。

黃山谷雲:近時士夫罕得古法,但弄筆左右纏繞,遂號為草書。蓋前世已如此,今日尤甚。張東海名曰能草書,每草書,鑿字以意自撰,左右纏繞如鎮宅符篆。文徵明嘗笑之雲:草書集韻尚未經目,何得為名書耶!

●卷三

金張天錫君用號錦溪,嘗集古名家草書一帖,名曰草書韻會。其所取歷代諸家,漢則章帝、史游、張芝、崔瑗、崔寔、蔡琰、王瞻、羅暉、張超、趙襲、張越、徐幹。魏則曹孟德、少帝髦、曹植、韋誕、虞松、劉廙、杜畿、衛覬。蜀則諸葛亮。吳則皇象、賀邵。晉則成帝、司馬攸、何曾、衛瓘、衛恒、韋昶、杜預、張華、嵇康、張翰、李式、劉瑰之、索靖、王允之、王導、王恬、王薈、郗鑒、郗愔、郗儉之、郗曇、庾准、庾翼、楊肇、卞壼、庾亮、王廙、謝安、衛夫人、謝璠伯、王羲之、王獻之、王蒙、王徽之、王渾、王戎、桓溫、張翼、王岷、王珣、許靜民、王洽、王敦、王述、王衍、紀瞻、王邵、王循、蔡克、王曇、沈嘉、陸機、陸雲、溫放之、謝敷、謝尚、詹思遠、劉伶、謝萬。前趙則劉聰、劉曜。後魏則崔景伯、崔浩、崔悅、王世弼、李思弼、劉懋、劉仁之、庾導、裴敬憲。宋則劉裕、太宗、謝靈運、孔琳之、薄紹之、範曄、羊諮、王敬和、丘道護、張茂度、盧循、沈約、裴松之、賀道力、羊欣。南齊則蕭道成、源楷之、劉瑉、褚淵、江夏王鋒、蕭慨、王僧虔、王志、王慈、張融。北齊則張景仁、趙仲將。梁則武帝、王克、任昉、傅昭、蕭子雲、劉孝綽、丁覘、蕭思話、陶弘景、孔敬通、蕭確、朱異、周弘讓、阮研、庾肩吾。陳則始興王、永陽王、江總、虞綽、沈君理、袁憲、毛喜、鄭亻口、陳逵、顧野王、蔡景曆、王彬、王公幹、蔡凝、伏知道、劉顗、蔡澄、陸繕。後周則泉元禮、王褒。隋則煬帝、智永、智果、房彥謙、竇慶。唐則太宗、高宗、則天、歐陽詢、薛純陀、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鄔彤、楊師道、魏叔瑜、李懷琳、杜審言、張旭、李白、賀知章、孫過庭、王知敬、白居易、史麟、杜牧、裴行儉、張懷瓘、鍾紹京、王紹宗、裴說、韋斌、李德裕、吳通玄、張諲、李翱、林傑、顏真卿、柳公權、鄭虔、宋令文、魏元忠、陸希聲、張志和、韓愈、盧知猷、蕭俛、韓覃、王奐之、王承規、衛秀、洪元春、魏悌、韓偓、陸景融、周{山義}、李霄、張仲謀、裴素、胡季良、鍾離權、徐嶠之、章孝規、張廷范、蕭遘,並釋九人:懷素、懷仁、高閑、亞棲、■〈巬,言代夫〉光、景雲、貫休、夢龜、文楚也。五代則杜荀鶴、薛存貴、楊凝式。宋則錢俶、蘇舜元、蘇舜欽、蘇軾、黃庭堅、米芾、杜衍、蔡襄、周越、石蒼舒、鍾離景伯。金則王兢、高士談、任詢、黨世傑、趙渢、王庭筠、趙秉文、史公奕、王仲元、張瑞童、王曼慶。閑閒居士趙秉文為之序曰:草書尚矣。由漢而下,崔、張精其能;魏晉以來,鍾、王擅其美。自茲以降,代不乏人。夫其徘徊閒雅之容,飛走流注之勢,驚竦峭拔之氣,卓犖跌宕之志,矯若游龍,疾若驚蛇,似邪而複直,欲斷而還連,千態萬狀,不可端倪,亦閑中之一樂也。初,明昌間,翰林學士承旨党文獻公始集數千條,修撰黃華王公又附益之,兵火散落,不可複見。今河中大慶關機察張公君用,類以成韻,捃摭殆盡,用意勤矣,將板行以與士大夫共之。竊謂通經學道,本也;書,一藝耳。然非高人勝士,胸中有數百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不能造微入妙。君用素工書翰,故能成此。余猶及見金人板刻,其精妙神彩,不減法帖。至元末,好事者又添鮮於樞字,改名草書集韻,刻已不精。洪武中,蜀邸又翻刻,並趙公序及諸名姓皆去之,刻又粗惡,重可惜也。前輩作事多周詳,後輩作事多闕略,信然。

