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名家 ︳尹楓 心之所至 無不自由

第一次見尹楓, 是在茶會上, 他談對前輩成就的認識, 以晚生謙卑與學習的姿態;而與尹楓的第二次晤面, 則是在他津城之南的畫室, 聊他摯愛的藝術。 室內溫度稍顯清冷, 話題卻持續熱絡。 石濤說:“與其嘔血十鬥, 不如齧雪一團。 ”嘔血十鬥, 是技巧的追求, 齧雪一團, 則是精神的尋覓。

石濤所言, 意指技巧固然是作畫的基礎, 但畫家應超越技巧, 由技而進於道。 以獨具個性的智慧和精神境界, 養得悅然暢快之心, 方成就紙上天下。 採訪結束時分, 津城下起了隱秘的冬雪, 儘管只有零星的雪瓣在窗外飄揚, 尹楓依舊興奮得不能自已。

赤子之心, 延伸至畫面, 正如吞下白雪, 以脫略塵染的澄明心創作, 于翰江墨海中, 來一場瀟灑清勁的逍遙遊。

尹楓, 1982年5月生於安徽蕭縣。 2007年7月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 獲文學學士學位, 2011年6月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 獲美術學碩士學位,

2014年6月畢業于南開大學, 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任職于天津師範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2015年7月至今為天津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講師。 現為中國楹聯協會會員, 天津市美學學會書畫分委員會秘書長, 天津市美學學會會員, 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以筆墨契合心性

中國繪畫的興味, 從老子的“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中可以窺見一斑。 但凡能夠將其中混沌如初的大道, 進行舉重若輕地傳遞, 總歸離不開 “象”或“物”這樣一個恰切的關竅, 來對接思緒, 把握精髓。 綿延千載的文人墨旅, 以意筆表達創作者的內心狀態, 吸引著尹楓溯源求索。 在卷帙浩繁的傳統積澱中, 他從禪宗寫意畫入手, 找到了點燃自我的切入點。

“實際上,

文人畫和禪宗寫意畫並沒有太清楚的界限, 它們在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中所體現出的胸中意氣有著某種契合, 是超越了世俗生活之後的認可, 也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 而我側重研究禪宗寫意畫的原因在於, 對繪畫中的領悟力和感染力而言, 它是直指心性的。 就像禪宗‘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 因其一切了然於心。 ”

明心見性, 是“從於心者”的東方美學之立足根本。 以主觀情志的俯仰萬象, 才孕育出水墨不同凡響的境界。 而具體到實踐, 禪宗繪畫也同樣賦予尹楓筆墨狀態的啟迪。 北宋梁楷的作品對他影響至深, 潑墨仙人、行吟李白……以簡練的線條和大肆的墨塊勾勒出人物造型, 筆勢急緩輕重, 變化多端, 在宏觀境界與微觀之處收放自如。

在尹楓看來, 梁楷對繪畫的表現力尤為精准, 看似隨意為之, 實則步步經營。 “包括後來的四僧, 他們共同的繪畫特點是自由。 對筆墨的掌控、思想以及表現上的自由, 達到高度統一。 畫面經過斤斤計較和苦心經營, 卻絲毫不著痕跡, 若無其事中, 內心的訴求無比清晰, 透露出深刻的禪意。 ”

這樣的自由,隨落筆生根,驅動著尹楓付出時間和心力,在與古人境遇相對的當下,讀書、交友、歷練,不斷注入動力,耕耘出屬於自我的存在。著名詩詞家、書法家王煥墉評價他:“其山水幽遠曠達,超然物外;花鳥人物清新古雅,富於神韻。作品筆墨精妙疏放,於豪宕渾厚華滋之中,淡定俗塵之外。”如同平淡中散落的珍奇,他筆下的萬物,散逸曠遠,詮釋著強烈的個人趣味,細微情感幽然生髮。敷色如惜金,以水墨運作出世相的五彩紛呈,清淨的審美氛圍,無不是自我心性的摹寫,力求突破現實的羈絆,達到超脫束縛後的圓融無礙。

藝術的濡染進階,勢必遵循推己及人的規律,首先打動執筆人,不經意間,便可觸碰旁觀者的深心。以心源溉藝圃,尹楓執著地編織著文化與繪事的經緯網。他相信伴隨著自己的理解力漸漸醇熟,意念深入眼中、手中與胸中,三者合一,遂獲得心手雙暢的自由。

