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家寶藏》吸“粉”無數,山西這些“國寶”也很牛!

2018-01-17 王嘉媛

高高在上的博物館

竟然進軍綜藝界

還一夜刷屏?

《國家寶藏》聯手中國九大博物院

通過明星小劇場演繹+專家巨匠解讀的方式

讓大眾感受到了國寶之美和歷史之厚重

其實, 咱山西也有很多國寶文物

今天, 小編就帶著大家一睹它們的風采

青銅

鳥尊

西周

高39釐米, 長30.5釐米, 寬17.5釐米, 盛酒器, 出土于第一代晉侯燮父墓中。 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 鳳尾下彎成一象首, 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 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 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

獸形觥

高21.5釐米, 長24釐米。 1976年靈石縣旌介村出土。 酒器。 整體狀如蹲獸。 三層花紋。 商代晚期青銅器精品。

雁魚銅燈

通高53.8釐米, 長31.3釐米, 盤徑10.5釐米。 1986年襄汾縣吳興莊出土。 鴻雁佇立, 回首銜魚, 雁頸與燈體以子母口相接, 魚身與雁頸、腹腔中空相通。 圓形燈盤附柄, 可自由轉動, 盤下圈足與雁背直口套合。 魚腹部與燈盤相對應為圓形覆口, 覆口與燈盤之間插立兩塊弧形屏板, 交錯開合, 既能擋風, 又可調節燈光亮度, 燈火點燃時, 煙霧通過魚腹和雁頸導入雁腹, 可防止油煙污染空氣。 屏板、魚鱗和雁翅均有彩繪。

銅犧立人擎盤

戰國

高14.5釐米, 長18釐米, 盤徑14釐米, 重1.38公斤。 1965年長治市分水嶺出土。 盤為圓形, 侈口, 平底, 下接支柱, 可以靈活轉動, 盤底以鏤空蟠虺紋裝飾。

陶器

黃綠釉琉璃蓮蓬蹲獅香爐

通高57釐米,口徑24釐米。1982年離石縣出土。紅坩土塑形,質地堅硬,束頸,鼓腹,雙耳稍外撇,獸首形三足。腹部雕龍戲牡丹,寓意“龍串富貴”。耳下牡丹怒放,頸部纏枝花紋。爐蓋荷葉蓮蓬,束腰如蒂。蓮蓬上蹲獅張口吐舌,抓帶戲耍,造型別致。爐口內沿刻有:“已醜年壬申月已酉日辛時朱成造”銘文,耳刻有“呼延”二字。是明代琉璃佳品。

竹馬戲磚雕

高19~20釐米,寬38~39釐米。1965年侯馬市出土。共4件。畫面表現兒童表演的兩軍交戰場景,歡快熱鬧,頗具童趣。竹馬戲是一種饒有情趣的民間歌舞,歷史悠久。

雜技俑

北魏

高20-26釐米。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出土。由7件胡人俑組成,均為深目高鼻的胡人。一件俑佇立仰首,額正中有圓孔,頭頂長杆,上有兩個兒童正在做驚險表演,這種雜技叫緣橦。其餘六件神態各異。

彩繪蟠龍盤

新石器時代

口徑40.5釐米,高8.8釐米。1984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泥質黃陶,敞口,折腹,平底。內壁磨光,塗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紅、白彩繪制蟠龍圖案。頭在外圈,圓眼,頭兩側突出如耳似鰭,張口露齒,長信外吐如麥穗。身向內卷,尾部在盤底中心,周身飾雙排鱗紋。屬廟底溝二期文化遺物。

玉器

人首神獸紋玉戈

西周

長36.2釐米。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內部兩面雕刻相同的紋飾,以雙勾技法為主。側面人首神獸形象,頭披長髮,大耳圓鼻,臣字目,大獠牙,長髯及足,利爪長尾。頭髮絲線雕琢精細,每毫米並列5~6條。墓主人為晉穆侯次夫人。

龍紋玉環

西周

直徑15.6釐米,孔徑6.8釐米。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兩面相同,刻兩條蟠卷龍紋。雙龍首尾相追於渦旋線和卷雲紋之間。雙龍之間的空間刻有卷雲紋。紋飾皆以雙鉤技法雕琢,線條婉轉流暢又富於變化。墓主人為晉穆侯次夫人。

玉神面

新石器時代

高3.5釐米,寬6.5釐米。2002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扁平體,整體大致呈倒三角形,系一抽象的神人形象。玉質潤澤,造型凝煉,神態安詳神秘,應是祭祀神的禮器。體現了墓主人尊貴的身份。

石刻

釋迦頭像

北齊

高33.5釐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漢白玉質地,螺發高聳,臉龐圓潤,雙目輕合,鼻樑勁挺,嘴角微微內斂。

