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孩子,你不可以壞,但是也別太乖~

最近, 馮小剛導演的年度大片《芳華》正在電影院熱映, 電影上映後好評如潮, 被認為是馮導最走心、最佳的電影。 整部影片看完, 讓我最難忘、最觸動的角色, 並不是“善良人設”黃軒飾演的劉峰, 而是苗苗飾演的何小萍這個人物。

她代表著孩子中某一個群體, 善良、單純而又內斂, 是大人們口中羡慕的乖孩子。

6歲時父親被下放勞改, 母親改嫁, 從小飽嘗了周圍人群的各種惡意, 在家被欺負, 到了部隊被排擠, 但是不敢發聲, 不敢反抗。 順從了二十多年, 後來突然被樹立成了英雄, 自己的精神世界便一下子崩塌了。

安靜、順從甚至言聽計從, 從不給家裡添麻煩, 省時省心省力, 這些都是乖孩子的標配, 乖孩子的養成大概分兩類:

第一類:棍棒底下培養出來的乖孩子

多少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刁難”的時候是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當孩子想要一件在父母看來不應該得到的東西時,

一巴掌抽過去, 還想不想要?不服氣?再來一巴掌。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 不問原因先打了再說。 就這樣把小孩徹底打敗了, 成功培養出了一個“乖孩子”。 這是傳統的中國式教育, 可棍棒底下出的不是孝子, 是順子。

蒙台梭利女士曾經說過:在你用暴力教育孩子的時候,

如果孩子們給你的回應是憤怒, 反抗, 結果反而更好一些, 至少表示他們已經具備了自我保護的能力, 今後的發展也許就會很正常。

可如果他們以改變性格或非正常的方式來回應, 就可能是受到了比較嚴重的創傷。

更多事實也表明, 這類孩子雖然聽話, 但是長大後卻往往畏懼權威, 膽小怕事, 缺少反抗能力, 習慣性取悅討好別人, 心理承受能力很弱。

第二類:從小被忽視的乖孩子

每個班級都會有這樣一類學生, 他們天生安靜、守紀律、不鬧事, 喜歡默默待在角落, 無意成為眾人的焦點, 也不擅長表達自己的內心。

他們是家長老師眼中最放心的一類群體, 但是他們的感情需求卻最容易被忽視,

導致自己的內心衝突得不到關注與解決, 更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可是偏偏對這些“省心”的孩子, 老師家長卻渾然不覺, 甚至以此為傲。

有些家長會有一種錯覺, 乖孩子都是好的。

最怕的是孩子進入逆反期, 往往焦頭爛額。 逆反期的孩子, 可能會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

包括很多從前很“乖”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安分起來。

很多家長會一票否決孩子的逆反, “你以前很乖的, 現在怎麼變成了這個樣子?”其實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的實驗:

他對二至五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 有主見, 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 其餘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 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其實不該怕孩子調皮叛逆, 太乖的孩子反而應該讓我們特別注意。 孩子們太乖太懂事, 甚至連叛逆期都沒有過, 對他的成長來說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教育不能只是讓“會叫的孩子有奶吃”, 越乖的孩子越需要給予充分表達的空間,讓他們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

因此,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首先要記住孩子也是一個自由的人這件事情。

不要過分的追求“乖孩子”的行為模式和規範,讓他們從生活中去體驗生活,經歷各個階段應該經歷的事情。

您絕對文章不錯的話,就轉發給更多人吧!

越乖的孩子越需要給予充分表達的空間,讓他們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

因此,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首先要記住孩子也是一個自由的人這件事情。

不要過分的追求“乖孩子”的行為模式和規範,讓他們從生活中去體驗生活,經歷各個階段應該經歷的事情。

您絕對文章不錯的話,就轉發給更多人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