以山水尋找狀態

大約在五六年前,尹楓的創作題材開始由花鳥偏重至山水,不承想,一發便不可遏

轉向源自突破的渴求。他笑稱首幅花鳥畫誕生於五歲的墨戲,尚未理解中國畫的內涵,便已開始不自覺的訓練。緣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花鳥早已匯入了血脈的奔流,然久而久之,慣性也逐漸顯露。“花鳥畫是國畫三個畫科中最難的專案,樣式相對固定,符號性很強,在三十多歲這個階段,我應該去考慮怎麼轉變,找到自己更合適的狀態。”

將畫筆探向山水,似乎冥冥中的註定,他在創作體悟中敘述:“真實、夢幻、時間、空間、距離、歷史、真實、高僧、田園,三十餘年的經歷和對人生的思考、感悟,對所有坎坷歲月的紀念,對生命中每一份美好的珍惜,對自然造化的敬畏,都在我的筆墨中滲透呈現。”花鳥的積澱和技法被他巧妙地運用在山水間,損之又損,高度提純,實現了做減法的自由。踏出了形的囚籠,墨海的徜徉完全從屬於運篇佈局的需求,筆端無限快意。

中國人對自然有著天生的愛慕和親近,其主旨並非僅指環保意義上的生態和諧,而是包含太多有情之眼、塊壘之心,自然已經成為了人生意蘊與感懷的化身。“畫山水是需要遊歷的,到真山真水中間感受,心境和狀態是其他畫種無法比擬的。”尹楓用腳步丈量著河山,坐窮泉壑,累稿盈箱。他到太行山寫生,壁立千仞的石崖,令他頓覺渺小;在王屋山腳下,他體會到愚公移山的頑韌與對自我的肯定;夜間于山道行走,樹石影影綽綽,岡巒起伏朦朧不可辨,正如黃賓虹、李可染積墨而成的“黑山”。在敞開的環境中,與造化建立親密聯繫,感知的觸角亦變得纖細敏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只有在大山中間才能感覺到。”物換星移,生滅枯榮,造化產生的衝擊力,顛覆了心底的體認,造就出腕底乾坤。丘壑生髮心底的過程裡,尹楓也有意識地將西方的立體主義、解構主義與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技巧相結合,營造出畫作的空間境象感。

他坦言提筆之初常常並不設計畫面,而是隨筆勢調整,期望打亂一些固有模式。時而四周圍滿墨蹟,中間給人物留出空白,命名為《了然覺世事》;時而用門的形象劈開大山,畫僧人游走。具有思辨性質的圖式架構形成節奏鮮明的對比,破墨以補白、積空以映實,是尹楓希冀做到的多元方式,最終歸結為服務於意境的表達。山川風物,無不籠罩於畫境之中,演繹著他內心情感的波濤洶湧,那樣鮮活,真真切切。

以孤獨照見自我

筆觸墨韻的變化騰挪,駕輕就熟,托起畫中自信的,是一份精修不止的克己專注。

家鄉安徽蕭縣,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作為書畫藝術之鄉,號稱從業者超過10萬,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甚眾。小縣城中有百餘間畫廊,幾乎每家每戶都喜愛傳統藝術。如此氛圍,滋養出包括李可染、劉開渠、朱德渠在內的不少藝術大師。大環境的薰陶下,小家族也蒙養著書畫的光輝,父親和叔父皆精于此道,成了少年尹楓不可多得的福祉。

那沉浸于文人墨客之夢的悠緩歲月中,一些事物無時無刻不觸動著幼小的神經:家鄉的後山、星空、植物、村莊……漫長的追憶裡,他一遍遍撫摸著這些事物,並逐漸建造出繪畫的房屋,讓它們定居其中。求學生涯一波三折,咬住牙關,無數個不眠的夜晚與紙筆作伴,思接千載,最終得償所願地走上藝術之路。負笈千里,他不斷深入攻讀專業,從天津美院古典寫意花鳥畫碩士到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以勤奮和多思專注研究魏晉士人文化、佛教造像及中國書畫史論,施展自身的藝術才華與史學積澱。紙上訓練亦不懈怠,一張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提筆臨摹就是三兩月。認知的提升與漸趨精進的功夫相互促進,於是尹楓用筆蒼勁老辣,濃墨中層次分明,演繹出剛柔兼濟的韻致,無疑是超越了這個年齡階段的成熟。