石雕方硯

北魏

高8.5釐米,長21.2釐米,寬21釐米。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淺灰色細砂岩雕成。硯面中心為方形硯池,周邊飾連珠紋和蓮瓣紋,硯池兩側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筆舔,其兩端有成雙的鳥獸作飲水狀。對角有蓮花形筆插。其間雕人物圖案四組五人,有騎象、舞蹈、角抵等內容。側面各雕人物、動物等。硯底雕蓮花一朵,周邊圍以小蓮花8朵。這是北魏石刻藝術的高水準佳作。

觀音菩薩五尊像

北齊

高60釐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砂石質貼金彩繪,透雕雙樹背光,高浮雕伎樂飛天及二龍奉塔。主尊觀音菩薩頭戴花冠,身佩釧飾。

漢白玉石槨

通高217釐米,通長295釐米,寬220釐米。1999年太原市王郭村開皇十二年(592年)虞弘墓出土。整體呈仿木構三開間歇山頂房屋。漢白玉石,由底座、槨身、頂三部分組成,以及支撐石槨的石獅8件。圖案中的人物深目高鼻黑髮,屬於地中海高加索人種,服飾、器皿、樂器、舞蹈及花草樹木等,均具有濃厚的中亞和波斯風格,部分畫面帶有祆教的內容。

瓷器

粉彩嬰戲圖碗

高5. 6 、口徑11. 2 、 底徑5 釐米。底部有“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款。胎白且薄,外壁通體繪滿嬰戲圖,以房舍、山石、樹木、小橋、流水為背景,姿態各異的兒童在其中嬉戲玩耍, 熱鬧異常。

黑釉剔花罐

高22.6釐米,口徑10.5釐米,腹徑37釐米。通體施黑釉,烏黑光亮。肩部剔卷草紋,腹部纏枝牡丹大朵怒放。技法自由奔放。

白釉剔花牡丹紋枕

高16.6、面長32.4、寬28、底長26.5、寬22.3釐米。山西省太原市出土。枕面近似圓角梯形,前窄後寬,中間下凹,兩邊翹起,一周出簷,邊壁豎直外撇。平底稍出小平臺,底中部有二個小孔。黃白胎,胎質較粗。施釉至出臺處,釉色黃白。枕面剔刻折枝牡丹花;邊壁一周分前後兩欄,模印牡丹花葉。

書畫

鄭燮 蘭竹石圖

紙本,墨筆。縱112釐米,橫195釐米。

此圖為鄭板橋七十歲所繪,是其晚年佳作。以書法用筆繪蘭竹,墨色濃淡相托,畫面疏密有致,豪放瀟灑,充滿生機。畫上長題,款署“乾隆壬午板橋老人鄭燮”,鈐“鄭燮之印”、“爽鳩氏之官”兩方印。

雜項

八曲銀洗

北魏

高4.5釐米,最寬23.8釐米。1970年山西大同南郊出土。飲食器,來自大夏(今阿富汗),八曲花口式杯口,圈足亦為花瓣形,器內雕摩羯相搏圖,外壁有大夏文銘文,現僅可釋讀“XOSO擁有”若干字。5至6世紀大夏銀器在國內極少見,其風格直接影響了唐代的金銀器。

侯馬盟書

春秋

1965-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在40多個祭祀坑內出土玉、石質盟書5000餘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釐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朱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餘字,少則10餘字。內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辭、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

通高57釐米,口徑24釐米。1982年離石縣出土。紅坩土塑形,質地堅硬,束頸,鼓腹,雙耳稍外撇,獸首形三足。腹部雕龍戲牡丹,寓意“龍串富貴”。耳下牡丹怒放,頸部纏枝花紋。爐蓋荷葉蓮蓬,束腰如蒂。蓮蓬上蹲獅張口吐舌,抓帶戲耍,造型別致。爐口內沿刻有:“已醜年壬申月已酉日辛時朱成造”銘文,耳刻有“呼延”二字。是明代琉璃佳品。

竹馬戲磚雕

高19~20釐米,寬38~39釐米。1965年侯馬市出土。共4件。畫面表現兒童表演的兩軍交戰場景,歡快熱鬧,頗具童趣。竹馬戲是一種饒有情趣的民間歌舞,歷史悠久。

雜技俑

北魏

高20-26釐米。山西省大同市曹夫樓村出土。由7件胡人俑組成,均為深目高鼻的胡人。一件俑佇立仰首,額正中有圓孔,頭頂長杆,上有兩個兒童正在做驚險表演,這種雜技叫緣橦。其餘六件神態各異。

彩繪蟠龍盤

新石器時代

口徑40.5釐米,高8.8釐米。1984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泥質黃陶,敞口,折腹,平底。內壁磨光,塗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紅、白彩繪制蟠龍圖案。頭在外圈,圓眼,頭兩側突出如耳似鰭,張口露齒,長信外吐如麥穗。身向內卷,尾部在盤底中心,周身飾雙排鱗紋。屬廟底溝二期文化遺物。

