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歌手》和Jessie J如何優雅的商業互吹!

去年11月27日, 我的手機突然收到永樂票務的一條短信:

很遺憾的告訴你, 我們剛剛接到主辦方的通知, Jessie J和Flo Rida深圳演唱會臨時取消了,

我們願意另外贈送其他藝人周邊來感謝你的積極參與。

我對這個結果早有預感, 只是沒料到會在開場前4天緊急叫停, 原因當然不是被封殺, 而是策劃方的無腦和自大。

其實, Jessie J早在2014年就在中國開過個唱, 當時還拉來了正紅的吳莫愁作為嘉賓(我一直懷疑這個選擇的正確性), 但出票並不樂觀, 策劃方不汲取教訓, 這一次又選擇了比上海梅奔更大的深圳龍崗大運體育中心, 而且票價策略愈發匪夷所思。

普通看臺票480起直到1080, 內場從1980飆到4800, 開創了歐美歌手來華個唱的新紀錄, 人氣強得多的Ariana Grande(A妹)在北京五棵鬆開唱最高票價是1680元, 國內貌似也只有王菲的《幻樂一場》值得一拼。

僅就這點來說 , Jessie J確實有圈錢嫌疑。

策劃方大概也知道這一點, 因此選擇了拼盤, 拉來Flo Rida月臺, 後者在美國嘻哈界有一定咖位, 拿過4次格萊美提名, 跟不少大牌有合作, 中國知名度因為《小豬佩奇》有所提升。 行銷上也想了不少辦法, 比如購票送衣服、帽子、香水、專輯等等, 但自9月28日永樂開票以後就從來沒有火過,

一路走低直至乾脆取消。

假如這場演唱會推遲到《歌手2018》播出之後, 情況或許完全不同。

《歌手》這檔綜藝以前請過一些國外藝人, 比如馬來西亞網紅茜拉, 韓國黃致列, 哈薩克的迪瑪希等等, 但他們並不符合歌迷心目中的大咖定位。

所以當Jessie J以唱功驚豔的《Domino》一炮而紅時, 很多人就覺得真正的歐美大咖簡直秒殺國內同行特別是鮮肉了,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Jessie J在歐美到底是幾線?

這問題在百度“歌手吧”裡有一票人在討論, 可惜答案都不靠譜, 因為根本沒有幾個人真正瞭解Jessie J的音樂生涯。

評價一位歌手的咖位, 有幾個公認的標準。

1、專輯銷量。

Jessie J出道以來有3張專輯, 首專《Who you are》16首歌裡出了3首冠單, 3首Top10, 首周在英國賣出10.5萬張, 累積成績120萬張, 按任何標準都可以稱為神專了, 但在最重要的美國市場, 銷量慘澹(3.4萬張), 導致Billboard Album 200年榜居然未能入圍, 這在一專三冠的神專來說是很少見的。

首專大爆是個很好的起點, 但Jessie J的成績其實不算突出, 對比美國歌手Meghan Trainor首張正式專輯《Title》首周賣出了23.8萬張, 單曲《All About That Bass》(國內戲稱八大杯)是Billboard Hot 100的8周冠軍。

到二專《Alive》時, Jessie J就高開低走了, 英國首周只賣出3.9萬張, 美國1.4萬張, 沒有一首冠單, 連Hot 100熱單也沒有。

三專《Sweet Talker》倒是出了一首神曲《Bang Bang》, 但主要是因為拉來了Ariana Grande和Nicki Minaj(麻辣雞)這兩位當紅搭檔, 前者帶來了顏值, 後者增加了說唱, 這使歌曲獲得了表現力加成, 幾個現場都很成功, 特別是2014年11月全美音樂獎的表演,在中國也打開了影響力。

但專輯本身仍然糊出天際,英國首周賣出1.6萬張,美國2.5萬張,這已經是標準三四線歌手的水準了,當然不服輸的Jessie J仍在準備4專。

2、獎項。

Jessie J手裡只有兩個獎項,前一個2003年13歲時拿的全英傑出天才大賽的最佳流行歌手獎,那基本就是個綜藝節目,首專後拿了全英音樂的樂評人獎,這個相對有份量,此外入圍過最佳女藝人、最具突破藝人以及最佳單曲,還有1項格萊美提名,但都未獲獎。

對比她的兩位搭檔,Ariana Grande拿過全美音樂的年度藝人和格萊美的兩項提名,Nicki Minaj有7項格萊美提名,1項獲獎,全美音樂獎和Billboard更是有一大堆。

唱功是Jessie J的招牌,但據此斷定她就是個不靠顏值的實力派,那基本只是你的想像而已。

3、巡演。

沒有足夠粉絲基礎的歌手是絕對不敢開演唱會的,粉絲大致是三類。

本質粉:因作品而喜歡人,相對靠譜,但受到地域等因素制約,產出也有限;

腦殘粉:無條件喜歡,不考慮成本,演唱會票房的基本保證。

Jessie J在首專最紅的時候也只開過7場演唱會,觀眾總數在2萬左右(可以想像是什麼場地),說句不好聽的,稍有名氣的酒吧駐唱歌手的聽眾也不只這個量級。

如果有一兩首熱單就是大咖,那歐美樂壇的大咖簡直多如牛毛了。

Jessie J的商業錢景如何?

