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手藝新平|泥與火的涅槃,戛灑土鍋寨的土陶製作

戛灑鎮土鍋寨, 簡陋的制陶室裡,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刀正富正身著日常傣服專心製作陶罐, 村口老樹下, 一批尚有餘溫的陶罐剛剛經歷火的洗禮。

人類製作陶器的歷史幾乎與人類本身一樣久遠, 其大體上經歷了捏塑法、貼敷法、泥條盤築法、輪制成型法等漫長的發展過程, 至今已發展到用電子爐或陶窯燒制, 而戛灑鎮的花腰傣卻還沿襲著人類三千多年前的制陶工藝, 這是一種對祖先技藝的傳承, 還是一種對古老時光的追索?花腰傣稻燒陶產品主要有土鍋、水壺、碗、水杯、儲米器等數十種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 盛水能潰潤甘甜, 煮肉蔬則鮮美香醇, 裝谷米能乾燥防蟲, 對傣家人的 生產生活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很多花腰傣村寨至今留有稻燒陶遺跡, 技藝保留較完整的當數戛灑鎮土鍋寨。 稻燒陶的製作分為 取土、曬土、舂土、篩土、和泥、成型、晾曬、燒制等步驟, 簡單歸結為土、泥、陶三個部分。

第一步, 土的步驟:選用稻田深處的膠泥土曬乾, 用改良過的水碓舂細, 篩除泥塊和沙石, 一百斤幹膠泥產泥粉五十斤左右, 可供製作8~10個中等大小的陶罐。

第二步, 泥的步驟:把用井水和好的泥團不斷搓揉、摔打、密封“醒”制, 以增加黏性和可塑性, 使陶品減少氣孔、結構緊密, 增強成品的強度、硬度和比重;成型環節常使用木板、卵石、小刀等隨手可得的簡單工具, 杯子、煙灰缸等小件直接捏塑, 陶罐、花盆等較大器皿採用泥條盤築法, 大體的造型做好之後, 手指沾水將微小裂縫抹平, 稍幹後用木板、卵石敲平整, 用木制模具印上飛鳥、蟲魚和簡單幾何圖案, 做好的胎體放在通風乾燥處晾乾, 積攢到一定的數量後集中焙燒。

第三步, 陶的步驟:考古資料顯示, 最原始的焙燒方式是露天架火焙燒, 而陶窯的發明是人類制陶技術水準取得重大進步的表現。 花腰傣傳統稻燒陶依然採用最古樸的露天架火焙燒, 焙燒地點要求空闊平整, 燃料為稻草、粗糠等, 根據胎體數覺, 體積桉比例混合而成, 地上鋪一層、罐堆上蓋一層:胚體按大小平躺著碼放二至三層, 罐口45度角朝外,這樣有利於均勻受熱、散熱、排煙減少破損率; 點火一般選擇風小涼爽的夜間,待火自然熄滅、余溫散盡就大功告成啦!

土鍋寨中出過不少像刀正富一樣的制陶人,都是稻燒陶傳承人,製作、焙燒均採用最原始的方式,整個過程完全依賴個人經驗和技藝,成品外觀、重量、大小各異,造型淳樸自然、稚氣古拙,更因似像非像而充滿童趣,深受遊客喜愛。他們的古樸手藝多從外婆或母親手中傳承而來,並根據周邊一些傣家村民或外地商人的預訂,批量製作一些陶罐等日用品,近年來他們在不斷捉商成品率,增加作品數量和豐富題材等方面作大量嘗試,如刀正富創作的煙灰缸“火塘邊的男女”“舂米的小蔔少”“耕牛的小蔔少”等作品就曾獲得國家、省市的手工藝獎項。這些帶肴濃濃的花腰傣風味的上陶製品,充分反映了花腰傣民族多種多樣的生活習俗和勞作場景。下一步,這些傳承人考慮引進粒坯機幫助成型,招收真心愛制陶的年輕人,把手藝傳下去。在一輩一輩傳承人的熱愛和耐心澆灌下,泥與火的舞蹈必將煥發新的光彩!

罐口45度角朝外,這樣有利於均勻受熱、散熱、排煙減少破損率; 點火一般選擇風小涼爽的夜間,待火自然熄滅、余溫散盡就大功告成啦!

土鍋寨中出過不少像刀正富一樣的制陶人,都是稻燒陶傳承人,製作、焙燒均採用最原始的方式,整個過程完全依賴個人經驗和技藝,成品外觀、重量、大小各異,造型淳樸自然、稚氣古拙,更因似像非像而充滿童趣,深受遊客喜愛。他們的古樸手藝多從外婆或母親手中傳承而來,並根據周邊一些傣家村民或外地商人的預訂,批量製作一些陶罐等日用品,近年來他們在不斷捉商成品率,增加作品數量和豐富題材等方面作大量嘗試,如刀正富創作的煙灰缸“火塘邊的男女”“舂米的小蔔少”“耕牛的小蔔少”等作品就曾獲得國家、省市的手工藝獎項。這些帶肴濃濃的花腰傣風味的上陶製品,充分反映了花腰傣民族多種多樣的生活習俗和勞作場景。下一步,這些傳承人考慮引進粒坯機幫助成型,招收真心愛制陶的年輕人,把手藝傳下去。在一輩一輩傳承人的熱愛和耐心澆灌下,泥與火的舞蹈必將煥發新的光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