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 焚香之美,放下凡俗,讓心安

焚香引幽步, 酌茗開淨席。

焚香、點茶、掛畫、插花

宋人有四般閒事

乃當時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藝”

焚香正是為首

曾幾何時, 燕居焚香

士大夫們聚于庭院幽室

把盞聞香, 以香為媒

尋找的卻是共同的精神追求

焚香如品茗, 是雅士高妙的享受

士子們紅袖添香夜讀書

晨鐘暮鼓, 香氣氤氳

“修蛾慢臉, 不語檀心一點, 小山妝。

蟬鬢低含綠, 羅衣淡拂黃。

悶來深院裡, 閒步落花傍。

纖手輕輕整, 玉爐香。 ”

斜霏動遠吹, 暗馥留微火

懂得享受生活中的意趣

才會將這般的美事植入宅中

這一個色香聲味俱全的寒冬之夜

才會變得如此撩人又如此寧靜。

“即將無限意, 寓此一炷煙”

香料

自古伴隨著我國先民的精神和生活

由此產生了香文化

《現代漢語詞典》對香料的解釋是

在常溫下能發出芳香的有機物質

分天然產和人工製造兩大類

圖:動脈影

《香乘》中說:“或生於草, 或處於木, 或花或實, 或節或葉, 或皮或液, 或又假人力煎和而成”。

上古時期

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已開始焚香

用沉榆香灰與珪玉之屑混合為泥

用以甄定氏族部落間的地位尊卑

宋朝香茗大家丁謂在《天香傳》中寫到:“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三代禋享,首惟馨之薦,而沉水薰陸無聞焉;百家傳記,萃眾芳之美,而蕭薌鬱鬯不尊焉……”

然而,上古時期焚香只是傳說

先秦

香料的真正運用

是在先秦時期

那時,香料僅包含天然草本芳香植物

例如,蘭、蕭、艾、蕙

蘭花為蘭科蘭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葉多數叢生,細長而尖,平行脈

屈原《離騷》有這樣的描述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將香料植物用作可餐食的對象

以示君子追求芳香淨潔,不與世俗同汙

戰國時已開始用熏爐焚燒芳香原料

陝西雍城遺址出土鳳鳥銜環銅熏爐

河南鹿邑出土戰國鳥擎博山爐

都是此說例證

陝西雍城遺址出土鳳鳥銜環銅熏爐

也有學者認為

先秦時期對香不甚愛好

且無焚香之舉

唯有佩戴香囊之說可信

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信期繡香囊

漢代

到了漢代

香文化才真正流行開來

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

加之外邦使節朝貢

品質上乘的西域香料成貴族奢侈品

人們相信

香料有著諸多用途

驅除病疫、美化空氣、溫暖居室、保養姿容

圖:動脈影

西晉張華《博物志》中就記載了西使獻香的故事,“漢武帝時,弱水西國,有人乘毛車以渡弱水來獻香者,帝謂是常香,非中國之所乏,不禮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幹乘輿聞,並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燕卵三枚,與棗相似,帝不悅,以付外庫。後長安中大疫,宮中皆疫病,帝不舉樂,西使乞見,請燒所貢香一枚,以辟疫氣。帝不得已聽之,宮中病者登日並瘥,長安百里,咸聞香氣芳積,九月餘日香猶不歇。帝乃厚禮發遣餞送。”

漢代宮廷繼承了秦始皇對求仙得道的追求

他們甚至認為焚香可通天成仙

焚香習俗也因此流行於漢代

焚香所用之器為熏爐,又叫香薰

史料記載:“武帝元封中,起方山館,招諸靈異,乃燒天下異香。有沉光香、祗精香、明庭香、金磾香、塗魂香。帝張青檀之燈,青檀有膏如淳漆,削置器中,以蠟和之,香燃數裡。”

爐之名,始見於《周禮·塚宰》

“凡寢中共爐炭,則爐乃三代之制”