一般來說,歌手的收入來自幾個方面:專輯銷售,巡演,廣告及商業活動。

實體專輯現在每況愈下,這是大勢所趨;

主動和被動流媒分賬機制複雜,弄不到幾個錢,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歌手抵制;

至於廣告只對真正的頭牌大咖才有意義;

依靠名氣做商業化副品,而且像Rihanna做自有美妝品牌Fenty Beauty做到日進鬥金的少之又少。

絕大部分歌手的收入就是依賴巡演,Lady Gaga六年四場世界巡演入帳5億美元。

但客觀分析,這幾種變現模式Jessie J希望都不大。

因為歐美新生代歌手如Cardi B等勢頭強勁,Jessie J籌備中的4專不容樂觀,廣告更是想都別想,巡演明顯號召力不夠,特別是她拉大咖拼盤的能力也在下降,曾經的圈內好友都在與她做切割。

比如Adele,她與Jessie J是倫敦表演藝術學校的同班同學,二人關係很好,以前常在一起吃飯,旅遊,寫歌,表演,但如今形同陌路。

Jessie J多次試圖與Adele互動都沒有回音,曾經的夥伴Ariana Grande和Nicki Minaj情況也差不多,這就削弱了Jessie J在巡演時請來大牌助陣的能力。

她之前被查出患有預激綜合症更是致命打擊,這病就是一種心律異常,遵醫囑是要避免唱高音的,這對Jessie J是滅頂之災,評論界本來就認為她是唱歌機器,給作品注入的情感和美感不足,不飆高音,如何立足?

Adele以後多半也不會再開巡演,她寫過一張有爭議的紙條,宣稱自己是宅女,巡演雖然是一種獨特記憶,卻不適合她,這的確是肺腑之言。

巡演本質上是一種即時視聽和互動藝術,適合那種表現欲強,為舞臺而生、又能給觀眾帶來愉悅加成的明星,比如Lady Gaga和Taylor swift,單純把歌曲唱得如吞CD一般意義不大,否則用戶宅在家裡煲耳機豈不是更好?

Adele尚且如此,遑論他人,Jessie J下決心來中國,你可以說是中國綜藝文化的勝利,但也說明她接受了自己Flop的現實。

放下身段的Jessie J只是沒意識到,她的決定很可能成就了《歌手》未來的商業模式。

歐美當紅的大牌不少,為什麼選擇Jessie J?

因為她是音樂生涯最不確定,定位最尷尬,變現模式最迷茫,最容易招安的一個,《歌手》成功找到了讓她開竅的辦法(例如變身中國天后等等),這就好比北京首鋼讓獨狼馬布裡意識到如何做一個城市英雄一樣。

Jessie J的出現對《歌手》而言是一個分水嶺。

在經歷了改名和牌照風波之後,以往太過依賴韓流和鮮肉的《歌手》及時抓住了歐美大咖這個爆點,並且用Jessie J為那些過氣的歐美歌手示範了一種不同的生存方式。

在QQ音樂的歐美女歌手即熱榜單上,Jessie J已經成功竄升到第三位,僅次於Taylor swift和Adele,壓倒Lady Gaga就很說明問題了。

Jessie J的音樂生涯可能繼續Flop下去,但她在中國的錢景看好。

對《歌手》來說,這個套路是具有高度複製性的,即利用國人對歐美流行音樂的資訊差,把過氣歌手包裝為大咖強行再洗一波,實踐證明很有效。

從這場商業互吹中提煉任何結論都是可笑的,比如歐美歌手越來越看重中國市場,中國綜藝走向世界等等,還真是想多了。

最合適的說法就是人傻錢多,速來!