“繪畫應是畫如其人,畫面才能夠給予一種長期的發展和可持續的空間。當下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一點就是兩者的分離,可能受到市場價值和影響力的左右,但對創作者本身而言是沒有長遠意義的。”朋友眼中的他,豪爽開朗,還有十分可愛的一面。印象裡對他朋友圈的一張照片記憶猶新,抱著雙臂的尹楓,閉目趴在桌案上,被周遭的書畫字帖環抱,讓人想起了某個困倦的夏日午後,讀書的少年帶著三兩分幼童的心性。歲月給整個情境打上了一層文雅幽然的濾鏡,仿佛訴說著秘而不宣的心事。而靜觀畫屏裡古拙渾樸的線條,熟悉的率性,變為淡然天真的味道脈脈潺湲。

複歸於朴,歸於嬰兒,便是尹楓追求的方向,亦如人生,“希望十年二十年甚至七八十歲以後還是這樣,天真自然狀態的流露,才可能是藝術的本源。” 了然,自我,隨意,寄情寓性。無處惹塵埃。

“畫畫其實是挺孤獨的,雖然可能有很多朋友和老師,但終歸需要關起門來做自己的事情,需要認真思考,方能知道合理與否,沉靜下來才看到內心的存在,照見自我。”偏安遠離塵囂的畫室一隅,尹楓會和附近的老先生們聊聊天、喝喝茶,以及更重要的,以墨筆實踐自己的想法。他深諳藝術始終是自己的事情,個體的存在價值,正是於點劃頓挫間。如他筆下簡潔的竹,經行歷代文人生生演繹,無論世道風柔日暖,抑或淒風苦雨,只要有這叢孤竹的陪伴,便是藏著一段心無旁騖的深情。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這樣的自由,隨落筆生根,驅動著尹楓付出時間和心力,在與古人境遇相對的當下,讀書、交友、歷練,不斷注入動力,耕耘出屬於自我的存在。著名詩詞家、書法家王煥墉評價他:“其山水幽遠曠達,超然物外;花鳥人物清新古雅,富於神韻。作品筆墨精妙疏放,於豪宕渾厚華滋之中,淡定俗塵之外。”如同平淡中散落的珍奇,他筆下的萬物,散逸曠遠,詮釋著強烈的個人趣味,細微情感幽然生髮。敷色如惜金,以水墨運作出世相的五彩紛呈,清淨的審美氛圍,無不是自我心性的摹寫,力求突破現實的羈絆,達到超脫束縛後的圓融無礙。

藝術的濡染進階,勢必遵循推己及人的規律,首先打動執筆人,不經意間,便可觸碰旁觀者的深心。以心源溉藝圃,尹楓執著地編織著文化與繪事的經緯網。他相信伴隨著自己的理解力漸漸醇熟,意念深入眼中、手中與胸中,三者合一,遂獲得心手雙暢的自由。

以山水尋找狀態

大約在五六年前,尹楓的創作題材開始由花鳥偏重至山水,不承想,一發便不可遏

轉向源自突破的渴求。他笑稱首幅花鳥畫誕生於五歲的墨戲,尚未理解中國畫的內涵,便已開始不自覺的訓練。緣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花鳥早已匯入了血脈的奔流,然久而久之,慣性也逐漸顯露。“花鳥畫是國畫三個畫科中最難的專案,樣式相對固定,符號性很強,在三十多歲這個階段,我應該去考慮怎麼轉變,找到自己更合適的狀態。”

將畫筆探向山水,似乎冥冥中的註定,他在創作體悟中敘述:“真實、夢幻、時間、空間、距離、歷史、真實、高僧、田園,三十餘年的經歷和對人生的思考、感悟,對所有坎坷歲月的紀念,對生命中每一份美好的珍惜,對自然造化的敬畏,都在我的筆墨中滲透呈現。”花鳥的積澱和技法被他巧妙地運用在山水間,損之又損,高度提純,實現了做減法的自由。踏出了形的囚籠,墨海的徜徉完全從屬於運篇佈局的需求,筆端無限快意。