周代以前已有作為焚燒器具的爐

是否用以焚香,尚無準確考證

漢代最為著名的熏爐當屬“博山爐”

出於焚香並通天成仙的需求

博山爐往往設計為山巒疊嶂的形態

期間附以仙人靈獸之造型

北宋金石學家呂大臨描繪博山爐的形制說“ 爐象海中博山,下有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象海之回環,此器世多有之,形制大小不一。”東漢李尤曾作《熏爐銘》這樣描述博山爐:“上似蓬萊,吐氣委蛇,芳煙布繞,遙沖紫微。”

博山爐的藝術成就

見證了漢代金屬工藝的高超

又籠罩在神秘的求仙得道意識下

具有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價值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錯金博山爐

圈足上飾錯金卷雲紋,足柱上雕出三條出水騰龍,龍體矯健,龍首上昂承托爐盤。爐盤和爐蓋上均飾錯金流雲紋,線條勁健流暢,工藝超高精湛。

魏晉南北朝

香文化的初步繁榮期

香品增多,香料應用更為廣泛

改變了漢代多用本土香料的現象

而且出現了“合香”

合香,就是將某種香料進行再加工,或將多種香料依據一定比例調和而成的複合香品。除以名貴香料為原料外,也包括用水果皮、甘蔗渣、柏葉、苦楝花等混合而成的低端合成香料。

正因合香的出現

先秦兩漢直接焚燒原始香料的習俗明顯弱化

代之以熏燒依香方調和的高級香丸、香餅

有效的降低了熏香過程中的出煙量

但香料在上層社會仍然是稀罕物

普通官宦都無緣享用

秦漢以來形成的香文化得到充分發展

通過繁榮的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海外香料在中國空前盛行

香料不再是少數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從帝王到普通士大夫

對香料的鍾愛如癡如醉

與此同時

佛教的中國化、世俗化

也為香料走進唐人的日常生活推波助瀾

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也帶去了精神上的慰藉

正是由於香料消費市場的巨大

出現了很多從事香料經營的胡商

廣州、揚州成為異域香料的集散地

東都洛陽成立了“胡商香行”

龍門石窟題記中可見“北市香行”字樣,記載永昌元年北市香行名錄。“北市”是洛陽的商業集市,胡商在此集結成香行社,專門經營進口香料。

很多莊重的場合也要焚香

朝堂焚香成為唐代宮廷禮儀的組成部分

代表著對皇權的禮敬

唐代博山爐的造型彰顯了大唐宏大包容的氣魄

科舉考試之時也要焚香

據《夢溪筆談》記載

禮部貢院在舉人考進士之日

設香案於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

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 鎏金銅熏爐

香案是放置香爐的幾案

除供佛、祭神等莊重場合

還常用來陳設、熏衣

直到今天

也不失為一種古樸的居室風格

“錦帳添香睡,金爐換夕熏”

比起莊重的香事活動

帳中香成為唐人別有情趣的生活寫照

在帷帳內懸掛香囊,安神助眠又增添情趣

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 鎏金雙蛾團花紋鏤孔銀香囊

唐代用於熏被或懸掛熏香的熏球稱為香囊,香囊常設有提鏈(無提鏈的用作熏被),用於懸掛帷帳中。

相傳楊貴妃就喜愛佩戴香囊

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派人將她移葬

發現其屍體早已腐朽成一具白骨

唯有臨死時戴在胸前的香囊保存完美

唐玄宗睹物思人,不禁老淚縱橫

《妖貓傳》裡光彩照人的楊貴妃

球體內部裝置兩個環形活軸的小盂,重心在下,利用同心圓環形活軸起著機械平衡的作用,無論熏球如何轉動,只是兩個環形活動軸隨之運轉,小盂始終保持水準,點染的香料永遠不會傾灑。