古人例多能書,如管寧,人但知其清節,而不知其銀鉤之敏。(茅山碑雲。)劉曜,人但知其獰凶,而不知其章草之工。(其書見草書韻會。)又有能書而名不著者,後漢錦車馮夫人名嫽,善史書,僅見西域傳。張伯高以書酣,身名亞皇象,僅見于抱樸子。曹蜍、李志與右軍同時,書亦爭衡,其人不稱耳。北朝有沈含馨。隋有丁道護,與智永齊名,曰丁真永草者。唐有貝靈該、繆師愈、鄭預、(心經草書,預草也。)胡英、(李邕齊名。)鄔彤、(懷素之師。)武盡禮、(甯照寺鐘銘。)賀蘭敏之、(法門寺碑。)房璘妻高氏、崇徽公主,僅見金石集古錄,張諲與王維齊名,雅善小王,見書苑。鹹工梵書。南唐王文秉工小篆,不在二徐下。又有王逸老,善篆與八分,其命名有欲抗右軍者,不知何代人,疑即文秉也。宋有秦子明、榮諮道、(皆蜀人,山谷之友。)高述、潘岐,(東坡門客。)僅傳姓名。其餘不傳者,又何限也。

解大紳學士春雨齋續書評:鍾繇書如公孫碩膚,赤舄幾幾。王右軍如子之燕居,申申夭夭。智永瑤台雪鶴,高標出群。虞世南如重華在位,被袗鼓琴。歐陽詢秋霄健翮,峭壁雙清。褚遂良披沙揀金。薛少保寒機夜織。顏真卿五丁鑿路。柳公權一夫當關。張長史風迥電馳。僧懷素雲行雨施。李北海樓臺映日,花木逢春。徐會稽怒猊渴驥,藏棱出力。坡、穀言難。張從申有入木三分之氣。吾聞之子山雲:米南宮奇逸超邁,煙雲卷舒。黃山谷清圓妙麗,引繩貫珠。蘇東坡豐腴悅澤,綿裡藏針。蔡端明方正嚴重,土偶蒙金。趙文敏神明英傑,儀鳳沖霄,祥雲捧日。康裡子山雄劍倚天,長虹駕海。饒介之卞莊刺虎,功倍力省。宋克鵬摶九萬,須仗扶搖。宋仲珩龍駒鳳雛,神彩已具。詹希元(字孟舉,新安人,獨擅署法)。署書冠冕莊重。俞紫芝(名和,字子中,同江人,逮事松雪)。臨摹,子夫擅寵。杜叔循(名環,廬陵人。)真書,清風蘭雪。鬍子申(名布,盱江人)。珊瑚碧樹,頗謝琮璜。揭平(名樞,豐城人)。旱蛟得雨,秋鷹入雲。凡二十八人,評皆當,惟評蔡端明為土偶蒙金,殊為失之。蔡之字有晉韻,在蘇、米、黃之上。又謂宋仲珩為神彩已具,似以未成少之。亦非也。本朝書當以宋克為第一,仲珩次之。遜志評之已定,胡杜揭豈能及哉。

方遜志先生評書雲:趙子昂書如程不識將兵,號令嚴明,不使毫髮出法度外,故動無遺失。鮮于伯機如漁陽健兒,姿體充偉而少韻度。康裡公如鸞雛出巢,神采可愛而頡頏未熟。雖俱得重名,而趙公高矣。繼三公而作者,金華宋仲珩草書,如天驥行中原,一日千里,超澗度險,不動氣力,雖若不可蹤跡,而馳驟必合程度。又曰:子昂妙在行草,奕奕得晉跡度,所乏者格力不展。子山最善懸腕,行草逸邁可喜,所乏者沉著不足。又題褚遂良書唐太宗哀冊墨蹟雲:古人常使意勝於法,後世常法勝於意。此書雖六藝之一,大儒未嘗不留心。

●卷四

古文如春,籀如夏,篆如秋,隸如冬,八分行草,歲之餘閏也。

熊朋來雲:周公之時未改籀,已有六書之教。孔子之時已改籀,尚存科鬥之書。事固有用於一時而廢於後世,久複蹈襲,乃與古符者多矣。世有小篆,謂李斯所作,然黃帝刀布,其文已作小篆。隸書謂王次仲所創,而葛天之金幣文,與今隸無異。臨菑人得齊胡公之銅棺,前和隱起,皆作今篆。後漢急就章,方有波磔鉤踢,而錢譜所載尊盧、太昊至帝嚳之金幣文,及近世掘得周時鏡銘,皆古篆而有鉤踢。乃知後世所用者,上古已有之,今人特以所見為始耳,非至論也。

《五代史補》雲:郭忠恕工篆隸。嘗有人于龍門得鳥跡篆示之,忠恕一見輒誦,有如宿習。余按河津、伊闕,俱有龍門,此跡今不知在否,好古者試一求之。

劉靜能曰:鍾、王不能變乎蔡邕,蔡邕不能變乎籀古。今古雖殊,其理則一。鍾、王雖變新奇,而不失隸古意。庾、謝、蕭、阮守法而法在,歐、虞、褚、薛竊法而法分。降而為黃米諸公之放蕩,猶持法外之意,周、吳輩則慢法矣。下而至張即之,怪誕百出,書怪極矣,不有子昂,誰能回瀾乎!

