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不譴是非, 以與世俗處。

若您熱愛生活, 喜愛傳統文化, 請關注【雅穀堂】, 這裡將時刻為您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一個人難免會對周圍的一些事物看不慣。

當看不慣別人的時候, 我們在想什麼?其實無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標準強加給別人, 認為自己是怎樣看待事物, 別人也應該用這個標準來看待事物。

殊不知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成長環境都大相徑庭, 這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

除了大是大非的事情, 其實並無好壞之分, 只是習慣之別。

對一件事情, 大家有不同看法, 有時候無所謂對錯, 因為每個人的判斷都是依據自己心中的尺子, 而每個人心中的尺子不一樣, 得出的結論自然也不一樣。

莊子講過一個“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有個人養了些猴子。

他跟猴子們說:“給你們早上吃三個栗子, 晚上吃四個栗子, 好不好啊?”猴子們很生氣, 都不同意。

養猴的人就改口說:“那給你們早上吃四個, 晚上吃三個, 好不好啊?”猴子們就很高興了。

莊子的這個寓言表面上說的是猴子, 其實用來說明人性, 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就像“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一樣, 本質上沒有不同, 只是反映了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

因此有一句話說, 智者沒有看不慣的事。 當你看不慣的事物變少, 你的智慧就在增加。

若忌恨他人的過失, 就是“自己往自己的心上扔石頭”;若看不慣他人, 就是“自己往自己眼睛裡揉沙子”。

難受的不是別人, 而恰恰是自己!

莊子說:“聖人和之以是非, 而休乎天鈞, 是之謂兩行。 ”

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 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裡, 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這便是悠然自得的物我平衡。

莊子又說:“不譴是非, 以與世俗處。 ”

莊子告誡人們, 不要站在任何角度,

任何時間, 任何空間看待問題, 混同萬物, 與道同遊。

虛空能包容一切, 所以廣大無邊、圓融自在;大地能承載一切, 所以生機勃勃、氣象萬千。

如果一個人的心胸能夠像虛空一樣包容萬物, 這個人怎麼會有煩惱呢?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 不必隨意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 即便是自己的親人,也不要強求。

陷在看不慣別人的泥潭裡,只能讓我們蒙蔽雙眼。掙脫開雜念的束縛,試著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事物。當你看不慣的事物越來越少,也就證明你在逐漸進步。

若您熱愛生活,喜愛傳統文化,請關注【雅穀堂】,這裡將時刻為您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即便是自己的親人,也不要強求。

陷在看不慣別人的泥潭裡,只能讓我們蒙蔽雙眼。掙脫開雜念的束縛,試著用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事物。當你看不慣的事物越來越少,也就證明你在逐漸進步。

若您熱愛生活,喜愛傳統文化,請關注【雅穀堂】,這裡將時刻為您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