時至今日

帳中香似乎遠離了我們的生活

但小巧別致的香囊卻派上了新穎的用途

桌案上放置古樸的香架,香囊懸掛其中

為喧囂的都市生活平添一份幽靜的愜意

宋代是香文化的鼎盛期

陸路交通因遼、西夏、金政權對峙而受阻

因而宋代海上貿易勝於唐代

從東南亞、南亞、阿拉伯等地進口大量香料

宋代海外貿易線路圖

長期以來

隨著香料知識的不斷積累

宋人對香料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香料消費具備了成熟的文化底蘊

《聽琴圖》(局部)

黃庭堅曾提出香有十德

感格鬼神、清淨心身、能除污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障

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

描繪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華景象

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和香有關的故事

可見香料已成為習見的商品廣泛流通

《清明上河圖》中的香鋪

“趙太丞家”前方十字街頭,有一家店的招牌上寫著“劉家上色沉檀揀香”並且大門上方大橫匾額上有“劉家沉檀XX丸散X香鋪”

不僅如此

官僚貴族對香料的使用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北宋名臣梅詢、趙撲皆嗜好熏衣

“所居既去,輒數日香不滅”

更有甚者

將船中艙板用楠香雕以鏤花

在艙板下熏焚沉腦

奢靡至極

焚香燭也是王公貴族的一種奢侈享受

史料記載

宋徽宗以龍涎、沉腦製成蠟燭

點染于宮中

“政宣盛時,以宮中無河陽花燭為恨,遂用龍涎沉腦屑灌蠟燭,列兩行數百枚,焰明而香翁,鈞天之所無也。”

宋人香事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而制瓷技術的進步

與高雅的香事活動不期而遇

創造出了許多符合宋人審美的陶瓷熏爐

宋代陶瓷香薰

摒棄了唐代雍容華貴、繁縟富麗的格調

轉而追求平淡、質樸、內斂的含蓄美

值得一提的是

宋代的熏香活動在空間上發生了很大變化

不再是以往的朝堂之上、祭神之所

而是轉入宋人的書房或閨室中

南宋詩人葛紹體所作《洵人上房》生動的描述了宋人在小書房裡焚香、品茶、修禪的情境:“自占一窗明,小爐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銷枝橫。有意探禪學,無心了世間。不知清夜坐,知得若為情。”

宋人對熏香文化的定義

正與我們今天的內在訴求不謀而合

喧囂的都市、浮躁的心態、疲憊的身軀

更加需要一個回歸本真認知自我的空間

在這一方小巧別致的空間裡

伴隨著氤氳而出的芬芳

休閒獨處,讀書靜思

或與好友相聚

品上品茶一杯

“茶禪一味”盡在其中

如此美好的場景

需仰仗巧妙的焚香之法

隔火熏香,早在唐代已經流行

宋人利用的更加廣泛

隔火熏香法,就是將點染的香碳買入香灰中,戳幾個孔眼,以便接觸空氣使之持續燃燒,在孔眼上放置隔火片,再將香丸等合香放置在隔火片上。香不及其火,有效消除煙氣,享受自然舒緩的幽香。

明清對香事的延續

由於明代施行海禁

香料依靠朝貢貿易

鄭和下西洋也帶來了很多異域香料

而在清代

藩屬國進貢成為香料的一大來源

還包括新疆、西藏等地區的“土貢”