中國人對自然有著天生的愛慕和親近,其主旨並非僅指環保意義上的生態和諧,而是包含太多有情之眼、塊壘之心,自然已經成為了人生意蘊與感懷的化身。“畫山水是需要遊歷的,到真山真水中間感受,心境和狀態是其他畫種無法比擬的。”尹楓用腳步丈量著河山,坐窮泉壑,累稿盈箱。他到太行山寫生,壁立千仞的石崖,令他頓覺渺小;在王屋山腳下,他體會到愚公移山的頑韌與對自我的肯定;夜間于山道行走,樹石影影綽綽,岡巒起伏朦朧不可辨,正如黃賓虹、李可染積墨而成的“黑山”。在敞開的環境中,與造化建立親密聯繫,感知的觸角亦變得纖細敏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只有在大山中間才能感覺到。”物換星移,生滅枯榮,造化產生的衝擊力,顛覆了心底的體認,造就出腕底乾坤。丘壑生髮心底的過程裡,尹楓也有意識地將西方的立體主義、解構主義與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技巧相結合,營造出畫作的空間境象感。

他坦言提筆之初常常並不設計畫面,而是隨筆勢調整,期望打亂一些固有模式。時而四周圍滿墨蹟,中間給人物留出空白,命名為《了然覺世事》;時而用門的形象劈開大山,畫僧人游走。具有思辨性質的圖式架構形成節奏鮮明的對比,破墨以補白、積空以映實,是尹楓希冀做到的多元方式,最終歸結為服務於意境的表達。山川風物,無不籠罩於畫境之中,演繹著他內心情感的波濤洶湧,那樣鮮活,真真切切。

以孤獨照見自我

筆觸墨韻的變化騰挪,駕輕就熟,托起畫中自信的,是一份精修不止的克己專注。

家鄉安徽蕭縣,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作為書畫藝術之鄉,號稱從業者超過10萬,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甚眾。小縣城中有百餘間畫廊,幾乎每家每戶都喜愛傳統藝術。如此氛圍,滋養出包括李可染、劉開渠、朱德渠在內的不少藝術大師。大環境的薰陶下,小家族也蒙養著書畫的光輝,父親和叔父皆精于此道,成了少年尹楓不可多得的福祉。

那沉浸于文人墨客之夢的悠緩歲月中,一些事物無時無刻不觸動著幼小的神經:家鄉的後山、星空、植物、村莊……漫長的追憶裡,他一遍遍撫摸著這些事物,並逐漸建造出繪畫的房屋,讓它們定居其中。求學生涯一波三折,咬住牙關,無數個不眠的夜晚與紙筆作伴,思接千載,最終得償所願地走上藝術之路。負笈千里,他不斷深入攻讀專業,從天津美院古典寫意花鳥畫碩士到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以勤奮和多思專注研究魏晉士人文化、佛教造像及中國書畫史論,施展自身的藝術才華與史學積澱。紙上訓練亦不懈怠,一張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提筆臨摹就是三兩月。認知的提升與漸趨精進的功夫相互促進,於是尹楓用筆蒼勁老辣,濃墨中層次分明,演繹出剛柔兼濟的韻致,無疑是超越了這個年齡階段的成熟。

“繪畫應是畫如其人,畫面才能夠給予一種長期的發展和可持續的空間。當下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一點就是兩者的分離,可能受到市場價值和影響力的左右,但對創作者本身而言是沒有長遠意義的。”朋友眼中的他,豪爽開朗,還有十分可愛的一面。印象裡對他朋友圈的一張照片記憶猶新,抱著雙臂的尹楓,閉目趴在桌案上,被周遭的書畫字帖環抱,讓人想起了某個困倦的夏日午後,讀書的少年帶著三兩分幼童的心性。歲月給整個情境打上了一層文雅幽然的濾鏡,仿佛訴說著秘而不宣的心事。而靜觀畫屏裡古拙渾樸的線條,熟悉的率性,變為淡然天真的味道脈脈潺湲。

複歸於朴,歸於嬰兒,便是尹楓追求的方向,亦如人生,“希望十年二十年甚至七八十歲以後還是這樣,天真自然狀態的流露,才可能是藝術的本源。” 了然,自我,隨意,寄情寓性。無處惹塵埃。

“畫畫其實是挺孤獨的,雖然可能有很多朋友和老師,但終歸需要關起門來做自己的事情,需要認真思考,方能知道合理與否,沉靜下來才看到內心的存在,照見自我。”偏安遠離塵囂的畫室一隅,尹楓會和附近的老先生們聊聊天、喝喝茶,以及更重要的,以墨筆實踐自己的想法。他深諳藝術始終是自己的事情,個體的存在價值,正是於點劃頓挫間。如他筆下簡潔的竹,經行歷代文人生生演繹,無論世道風柔日暖,抑或淒風苦雨,只要有這叢孤竹的陪伴,便是藏著一段心無旁騖的深情。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