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沉寂10年的啤酒價格,終於告別3元時代!

近日, 包括華潤雪花、青島、燕京等多家國內知名啤酒企業紛紛宣佈將對旗下啤酒產品進行調價, 這也成為啤酒企業近十年來的首次漲價, 對於早已習慣三至五元一瓶啤酒的消費者而言, 喝廉價啤酒的好日子將一去不復返了。

此次漲價的消息一出, 讓沉寂多年的啤酒行業終於熱鬧了一次。 業內預計, 從宣佈漲價到實際漲價, 大概需要兩個月時間, 預計漲幅將在15%-20%左右, 漲價產品集中在500ml的瓶裝和易開罐裝。 除了原材料上漲、人工增加、運輸費用增加、環保稅開徵等因素, 消費升級也推動了此次漲價潮。

十年間什麼都漲了 就啤酒沒漲

從市場上看, 三至五元甚至價格更高的瓶裝水比比皆是, 但是有些啤酒的價格甚至要低過水價。 對啤酒企業來說, 過去的十年, 各種成本、次產價格都在不斷上漲:跟生產啤酒相關的大麥、麥芽、啤酒花的價格在波動中逐漸上漲, 人力、物流、包材等成本同樣在不斷上漲。 但是啤酒卻陷入了十年不漲價的尷尬境地。

同是酒類, 白酒的價格卻不像啤酒這般價格一成不變, 一瓶茅臺酒2007年的價格只有500元左右, 到了2016年則已經達到了1500元左右。 相比之下, 普通型雪花、青島啤酒卻依然在3元/瓶的價格進行波動。 給了啤酒企業漲價底氣的, 還有消費升級和啤酒行業的回暖, 資料顯示, 中國的啤酒產銷量從2014年開始連續三年下跌, 但到了2017年, 啤酒企業們狂推中高端產品的策略奏效, 啤酒企業業績普遍回暖。

反觀十年來人們的工資水準, 2007年城鎮居民平均工資為24932元, 這一數字到了2016年翻了兩番多, 增長到了57394元。 2017年以來, 包括紙箱、玻璃瓶、鋁等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上漲,

進一步讓啤酒企業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 越來越多的啤酒企業開始感受到成本的巨大壓力。 這種局面並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這也是近來啤酒漲價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 雖然中國的大眾消費仍是以普通啤酒為主, 但高端啤酒的銷量已經有明顯的提升。 2017年底, 食品飲料指數開始大幅反彈, 其中啤酒、白酒漲幅較大。 “啤酒集體漲價”的消息很有可能再次成為啤酒板塊的短期催化劑, 長期來看, 啤酒有望大幅跑贏指數。

拐點將至 競爭方式已改變

中國的啤酒行業在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後, 已經形成了五強爭霸的局面, 雪花、青啤、百威、燕京和嘉士伯所占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70%左右。 從2017年上半年國內主要的上市啤酒企業業績來看, 雖然毛利率大多能達到30%以上, 但淨利率普遍在10%以下, 主要原因就是成本高企。

消費升級這個詞在中國早已不陌生, 但是對於屢次錯過消費升級機會而在拼命追趕的各大啤酒企業來說, 未來的趨勢將是高端化、個性化和差異化。 2018開年漲價的事件, 對於近幾年飽受產銷量下降影響的啤酒企業來說, 既有樂觀、拐點的觀點存在, 同時, 也預示著未來行業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 只漲價而拿不出“絕活”的企業, 很可能將掉隊。

2013年可以說是國內啤酒行業的巔峰, 但此後連續的下滑, 讓企業意識到, 規模早已不再是核心。從2016年開始,從過去低價搶份額轉向集體升級,再到集體關廠、集體提價,兩年經歷三級跳,趨勢明顯。

啤酒企業已經意識到持續的“價格戰”將使各家都陷入到閉環,只有“質變”,才能走上新征程。所以,各家在鞏固大本營市場的基礎上,開始著手創新升級。啤酒巨頭們在尋求從規模領先到價值領先的跨越的同時,也為化解成本的提價創造了能讓消費者接受的氛圍。

啤酒漲價 折射中國製造升級痛點

當前,國內啤酒巨頭們集體提價的一個大背景就是,中國啤酒消費逐年下滑,但是進口啤酒量卻大幅增加。資料顯示,2016年啤酒進口量超過60萬千升,相比2014年翻了1倍。2017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啤酒量就已經達到了40萬千升,這種變化被認為是中國消費市場升級造成的。

但是如果把這個鍋全甩給進口啤酒,也是不公平的。國產啤酒的下滑,更多是因為“內耗”導致的。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的啤酒市場經過很多次兼併重組之後,市面上的品牌所剩無幾,巨頭們為搶佔份額,只能靠打價格戰。但是,在成本節節高升而售價始終紋絲不動的情況下,犧牲品質,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口味越來越淡、大米澱粉等進入配料,早已成為行業詬病。