西洋傳教士為香料入華也起了關鍵作用

明清的香料種類和以往並無區別

只是應用的更加廣泛

成品的種類也更加豐富

例如薔薇露在五代後周傳入中國

只作為香料或美容用品

明清則成為治療心疾的藥物

而由香料製成的各種藥品也不勝枚舉

但熏焚作為香料的傳統功能一直延續下來

但此時,熏香理念又發生了變化

缺少了一份宋代以來修身養性的格調

又轉為主人待客及彰顯身份的“逼格”之物

清乾隆 掐絲琺瑯番蓮夔龍紋雙層熏爐

由於統治者窮奢極欲的追求

明清時期的熏爐

也不再是宋代那種簡約質樸的風尚

代之以寶石、玉器、銅鎏金等材質的豪華器皿

清中期 白玉龍鳳雙耳銜環香薰

而隨身的香品卻忠實著主人的內心

不同於漢代的絲織、唐代的金銀

有財力者選用玉來製作香囊

專用於饋贈情郎

傳遞著女子情比金堅的心意

清 白玉鏤雕香囊

古人對香事的追求

並非僅貪享其味

更在於觀照自我,淨化心靈

流傳至今

仍詮釋著人生哲理

-------------------------------------------------------------------

文字為茶邊求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

宋朝香茗大家丁謂在《天香傳》中寫到:“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三代禋享,首惟馨之薦,而沉水薰陸無聞焉;百家傳記,萃眾芳之美,而蕭薌鬱鬯不尊焉……”

然而,上古時期焚香只是傳說

先秦

香料的真正運用

是在先秦時期

那時,香料僅包含天然草本芳香植物

例如,蘭、蕭、艾、蕙

蘭花為蘭科蘭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葉多數叢生,細長而尖,平行脈

屈原《離騷》有這樣的描述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將香料植物用作可餐食的對象

以示君子追求芳香淨潔,不與世俗同汙

戰國時已開始用熏爐焚燒芳香原料

陝西雍城遺址出土鳳鳥銜環銅熏爐

河南鹿邑出土戰國鳥擎博山爐

都是此說例證

陝西雍城遺址出土鳳鳥銜環銅熏爐

也有學者認為

先秦時期對香不甚愛好

且無焚香之舉

唯有佩戴香囊之說可信

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信期繡香囊

漢代

到了漢代

香文化才真正流行開來

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

加之外邦使節朝貢

品質上乘的西域香料成貴族奢侈品

人們相信

香料有著諸多用途

驅除病疫、美化空氣、溫暖居室、保養姿容

圖:動脈影

西晉張華《博物志》中就記載了西使獻香的故事,“漢武帝時,弱水西國,有人乘毛車以渡弱水來獻香者,帝謂是常香,非中國之所乏,不禮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幹乘輿聞,並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燕卵三枚,與棗相似,帝不悅,以付外庫。後長安中大疫,宮中皆疫病,帝不舉樂,西使乞見,請燒所貢香一枚,以辟疫氣。帝不得已聽之,宮中病者登日並瘥,長安百里,咸聞香氣芳積,九月餘日香猶不歇。帝乃厚禮發遣餞送。”

漢代宮廷繼承了秦始皇對求仙得道的追求

他們甚至認為焚香可通天成仙

焚香習俗也因此流行於漢代

焚香所用之器為熏爐,又叫香薰

史料記載:“武帝元封中,起方山館,招諸靈異,乃燒天下異香。有沉光香、祗精香、明庭香、金磾香、塗魂香。帝張青檀之燈,青檀有膏如淳漆,削置器中,以蠟和之,香燃數裡。”

爐之名,始見於《周禮·塚宰》

“凡寢中共爐炭,則爐乃三代之制”

周代以前已有作為焚燒器具的爐

是否用以焚香,尚無準確考證

漢代最為著名的熏爐當屬“博山爐”

出於焚香並通天成仙的需求

博山爐往往設計為山巒疊嶂的形態

期間附以仙人靈獸之造型

北宋金石學家呂大臨描繪博山爐的形制說“ 爐象海中博山,下有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象海之回環,此器世多有之,形制大小不一。”東漢李尤曾作《熏爐銘》這樣描述博山爐:“上似蓬萊,吐氣委蛇,芳煙布繞,遙沖紫微。”

博山爐的藝術成就

見證了漢代金屬工藝的高超

又籠罩在神秘的求仙得道意識下

具有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價值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錯金博山爐