唐僧貫休工篆隸。荊州守問其筆法,休曰:此事須登壇而援,詎可草草言之。此言最中理。登壇而援,言如人之登高,已至壇上之人,一舉手援之而已。未加苦功而欲求捷法,譬如坐井中而求援上焉,有此理耶?李頎贈張諲詩:小王破體咸支策。人皆不解破體為何語。按徐浩雲:鍾善真書,張稱草聖,右軍草行法,小王破體,皆一時之妙。破體謂行書小縱繩墨,破右軍之體也。夫以小王去右軍不大相遠,已號破體。今世解學士之畫圈,如鎮宅之符,張東海之顫筆,如風癱之手,蓋王氏家奴所不為,一世囂然稱之,字學至此掃地矣。

今之笑書學者曰:吾學羲、獻,羲、獻當年學誰?予詰之曰:為此言者,非唯不知書,亦不知古今矣。羲、獻學鍾、索,鍾、索學章草,章草本分隸,分隸本篆籀,篆籀本科鬥,遞相祖述,豈謂無師耶?今不屑步鍾、索、羲、獻之後塵,乃甘心為項羽、史弘肇之高弟,果何見耶!

先太師公學蕭子雲出師頌。李文正公嘗雲:石齋書真是簡遠,但急疾時所書,無乃太簡乎?先公笑曰:夫何遠之有。翰苑相傳,以為善謔。

孫虔禮雲:書字有五乖五合:神怡務閑,一合也。感物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合乖之際,優劣互差。予嘗以其言舉似文徵仲曰:古人多以酒生思,而此乃遺之。徵仲笑曰:予不能飲,此言似為予設。管寧別傳雲:寧字畫若銀鉤。茅山碑雲管寧銀鉤之敏是也。唐朱放詩:瓊樹相思何日到,銀鉤數字莫為難。書家作字,省文之例,如鳳皇連寫,凰但作皇。鴛央廟郎亦然。其例起於六書建類主聲、轉注為義也。如弌從一,數也,從弋,聲也。而弍弎之字皆從弋,弋非聲也,以弋為建類之聲,故可以轉二三而為注。鳳從鳥,義也,從凡,聲也,而鳳字亦從凡,凡非聲也,以鳳為建類。此於字學末之末者,人多習之而不察耳。

書劄於德性相關。朱子嘗雲:即子雲所謂心畫也。漢司隸楊厥碑:{辶業}通石門。{辶業}字,洪適亦不識為何字。愚按:{辶業}即鑿字也。鑿省作鑿,又作{辶業}者,以辶代■,如匝作{辶幣},匹作{辶兀},匣作■,陋作■,謂之隸變。古有此例,干祿字書可考。洪適蓋以六書求之而不得,所謂知常而不知變也。唐人書葉法師碑,宋人書杜詩禹鑿寒江之句,皆以鑿為{辶業}。蓋師法古而結體密,源流遠而意匠深,乃為法書。若確守六書,古人謂之氈裘氣。東坡所雲鸚哥之學止數言,山谷所謂蝦蟆之禪惟一跳也。若左纏右繞,信手隨心,而自號草書,又近世東海之流弊矣。書雖一藝,亦不易哉。

處州松陽永甯觀李邕書傳雲:葉法善修此觀,欲求邕書,隔遠不至,乃夜追其魂書之。謂之追魂碑,蓋神異其事雲爾。此碑予曾見其拓本,信為超絕,或者因傳之,與碧落碑事相類。

南唐升元帖,以匱紙摹拓,李廷珪墨拂之,為絕品。匱紙者,打金箔紙也。其次即用澄心堂紙蟬翅拂為第二品,濃墨本為第三品也。升元帖在淳化祖刻之上,隋開皇帖之下,然今皆不可複見矣。宋世集帖,傳於今者絕少。大觀帖,蔡京所摹,予及見之。雪溪堂,王庭筠所刻;寶晉齋,曹日新所刻;澄堂帖,賀知章所臨:皆絕妙。秘閣續帖于王宜學處見之。又聞其家有鐘山草堂刻梁人書,奇勁未之有也。皇象天璽石刻,雄偉冠世,世尚有之。

古人論墨之佳曰:輕堅黝黑,入硯無聲。又曰:其堅如玉,其文如犀。又曰:繢彩奮發。論硯之佳曰:秀潤玉質。論筆曰:長而不勁,不如勿長;勁而不圓,不如不勁。皆至理也,善書者知之。

宜州陳氏能作筆。家傳右軍與其祖求筆帖,子孫世精其法。唐柳公權求筆于陳氏,先與二管,語其子曰:柳學士如能書,當留此筆。不爾,當退還,即可常筆與之。未幾,柳以不入用,別求陳氏,遂與常筆。陳曰:先與者二筆,非右軍不能,柳信與之遠矣。此事見墨藪。信乎,如來三昧,菩薩不知也。

劉正夫雲:觀今之字,如觀文繡;觀古之字,如觀鐘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