另外一點,此次啤酒集體漲價,更折射出中國製造升級的痛點,說明中國的製造領域還沒能建立起“強品牌優勢”,即消費者願意為該品牌商品承受較高的溢價。因為國產啤酒同質化嚴重,獨特的口味和標籤本應該是啤酒企業品牌的寄出,但是目前來看,國產啤酒仍然千篇一律,只是把自己定義為一種廉價快消品而已,“強品牌優勢”更是無從談起。

不只是國產啤酒,飲料、速食麵等行業也是如此,銷售方向均以“數量”為基礎,越是市場競爭激烈,就越不敢對產品進行升級,只能靠價格戰應對,因為升級意味著提高成本,面對如此風險,還不如繼續在低價保量的策略下維持當前市場。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企業目前的困境,也正是中國製造的痛點。

結語:警惕國產啤酒“滑鐵盧”

順應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國產啤酒已經開始嘗試進行品牌升級、產品升級、行銷升級,甚至將來會持續挖掘更高端的消費需求,以切入更加細分的市場。但是看似欣欣向榮的中國啤酒行業卻“暗藏危機”,其中最大的問題直接指向國產啤酒的軟肋:品質。

上文也曾提到,企業為了應對高成本,只能犧牲品質,最終造成了“大米”、“澱粉”等進入啤酒配料表,“寡淡”的口味長期遭到詬病。可如今價格提上去了,品質是不是也應該隨之提高呢?可能還需要打一個問號。

2017年1-11月,進口啤酒量達到6.6億升,進口啤酒額6.9億美元。照此計算,一罐500ml的進口啤酒均價不足7元,加之電商鋪天蓋地的低價促銷,進口啤酒性價比會越來越高。當價格逐步趨同,品質之爭將是國產啤酒與進口啤酒的正面對決,如果只是“提價不提質”,那麼漲價後的國產啤酒很可能遭遇滑鐵盧。

規模早已不再是核心。從2016年開始,從過去低價搶份額轉向集體升級,再到集體關廠、集體提價,兩年經歷三級跳,趨勢明顯。

啤酒企業已經意識到持續的“價格戰”將使各家都陷入到閉環,只有“質變”,才能走上新征程。所以,各家在鞏固大本營市場的基礎上,開始著手創新升級。啤酒巨頭們在尋求從規模領先到價值領先的跨越的同時,也為化解成本的提價創造了能讓消費者接受的氛圍。

啤酒漲價 折射中國製造升級痛點

當前,國內啤酒巨頭們集體提價的一個大背景就是,中國啤酒消費逐年下滑,但是進口啤酒量卻大幅增加。資料顯示,2016年啤酒進口量超過60萬千升,相比2014年翻了1倍。2017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啤酒量就已經達到了40萬千升,這種變化被認為是中國消費市場升級造成的。

但是如果把這個鍋全甩給進口啤酒,也是不公平的。國產啤酒的下滑,更多是因為“內耗”導致的。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的啤酒市場經過很多次兼併重組之後,市面上的品牌所剩無幾,巨頭們為搶佔份額,只能靠打價格戰。但是,在成本節節高升而售價始終紋絲不動的情況下,犧牲品質,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口味越來越淡、大米澱粉等進入配料,早已成為行業詬病。

另外一點,此次啤酒集體漲價,更折射出中國製造升級的痛點,說明中國的製造領域還沒能建立起“強品牌優勢”,即消費者願意為該品牌商品承受較高的溢價。因為國產啤酒同質化嚴重,獨特的口味和標籤本應該是啤酒企業品牌的寄出,但是目前來看,國產啤酒仍然千篇一律,只是把自己定義為一種廉價快消品而已,“強品牌優勢”更是無從談起。

不只是國產啤酒,飲料、速食麵等行業也是如此,銷售方向均以“數量”為基礎,越是市場競爭激烈,就越不敢對產品進行升級,只能靠價格戰應對,因為升級意味著提高成本,面對如此風險,還不如繼續在低價保量的策略下維持當前市場。這背後反映的是中國企業目前的困境,也正是中國製造的痛點。

結語:警惕國產啤酒“滑鐵盧”

順應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國產啤酒已經開始嘗試進行品牌升級、產品升級、行銷升級,甚至將來會持續挖掘更高端的消費需求,以切入更加細分的市場。但是看似欣欣向榮的中國啤酒行業卻“暗藏危機”,其中最大的問題直接指向國產啤酒的軟肋:品質。

上文也曾提到,企業為了應對高成本,只能犧牲品質,最終造成了“大米”、“澱粉”等進入啤酒配料表,“寡淡”的口味長期遭到詬病。可如今價格提上去了,品質是不是也應該隨之提高呢?可能還需要打一個問號。

2017年1-11月,進口啤酒量達到6.6億升,進口啤酒額6.9億美元。照此計算,一罐500ml的進口啤酒均價不足7元,加之電商鋪天蓋地的低價促銷,進口啤酒性價比會越來越高。當價格逐步趨同,品質之爭將是國產啤酒與進口啤酒的正面對決,如果只是“提價不提質”,那麼漲價後的國產啤酒很可能遭遇滑鐵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