圈足上飾錯金卷雲紋,足柱上雕出三條出水騰龍,龍體矯健,龍首上昂承托爐盤。爐盤和爐蓋上均飾錯金流雲紋,線條勁健流暢,工藝超高精湛。

魏晉南北朝

香文化的初步繁榮期

香品增多,香料應用更為廣泛

改變了漢代多用本土香料的現象

而且出現了“合香”

合香,就是將某種香料進行再加工,或將多種香料依據一定比例調和而成的複合香品。除以名貴香料為原料外,也包括用水果皮、甘蔗渣、柏葉、苦楝花等混合而成的低端合成香料。

正因合香的出現

先秦兩漢直接焚燒原始香料的習俗明顯弱化

代之以熏燒依香方調和的高級香丸、香餅

有效的降低了熏香過程中的出煙量

但香料在上層社會仍然是稀罕物

普通官宦都無緣享用

秦漢以來形成的香文化得到充分發展

通過繁榮的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海外香料在中國空前盛行

香料不再是少數貴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從帝王到普通士大夫

對香料的鍾愛如癡如醉

與此同時

佛教的中國化、世俗化

也為香料走進唐人的日常生活推波助瀾

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也帶去了精神上的慰藉

正是由於香料消費市場的巨大

出現了很多從事香料經營的胡商

廣州、揚州成為異域香料的集散地

東都洛陽成立了“胡商香行”

龍門石窟題記中可見“北市香行”字樣,記載永昌元年北市香行名錄。“北市”是洛陽的商業集市,胡商在此集結成香行社,專門經營進口香料。

很多莊重的場合也要焚香

朝堂焚香成為唐代宮廷禮儀的組成部分

代表著對皇權的禮敬

唐代博山爐的造型彰顯了大唐宏大包容的氣魄

科舉考試之時也要焚香

據《夢溪筆談》記載

禮部貢院在舉人考進士之日

設香案於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

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 鎏金銅熏爐

香案是放置香爐的幾案

除供佛、祭神等莊重場合

還常用來陳設、熏衣

直到今天

也不失為一種古樸的居室風格

“錦帳添香睡,金爐換夕熏”

比起莊重的香事活動

帳中香成為唐人別有情趣的生活寫照

在帷帳內懸掛香囊,安神助眠又增添情趣

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 鎏金雙蛾團花紋鏤孔銀香囊

唐代用於熏被或懸掛熏香的熏球稱為香囊,香囊常設有提鏈(無提鏈的用作熏被),用於懸掛帷帳中。

相傳楊貴妃就喜愛佩戴香囊

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派人將她移葬

發現其屍體早已腐朽成一具白骨

唯有臨死時戴在胸前的香囊保存完美

唐玄宗睹物思人,不禁老淚縱橫

《妖貓傳》裡光彩照人的楊貴妃

球體內部裝置兩個環形活軸的小盂,重心在下,利用同心圓環形活軸起著機械平衡的作用,無論熏球如何轉動,只是兩個環形活動軸隨之運轉,小盂始終保持水準,點染的香料永遠不會傾灑。

時至今日

帳中香似乎遠離了我們的生活

但小巧別致的香囊卻派上了新穎的用途

桌案上放置古樸的香架,香囊懸掛其中

為喧囂的都市生活平添一份幽靜的愜意

宋代是香文化的鼎盛期

陸路交通因遼、西夏、金政權對峙而受阻

因而宋代海上貿易勝於唐代

從東南亞、南亞、阿拉伯等地進口大量香料

宋代海外貿易線路圖

長期以來

隨著香料知識的不斷積累

宋人對香料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香料消費具備了成熟的文化底蘊

《聽琴圖》(局部)

黃庭堅曾提出香有十德

感格鬼神、清淨心身、能除污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裡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障

