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來自民間的“九九歌”

來自民間的“九九歌”

“九九歌”大約起源于宋代, 明代開始流傳。 明代《五雜俎》載:“一九二九, 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 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 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 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 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 布衲擔頭擔;八九七十二, 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 犁耙一齊出。 ”

該書還載有明代北菪功乜區的《九九歌》:“一九二九, 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 圍爐飲酒;五九六九, 訪親探友;七九八九, 沿河看柳。 ”通俗易記, 後世的“九九歌”, 大致由此演變而來。

《清嘉錄》中的“九九歌”與明代的相似, 不同的是從“五九”開始:“五九四十五,

窮人街頭舞。 不要舞, 不要舞, 不要舞, 還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蒼蠅垛屋栨。 七九六十三, 布衲兩肩攤。 八九七十二, 貓狗躺渹地。 九九八十一, 窮漢受罪畢。 剛要伸腳眠, 蚊蟲虼蚤出。 ”

周作人《冬至九九歌》一文, 就抄錄了《清嘉錄》中這首“九九歌”, 他以蘇州為例, 作了解釋:“蘇州的九九歌比別處都好, 因為它最能代表窮漢的意思來。 別本說‘九九八十一, 犁耙一齊出’, 只表示農家的事情, 這裡卻說‘窮人受罪畢, 剛要伸腳眠, 蚊蟲虼蚤出。 ’與上文的‘不要舞, 不要舞, 還有春寒四十五’相同, 表示窮人的困難。 這裡雖然經過文人的加工, 但表同情於窮漢, 可見原來的平民的色彩, 也仍然保留著很多的了。 ”

清孔尚任《節序同風錄》中載:“一九不出手,

二九冰上走。 三九皮裂口。 四九交, 活人凍得焦。 五九到, 白日不離灶。 六九複寒, 風不透骨。 七九六十三, 當午行人似酒酣。 八九七十二, 還有早涼尖似刺。 九九八十一, 天下窮人受苦畢。 ”

今人王稼句在《九裡天》中說的“九九歌”, 與明代流傳的大致相似。 他還進一步做了探究, 說最早的“九九歌”, 是周遵道的《豹隱紀談》。 “自《豹隱紀談》後, 陸泳《吳下田家志》、田汝成《西湖遊覽志》、徐光啟《農政全書》、厲鶚《宋詩紀事》等都引了這首冬至九九歌, 僅有個別文字的不同。 ”

可見, “九九歌”應來自民間, 是當時人生活的一種真實記錄, 因朗朗上口、易於誦讀, 後演變成一種民俗、一種文化, 流傳至今。 據《大連日報》

三九四九, 打罵不走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