特別是2014年11月全美音樂獎的表演,在中國也打開了影響力。

但專輯本身仍然糊出天際,英國首周賣出1.6萬張,美國2.5萬張,這已經是標準三四線歌手的水準了,當然不服輸的Jessie J仍在準備4專。

2、獎項。

Jessie J手裡只有兩個獎項,前一個2003年13歲時拿的全英傑出天才大賽的最佳流行歌手獎,那基本就是個綜藝節目,首專後拿了全英音樂的樂評人獎,這個相對有份量,此外入圍過最佳女藝人、最具突破藝人以及最佳單曲,還有1項格萊美提名,但都未獲獎。

對比她的兩位搭檔,Ariana Grande拿過全美音樂的年度藝人和格萊美的兩項提名,Nicki Minaj有7項格萊美提名,1項獲獎,全美音樂獎和Billboard更是有一大堆。

唱功是Jessie J的招牌,但據此斷定她就是個不靠顏值的實力派,那基本只是你的想像而已。

3、巡演。

沒有足夠粉絲基礎的歌手是絕對不敢開演唱會的,粉絲大致是三類。

本質粉:因作品而喜歡人,相對靠譜,但受到地域等因素制約,產出也有限;

腦殘粉:無條件喜歡,不考慮成本,演唱會票房的基本保證。

Jessie J在首專最紅的時候也只開過7場演唱會,觀眾總數在2萬左右(可以想像是什麼場地),說句不好聽的,稍有名氣的酒吧駐唱歌手的聽眾也不只這個量級。

如果有一兩首熱單就是大咖,那歐美樂壇的大咖簡直多如牛毛了。

Jessie J的商業錢景如何?

一般來說,歌手的收入來自幾個方面:專輯銷售,巡演,廣告及商業活動。

實體專輯現在每況愈下,這是大勢所趨;

主動和被動流媒分賬機制複雜,弄不到幾個錢,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歌手抵制;

至於廣告只對真正的頭牌大咖才有意義;

依靠名氣做商業化副品,而且像Rihanna做自有美妝品牌Fenty Beauty做到日進鬥金的少之又少。

絕大部分歌手的收入就是依賴巡演,Lady Gaga六年四場世界巡演入帳5億美元。

但客觀分析,這幾種變現模式Jessie J希望都不大。

因為歐美新生代歌手如Cardi B等勢頭強勁,Jessie J籌備中的4專不容樂觀,廣告更是想都別想,巡演明顯號召力不夠,特別是她拉大咖拼盤的能力也在下降,曾經的圈內好友都在與她做切割。

比如Adele,她與Jessie J是倫敦表演藝術學校的同班同學,二人關係很好,以前常在一起吃飯,旅遊,寫歌,表演,但如今形同陌路。

Jessie J多次試圖與Adele互動都沒有回音,曾經的夥伴Ariana Grande和Nicki Minaj情況也差不多,這就削弱了Jessie J在巡演時請來大牌助陣的能力。

她之前被查出患有預激綜合症更是致命打擊,這病就是一種心律異常,遵醫囑是要避免唱高音的,這對Jessie J是滅頂之災,評論界本來就認為她是唱歌機器,給作品注入的情感和美感不足,不飆高音,如何立足?

Adele以後多半也不會再開巡演,她寫過一張有爭議的紙條,宣稱自己是宅女,巡演雖然是一種獨特記憶,卻不適合她,這的確是肺腑之言。

巡演本質上是一種即時視聽和互動藝術,適合那種表現欲強,為舞臺而生、又能給觀眾帶來愉悅加成的明星,比如Lady Gaga和Taylor swift,單純把歌曲唱得如吞CD一般意義不大,否則用戶宅在家裡煲耳機豈不是更好?

Adele尚且如此,遑論他人,Jessie J下決心來中國,你可以說是中國綜藝文化的勝利,但也說明她接受了自己Flop的現實。

放下身段的Jessie J只是沒意識到,她的決定很可能成就了《歌手》未來的商業模式。

歐美當紅的大牌不少,為什麼選擇Jessie J?

因為她是音樂生涯最不確定,定位最尷尬,變現模式最迷茫,最容易招安的一個,《歌手》成功找到了讓她開竅的辦法(例如變身中國天后等等),這就好比北京首鋼讓獨狼馬布裡意識到如何做一個城市英雄一樣。

Jessie J的出現對《歌手》而言是一個分水嶺。

在經歷了改名和牌照風波之後,以往太過依賴韓流和鮮肉的《歌手》及時抓住了歐美大咖這個爆點,並且用Jessie J為那些過氣的歐美歌手示範了一種不同的生存方式。

在QQ音樂的歐美女歌手即熱榜單上,Jessie J已經成功竄升到第三位,僅次於Taylor swift和Adele,壓倒Lady Gaga就很說明問題了。

Jessie J的音樂生涯可能繼續Flop下去,但她在中國的錢景看好。

對《歌手》來說,這個套路是具有高度複製性的,即利用國人對歐美流行音樂的資訊差,把過氣歌手包裝為大咖強行再洗一波,實踐證明很有效。

從這場商業互吹中提煉任何結論都是可笑的,比如歐美歌手越來越看重中國市場,中國綜藝走向世界等等,還真是想多了。

最合適的說法就是人傻錢多,速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