舉世聞名的《清明上河圖》

描繪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華景象

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和香有關的故事

可見香料已成為習見的商品廣泛流通

《清明上河圖》中的香鋪

“趙太丞家”前方十字街頭,有一家店的招牌上寫著“劉家上色沉檀揀香”並且大門上方大橫匾額上有“劉家沉檀XX丸散X香鋪”

不僅如此

官僚貴族對香料的使用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北宋名臣梅詢、趙撲皆嗜好熏衣

“所居既去,輒數日香不滅”

更有甚者

將船中艙板用楠香雕以鏤花

在艙板下熏焚沉腦

奢靡至極

焚香燭也是王公貴族的一種奢侈享受

史料記載

宋徽宗以龍涎、沉腦製成蠟燭

點染于宮中

“政宣盛時,以宮中無河陽花燭為恨,遂用龍涎沉腦屑灌蠟燭,列兩行數百枚,焰明而香翁,鈞天之所無也。”

宋人香事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而制瓷技術的進步

與高雅的香事活動不期而遇

創造出了許多符合宋人審美的陶瓷熏爐

宋代陶瓷香薰

摒棄了唐代雍容華貴、繁縟富麗的格調

轉而追求平淡、質樸、內斂的含蓄美

值得一提的是

宋代的熏香活動在空間上發生了很大變化

不再是以往的朝堂之上、祭神之所

而是轉入宋人的書房或閨室中

南宋詩人葛紹體所作《洵人上房》生動的描述了宋人在小書房裡焚香、品茶、修禪的情境:“自占一窗明,小爐春意生。茶分香味薄,梅插銷枝橫。有意探禪學,無心了世間。不知清夜坐,知得若為情。”

宋人對熏香文化的定義

正與我們今天的內在訴求不謀而合

喧囂的都市、浮躁的心態、疲憊的身軀

更加需要一個回歸本真認知自我的空間

在這一方小巧別致的空間裡

伴隨著氤氳而出的芬芳

休閒獨處,讀書靜思

或與好友相聚

品上品茶一杯

“茶禪一味”盡在其中

如此美好的場景

需仰仗巧妙的焚香之法

隔火熏香,早在唐代已經流行

宋人利用的更加廣泛

隔火熏香法,就是將點染的香碳買入香灰中,戳幾個孔眼,以便接觸空氣使之持續燃燒,在孔眼上放置隔火片,再將香丸等合香放置在隔火片上。香不及其火,有效消除煙氣,享受自然舒緩的幽香。

明清對香事的延續

由於明代施行海禁

香料依靠朝貢貿易

鄭和下西洋也帶來了很多異域香料

而在清代

藩屬國進貢成為香料的一大來源

還包括新疆、西藏等地區的“土貢”

西洋傳教士為香料入華也起了關鍵作用

明清的香料種類和以往並無區別

只是應用的更加廣泛

成品的種類也更加豐富

例如薔薇露在五代後周傳入中國

只作為香料或美容用品

明清則成為治療心疾的藥物

而由香料製成的各種藥品也不勝枚舉

但熏焚作為香料的傳統功能一直延續下來

但此時,熏香理念又發生了變化

缺少了一份宋代以來修身養性的格調

又轉為主人待客及彰顯身份的“逼格”之物

清乾隆 掐絲琺瑯番蓮夔龍紋雙層熏爐

由於統治者窮奢極欲的追求

明清時期的熏爐

也不再是宋代那種簡約質樸的風尚

代之以寶石、玉器、銅鎏金等材質的豪華器皿

清中期 白玉龍鳳雙耳銜環香薰

而隨身的香品卻忠實著主人的內心

不同於漢代的絲織、唐代的金銀

有財力者選用玉來製作香囊

專用於饋贈情郎

傳遞著女子情比金堅的心意

清 白玉鏤雕香囊

古人對香事的追求

並非僅貪享其味

更在於觀照自我,淨化心靈

流傳至今

仍詮釋著人生哲理

-------------------------------------------------------------------

文字為茶邊求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