玉器

人首神獸紋玉戈

西周

長36.2釐米。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內部兩面雕刻相同的紋飾,以雙勾技法為主。側面人首神獸形象,頭披長髮,大耳圓鼻,臣字目,大獠牙,長髯及足,利爪長尾。頭髮絲線雕琢精細,每毫米並列5~6條。墓主人為晉穆侯次夫人。

龍紋玉環

西周

直徑15.6釐米,孔徑6.8釐米。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兩面相同,刻兩條蟠卷龍紋。雙龍首尾相追於渦旋線和卷雲紋之間。雙龍之間的空間刻有卷雲紋。紋飾皆以雙鉤技法雕琢,線條婉轉流暢又富於變化。墓主人為晉穆侯次夫人。

玉神面

新石器時代

高3.5釐米,寬6.5釐米。2002年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扁平體,整體大致呈倒三角形,系一抽象的神人形象。玉質潤澤,造型凝煉,神態安詳神秘,應是祭祀神的禮器。體現了墓主人尊貴的身份。

石刻

釋迦頭像

北齊

高33.5釐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漢白玉質地,螺發高聳,臉龐圓潤,雙目輕合,鼻樑勁挺,嘴角微微內斂。

石雕方硯

北魏

高8.5釐米,長21.2釐米,寬21釐米。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淺灰色細砂岩雕成。硯面中心為方形硯池,周邊飾連珠紋和蓮瓣紋,硯池兩側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筆舔,其兩端有成雙的鳥獸作飲水狀。對角有蓮花形筆插。其間雕人物圖案四組五人,有騎象、舞蹈、角抵等內容。側面各雕人物、動物等。硯底雕蓮花一朵,周邊圍以小蓮花8朵。這是北魏石刻藝術的高水準佳作。

觀音菩薩五尊像

北齊

高60釐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砂石質貼金彩繪,透雕雙樹背光,高浮雕伎樂飛天及二龍奉塔。主尊觀音菩薩頭戴花冠,身佩釧飾。

漢白玉石槨

通高217釐米,通長295釐米,寬220釐米。1999年太原市王郭村開皇十二年(592年)虞弘墓出土。整體呈仿木構三開間歇山頂房屋。漢白玉石,由底座、槨身、頂三部分組成,以及支撐石槨的石獅8件。圖案中的人物深目高鼻黑髮,屬於地中海高加索人種,服飾、器皿、樂器、舞蹈及花草樹木等,均具有濃厚的中亞和波斯風格,部分畫面帶有祆教的內容。

瓷器

粉彩嬰戲圖碗

高5. 6 、口徑11. 2 、 底徑5 釐米。底部有“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款。胎白且薄,外壁通體繪滿嬰戲圖,以房舍、山石、樹木、小橋、流水為背景,姿態各異的兒童在其中嬉戲玩耍, 熱鬧異常。

黑釉剔花罐

高22.6釐米,口徑10.5釐米,腹徑37釐米。通體施黑釉,烏黑光亮。肩部剔卷草紋,腹部纏枝牡丹大朵怒放。技法自由奔放。

白釉剔花牡丹紋枕

高16.6、面長32.4、寬28、底長26.5、寬22.3釐米。山西省太原市出土。枕面近似圓角梯形,前窄後寬,中間下凹,兩邊翹起,一周出簷,邊壁豎直外撇。平底稍出小平臺,底中部有二個小孔。黃白胎,胎質較粗。施釉至出臺處,釉色黃白。枕面剔刻折枝牡丹花;邊壁一周分前後兩欄,模印牡丹花葉。

書畫

鄭燮 蘭竹石圖

紙本,墨筆。縱112釐米,橫195釐米。

此圖為鄭板橋七十歲所繪,是其晚年佳作。以書法用筆繪蘭竹,墨色濃淡相托,畫面疏密有致,豪放瀟灑,充滿生機。畫上長題,款署“乾隆壬午板橋老人鄭燮”,鈐“鄭燮之印”、“爽鳩氏之官”兩方印。

雜項

八曲銀洗

北魏

高4.5釐米,最寬23.8釐米。1970年山西大同南郊出土。飲食器,來自大夏(今阿富汗),八曲花口式杯口,圈足亦為花瓣形,器內雕摩羯相搏圖,外壁有大夏文銘文,現僅可釋讀“XOSO擁有”若干字。5至6世紀大夏銀器在國內極少見,其風格直接影響了唐代的金銀器。

侯馬盟書

春秋

1965-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在40多個祭祀坑內出土玉、石質盟書5000餘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釐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朱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餘字,少則10餘字。內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辭、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